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8 第四八課 心中有佛

心中有人,是立德、立言、立功之本;

心中有佛,是修真、修善、修美之道。

──《佛光菜根譚》


【提要】

當我們禮佛、念佛、觀想佛的時候,能讓自己去除雜念妄想,帶給自己心內清淨祥和。生活中若能時時「心中有佛」,自然能少去許多的無明煩惱,不論這尊佛是自己還是他人。看自己是佛,能令心調柔,以佛眼、佛心看一切眾生。看他人是佛,能心生恭敬心,如同常不輕菩薩所說的:「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成佛。」心中有佛,是一股無形的精神力量,能帶給自己希望、光明、和諧、歡喜。

【正文】

現今社會上學佛的風氣非常普遍,這是很好的現象。因為一個人心中有佛,他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心中有佛,耳朵聽到的都是佛的聲音;心中有佛,手上做的都是佛的事情;心中有佛,口裡說的話,都是佛的語言。學佛者在心中要直下承擔「我是佛」。是佛,就不會吸菸喝酒;是佛,就不會打罵人;是佛,就不會沾染任何的惡習。

《大學》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儒家認為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而修身則要透過內心的修養,心若不正,一切都是空談。《正法念處經》亦說:「不念善事,不正心意,彼行放逸。放逸所誑,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心不正,眼、耳、鼻、舌、身所見所聞都不正,放逸恣行,恐怕連人身都難保有,遑論成佛道。因此,欲求佛道須先正心。俗話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又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要先有捨,才會有得。想要進入佛道,要先把貪欲、瞋恨、愚痴放下,要把世間的人我得失先放下,把蠻橫執著放下,把這些世間種種陋習放下,佛道就能提起。要行佛道,要先有慈悲心。有慈悲才會心存眾生,才有實踐的動力。但《大寶積經》說:「一切如來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如來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如來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如果光有慈悲而沒有般若智慧,所行只是世間善法,且容易流於濫慈悲。所以有心行佛道,必須悲智雙運,才是最理想的修習。

而佛教所謂的「無我」,並不是說沒有我,只是不執著這個我。常人有根深柢固的自我愛,太看重自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於是造作種種業行。佛教菩薩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勸誡我們不把心量局限在個人,那就是無我的意義。有了無我的體認與實踐,才能擴大生命,進一步修證內心的真、善、美。

【習題】

1.心中如何有佛?

2.為什麼心中要有佛?

3.「佛」有哪些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1.心中有人,為人著想,是做人的先決條件;心中有佛,視人如佛,是成佛的基本要素。

2.目中有人助緣多,口中有德福報多,耳中清淨和諧多,心中有佛歡喜多。

3.一個人心中有佛,除了可以傾訴、祈願,更能產生莫大的力量;心中有力,就不怕外界的傷害。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