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72 第八六課 忍之為德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於負重;

「退」是一種涵養,退之為德,在於和眾。

──《佛光菜根譚》


【提要】

人生的修養,「忍」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佛教亦將「忍」列為重要的修行法門,並將「忍」分為「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三個層次;說明一個人如果擁有「生忍」,就具足面對生活的勇氣;擁有「法忍」,就具備斬除煩惱的力量;擁有「無生法忍」,則所在之處就是桃源淨土,就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也唯有「忍」,才能忍辱負重,才能和眾。

【正文】

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忍耐,比如說忍冷、忍熱、忍飽、忍餓、忍累、忍苦,對於他人加之於己的很多境界也必須忍耐,比如忍耐責罵、毀謗、誤會等,能具備「忍耐」的品德,就能少掉很多煩惱,活得自在。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因為忍耐,所以能成就一番功業,如韓信能忍耐從胯下爬過的恥辱,後來得以助漢王得天下;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也常修忍辱行。

《六度集經》記載:有一世,佛陀和阿難生為龍身,住在大海中,一個慈悲能忍,一個剛直愛玩。有一天,愛玩的龍對另一龍說:「我們住在海中這麼久了,每天重複過一樣的生活,很無趣耶!不如我們一起到陸地上遊玩,你說好不好?」另一龍說:「萬一碰到了陸地上的壞人,一定難以逃脫,太冒險了!」愛玩的龍又回道:「不然,我們化成小蛇,如果路上沒有人的話,我們就在道路上玩,如果有人出現,就趕緊躲到路旁去,這樣保證很安全的啦!」於是另一龍也同意了,二龍就化成小蛇,一起到陸地上四處遊賞。

沒想到,才剛離開大海不久,就遇到一隻毒蛇。毒蛇一看是兩隻小蛇,起了犯害心,吐射出毒液,想欺負小蛇。愛玩的龍化成的蛇,看到毒蛇竟然有眼不識泰山,妄想傷害牠們,很生氣地想要殺死毒蛇,立刻被慈忍的蛇制止,牠說:「我們是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對於愚昧眾生所犯的錯,我們理當原諒,能忍別人所不能忍耐的,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誡呀!」

剛直的小蛇,聽完話後,馬上對慈蛇生起恭敬心,也不再有反擊毒蛇的心了。

慈蛇說:「我們還是回海裡去吧!」於是便一起恢復龍身離開陸地。同時,二龍顯示出牠們的威神力,震天動地,興雲降雨,人鬼都為之驚怖。而原本吞吐著毒信的毒蛇,看到這種狀況,更是驚惶恐怖不已。

佛陀告訴諸比丘,當時想要反擊毒蛇的龍是阿難,說忍耐法的龍是我本身,而毒蛇則是提婆達多。

《佛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是世間最大的力量,忍的力量勝過一切刀槍拳頭,所以說,忍也是一種承擔、一種功德、一種智慧!

【習題】

1.試述「忍耐」的意義。

2.請申述忍耐的力量,從哪些地方表現出來?

3.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因忍一時之氣,而成就一番功業?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1.有力的人才會忍,有慧的人才能忍;忍是勇敢、擔當,忍是負責、奉獻。

2.不能忍饑耐貧,就會隨俗流轉;不能忍苦耐難,就會怨天尤人;不能忍病耐累,就會自憐自艾;不能忍譏耐謗,就難成就大器;不能忍利耐樂,就易招致禍端。

3.能忍一時之氣,自能增長無限福德;能起一念之善,自能消弭無限罪業。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