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60 第十四課 三資糧

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

信心清淨者,華開即見佛。

──《十住毗婆娑論》

【提要】

信願行是往生淨土的三資糧,即:信──信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以及念佛決定往生。願──回向、發願往生彼國。行──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積聚善趣福德因緣。《佛說阿彌陀經》中,佛陀亦說念佛法門為世間難信之法。因此,要修持淨土法門,當先建立信心,依信心為支柱,而後發願,由願生行。

【正文】

一個人如欲遠行,必須備妥盤纏糧食,方得成行。學佛也是一樣,欲成佛道,必須資糧具足,始能功果圓滿。

學佛的資糧是什麼呢?依照修持淨土法門來講,必須具備信、願、行三大資糧,才得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1.信:信是使心產生清淨的精神作用,這是指「智信」而言,但不是「迷信」。因為智信才能使心清淨、煩惱滌盡,乃至菩提佛果現前;迷信則徒增擾亂,障智生難,令人日趨困惑,不得解脫之道。

信更有「正信」、「邪信」之分,凡屬實事實理,足為世人典範而非虛無傳說者為正信,否則便是邪信。因此,正信宗教是有條件的,必須具備教主、教義,尤其教主必須是歷史上實有的、道德戒行清淨的,所說的教理足以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苦惱者。譬如,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他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道德清淨,具有度化眾生的不可思議能力,因此值得眾生信仰。

宗教以「信」始,也以「信」終,所以進入佛道的初步是「信」。《華嚴經》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面對浩瀚的佛法大海,只有信心具足的人才能得其門而入。

信心更是一切力量的泉源,因此欲得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首先必須相信有這麼一個地方,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以及相信念佛的法門功德殊勝,有了信心,才能確立目標,如此方能往生有分。

2.願:願由信來,信心堅定以後,更要發大菩提心,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心來稱念佛號,這樣才能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相應。除此,更要回向發願,將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智慧、功德資糧,全部回向往生西方,回向給所有的有情眾生都能一起往生極樂淨土。

3.行:信願行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有了信心,並且發願以後,更要行持,所謂「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虛」,因此除了一心念佛十六觀門*1之外,佛陀在《觀無量壽經》裡,更諄諄教誨欲往生極樂淨土者,須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其實,不僅求生西方極樂淨土須要具備信願行,修持其他任何法門,一樣要對三寶不壞信仰、一樣要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願心,一樣要奉行五戒十善,要實踐六度萬行,要勤修三學四無量心等,如此方能有成。所以說,信、願、行是成佛必備的三大資糧。

【註釋】

*1十六觀門:即十六種觀法,出自《觀無量壽經》。又作十六想觀、十六妙觀、十六正觀等。念佛者由憶念彌陀之身與淨土,得以往生西方,總其觀行有十六種。即: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像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想觀、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

【習題】

1.學佛的三資糧是什麼?

2.如何區分「正信」與「邪信」?

3.為什麼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4.何謂「行佛」? 試舉例說明。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