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76 第九三課 無明煩惱

不寐者夜長,疲倦者路長,

無明者痴長,心光者法長。

──《出曜經》

【提要】

無明,是煩惱的別稱。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就十二緣起,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在佛教裡,有時把酸澀比喻成煩惱。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無明煩惱,所表現出來的不但別人不能接受,連自己也引為束縛痛苦,必須得到外力的助緣,使其內心逐漸變化,染汙的會成為清淨,無明的會變成明理,愚痴的會變為智慧,酸澀會轉化成甜美。

【正文】

無明分為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根本無明,即無始以來,因一念不覺,不能了達真如平等之理,而生起種種分別,是最細微的動心。從根本無明又生起種種較為粗顯的煩惱,扭曲我們的知見,讓我們不知有因果業報,不知有聖賢凡夫,因而起惑造業,從而更添種種煩惱,凡此則稱為枝末無明。所以無明是煩惱的根源,無明本身也是煩惱。

無明也稱為痴。有人寫成「痴」,痴之一字,是「知」從「疒」字旁,也就是知見生病了,不知有因果業報,不知有聖賢凡夫,於是種種顛倒、種種妄想,讓我們在其中翻覆流轉、深受其苦。

煩惱是學佛的最大魔障之一,因為煩惱能障蔽我們內心中原有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稱做蓋、障;它盤纏在我們心中,像是重重絞繞的繩索,所以又稱做結、纏;它能束縛我們的身心,使我們不得自在,所以又稱做縛;它像汙垢,能汙染我們的心性,所以又稱做垢;它像塵埃,可以附著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光不能朗照,使我們身心勞頓,所以又稱做塵勞;它像洪流一樣,可以流失我們的善良品德,所以又稱做暴流;它能驅使我們在無明之中永遠的輪迴,所以又稱做使;它使我們恓恓惶惶,迷失本心,所以又稱做惑。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險坑等譬喻。總之,煩惱會惱亂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無明造作,因而流轉生死,所以學佛就是與煩惱魔軍作戰,若想要獲得解脫自在,就必須戰勝煩惱魔軍。

依照凡夫的習性,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人事物,自然想要執為己有,這就是貪心;相反的,對於不順己意的人事物,就產生排斥,甚至厭惡,這就是瞋恚;由於凡事全憑自己的好惡,如願則喜,不如願則怒,完全不明事理,這就是愚痴。因為貪瞋痴作祟,於是產生慳貪、吝嗇、嫉妒、自私、怨恨、執著、惱怒、散亂、煩悶等情緒,這就是煩惱。因此產生煩惱的根本原因就是貪瞋痴,所以學佛修行就是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滅貪瞋痴」。

佛經形容人有八萬四千煩惱,可見人的煩惱多如恆河沙數,如果沒有修行,則無法對治。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修行。念佛、誦經、拜佛、觀想佛陀的慈容,乃至聽經聞法、持戒行善等,都是修行,藉著修行所獲得的法喜、信心、力量,都能使無明煩惱消除淨盡。此外,人之所以產生煩惱,究其原因,其實是心向外追求,迷惑於物境。因此只有看淡自我、忘棄自我,把小我融入大我,把自私自利的心,擴大為胸懷大眾的心,如此才能去除無明煩惱,才能找回自我。

【習題】

1.試述「無明」的涵義。

2.為什麼煩惱是學佛的最大魔障?

3.如何消除無明煩惱? 試舉例說明。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