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40 第九課 解行並重

學習不只為了求得知識,更要開啟智慧;

讀書不應只在求得學問,更要身體力行。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每個人打從出生開始,就處在不斷的學習當中,舉凡生活所需的各種技能與知識,甚至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法律、經濟、藝術、建築等各項領域,都要把握有限的生命多方學習,學到的知識、技能愈多,人生就能活得愈充實,生命也才能發揮愈大的能量。

在學習上,由於每個人的態度不同,因此也有層次上的差別:

一、不肯學習,遊手好閒,終將頹廢一生。

二、認真記憶,不肯思索,可能冬烘一輩子。

三、滿口說理,沒有行動,註定一事無成。

四、真才實學,做中體驗,愈做愈有成就。

五、解行並重,智慧通達,生命從中昇華。

學習不只為了求得知識,更要開啟智慧;讀書不應只在求得學問,更要身體力行,也就是佛教所謂的「解行並重」。

戰國時代的趙括「紙上談兵」,只有理論上的知識,卻又自以為真知,到了真正要用時,一點力量也使不出來。反觀春秋時代的軍事家孫武,他以兵法謁見吳王闔閭,吳王在看過他的《孫子兵法》後,問他:「可以用女子操練嗎?」孫武說:「可以。」吳王就派了一群宮女給他。

起初眾宮女大笑不止,孫武雖三令五申,宮女仍然輕忽嘻笑,不聽號令。孫武說:「號令不明為將之罪,明而不從是領兵官吏之罪。」於是依軍紀將身為隊長的吳王兩位寵妃處死,此後宮女認真操練,隊伍整齊。經過一段時間,孫武報告吳王說:「兵已練就,王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吳王因為起用孫武,國勢日漸強盛。

俗語說:「真金不怕火煉。」真正有用的知識是實務,因此不管修學任何事物,應以融通為要務,以方法、技巧為輔助,以勤熟為功效,以用心、下手為實際,解行並重,才不會流於空談。

【題解】

佛教一向注重解行並重,因此在經文最後大都載有「信受奉行」四個字。一般寺院的大殿,中央供奉釋迦牟尼佛,右邊為「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左邊為「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也是代表著解行並重,知行合一。由此可見,佛教主張經由實踐與理論相互印證,是相當具有科學精神的。

古德以「知目行足」來譬喻解與行,解是知見,如眼睛;行是修行,如雙足。有了眼睛才能辨別方位,有了雙足才能遠行千里,因此解與行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解行並重,必能福慧雙修、自他兩益!

【習題】

1.本文提到,因每個人學習的態度不同,而有哪些層次上的差別?

2.試述「解行並重」的意義,並舉實例說明。

【延伸閱讀】

1.行如足,解如目,有目有足,走路安全;有解有行,解行並重,則無事不辦也。──摘錄《人間萬事9‧譬喻》

2.所謂「解行並重」,也就是不僅對佛法的知識義理要深思理解,尤其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因此修行非口號、形式,而是修行在生活中。──摘錄《人間佛教系列5‧人間佛教的藍圖》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