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92 第九七課 轉識成智

世間苦惱諸有情,皆由邪慧心諂曲,

如猴輕躁無暫安,唯佛大慈能救度。

──《父子合集經》

【提要】

就「法相宗」而言,修行的最終目標是「轉識成智」,也就是將有漏的情識轉為無漏的智慧。然佛道長遠,非一蹴可幾,必須發恆久心,精進不懈,積功累德方得以成就。因此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轉識成智」作起,累積很多的小悟,終有一天就能成就大徹大悟。

【正文】

法相宗主張「萬法唯識」,意即一般人所覺知的萬法是心識變現而成,並非世間的實相。例如,同樣的一條河,人看起來當然是河水,但是在天人看來是寶池,在魚蝦看來是住所,在餓鬼看起來則是膿血,這是因為眾生業力不同的緣故。而即使同在人趣,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條河,例如,擅泳者與恐水者、河邊約會的情侶與經歷洪水的災民,他們對於同一條河的感受,乃至印象必然不同。另如諺語「色不迷人,人自迷」等,類此之例不勝枚舉,說明了吾人之見聞覺知,無時無刻不被心識牽引,進而起惑造業,倘僅擾亂一己之心境尚屬事小,若至引起社會的動盪,則為禍大矣。

如何才能轉迷為悟,自利利他呢?佛教將有漏的心識分為八類──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強調以轉化的方式步步昇進,終至將有漏染汙的八識*1盡轉為無漏清淨的四智,即所謂的「轉識成智」,或「轉八識成四智」:

1.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當第八阿賴耶識轉為無漏的大圓鏡智時,有漏的前五識也轉為無漏的「成所作智」,因大悲故現起三類化身:(1)千丈勝應身、(2)丈六的劣應身、(3)隨類化身,以身、口、意業「成」就諸「所作」為,讓一切有情得以離苦得樂。此即《八識規矩頌》所說的「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2.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當修行進入十地中的第七地「遠行地」時,有漏的第六識轉為無漏的「妙觀察智」,能以圓滿明淨的「妙」智慧「觀察」大千世界諸法之自相、共相,故得以自在無礙地應機說法,教化一切眾生。此即《八識規矩頌》所說的「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3.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當修行進入十地中的初地「極喜地」時,不須特別作力,自我意識即徹底摧毀,有漏的第七末那識遂轉為無漏的「平等性智」,因了知一切法及有情自他不二,悉皆「平等」,除感得極妙圓淨之身與周遍法界之土,自住於法樂之外,並可以任運自在地對初地以上的菩薩示現他受用之微妙功德身與土,平等說法,行饒益之事。此即《八識規矩頌》所說的「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恆摧,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4.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當修行至十地中的第十地「法雲地」時,有漏的阿賴耶識轉為無漏的大圓鏡智,清淨無垢,離諸分別,能如「大圓鏡般」光明普照,遍映萬象。此即《八識規矩頌》所說的「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註釋】

*1八識:係唯識學家對眾生心識之分類方式,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眼等五識僅有了境功能,藉由第六識分別,對外境產生喜惡;第七末那識,恆常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為我,成為我執之根本源頭;第八識又名「藏識」,儲存一切善惡種子,等待因緣,現行成為未來果報。八識之關係,詳見第五七課。

【習題】

1.何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2.如何「轉識成智」?

3.請撰寫一篇讀後心得。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