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40 第四課 認識因果

篤信因果者,必定是有道德的人;

了解緣起者,必定是有智慧的人。

──《佛光菜根譚》


【提要】

因果是亙古不變的定律,有人常怨嘆自己一生懷才不遇、事業無成、諸事不順,殊不知人的一生禍福窮通皆是自我的造作,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個人若希望長壽、富貴、健康,就要常行善行,例如:布施可以獲得富貴,護生可以獲得長壽、健康。若能不造作惡行,從因上斷除不良的行為,無有惡因,自然就不會感召惡的果報,「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就是要我們隨時照顧當下的起心動念,攝身守意,並且「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

【正文】

佛陀時代,有一個弟子叫善和,人長得矮小黑醜,可是音聲卻曼妙好聽。一天,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向佛陀請示:「佛陀!善和比丘是什麼因緣長得那麼醜陋?可是,他的聲音卻是那麼和雅悅耳呢?」佛陀說:「很久以前,當人的壽命有四萬歲的時候,也就是拘留孫佛*1進入涅槃後,當時有一位國王得到幾顆舍利*2,就請來很多土木工人,要建造一座巍峨的七層寶塔。這時有一個工人對同伴說:『僅僅幾顆舍利,國王為何要建築這麼大的寶塔來供奉?這樣,既浪費金錢,又浪費人工。』同伴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並勸他別多嘴,建塔是好事情,不要出口破壞。不久,七層寶塔終於完成,很多人都生起無限的歡喜心。這時候,造塔的工人看到莊嚴巍峨的寶塔矗立在眼前,忽然間,對先前生起的輕慢心感到慚愧。為了懺悔前罪,他辦齋供眾結緣,並且在塔尖上,裝懸一個金鈴。

當時起輕慢心的就是現在的善和比丘,由於輕慢佛塔,所以受醜陋之身的果報;後來他能夠懺悔,並奉獻金鈴,所以今生有和雅的聲音,令聽到的人都能覺得身心舒暢。」

《瑜伽師地論》云:「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告訴我們佛教的因果論,種下「因」未得「果」之前,果報是不會自動消失的。所以,不管時間經過多久,所種下的善惡諸因,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

佛教的三世因果,指的是時間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認識因果不是宿命論;因果業報,不是有佛或神在控制,更不是命中註定。而且要明白,凡事各有因果。種下什麼樣的因,自然會有什麼樣的果。就如《大寶積經》所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註釋】

*1拘留孫佛:乃過去七佛中之第四佛,現在賢劫千佛之第一佛。

*2舍利:指佛陀之遺骨,而稱佛骨、佛舍利,其後亦指修行者遺體焚化之後,所結成的珠狀或塊狀的顆粒。

【習題】

1.何謂「因果」?

2.何謂「緣起」?

3.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4.怎樣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1.明白因果,就不怨天;了解自己,就不尤人。

2.一味接受的人生是貧窮的因果,經常喜捨的人生是富貴的因果。

3.善人視因果為朋友,智人視因果為龜鑑,愚人視因果為法官,惡人視因果為仇敵。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