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78 三、十隨念

以十種觀想、思念法,以止息妄想令心不動亂。

1.別釋

(1)佛隨念:所起的隨念與佛有關,以佛德為所緣。修定行者,於適當住所獨居靜處作是念:「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念佛功德,則無貪、瞋、痴纏心、心正直起尋伺佛德而漸起喜、輕安、樂之心定,得「近行定」,不證「安止定」。

(2)法隨念:行者,亦宜獨居靜處禪思:「法是世尊善說、自見、無時的、來見的、引導的、智者各自證知的。」這樣的教法或九種出世間法(四向、四果、涅槃)的功德,應當隨念。

(3)僧隨念:欲修習僧隨念者,當獨居靜處,隨念如是聖僧伽功德:「世尊的聲聞眾是善行道者、是正直行道者、是真理行道者、是正當行道者,即四雙八輩的世尊的聲聞眾,是可供養者、可供奉者、可施者、可合掌者,為世間無上福田。」《雜阿含》九一三經(《大正藏》第二冊,頁二三八上)

(4)戒隨念:欲修戒隨念者獨居靜處,當以如實不毀的戒德作禪思:「吾戒實無毀、無穿、無點、無雜、自在、智者所贊、無所觸、令起於定。」在家眾隨念在家戒,出家眾隨念出家戒。

(5)捨隨念:欲修捨隨念者,當傾心於施捨的天性,及常慷慨贈與所施之物。初修者先發願受持:「從此以後若有受者,如未曾給其最少一口的所施物,我決不食。」自此,即於德勝的受者之中,依其能力給與所施之物,取彼施捨之相,獨居靜處禪思:「我實有利,我實善得,我於慳垢所纏的世人中,離垢慳心而住。是放捨者、淨手者、喜捨與者、有求必應者、喜分施者。」如是以離垢慳心等德而隨念於自己的捨。

(6)天隨念:欲修天隨念者,當具有依聖道而生的信等之德。行者應獨居靜處禪思:「有四大王天、三十三天、燄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有以上諸天,因具備信、戒、聞、捨、慧德,故自人界死後生彼處,我也具有這德行。」如上以諸天為例證,而隨念自己的德行。

(7)死隨念(寂止隨念):欲修死念者,獨居靜處,當起「死將來臨」、「命根將斷」,或「死」的如理作意。另有八法修死念:

*1以殺戮者追近

*2以興盛衰落

*3以比較

*4以身多共同者

*5以壽命無力

*6以無相故

*7以生命時間的限制

*8以剎那短促等八種行相而念死

(8)身至念:觀察吾人身上三十二種身相。*1髮、*2毛、*3爪、*4齒、*5皮、*6肉、*7腱、*8骨、*9骨髓、*10腎臟、*11心臟、*12肝臟、*13肋膜、*14脾臟、*15肺臟、*16腸、*17腸間膜、*18胃中物、*19糞、*20腦、*21膽汁、*22痰、*23膿、*24血、*25汗、*26脂肪、*27淚、*28膏(漿)、*29唾、*30涕、*31關節滑液、*32尿,以上之形、色、不淨,取相作意,而稱之身至念。

(9)安般念:又作「安那般那」念。仔細觀察出入息的十六種息相,心念隨息而至,取相作意。

(10)寂止隨念:行者居於靜處禪思,隨念一切苦寂止的涅槃之德。即「諸比丘!法只是有為或無為,於彼等諸法中離欲稱為最勝,即驕的粉呯、渴的調伏、阿賴耶執著的破滅、輪迴的摧碎、愛的除去,一切苦的止息,離欲、滅與涅槃。」

2.資料來源

《俱舍論》卷四、《清淨道論》卷七、卷八、《解脫道論》第八品、《增一阿含》卷二之一經(《大正藏》第二冊,頁五五二下、頁五五四上)、《雜阿含》九三一~九三三經(《大正藏》第二冊,頁二三七下)、《雜阿含》五五○經(《大正藏》第二冊,頁一四四上)、《增一阿含》四一八經(《大正藏》第二冊,頁七四一下)、《中阿含》八一經(《大正藏》第一冊,頁五五六上)、《雜阿含》八○一~八一五經(《大正藏》第二冊,頁二○五下)、《增一阿含》三~七經(《大正藏》第二冊,頁五五五下)。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