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64 第十五課 三摩地

定業不可轉,三昧加持力,

無始諸障礙,一切皆消滅。

──《瑜伽燄口》

【提要】

三摩地的意思為「等持」。等,是指離昏沉掉舉,將心專止於一境而不散亂。行者將心安住於三摩地,觀想凝照,智慧明朗,便能斷除一切煩惱而證得真理。《佛遺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唐朝懷讓禪師曾問馬祖道一:「如牛拉車,車子不走,是打牛?還是打車?」車子是身體,牛是我們的心。因此,六祖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真正的定境,應該從一切行住坐臥中體現,從一切處實踐;當一個人能做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一如」,那才是真正的定境。

【正文】

佛教是智慧之教,智慧來自聽經聞法、思惟經義、如理修行,所謂「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

三摩地,或稱三昧,譯為等持、正定。「等」指離開心之浮沉,而得平等安詳;「持」則指將心專止於一境之意,也就是將心止於一境而不散亂的狀態,稱為心一境性。

定有生得定、修得定二種,生得定是指生於色界、無色界之定地,這是依前世的善業力量所得;修得定是指生於欲界,靠後天努力修行所獲得者。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處,不令散亂,而保持安定,此一狀態稱為三昧。

三昧修行法是天台宗止觀法門外另一重要的修行法,稱為四種三昧:

1.常坐三昧:以九十天為一期,專心一意坐禪,口中稱念某一尊佛的名號,心意集中一處,而觀照真如法性。實踐常坐三昧,能夠了達迷悟不二、凡聖一如的境界。因僅修常坐一行,故又稱一行三昧。

2.常行三昧:也是以九十天為一期,九十天之中不可以盤坐,更不可以躺臥,只准許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的繞室行走,不能休息。這種三昧又叫般舟三昧,是根據《般舟三昧經》的修持方法,如果修習這種三昧有成就時,在禪定之中,能夠看見十方諸佛清楚的站立在自己面前,因此又叫做佛立三昧。

3.半行半坐三昧:又稱方等三昧、法華三昧,時間長短不論,或者七天,或者二十一日為一期,人數也可以十人或者更多的人共同修持。修行之法包括嚴淨道場、淨身、三業供養、請佛、禮佛、六根懺悔、繞旋、誦經、坐禪、證相等次第。

4.非行非坐三昧:指上述三種以外的一切三昧,不侷限身體行儀上之行、住、坐、臥,而含攝一切事物。也就是在一切時中、一切事上,隨意用觀,不拘期限,念起即覺,意起即修三昧,此為四種三昧中最重要者。

經云:「攝心一處,便是功德,散意片刻,即名煩惱。」禪定的本質是為了遠離塵欲而趣向內心的探索,而欲望是由於內心受到外物的誘惑而產生。因此,能夠靜心息慮,則可以息欲離欲。《法句經》說:「我若不思汝,而汝則不生。」能夠斷除貪愛欲念,摒除亂想,則心境安寂,心定自能生慧,故說「依定發慧」。外道的修定偏重貪著定靜,乃至欣求神通得神通法,佛教則重在智慧的修養,這是佛教與外道不同之處。由此可知,定本身並非目的,依定而得正確的智慧,才是佛教的目的。

【習題】

1.何謂「三摩地」?

2.文中提到哪四種三昧?

3.生活中如何培養定力?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