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32 第七六課 多欲為苦

能節制物質欲望,才能享有幸福人生;

能降伏心中魔障,始能受用佛法真諦。

──《佛光菜根譚》


【提要】

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的境界就是無欲的境界,人能無欲,品格自然高尚,苦惱自然減少。你看那些功名場中的人物,那些坐賈行商的眾生,為了求名求利,不惜曲躬諂媚,說些花言巧語,成為欲望的奴隸。佛教並不是絕對要人禁欲的,而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態度,對於眷屬、資用、身體等的欲望固然不可縱,但也無法完全脫離,所以,應該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離煩惱欲。

【正文】

人,因為有欲望,所以有種種煩惱。貪欲讓有情眾生,在六道中生死輪迴不已,所以《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雜阿含經》亦云:「欲生諸煩惱,欲為生苦本。」

欲望多的人,常常會陷在所求不得的痛苦中,亦或得到了,又怕失去它的恐懼,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滿足了一項欲望,又會滋生另一樣出來。

商紂王命人為他製作象牙筷子,他的叔父箕子很擔心,因為他覺得一旦用了昂貴的象牙筷子,那麼與之配套的碗盤等,就會換成用美玉打磨的器皿;使用精美的象牙、玉石餐具,就會希望享用稀奇的山珍海味;享受佳肴美味的同時,一定會想穿綾羅綢緞,住在高樓大廈之中。箕子擔憂這樣下去,會帶來國家的不幸。

果然,僅僅五年的光景,紂王窮奢極欲,放縱自己的欲望,把國家治理得亂七八糟,人民苦不堪言,最後終遭周武王滅國。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說:「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因此,《八大人覺經》云:「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印度的阿育王,是個護持佛法的大功德主。他有一個弟弟修行得道,阿育王十分歡喜,稽首禮敬,希望弟弟能長住皇宮,接受他的供養。

但是弟弟認為:「世間的五欲──財、色、名、食、睡,是禪者的障礙,必須蠲除,內心才能擁有真正的寧靜。依傍林野,少欲清心,自在如水中魚、空中鳥,為什麼要把自己再推進世間的泥沼呢?住在寂靜的林野,自在來去,無我、無我所,隨意所住,無有障礙。為什麼還要再戴上五欲的鎖鍊?甚至終日與萬籟同呼吸,與山色共眠起,以禪悅為食,滋養性命。如今卻要我高臥錦繡珠玉大床,可知一席蒲團,含納山河大地,日月星光。我已經從火湯爐炭的痛苦裡,脫身而出,怎麼可能再重入火坑呢?」

阿育王聽了弟弟一番的剖白,也就不再堅持己意,心裡對安貧樂道的修行人,以無為有的胸懷,生起更深的敬意。

《佛遺教經》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想要解脫煩惱纏縛,先得少欲知足,不但對外在的五欲六塵不起貪愛之心,甚至要去除對於「我」的這個執著,才能真正身心自在。

【習題】

1.何以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2.當欲望找上門時,你如何面對?請舉實例說明。

3.如何「以無為有」?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1.快樂在滿足中求,煩惱從多欲中來。

2.滿足之樂樂無疆,多欲之苦苦難了。

3.每日靜坐片刻,必知煩躁之源;每日守默一時,必知靜謐之美;每日清心半日,必知多欲之苦;每日讀書數篇,必知開卷之益。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