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64 第九十課 阿鞞跋致

精進勇猛無懈退,務修禪定戒多聞,

智慧了達常清淨,不久成於大悲者。

──《月燈三昧經》

【提要】

阿鞞跋致又作不退轉。佛教鼓勵人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長遠心」;所謂「菩提心好發,恆常心難持」,所以學佛重在「不退轉」。立志發心,不能像朝露,經不起太陽一照,就自己消失了。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如果只有「五分鐘的熱度」,就無法成就佛道。「不退轉」是菩薩「普化群迷入慧海,度諸有情趣覺岸」的願力,也是眾生成佛不可缺少的動力。

【正文】

《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意思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獲得不退轉地的菩薩,除非自己將來發願倒駕慈航,再入娑婆世界廣度眾生,否則再也不必受生人間,得以免受輪迴生死之苦。

「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是指修行有得,所證悟的信心、果位已入不退轉地,必然不會退墮而能得至成佛之位。

「不退轉」是緣於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階位中,十住中的第七住稱為「不退住」,而產生種種的不退轉之說:

1.位不退:十住位之中,第七住以上的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

2.行不退:十地之中,第八地菩薩能修有為無為行,而不再退轉。

3.念不退:第八地以上的菩薩無須刻意精進,自然可進道而不動念。

4.處不退:往生彌陀淨土,不再退轉。

5.信不退:十信位中,第六心以上的菩薩,不再起邪見。

6.證不退:初地以上的菩薩,所證的法不再退失。

7.煩惱不退:等覺位的菩薩,不再為煩惱而退轉。

佛經中常將人心譬喻為田,學佛就是在開「發」自己的「心」田,所以要「發心」。有句話說「發心之初,成佛有餘」,但是,在學佛的障道因緣中,最主要的也是「心」,諸如:(1)心門不開;(2)心結不解;(3)心擔不放;(4)心妄不除;(5)心憂不喜;(6)心暗不明;(7)心狹不寬;(8)心惡不除;(9)心邪不正;(10)心貪不捨;(11)心迷不悟;(12)心有不空等。

尤其,初發心很難,要堅持到完成更難,因此學佛不但要發增上心、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歡喜心、慚愧心、大願心……更重要的,要發恆常心,因為佛道長遠,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發長遠心,一遇困難挫折,或者名聞利養等誘惑,很容易退失道心,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不見了」。

所以《華嚴經》說,學佛要不忘初心,不忘自己學佛之初所發的願心,才能堅此百忍,才能克服種種障礙,才能降魔成道。所以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福慧雙修」,要「行解並重」,如果畏懼麻煩,缺乏耐心,就像種子雖播種了,卻怠於施肥、澆水,則不能發芽,更談不到開花、結果。因此,從初心到完成,這是成佛之道,若能信心不退轉、願心不退轉、修行不退轉,則成佛不難矣!

【習題】

1.試述「阿鞞跋致」的涵義。

2.文中有哪些不退轉之說?

3.學佛,如何不忘初心,讓自己永不退轉?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