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32 第八二課 信解行證

以深意樂攝律儀,聞甚深經能信解,

敬初發心如佛想,慈心普洽障消除。

──《妙慧童女經》

【提要】

人生在求學的階段,分小學、中學、大學。學佛亦然,首先須信樂佛法,其次了解佛法,進而身體力行,最後證悟其果。信、解、行、證並非單線的次第,而是一種循環的效應。我們由正信,生起清淨的心,而求慧解,經由實踐,得到證明,印可真理的妙用;而後增加信心,再求深入的理解,更藉著履行反省,獲得真理的印可,又增勝淨信;如是周而復始,不但能使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安頓身心,又能開拓我們的智慧領域,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淨化我們的身心。

【正文】

佛經裡有一則譬喻說,有一個旅人長途跋涉,飢渴交迫,好不容易找到一池湖水,但是卻望而不飲。因為他認為這麼大的一湖水,如何飲得盡,因此索性不喝。這個譬喻是諷喻有一些佛教徒,自覺根基淺陋,對於佛道長遠,無法有成,因而卻步不前。

事實上,佛教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得度之道;佛法雖然浩瀚深廣,初學佛者欲一窺佛法堂奧,可以從信、解、行、證四個次第來實踐佛法,只要依此循序漸進,必然有成。

1.信:信心是成就一切事情的根本動力,有了信心才能產生勇往直前的力量,信心就是肯定目標、凝聚力量的泉源。一個團體要彼此互信才能團結興隆;一個家庭要彼此互信才能和樂幸福;朋友之間要彼此互信才能深交;對自己要有信心,才能有所作為。此外,學佛要有堅定的信仰,才能獲得法益,所謂「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因此學佛的第一步要皈依三寶,這就是確定信仰的表示。

2.解:佛教是智信之教,不是盲目信仰,因此學佛的第二步必須理解經教,也就是要了解佛陀所說的教法為何?為什麼要信仰?信仰對我有何利益?而要了解經教必須聽經聞法,同時要有正確的心態,所謂「如地植於種,如器受於水,應離三種失。」也就是說,聽經聞法不能用輕心、慢心,不能有成見、邪見,更不能有妄想、雜念,應該用莊重心、恭敬心、謙卑心、虔誠心、柔軟心、清淨心,如此才能在心田裡廣植菩提種子。

3.行:「說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學佛必須要能修行,否則「說食不能當飽」。修行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修正自己的行為,譬如將過去的貪心、瞋恚、愚痴,轉化為喜捨、慈悲、明理,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要受持五戒十善、奉行六度萬行,要把慈悲、布施、明理、感恩、精進、知足、自在等佛法實踐於日常生活中,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因此學佛要解行並重。

4.證:涅槃解脫,是修行的最後目標,也是證悟的境界。涅槃不是死後才能證得,如果我們能對憂悲苦惱的事淡然處之,能隨緣自在、不患得患失,能處難不覺難、處苦不覺苦,能勘破生死一如、來去自在,當下就是證悟解脫的世界。所以,不管是頓悟還是漸悟,都是從平日的「小悟」所成就的解脫境界。學佛不必將證悟寄託在未來,重要的是,自己每一天是否都能有一點小悟,尤其是否能發恆常心,永不退轉,因為「善心易發,恆常心難發」,學佛唯有不忘初心,勇猛精進,如此才能戰勝煩惱魔軍,才能解脫證悟。

【習題】

1.學佛須依哪四個次第來實踐佛法?

2.為什麼學佛的第一步要皈依三寶?

3.試述信仰讓你改變了什麼?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