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20 《妙法蓮華經》

各位仁者:

這一期經論介紹,要向各位介紹一部初期大乘佛教重要的經典《妙法蓮華經》,略稱《法華經》、《妙法華經》。本經為諸經之王,闡述「一佛乘」具足無量「方便乘」,是最能發揮菩薩道的模範聖典。

蕅益大師云:「此一部經,乃如來究竟極談,具明施設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

一、經題與譯者

「妙法蓮華經」五字,梵語為薩達摩奔荼利迦素呾攬(saddharmapuṇḍarīka-sūtra)。「薩」,正妙之義,平正正直為正,眾善畢彰為妙;「達摩」,法也;「奔荼利迦」,白蓮華也;「素呾攬」,經也。亦譯為「契經」,以能契於說法之時及契於眾生之機也,略稱「經」。

經名「妙法」者,具「妙」以成「法」,因「法」以彰「妙」。蓋自有此經,而一切大、小乘眾生皆知回向於「一乘如來智慧」,即知以一切根本智、後得智,證於理、智無別之法性。而此法性,即為真如平等法界之本來實相,故此經名,堪稱妙法也。法華會以前,佛所說種種法名為「妙法」;「法華會」既開以後,則從前所說諸法不過為趨入「佛智海」之方便因緣,惟此經義能以一法界攝入一切法界,乃堪稱為圓融絕待之妙法也。

經名「蓮華」者,所以彰喻。蓋蓮花與眾花異,蓮花未開之先即已有「實」,喻「真如法性」不因生、滅而起,佛本具足一切智德也。蓮花既開「實」即同時顯現,喻真如法相隨時、隨機,無不顯示開露也。蓮花既落「實」即圓滿,喻「幻妄」既銷本來之真如實相、一切妙功德智,及一乘之妙果,無不圓滿具足也。真如智德,生佛不二,徒以眾生妄想執著,不能顯露受用。佛乃以方便善巧誘化眾生,若去煩惱、若去無明,無非為實施權。後乃「開權顯實」,悉使眾生了知一一方便,皆為趨向於無上之一佛乘,而此「一乘」,即具足無量「方便乘」。迨一乘顯現而諸方便乘亦融,有如白蓮華之花落而蓮實顯現也。以有如是等義,故是經名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成立於紀元前後,為後秦鳩摩羅什所翻譯,今收錄於《大正藏》第九冊,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依天台所傳即佛陀於七十二歲時,在中印度摩揭陀國之王舍城東北靈鷲山,所謂「二處、三會」所說而成。初會由〈序品〉至第十一〈見寶塔品〉之前半(在靈鷲山);中會由〈見寶塔品〉之後半至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於虛空);後會由第二十二〈囑累品〉以下至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在靈鷲山)。

二、版本與流傳

(一)同本異譯與別譯


漢譯本有六種,現存者有如下三種:

1.西晉(二八六)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八萬四千多字。《大正藏》第九冊。

2.姚秦時(四○六)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七卷或八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餘字。《大正藏》第九冊。

3.隋朝(六○一)闍那崛多與達摩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七萬一千餘字。《大正藏》第九冊。因補前說羅什譯的不足,所以名為〈添品〉。

以上三本被視為同本異譯,其中以《正法華》最詳密;《妙法華》最簡約,流傳亦最廣,一般所誦者即為此本。

此外別譯一種,譯者不詳,今所見為西晉錄的《薩曇分陀利經》一卷,即〈見寶塔品〉與〈提婆達多品〉別出一千餘字。《大正藏》第九冊。

本經之梵文本近時於新疆喀什噶爾等地發現,於一八五二年法國學者布諾夫(Eugène Burnouf)自梵文譯成法文出版。其後復有英、日譯本。

(二)註疏

本經註疏有六十多種。印度早有世親為作略解,稱《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二卷(後魏菩提流支、曇林等譯)。中國自鳩摩羅什後,註釋者亦屢有所出,初有南朝宋竺道生之《法華經疏》二卷,繼之有光宅寺法雲之《義記》八卷、智顗之法華三大部、吉藏之《義疏》十二卷與《玄論》十卷、窺基之《玄贊》二十卷等。其中,智顗且基於本經創立天台宗。日本聖德太子註《義疏》以後,此經成為日本鎮護國家的三部經之一,古來即受到尊信。最澄於日本開天台宗後,該經更成為佛教教學之中心、新佛教之主幹,主導於日本佛教界。

(三)流傳

本經為古來流布最廣之經,於《大般泥洹經》、《大般涅槃經》、《優婆塞戒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諸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究竟一乘寶性論》、《攝大乘論》、《佛性論》、《入大乘論》等諸論中,皆嘗舉出本經經名,並援引經中文義。於道教典籍中,亦屢盜用本經經文與經說,每加糅合竄改。此外,敦煌出土本中,有〈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馬明菩薩品〉第三十,均各一卷,皆收於《大正藏》第八五冊。書寫《法華經》之風氣自古興盛,最早書寫本經而有文字可稽者,為西涼建初七年(四一一),即鳩摩羅什譯出本經六年之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二○六二字,為本經別行一品。按什師譯《法華經.普門品》無重頌;後人據隋譯《添品法華經.普門品》之重頌補入,故有重頌,此品靈驗最多,舉世流通。智者大師有《別行玄》、《別行疏》(即《觀音經玄義》、《觀音義疏》等),四明尊者復有《觀音玄義記》,最精最妙不可不讀。

三、價值與貢獻

唐朝道宣律師在《法華經.弘傳序》云:「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本經的主旨,認為小乘佛教各派過分重視形式,遠離教義真意,故為把握佛陀之真精神,乃採用詩偈、譬喻、象徵等文學手法,以讚歎永恆之佛陀(即久遠實成之佛)。稱釋迦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現各種化身、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重點在弘揚三乘歸一,即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歸於「一佛乘」,調和大、小乘之各種說法,以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其表現極具文學性與戲劇性,然主旨則契入佛陀教說之真思想。各品成立之年代雖互異,然自整體觀之,仍不失渾然統一,在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學史上具有不朽之價值與貢獻。

四、內容與大意

全經共有二十八品,其大意不外說明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由於從來小乘教徒,認為成佛是特殊之人經特殊修養的結果,我們終究不能進於佛弟子(聲聞)以上;由於新進大乘教徒的僻見,於是聲聞終被斥為所謂「敗種」而無「佛種」。一切眾生終可成佛,為一切眾生開示佛智、佛見,是佛陀出世的本懷,為欲說明這個道理,是《法華經》一貫的旨意。其內容大要,依《法華文句》卷一之教示,分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詳見本經概要表解(附註)。

本經二十八品,計分三分:〈序品〉第一為序分;自〈方便品〉第二至〈分別功德品〉第十七,為正宗分;自〈隨喜功德品〉第十八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為流通分。正宗分有諸釋之不同,試分說如下:唐朝窺基大師將正宗分約為境、行、果三門:以自〈方便品〉至〈勸持品〉共十二品,為顯「一乘之境」。〈安樂行品〉、〈從地涌出品〉二品,為顯「一乘之行」。自〈如來壽量品〉至〈常不輕菩薩品〉共五品,為顯「一乘之果」。

嘉祥吉藏大師則將正宗分約為「乘權實」與「身權實」兩大分:以自〈方便品〉至〈安樂行品〉共十三品,為明乘之權實。以〈從地涌出品〉至〈法師功德品〉共五品,為明身之權實。天台智者大師之分:跡、本二門,似之。

綜合前人對本經的科判,太虛大師的《法華經教釋》云:「以窺基大師之科判,較諸家為特勝,因由『了解妙境』,即可『發起因行』,趨入『佛果』故也。」

近代著書

1.《法華經教釋》 太虛大師著、唐曜編解 佛光出版社‬

2.《法華思想》 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編輯.林久稚譯

3.《天台思想入門》 鎌田茂雄著、轉瑜譯 佛光出版社‬

4.《妙法蓮華經句解》 大乘精舍印經會 大乘精舍印經會‬

5.《妙法蓮華經講話》 悟慈法師述  佛教出版社‬

6.《大藏會閱》 會性法師 天華出版社‬

7.《妙法蓮華經》 孫藩聲註 瑞成書局‬

8.《佛光大辭典》 星雲大師監修、慈怡主編 佛光出版社‬

9.《法華經神通力》 謝世輝著  武陵出版社‬

10.《普門雜誌》第一三五期 佛經導讀 依慶著

11.《佛典研究初編.妙法蓮華經要義》田島德音著、印海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二七

12.《天台思想》 田村芳朗、梅原猛著、慧嶽譯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六○

13.《大乘佛教思想論》 木村泰賢著、演培譯 《諦觀全集》二四

歷代註疏

1.《法華經疏》二卷,約二萬餘字,宋.竺道生撰。《卍續藏》第一五○冊。

2.《法華玄論》十卷,二十七萬餘字,隋.吉藏大師撰。《大正藏》第三四冊、《卍續藏》第四二冊。

3.《妙法蓮華經玄義》二十卷(十卷,各分上下),十六萬餘字,隋.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記。《大正藏》第三三冊。《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五冊。

4.《妙法蓮華經玄義節要》二卷,四萬餘字,明.蕅益大師智旭節要。《卍續藏》第四四冊。

5.《妙法蓮華經文句》二十卷(十卷,各分上下),約二十萬餘字,隋.天台智者大師說,章安尊者記。《大正藏》第三四冊、《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七冊。

6.《法華經大意》一卷,二萬餘字,唐.毗陵沙門湛然述。《卍續藏》第四三冊。

7.《法華經玄贊》十卷,三十萬餘字,唐.窺基法師撰。《大正藏》第三四冊,《卍續藏》第五二冊。

8.《法華宗要》一卷,約七千餘字,唐.新羅沙門元曉撰。《大正藏》第三四冊(八七○)。

9.《法華經大成》九卷,三十一萬餘字,清.金台傳講,沙門大義注。前有科判,卷首提綱,後有事義。《卍續藏》第五一冊。

10.《法華講演錄》民國.太虛大師講。見《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九、二十、二一冊,共三冊。依唐朝窺基法師《法華玄贊》而說,後附《法華經懸論》。

本科作業

請摘錄《妙法蓮華經》經文中故事三則。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