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04 第二五課 百年一夢

三十八歲懵然無知,

及其有知何異無知;

滔滔汴水隱隱隋堤,

師其歸矣箭浪東馳。


【公案】

金山曇穎禪師是浙江人,俗姓丘,號達觀。十三歲皈投到龍興寺出家,十八歲時遊京師,住在李端愿太尉的園宅裡。

有一天,太尉問道:「人們常說的地獄,畢竟是有或無呢?」

曇穎禪師回答:「諸佛如來說法,向無中說有,向有中說無。有無是分別心,如眼見空華,是有是無?太尉現在向有中覓無,向無中覓有,為何不在心內見天堂,何必在口中說地獄?」

太尉不明白:「心如何能見天堂?」

曇穎禪師回答:「善惡都不要去思量。」

太尉問:「善惡都不思量的話,心歸何處?」

曇穎禪師道:「心歸無所住處,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1』。」

太尉又問:「人若死時,歸於何處?」曇穎禪師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說:「生則我早已知曉。」曇穎禪師就問:「請道一句生從何來?」

太尉陷入沉思,曇穎禪師用手直搗其胸說:「只在這裡思量個什麼?」

太尉云:「會也,只知貪程*2,不覺蹉路*3。」

曇穎禪師云:「百年一夢!」太尉於言下契悟。

「生從何來」、「死往何處」,這是一般人經常思索的問題。佛陀和歷代的禪師們早就道出了原委,可是又不易為人了解。生命有隔陰之迷,陰就是指我們的身體。意思是換了身體,就不知過去一切,故千古以來的生命之源,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其實,生命的形相雖千差萬別,而生命的理性則一切平等。佛教所謂緣起性空、三法印、業識因果等義理,假如能通達明白,則「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就不難知道。參禪,就是明白自己的生命,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生命頂天立地,本來就是永恆的。

【註釋】

*1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稱無住心、非心。意即不論處於何境,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

*2貪程:貪趕路程。

*3蹉路:猶失路。

【習題】

1.你認同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之間嗎?為什麼?

2.何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3.試著探討「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之話題。

【延伸閱讀——緇門崇行錄】

唐朝慧意法師經常將缽裡所剩的食物,用來餵養禪房的老鼠。他房內有上百隻老鼠都很乖馴;有食物時,牠們就會搶著來吃;每看到有患病的老鼠時,法師就會用手安頓撫慰牠們。──惠養群鼠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