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16 第七八課 禪的心要

金屑雖珍寶,

在眼亦成病;

離無明執著,

是名真禪心。


【公案】

有一次,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請教興善惟寬禪師:「我們人有身口意,請問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惟寬禪師回答:「無上菩提,假如用於身,那就是戒律;如果說之於口,那就是經法;行於心,名之為禪定。應用有律、有法、有禪,是三,其實是一也。如江淮河漢,名雖不一,水性無二,全都是水。律即是法,法不離禪,身口意合一而修,都是心,那麼,我們在身口意三者之間,何必要妄起分別?」

白居易聽了以後,仍然不解,再問:「既無分別,何以又說正身、修口、修心?」

惟寬禪師答說:「心本無損,為什麼要修行?要知道無論是垢是淨,一切主要的是不起妄念,要不動心。」

白居易聽了以後就說:「垢可以拂拭,不可起念,淨能無念可乎?」

惟寬禪師道:「如人眼睛,物不可住於眼。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病;烏雲可以遮蔽天空,白雲同樣也能遮蔽天空。」

白居易又問:「無修無念,又何異凡夫?」

惟寬禪師說:「凡夫長無明,二乘長執著,離此無明和執著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者近執著,忘即落無明。此為心要。」

白居易因有所悟,後來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世間的一切,有好有壞,有大有小,例如布施,布施多,多功德;布施少,少功德,所以一切都有分別。身修則有不殺、不盜、不邪淫;口修則有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修則有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身口意的修行,當然各各有別,若於真心自性上講,本自清淨,本自具足,何假修證?何有勤忘?故惟寬禪師以此說法,為禪之心要。

【習題】

1.何謂禪的心要?

2.試問「無明」與「執著」從何生起?

3.試舉例說明「執著」的苦患。

【延伸閱讀——緇門崇行錄】

唐朝法常法師,襄陽人,性情剛直敏銳,平素衲衣瓦缽,每天只吃早上一餐飯而已。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大師從天台山到了梅山,梅山是漢朝仙人梅福隱居修行的地方,大師寄宿在梅福住過的房子。有一天夢見神人告訴他說:「您不是普通人,這石庫中有一本記載著將來的書,得到的人可以為人王帝主;不然,也可作皇帝的國師。」

法常大師說:「這不是我所嚮往的,以前僧稠大師在懷州西王屋山禪坐時,聽見兩隻猛虎交鬥,咆哮震山,於是用錫杖把牠們隔開,化解兩虎之鬥,兩虎各自散去後,忽然有仙經兩卷出現在床上,稠大師說:『我修習佛道,豈是欲求長生之人呢?』說完仙經就消失了。我也是追求不生不滅、遠離現世生死之苦,一切惑業寂滅,而得究竟安穩為最樂的啊!」神人聽了十分讚歎佩服。──不受仙書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