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8 第三五課 心甘情願

心甘情願,

許下諾言,無怨悔;

心甘情願,

粗茶淡飯,好滋味;

心甘情願,不怕失敗,

心甘情願,犧牲奉獻。

走過風風雨雨,走過漫漫長夜,

痛苦時不覺苦,困難時不覺難。

慈悲喜捨,心甘情願;

慈悲喜捨,心甘情願。

【提要】

做事,能夠心甘情願、發心奉獻,工作起來不但不覺得累,反而快樂無比,擁有不絕的精力。反之,滿懷抱怨、心生懈怠,情緒紛亂外,事事受到阻礙,工作效率無法提升,達不到好的功績。因此,以心甘情願的態度來做事,累時不覺累,苦時不覺苦,難時不覺難,具足勇氣解決問題,進而無事不辦。「心」能左右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歡喜或悲傷、失意或得意。所以說,日常生活中,若能時時調整我們的心,則能日漸開闊,心生喜樂。

【聽大師說故事】

往昔佛世時,有一位專司知賓的駝驃比丘,不管是清晨或深夜,總提著燈籠,帶領前來掛單的僧眾安單,數十年如一日,因其發心的功德,獲得手指能自然放光的福報,日後指引僧眾到寮房,再也不必提燈籠了。

義工們在廚房發心撿菜、炒菜,到功德圓滿之時,手指頭雖未必放光,但心中必然放光了。歷代的祖師大德們,大都是從苦行中出身的,如:石霜禪師在米坊裡篩米,雲巖禪師幫人補鞋、作鞋,臨濟禪師鋤地栽松,仰山禪師開荒牧牛,洞山禪師鋤茶園,雲門禪師擔米,玄沙禪師砍柴,趙州禪師掃地,丹霞禪師除草、蒔花,雪峰禪師斫槽、蒸飯、耕田,懶融禪師典座,印光大師行堂等。在佛門中講究的不是能幹,而是注重是否有道心。

四十五年前,剛到台灣時,每天要在四點多起床,推著手拉車,走十五里的黃土路,到街上買菜,備辦八十人份的油鹽米柴,往往都是我叫醒菜販早起做生意。早餐後掃地,並每天打六百桶的井水,供全寺住眾使用;還負責男眾廁所的清潔工作,那時少有刷洗的清潔工具,我都用手去刮洗扒除;寺中有人往生了,我幫忙用木箱裝置,抬出去火葬;每逢秋收時期,我都挑著擔子替寺廟去收租,那時我才二十多歲。

世間上沒有誰能幹、誰不能幹,而在於是否心甘情願,只要我們肯發心,只要我們心甘情願,何患佛道不成?

──摘錄一九九三年十一月《星雲日記26》

【習題】

1.「心甘情願」對我們的人生有何助益?

2.你曾心甘情願做什麼事?

3.試述一則「發心服務大眾」的故事。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