字級大小:

A-

A

A+

p294 二、菩薩

(一)彌勒菩薩

彌勒,梵名‭ ‬Maitreya,巴利名‭ ‬Metteyya,又稱梅呾麗耶菩薩、末怛唎耶菩薩、迷底屨菩薩、彌帝禮菩薩,意譯作慈氏。據傳此菩薩欲成熟諸眾生,由初發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緣而名為慈氏。《大日經疏》卷一,謂慈氏菩薩係以佛四無量中之「慈」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為「慈氏」。依《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所載,彌勒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後為佛弟子,先佛入滅,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住於兜率天。

世尊曾預言授記,當其壽四千歲(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盡時,將下生此世,於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以其代釋迦佛說教之意,稱作一生補處菩薩、補處菩薩、補處薩埵,至彼時已得佛格,故亦稱彌勒佛、彌勒如來。

‭  中國一‭ 般寺廟供奉之笑口常開胖彌勒像,為五代時之契此和尚,因傳說為彌勒化身,故後人塑像供奉之。而往生兜率天之信仰,自古與阿彌陀信仰同為佛教徒所重。‬‬

【參考資料】

 1.總述‭ ‬

 (1)《佛光大辭典》 頁六四二四上、六四二二、頁三六六四、四三八五‭ ‬

 (2)《彌勒淨土真義闡述》/慧廣法師編著‭ ‬

 (3)《彌勒信仰及其應化事蹟》/幻生著 頁六~三七‭ ‬

 (4)《維摩詰經講記》/演培法師著 頁四○○‭ ‬

2.分述

 (1)名義

 *1《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卷上‭/《大正藏》第三八冊 頁二七五上

 *2《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 /《大正藏》第三冊  頁三○五下‬

 *3《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大正藏》第三冊  頁四五七下

 *4《大日經疏》卷一/《大正藏》第三九冊 頁五八二上

(2)史傳‭ ‬

 *1《賢愚經》卷十二〈波婆梨品〉/《大正藏》第四冊  頁四三二中~四三六‬

 *2《中阿含》卷十三/《大正藏》第一冊  頁五一一上

 *3《賢劫經》卷七/《大正藏》第一四冊 頁五○下

 *4《彌勒下生經》/《大正藏》第一四冊 頁四二一上、頁四二四中‭ ‬

 *5《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大正藏》第一四冊 頁四二六下

 *6《彌勒來時經》/《大正藏》第一四冊 頁四三四下

 *7《舊華嚴經》卷六十/《大正藏》第九冊  頁七八三上

 *8《俱舍論記》卷十八/《大正藏》第四一冊 頁二八二中

 (3)成佛(經典記載甚多,茲舉數種供參考)

 *1《彌勒上生經》/《大正藏》第一四冊 頁四一八下

 *2《賢愚經》卷十二/《大正藏》第四冊  頁四三五下

 *3《彌勒大成佛經‭ 》/《大正藏》第一四冊 頁四三○下‬

 *4《中阿含經》卷十三〈說本經〉/《大正藏》第一冊  頁五一○中、頁八三○中

 *5《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大正藏》第三冊  頁四五八上

 *6《增一阿含經》卷四五/《大正藏》第二冊  頁七九一中

 *7《阿毗曇八犍度論》卷二七 /《大正藏》第二六冊 頁八九八下

(4)彌勒與阿逸多‭ ‬

 *1《彌勒上生經》/《大正藏》第一四冊 頁四一八下

 *2《彌勒上生經疏》/《大正藏》第三八冊 頁二八六下

 *3《彌勒經遊意》/《大正藏》第三八冊 頁二六三中

 *4《中阿含經》卷十三〈說本經〉/《大正藏》第一冊  頁五一○上、下‭ ‬

 *5《賢愚經》卷十二/《大正藏》第四冊  頁四三五下~四三六上‬

 *6《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大正藏》第二七冊 頁八九四中

 *7《維摩經略疏》卷五/《大正藏》第三八冊 頁六三五下

(二)觀世音菩薩

⒈名號:觀,能觀之智;世音,所觀之境。於理事無礙之境上,能觀達自在,故又稱觀自在菩薩。為什麼稱「觀世音」,於《悲華經》、《楞嚴經》、《法華經普門品》各有說明。

2.相好:觀世音菩薩相好,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詳細記載其身長、頭頂、冠,乃至手足、面、目等等。又據《楞嚴經》載,菩薩獲耳根圓通,能使見聞覺知渾然圓融,交契互用,隨意自在,‭ 能現無數妙容,說無邊神咒。‬

3.道場: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其道場可以考察的,在印度有一處,在中國有二處。‭ ‬

 印度──補怛洛迦山‭ 《華嚴經.入法界品》、《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唐西域記》卷十,都有對觀音道場作描述。‬‬

 中國──浙江普陀山、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

 上述說明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沒有一定,哪裡有虔誠的觀音信仰,那裡就是普陀洛迦,那裡就有觀世音菩薩。‭ ‬

4.大悲心解脫法門:當善財童子參訪觀音菩薩,請問如何學菩薩行?觀世音菩薩對他說:「菩薩應學的法門無量無邊,但在無量無邊法門中,我是修學大悲行解脫法門的。」‭大悲,是觀音菩薩的特德,被稱為「大悲觀世音」。觀世音菩薩大悲行解脫法門的主要內容,即《法華經》、《楞嚴經》記載的三十二應、十四無畏,而三十二應中,化導對象為天、人、神三類,以人類(有十六應)為主。‭ ‬

5.大智行深般若法門: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法門,在《心經》稱為「深般若」。‭ ‬

 (1)《般若經》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 ‬

 (2)《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3)禪宗祖師也說:終日看山不見山。‭ ‬

 因為觀空而契入諸法實相,達到空有無礙,即是觀自在菩薩的「深入般若法門」。‭ ‬

6.耳根圓通法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亦稱「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法華經》說是從菩薩的大悲心流露出來的;《楞嚴經》說是從金剛大定顯現出來的,也是金剛大定的功用。所以能成就三十二應化身,隨機赴感,任意遊諸國土,普度群迷,同登彼岸。

7.陀羅尼法門:根據《大正藏》第二十密教部三,有關觀音菩薩陀羅尼門的經咒、儀軌,有七十種之多,說明觀世音菩薩在密教菩薩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國流傳最廣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簡稱大悲咒,唐代不空譯。此咒共計八十四句,內除「娑囉娑囉」句,係表示五濁惡世外,其餘八十三句,代表八十三位菩薩。

8.淨土法門: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有三種關係:

(1)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

(2)觀世音菩薩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阿彌陀佛佛位的繼承人。

(3)觀世音菩薩現於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輔佐,西方三聖的一尊。‭ ‬

 「淨土三經」說持名、觀想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由西方三聖或觀世音、大勢至接引往生。但在《觀音經》中,若人心念觀音,臨命終時,自己往生極樂世界,無需接引。‭ ‬

【參考資料】

⒈《佛光大辭典》 頁六九五三下‬

2.《佛教的五大菩薩──觀世音菩薩》/明暘法師 法音4‬

3.《觀世音菩薩本事》/後藤大用著 黄黃佳馨譯(天華出版)

(三)文殊菩薩

⒈智慧的化身、七佛之師:在大乘佛教裡,文殊是諸菩薩的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謂文殊是智慧化身,為七佛之師。‭ ‬

2.形像:常見文殊像,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一切無明煩惱。或坐蓮花台,表示清淨;或乘獅子與孔雀,表示威猛。

3.大乘佛教的倡導者: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始自《華嚴》,終於《涅槃》,凡是大乘法會,皆有文殊參加。在輔助世尊,宣揚大乘佛教思想方面,文殊作出巨大的貢獻。‭ ‬

4.大乘佛教的組織發起者:文殊菩薩作為大乘經的組織和發起人,大乘經裡稱他為法王子、導師。‭ ‬

(1)《華嚴經》:文殊是青年的導師,引導六千青年比丘,從事利他的普賢行,宣揚大乘佛教。善財童子在大塔寺聽了文殊的說法,志學普賢行。文殊指導他求見善知識,進行參學,入普賢行的不二門。‭ ‬

(2)《圓覺經》:文殊是請法的發起人,他第一個發問如來本起因行,為全經的開端。‭(3)《維摩詰經》:基本上是文殊和維摩詰之間的對話。‭ ‬

(4)《楞嚴經》:阿難遭摩登伽女大幻術,佛派文殊前往救護。‭ ‬

(5)《法華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入「無量義處三昧」,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千億佛前,彌勒對此不甚理解,請示文殊,文殊的答話,成為釋迦演說斯經的因緣。

【參考資料】

 1.總述

 (1)《佛光大辭典》 頁一四二六中‭ ‬‬

 (2)《佛教的五大菩薩──文殊菩薩》/明暘法師 法音2‭ ‬‬

2.分述

 (1)願行:《文殊般涅槃經》/《大正藏》第一四冊 頁四八一上

 (2)修行法門:一行三昧、不二法門

 *1《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大正藏》第一四冊 頁五五一下

 *2《思益梵天所問經.菩薩無二品》/《大正藏》第一五冊 頁四九上

(3)淨土

 *1無垢世界‭

 A‭.《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大正藏》第十一冊 頁八九四上‭ ‬‬

 B‭.《大寶積經》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大正藏》第十一冊 頁三四一下

 C‭.《悲華經》卷三〈諸菩薩本授記品〉‬/《大正藏》第三冊  頁一八三下

 D‭.《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大正藏》第九冊  頁三五上

 *2金色世界:《華嚴經》卷十二〈如來名號品〉/《大正藏》第十冊  頁五八上

 (4)文殊的傳說

 *1《首楞嚴三昧經》/《大正藏》第一五冊 頁六四○下

 *2《央掘魔羅經》/《大正藏》第二冊 頁五三三上

 *3《文殊般泥洹經》/《大正藏》第一四冊 頁四八○下

(四)普賢菩薩

又稱遍吉菩薩。菩賢與文殊為世尊的二脇士,普賢侍右,主持定德門;文殊侍左,主持智德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解並進,定慧雙修。

1.「普賢」之名:始出於《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以此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妙善,故稱普賢。‭ ‬

2.普賢十願:據《華嚴經》卷四十,說普賢菩薩十種願行。‭ ‬

 (1)禮敬諸佛 (2)稱讚如來

 (3)廣修供養 (4)懺悔業障

 (5)隨喜功德 (6)請轉法輪

 (7)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

 (9)恆順眾生 (10)普皆回向

3.普賢十忍:‭ 據《華嚴經》十忍品,說普賢提出十忍。‬

 (1)音聲忍  (2)順忍‭ ‬

 (3)無生法忍 (4)如幻忍‭ ‬

 (5)如焰忍  (6)如夢忍

 (7)如響忍  (8)如影忍‭ ‬

 (9)如化忍  (10)空忍

4.普賢「耳識圓通」:《楞嚴經》載,佛問圓通,普賢答說:「最初本因,但用耳識,隨念分別,能發智慧光明,普照群機,‭ 得大自在。」‭ ‬‬

5.普賢修行「圓覺清淨境界」:《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載,普賢為與會菩薩及末世一切眾生,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四個問題,其中,修大乘者,當如何修行「圓覺清淨境界」。佛答:修大乘者,應當遠離幻化、虛妄的境界。

6.普賢靈山會上誓願守護《法華經》:佛在靈山會上說《法華經》時,普賢於寶威德上王佛國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共來聽受。普賢在會上表示,世尊入滅後五百年際,有人受持是經者,我當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世尊對於普賢護法精神,表示讚歎。

7.峨嵋山是普賢道場:峨嵋山在晉代創有六大佛寺。晉隆安三年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供奉普賢菩薩。傳峨嵋山成為普賢道場,即由此而來。‭ ‬

【參考資料】

1.《佛光大辭典》 頁五○○二上‭ ‬‬

2.《佛教的五大菩薩──普賢菩薩》/明暘法師     法音3‭ ‬‬

3.《法華經.普賢勸發品》/《大正藏》第九冊    ‭ 頁六一上‬

(五)地藏菩薩

1.「地藏」之名:據《地藏十輪經》卷一載:「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 ‬

2.地藏的本生事蹟

(1)婆羅門女:《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忉利天宮神通品〉。‭ ‬

(2)光目女:《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閻浮眾生業感品〉。‭ ‬

(3)大長者子:《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忉利天宮神通品〉。‭ ‬

(4)國王:立願不度一切眾生,絕不成佛。‭ ‬

3.地藏比丘其人其事:《宋高僧傳》卷二十載,地藏比丘生於新羅國王族,俗姓金,名喬覺。出家後於唐玄宗時來華,入九華山修道,居數十年示寂,肉身不壞,全身入塔。‭ ‬

4.地藏菩薩有二個特點

 (1)常居穢土:《十輪經》卷一:「我今學世尊,發如是大願,當於此穢土,得無上菩提。」

(2)現出家相:《地藏菩薩儀軌》載,畫地藏像,須作聲聞形,身披袈裟,覆右肩。穢土眾生無明痴暗,多諸邪見。地藏菩薩為了令眾生「尊敬三寶,深信因果」,故現出家相。‭ ‬

5.地藏菩薩每日的工作:《地藏十輪經》載:每日清晨,入恆河沙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就一切教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每日清晨還以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悲,除疫病劫、饑饉劫,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6.大願解脫法門:地藏本願:昔婆羅門女於覺華定自在王佛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令得解脫。」

 地藏菩薩的大願,令一切眾生皆成佛道,然後自己成佛。然眾生無盡,地獄也難以度盡,這樣成為不成佛證道的大願菩薩。

7.地藏的「一實境界」:《占察經》載,堅淨信菩薩問地藏菩薩如何開示求大乘者?地藏答說:「應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

8.解說「一實境界」:

 (1)生佛無別,同一真如。‭ ‬

 (2)妄心無體,妄境不實。‭ ‬

 (3)心境互依,似有實無。‭ ‬

9.地藏依一實境界為體,認為心有二相:

 (1)心內相:真心和妄心的區分。

 (2)心外相:如夢所見種種境界,為果為因,皆依無明妄識。‭ ‬

10.強調因果報應:地藏菩薩根據穢土眾生惡習很深,多造惡業的特點,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著重宣傳因果報應說,並從業感差別的角度,列舉了二十三種因果報應,說明如是因如是果,自作自受,業感緣起的道理。‭ ‬

【參考資料】

 1.總述

 (1)《佛光大辭典》 頁二三一八上‭ ‬

 (2)《佛教的五大菩薩──地藏菩薩》/明暘法師 法音5‬

 2.分述

(1)地藏之名義:《大方廣十輪經》卷一/《大正藏》第十三冊 頁六八一下

 (2)地藏化身說

 *1《大方廣十輪經》卷一〈序品〉/《大正藏》第十三冊 頁六八四上

 *2《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大正藏》第十七冊 頁九○一下

 (3)地藏之形像:《大日經》卷三/《大正藏》第十八冊 頁二三下

 (4)靈驗事蹟:《地藏菩薩靈驗記》(宋代常謹集)

(5)地藏菩薩的功德

 *1《大方廣十輪經》卷一 /《大正藏》第十三冊 頁六八三上

 *2《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藏》第十三冊 頁七八六中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