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回首頁 /
- 第四類【講演集】 /
 - 124-151隨堂開示錄(共28冊) /
 - 124隨堂開示錄1 教育講習(1) /
 - p044 如何發心受戒
 
p044 如何發心受戒
        佛光山萬佛三壇大戒戒會
時間: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四日
地點:佛光山 
各位新戒: 
當你們大家發心出家的時候,心裡就想要好好發心受戒,今天我就要告訴你們如何發心受戒?
佛法中主要講發心,彌勒菩薩依發心修學的深淺,將眾生分為上、中、下三士;下士發的是增上生心,中士發的是出離心,上士發的是菩提心。你們大家都已經發了出離心出家了,現在更要發心求受淨戒。發心對求道的人非常重要,發心則無事不辦,不發心則一事無成。即使你們的日常生活也要發心,比如發心吃飯,飯才能吃得飽。在佛陀的教誡中,出家人即使三十里路遠,有施主供養,也要前去受供,否則就是懶惰僧。所以,做為一個出家人要常常發心,走路要發心,才能走得遠;睡覺要發心,才能睡得熟;修行度眾要發心,弘法布教也要發心,更何況現在要求受上品大戒,怎能不發心呢?那麼,要發什麼心來求受戒法呢?
一、發清淨心
戒的意義很深,內容功德也很廣,但是主要的精神是清淨。過去你們沒有受戒的時候,煩惱、染汙很多,人生的道德不完整,佛道也無法完成,而現在你們來受戒,就要發清淨心,才能得到清淨戒。
何謂清淨心呢?譬如水本來清淨無染,如果摻雜了泥沙、雜物,就失去清淨。你們來受戒,也要除去心中的泥沙、雜物,恢復本來清淨的本質,才能領受戒法。
當初羅睺羅因為年紀小,說話喜歡開玩笑,比方有人問他:「佛陀在哪裡呢?」本來明明在東邊,他卻故意騙人,誑言在西邊。那人果真走向西邊,羅睺羅心中很高興,他的惡作劇終於成功了。這件事被佛陀知道了,慈悲的佛陀因而觀機逗教,及時給予教導。
有一天,羅睺羅端水給佛陀洗腳,佛陀洗過腳後就叫羅睺羅把水喝下去,羅睺羅說:「佛陀,洗腳的水很髒,不能喝的。」佛陀於是當機訓誡說:「你不持清淨戒,說話不誠實,好比髒水一樣,沒有人想食用。」羅睺羅聽了,默默地把髒水倒了。佛陀又說:「羅睺羅,拿這盆子去盛飯。」「佛陀,盆子是洗腳用的,很汙穢,不能盛飯的!」佛陀又說:「你的心和嘴充滿誑妄,和這個盆子一樣的髒,清淨的妙法,不能裝進你的心中。」佛陀說過之後,用腳把盆子踢開。又說:「你認為我把盆子踢壞可惜嗎?」「盆子不值錢,佛陀您踢壞了也不要緊。」佛陀說:「你就像這個不值錢的盆子,不清淨的東西就沒有價值。」羅睺羅經過這次嚴厲的教訓,一改惡習,從此,不敢再妄語,嚴持清淨戒法,後來成為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的弟子。
以清淨心來受持清淨戒,就是身要不犯殺盜淫,口不要說妄言、惡口、綺語,心要不起貪瞋痴慢疑,能夠如此,就是發清淨心持清淨戒。能夠這樣,清淨的戒法才能進入你們的身心。
我看到你們每天清晨一起床,忙著刷牙洗臉,晚間又爭先恐後急著沐浴盥洗,那種匆忙的樣子,大家為什麼如此?因為身體骯髒不沐浴很難受。同樣地,染汙的心,不用清淨的戒法洗滌也很難受。我希望各位要發清淨心來受清淨戒,就好像你們平日需要沐浴那樣迫切,使你們的身心獲得真正的清淨。
二、發慈悲心
佛法無量義,唯一在慈悲。佛法和世間法的差別在於慈悲,無論什麼法,如果有慈悲就是佛法;佛法有無限的大方便,但是如果沒有大悲心就是魔道。譬如各位來這裡受戒,並不是好高騖遠為貪求聲名利養而來,而是發慈悲心來受大戒,把自己奉獻給眾生。也唯有發慈悲心才能求得戒法,因為,所有戒律的精神在於不侵犯,不侵犯就是慈悲。譬如五戒:不殺生,就是對眾生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他人的財物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他人的名節、身體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他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不侵犯自己的智慧,使自己成為愚痴,轉而去侵犯別人。你發了慈悲心,自然不會去侵犯眾生,才能和戒律的精神相應。你發了慈悲心,不僅不會侵犯眾生,還會去普利眾生。這才是受過大戒,充滿大乘菩薩心的出家人。
你們受過戒法之後,就是人天師範。那麼,我問你們,你們將要拿什麼為人天的師範?你們自忖:自己學問有多少,可以教導群倫?道德有多高,可以化育有情?才能有多大,可以統理大眾?現在所以能成為眾生導師,唯有以佛的慈悲心為心,但是慈悲並不是沒有智慧的慈悲,不是感情用事、婦人之仁的慈悲。
有些人看到你們各位來受戒,戒場要求那麼嚴格,生活又忙又緊張,實在令人同情。大眾睡在廣單上,住的地方也不寬大,於是有人為你們向戒師求情說:「放你們出去玩玩。」看到老人行動不方便,就建議說:「不要讓老人活動。」在他們以為這是慈悲的心腸。我要告訴你們,這個不是慈悲,這個是世俗的感情,而不是佛法的慈悲。佛法的慈悲是:「寧叫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當人情。」打你罵你是慈悲,管你教你是慈悲,對你嚴格要求才是慈悲,這種慈悲比感情用事千萬倍寶貴。一個父母寵愛自己的子女,講一句好話很容易;但是要罵孩子,甚至打孩子,要用很多的力氣,因為這個需要更大的愛心。
有些引禮師父就說:「一些老戒子,動作實在拖拉,但是看到他們老態龍鍾的樣子,又於心不忍打下去。」老資格的引禮就說:「你一點也不慈悲!」他們為什麼如此說呢?因為發慈悲心才打得下去。為什麼戒師要打你們呢?為了收攝你們散亂的身心,使你們精進,將來成為龍象。生鐵要成鋼,要經過多少的搥打?一盆花,給它清水的滋潤,也要給它陽光的曝晒;引禮師父為了成就你,大慈大悲才鞭策你。你們大家將來要發大慈悲心去度眾,現在也要發慈悲心接受戒師給予你們大慈大悲的教訓。
過去有二個人發心要去受戒,於是結伴同行,跋涉重山萬水,備嘗辛苦。有一天,行經荒野,失去了水源,正在飢渴難忍的時候,突然發現一潭水池,兩人急忙趨前飲用,但是,卻看到水中有許多小蟲,其中一人就說:「我不能喝這潭水,我要去受戒,還沒有受得戒法,就害死許多的眾生,我寧可渴死也不傷害生靈。」另外一個人就說:「不喝不行啊!渴死了如何去受戒?等到我完全受戒再來度他們吧!」一個人因為慈悲心不喝水而渴死了,另一個人喝了水,繼續趕路前去受戒。沒有死的人到了戒場,一看,咦!死了的戒子卻先他而到了。問他怎麼一回事?已死的戒子就說了:「我本來是快要渴死了,冥冥之中被善心的人救活,送我到戒場來已好幾天了。」
因為這個人發了慈悲心才獲得救助。大家今後做一個受過戒的出家人,如果沒有慈悲心,就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你發了慈悲心,對於種種的折磨就會逆來順受,對於眾生所給予你的苦難也會甘之如飴,所以,大家要發慈悲心來求受戒法。
三、發平等心
你們清淨心也發了,慈悲心也發了,接著就要發平等心。各位剛剛來受戒的時候,我就告訴你們:不要要求特權,不要存著僥倖的心理。受戒要歡歡喜喜,和大家平等,戒兄弟之間彼此要平等,沒有年齡長幼、身分貴賤的差別,就是一切的眾生,生靈動物也要以平等觀、平等心來看待。
宋明理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中國儒道向來充滿與萬物同為一體的平等思想,而我們佛教更主張「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眾生無高無下,聖凡平等。眾生皆有佛性,即使如一闡提人,也有成佛作祖的可能;眾生根器雖有賢愚不肖的差別,但是佛性人人平等。有了平等心,就能上與諸佛相應,下與一切眾生共存。
在佛教裡,出家人有一個毛病──充滿優越感。我是出家人,是人天師範,眾生導師,應該接受大眾的恭敬,掃地煮飯怎麼可以做?搬柴運水怎麼可以做?我覺得驚訝的是:出了家為什麼不可以掃地煮飯,搬柴運水呢?出了家更要發心工作,從發心工作來莊嚴自己的道業。有的人多做了一些工作,就斤斤計較:他為什麼不做,由我來做呢?何必要有自他的差別心呢?在佛門中不要比較,不要計較,不要有優越感、自卑感,一切由自己做起,這就是平等心,發平等心去工作,泯除人我的差別。
各位來受戒,大家來自於十方,大廟小廟都一樣;大學畢業、小學畢業也相同;佛門都以平等心來攝受。《增一阿含經》上說:「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皆稱釋種。」無論長江的水或者黃河的水,一流到大海裡,鹹味皆同;大家過去儘管有千差萬別的經歷、程度,來到佛門一律平等,都是佛陀的弟子。
佛門不以社會資歷論高低,而以發心為高低。譬如有些引禮師父很年輕,戒子中有的在佛門資歷很深的,不可以存著「我在佛門工作比你長久」的心理;只要比你早發心出家,早受大戒,「先進山門為師兄」,就要尊敬。也不可以自認年高,充滿優越感:「我多大年紀了,我到佛門時,你還沒出生呢!」懷著貢高我慢的態度,佛法就無法進入你的心中。
過去有一位風雲顯赫的大官,享盡快樂之後出家了,由於平日差奴遣婢習慣了,突然接受師父的管教,非常的不服氣;引禮師父一棒打下去說:「你骨頭啃不動了,才出來受戒,還要生瞋恨心!」所以,不管年老年幼,受戒時要發平等心;有平等心就會生起慈悲心、慚愧心,才能求得大戒。
四、發忍耐心
在戒期中演禮、聽戒,進堂出堂跑來跑去,不是很麻煩嗎?過堂吃飯還要供養,吃飽了也不能先行離開,要等大家用畢才能一起離開,這一切不是很繁瑣嗎?這不是麻煩,也不是繁瑣,這是在受訓,所以要忍耐接受。
在一個月的戒期中,如果不天天如此跑來跑去,將來走路都不像個出家人。你們進戒場已經幾天了,行住坐臥四威儀,仍然不能如法。看到你們進出堂寮走路還走不好,我心裡實在著急。甚至想上前拉你們一把,或者教訓你們一頓。為什麼呢?走路不會走啊!走了幾十年的路卻不會走路,那是因為過去無人教導你們的緣故,現在就教你們怎麼走路;走路要直行,不可以彎曲如蛇行;要徐徐前進,不可以太慢或太快,彼此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太靠近太遠離都不對;行進間不可以東張西望,要在走路的時候學習忍耐。
今天沒有水洗澡,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明天才洗。看你們一天沒有水洗澡,那種煩躁著急的樣子,做為一個出家人太不能忍耐了。我告訴你們:當我在大陸受戒的時候,五十三天之中,不但我一個人,所有的戒子、戒師,沒有一個人洗澡,主要是戒規多,需要學習啊!哪裡有時間洗澡。蝨子從衣內爬到外面來了,戒師在台上講戒,我們就看到蝨子在身上遊行,大家都忍耐下來了。至今,我們的身體也沒有缺少一塊,還不是完完整整都帶到台灣來了?所以,沒有水洗澡也要忍耐。
有人說沒有水果吃,火氣太大,消化不良。受戒期中還想要吃水果?我在叢林參學的十年之中,不但沒有吃過水果,沒有看過水果,甚至也沒有聽過水果這個名詞,但是我也不曾缺少過維他命,火氣也不旺盛。其實,你們所吃的素菜,就是水果,還需要其他什麼水果呢?所以,你們的家人送水果來,都幫你們退回去了。
有的新戒親眷來探望,藉著會客的時間狼吞虎嚥地吃著水果。你們想想自己出家了,在家人面前,忍心現出一副餓鬼的樣子嗎?讓他們以為出家人如此的飢饞嗎?下次家人帶水果來時,要告訴他們,你們吃得很飽,這個月不吃水果,不會有什麼火氣,況且氣候如此涼快。做為一個出家人要能飽能餓,能冷能熱,所以,沒有水果吃也要忍耐。
有的新戒眷屬來探望時,喋喋不休地講個不停。看到你們會客時那種眉飛色舞、興奮不已的樣子,就知道你們沒有忍耐心,一個月禁語也無法忍耐了。會見家人的時候,也不可以說戒期中太忙碌,很緊張,管理很嚴格,使他們心生畏懼,這就是毀謗戒法。要讚歎受戒生活,說我很喜歡、我很安樂,讓他們也心生歡喜。事實上,戒期中種種的儀規要求,是要培養你們的忍耐,出家人能夠多受委屈,多學忍耐,就能得到更多的佛法,不忍耐,出家人就做不好。
五、發菩提心
各位發心出家,又發心受戒,主要是為了弘法利生,所以,你們發了各種心之後,更要發菩提心。
《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我們修學諸法,如果不能和菩提心相應,就不是佛法。菩提心是一切諸佛的種子,是眾生長養淨法的良田,是大悲菩薩的所依。什麼叫做發菩提心呢?就是慈憫眾生受苦,而興起悲願去救度他們,使他們也能上契最勝佛果。
在戒常住所發給你們的《佛光山戒子手冊》中,有一篇〈勸發菩提心文〉,裡面闡明發菩提心的因緣,並且告訴大家應該發什麼樣的菩提心。大家把它背誦熟了,出了戒場之後,朝暮課誦時也要勤讀此文,這對於你們將來的道業很有幫助。為什麼說要發菩提心來受戒呢?出了家就是要學大乘菩薩道的精神。
大乘菩薩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所以,如果你發了菩提心,期使一切眾生都安立在無餘涅槃。那麼,你即使為眾生而受到種種的痛苦、逼迫、煎熬、困難,你也會毫無怨言、心甘情願。菩提心使你願意將眾生的困苦,背負在自己的雙肩上;菩提心使你願意做眾生的馬牛,為他們服務。如果你不能發菩提心,充其量也不過是自度自了的小乘學人罷了,只能獨善其身,而不能兼利他人。
比如我們吃到好吃的東西,或者看到好看的東西,一定想轉告別人也能享受;當別人因為我們的善心而也能分享這份快樂時,我們的快樂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你們發了菩提心來受戒,把受戒的法樂,佛法的慈悲,普施給大眾,你們受戒的功德,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增廣。好比以燈傳燈,光明不減絲毫,只有更光明。所以你們要成為真正大聖佛陀的弟子,就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基礎,是諸佛菩薩的根本。
六、發持戒心
大家發了各種好心來受戒,更重要的是要發持戒心來受戒。受戒的意義並不只是在戒相的獲得,更重要的是戒體、戒行的奉持。戒的精神,不僅僅指戒條的記載,主要的是日後生活是否能合乎尸羅的要求。
有人說:「在家容易出家難,出家容易受戒難。」而我要告訴你們:「受戒容易,持戒更難。」你們來戒場受戒,只要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得到一張證明你已經受戒的戒牒,但是我要問大家:今後你們能保證自己,對於數百條輕重戒法都能奉守不犯嗎?受了戒之後,如果不能嚴持而冒犯戒律的話,比不受戒者罪過更重。戒律是要終生去奉行的,而不是在短短的時間內所聽到就以為得到戒體。有人以為自己受戒早,戒疤燒得多,戒臘高,於是就倚老賣老、貢高我慢。在佛門裡,真正的長老是看你是否持戒清淨。
有一次,大眾很精進地在禪坐,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卻昏睡懈怠,雙腳散放,朝著大眾。而對面一位八歲的小沙彌,卻端坐威儀,進入禪定。佛陀於是對大眾說:「此沙彌以精進故,當生證得羅漢果位;彼長老以對大眾不敬故,墮為龍身。」持戒謹嚴當生就得到果報,況且多生多世。
你們來求戒,不但要求得戒相,更重要的是將來的言行舉止都要合乎戒律的規定,不可以違反戒律,寧可為持守淨戒而喪命,也不可以貪欲而犯戒。受戒很重要,持戒更不可懈怠。受戒很辛苦,將來更要持戒謹嚴,不要使你們辛辛苦苦得來的戒法輕易地喪失。有人說:「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你們如果抱著持戒心來受戒,佛陀時時刻刻都會在你們的心中。
你們來受戒已經有好幾天了,眼睛怎麼收放、雙腳如何走路、身心如何安頓都還不如法,大家發心來求戒,也要發心去參去想,更要發心把聽的話好好記住! 
    
- 124隨堂開示錄1 教育講習(1)
 - p026 編者序
 - p028 戒期前的叮嚀
 - p034 受戒有什麼利益
 - p042 過堂的修行
 - p044 如何發心受戒
 - p058 戒門的歷程
 - p068 莊嚴身心
 - p072 如何做一個在家居士
 - p082 怎樣做好一個在家護法居士
 - p090 為學修行的指南
 - p096 我們對金錢的看法
 - p100 美國人的六度精神
 - p106 成功應具備的條件
 - p110 如何安住身心
 - p116 如何與常住感情交流
 - p120 怎樣做一個住持
 - p126 如是我聞
 - p138 怎樣讀書才能有進步
 - p142 怎麼樣做一個出家人
 - p154 關心世事
 - p158 宣布退位
 - p162 有心就有道
 - p174 大陸弘法探親殊勝行
 - p178 修福修慧
 - p198 樹立自我的形象
 - p206 如何做好主管
 - p216 話說日本弘法行
 - p224 煩惱來時怎麼辦
 - p232 十度法要
 - p238 談禪堂生活
 - p258 僧事十八講
 - p264 出家無家家更廣
 - p276 佛法的生活教育
 - p294 如何行走出家路
 - p302 百忍加身
 - p312 僧伽的生涯規劃
 
- 125隨堂開示錄2 教育講習(2)
 - p004 如何走好出家路
 - p018 如何做個如法的出家人
 - p038 公是公非
 - p050 獨木不成林
 - p084 無漏功德
 - p104 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
 - p128 常說OK
 - p144 共修的內容
 - p162 生命不死
 - p170 認識人生
 - p192 依法不依人
 - p200 知道轉彎
 - p216 佛光弟子應有的思想
 - p228 集體創作
 - p232 讀書也讀人
 - p240 再談讀書也讀人
 - p256 出家之道
 - p264 自我要求
 - p274 事事關心
 - p280 佛教需要一枝筆
 
- 126隨堂開示錄3 教育講習(3)
 - p004 維護道風
 - p014 有佛在心中
 - p028 弘法點滴
 - p048 走出去
 - p066 體會「我是佛光山」
 - p080 共識的重要
 - p086 培養福德因緣
 - p094 怎樣做好一個人
 - p104 自覺什麼
 - p112 廣修因緣
 - p126 傳承與開展——佛光山未來的方向與思想準則
 - p164 密行
 - p174 中韓佛教僧信交流
 - p188 佛教寺院的發展
 - p212 少林武功——中華文化的精粹
 - p222 忍的力量
 - p236 十項修鍊(上)
 - p252 十項修鍊(下)
 - p268 出家法
 - p280 成功四要
 
- 127隨堂開示錄4 教育講習(4)
 - p004 初建佛光山的理念
 - p032 無私無我
 - p048 發心才有前途
 - p052 生涯規劃
 - p070 國際情勢
 - p086 出家人的切身問題
 - p102 參加辜振甫先生追思會有感
 - p110 對佛教團體的期望
 - p130 以法王子自許
 - p142 畢業後能做什麼
 - p156 叢林參問
 - p184 出家是終身大事
 - p200 現代僧伽十事學習
 - p224 在學校服務應有的態度
 - p236 興辦學校有我一份
 - p244 助學的意義
 - p248 出家人都是一家人
 - p262 臘八粥的做法與意義
 - p276 人生的選擇之道
 - p298 我是佛光山
 - p314 編輯《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的歷史意義
 
- 128隨堂開示錄5 教育講習(5)
 - p004 度眾與領眾
 - p020 江浙佛教——復興中國佛教的模範
 - p030 自覺的教育
 - p048 布教師
 - p058 常住、大眾、我
 - p080 關於受戒種種
 - p098 得戒和尚釋疑
 - p112 尋根續緣
 - p126 傳承歷史
 - p134 從事教育要不怕犧牲
 - p144 人生要「做什麼」?
 - p152 佛光山未來發展的因應之道
 - p172 我所認識的人間佛教
 - p194 佛教不怕問題
 - p216 人事如活水
 - p222 慈悲與恩惠
 - p226 為了佛教
 - p242 信仰的宗要是什麼
 - p266 生命的四個階段
 - p272 中韓佛教的情誼
 - p284 出家應培養的性格
 - p292 戒的精神————不侵犯
 - p310 談義工
 - p320 平安粥
 
- 129隨堂開示錄6 教育講習(6)
 - p004 人生四階段
 - p016 佛法在世間
 - p030 人能弘道
 - p042 談出家
 - p060 大覺寺的未來前途
 - p080 邁向好的人生
 - p104 出家不能回頭
 - p118 有道就有路
 - p138 迎新送舊
 - p150 佛光新三寶
 - p166 佛光山的民主選舉
 - p180 開智慧花 結智慧果
 - p200 廣大的愛
 - p206 假如我在殿堂服務
 - p214 教育、創新、進步
 - p224 做人處事四要
 - p244 佛光祖庭大覺寺重建因緣
 - p254 企業家精神
 - p272 傳法的意義
 - p282 新的生命
 - p296 要達成什麼共識
 
- 130隨堂開示錄7 教育講習(7)
 - p004 出家人應具備的條件
 - p020 佛子之道
 - p040 推動社會服務
 - p052 「人間佛教」
 - p080 「地藏」的意義
 - p086 「人間佛教」是什麼? (一)
 - p100 「人間佛教」是什麼? (二)
 - p108 成敗在一念之間
 - p120 以天下為己任
 - p152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
 - p172 脫胎換骨 明理悟道
 - p184 古典文學的傳承與發揚
 - p202 一代勝過一代
 - p228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p266 再談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p292 樹立南華的性格
 - p306 受戒之後
 - p326 我們是一個教團
 - p350 如何做一個出家人
 - p382 讀書是世間最重要的事
 - p384 發心要永久
 
- 131隨堂開示錄8 青年勉勵(1)
 - p006 我們應知的努力方向
 - p012 節儉克難
 - p018 如何自度度人
 - p022 浩浩乎!巍巍乎!
 - p032 佛教青年之人生觀
 - p040 青年成功立業之道
 - p050 如何更新自己
 - p058 舉辦同學聯誼會的四個要點
 - p064 我們需要什麼力量?
 - p074 轉娑婆為淨土 轉自性為彌陀
 - p078 為什麼開設「佛教音樂科」?
 - p084 為什麼?怎麼辦?
 - p090 十分用力
 - p096 革除虛榮、嫉妒、幻想、自私的毛病
 - p102 為什麼要旅行參學?
 - p108 道從忍耐中來
 - p114 怎樣為學與做人
 - p124 開學十問
 - p128 五要與五不要
 - p136 十不要求
 - p150 規約中的問題
 - p156 知情識理
 - p164 佛門百事
 - p180 佛光人應遵循的方向
 - p212 發心
 - p226 為學四要
 - p234 世間生活與佛教生活
 - p238 美洲之行所感
 - p242 青年念佛的意義
 - p248 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
 - p254 擴大心靈世界
 - p290 我們要學習什麼
 - p318 人生的道路怎麼走
 - p330 談讀書、旅遊、愛情、交友
 
- 132隨堂開示錄9 青年勉勵(2)
 - p004 佛教靠我
 - p030 四句經教
 - p034 一個人成功的條件
 - p048 培養因緣 開拓前途
 - p062 世界跟著你跑
 - p080 自我教育
 - p092 為法忘軀
 - p096 道心是什麼
 - p108 難遭難遇
 - p120 生命的長度
 - p124 青年的生涯規劃
 - p146 信仰正道
 - p172 行腳托缽的意義
 - p182 為什麼要學佛
 - p212 青年人十種學習
 - p230 在球藝中學做人
 - p246 悟的人生
 - p264 忙也是修行
 
- 133隨堂開示錄10 青年勉勵(3)
 - p004 談徒眾調派
 - p020 你找到自己了嗎
 - p040 如何樹立出家人的形象
 - p068 發現因緣的重要
 - p086 感恩與團結
 - p094 進步的原理
 - p112 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緣起
 - p126 學道的體驗
 - p138 自覺的重要
 - p160 有用之人
 - p176 佛學是生命之學
 - p192 為學佛法入寶山
 - p206 經典四句話
 - p214 成功的條件
 - p234 四種力量
 - p244 談日本佛教
 - p258 談「選擇」
 - p272 人生重要的幾個選擇
 - p294 信心不倒
 - p300 佛光人的理念
 - p320 談「信、願、行」
 - p342 中國佛教概況
 
- 134隨堂開示錄11 青年勉勵(4)
 - p004 戒定慧三種學問
 - p024 生命的層次
 - p044 人間佛教實踐的理念之一
 - p070 人間佛教實踐的理念之二
 - p102 服務奉獻是人生的樂趣
 - p124 傳播人應有道德責任
 - p160 美在哪裡﹖
 - p164 人生住在哪裡﹖
 - p192 四攝法的實踐
 - p196 球員的生命價值
 - p208 用「心」打球
 - p214 我們這一生要做什麼樣的人
 - p238 兩性問題
 - p262 人生要有目標
 - p272 叢林要則
 - p286 好苗子
 - p304 靠自己解決問題
 - p316 對人間要有貢獻
 - p324 一生做和尚
 
- 135隨堂開示錄12 講座論壇(1)
 - p004 中印文化的關係
 - p016 中日韓三國攜手散播菩提種子
 - p020 如何建設祥和的社會
 - p034 身住哪裡?心安何處?
 - p038 如何美化人生
 - p044 十方來十方去
 - p058 關於「佛光山」
 - p078 我的大陸行10662
 - p096 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 p102 換心改性創建美好人生
 - p106 我有兩個身分
 - p136 二十一世紀的時代
 - p156 佛教的女性觀
 - p184 傑出婦女的人生規劃
 - p200 我們宗教徒對社會應負的責任
 - p210 佛教與文學
 - p228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 p244 二十一世紀的未來世界
 - p254 宗教如何面對全球化
 - p264 自在人生
 - p286 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 p300 我一生弘法的心路歷程
 - p316 佛光大學的建校精神1
 - p332 當代宗教的實踐與發展
 - p346 法治與人情
 
- 136隨堂開示錄13 講座論壇(2)
 - p004 生命的禮讚
 - p020 茶話禪心
 - p040 如何促進世界和平
 - p050 享受快樂的生活.創造健康的人生
 - p060 融和與和平
 - p072 般若的真義
 - p094 中國未來的希望——和諧社會
 - p122 《道德經》的和諧思想
 - p132 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未來走向
 - p144 和諧世界 眾緣和合
 - p156 搶救地球
 - p186 我怎樣走向世界
 - p214 中華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
 - p226 信仰三部曲
 - p264 花如常
 - p278 禪文化與人生
 - p304 生命四階段
 
- 137隨堂開示錄14 講座論壇(3)
 - p004 禪與人生
 - p026 公益與和平
 - p034 天地人
 - p056 看見夢想的力量
 - p082 人間佛教文學創作
 - p120 人的重要
 - p146 幸福與安樂
 - p162 我們需要人間佛教
 - p176 開創人類的未來——人生的十場戰爭
 - p200 人間佛教的宗要
 - p226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 p270 書中的寶藏
 - p304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 138隨堂開示錄15 集會共修(1)
 - p006 佛光山的發展方向
 - p010 至誠懇切 無念而念
 - p016 建設工程與教育計畫報告
 - p022 藥師如來的禮物
 - p032 三步一拜邁向佛國
 - p038 如何消災免難
 - p044 皈依三寶八種利益
 - p050 千佛光明一起開 萬億大眾福慧來
 - p054 「萬緣法會」的意義
 - p060 齋天請客
 - p066 為什麼要念佛
 - p074 為什麼要求受五戒、菩薩戒
 - p082 快樂的方法
 - p088 壽山寺沿革
 - p102 新年十願
 - p114 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利益
 - p122 認識觀世音菩薩
 - p134 觀世音菩薩的應化身及其意義
 - p144 我的壽命在哪裡?
 - p148 萬緣法會的利益與功德
 - p152 別君去兮何時還──退位不是退休
 - p158 行腳托缽的目標
 - p164 回歸佛陀的時代
 - p172 為什麼要建西來寺
 - p174 人間生活的佛教
 - p178 信仰的財富
 - p182 問答接心
 - p212 拜懺功德辦大學
 - p216 念佛的觀念
 - p226 弘法利生的功德主
 - p238 做世間人的靠山
 - p248 功德主的貢獻
 - p262 封山的意義
 - p266 佛光山住持陞座的意義
 - p272 金剛錦囊
 - p280 提升歡喜心
 - p288 稀世珍寶
 - p292 談佛光山與佛光會員的關係
 - p318 無求滿足
 - p322 財富在哪裡
 - p330 禪淨密三修要修什麼
 - p336 佛教四化
 - p342 無形的財富
 - p344 檀講師應具備的條件
 
- 139隨堂開示錄16 集會共修(2)
 - 00 p006 發揮自我的力量
 - p018 廣度眾生
 - p036 佛指舍利來台的意義
 - p040 見佛指舍利如見法
 - p048 如來之家
 - p054 用愛贏得愛
 - p060 十萬人通宵念佛恭送佛指舍利
 - p064 佛指舍利的生命
 - p068 佛指舍利感動台灣人心
 - p072 佛陀紀念館安基
 - p078 緬懷長老慈嘉法師
 - p092 心靈淨化
 - p102 行佛
 - p120 人間佛教是行佛的
 - p130 佛光四句偈的意涵
 - p140 生活的層次
 - p150 「行佛」是佛光人的目標
 - p164 十法界在方寸之間
 - p172 佛光人的兩個任務
 - p176 做佛光山住持的條件
 - p182 發心才大
 - p188 出家的十種好處
 - p204 人生百事(節選)
 - p220 對佛光會員的期許
 - p230 人人都是無量壽
 - p246 心和心的交流
 - p272 佛光會員的自我提升與弘化方向
 - p292 不做欲望的奴隸
 - p310 僧情不比俗情濃
 - p332 十方共道友
 - p334 念佛即念心
 - p342 用「心」念佛
 - p350 法身慧命之家
 - p358 我與香港的因緣
 
- 140隨堂開示錄17 集會共修(3)
 - p006 功德法海廣無邊
 - p012 拜懺禮佛 落實三好
 - p020 和平無國界
 - p024 我們的淨土在哪裡?
 - p032 行「三好」即拜懺
 - p036 人間彌勒
 - p040 信徒是我的老師
 - p060 如何做菩薩義工?
 - p072 兩岸三地同步鳴鐘祈福
 - p074 如何與佛菩薩來往
 - p102 願眾生得度
 - p116 浴佛法會的意義
 - p120 佛誕的祈願
 - p124 我要做什麼?
 - p144 什麼是人間佛教?
 - p164 百分之百的利益
 - p170 有心人
 - p186 佛光人應有的美德
 - p194 自己做觀音
 - p200 精神之家
 - p206 佛頂骨舍利重光
 - p210 第二個家
 - p216 連雲港的精神象徵
 - p222 地宮珍寶的意義
 - p226 關於佛陀紀念館建設
 - p244 佛光山往事之美
 - p260 灑淨
 - p270 普同供養
 - p278 送聖
 - p286 戒是自由
 - p296 佛光山與佛光會
 
- 141隨堂開示錄18 集會共修(4)
 - p006 建設人間道場
 - p012 因果帳簿
 - p028 發心行佛方為菩薩
 - p050 佛祖巡境
 - p054 佛光人的基本信念
 - p072 六根修行
 - p076 淨蓮徐州
 - p080 人間最大的佛法聚會
 - p086 一山七眾 四聖八塔
 - p092 人間佛教發展的次第
 - p100 開自己的心光
 - p110 佛光山的使命
 - p116 人生幸福是無限的
 - p120 三時繫念的意義
 - p126 門內門外
 - p128 佛陀在哪裡
 - p132 做一顆菩提種子
 - p140 宜蘭念佛會的緣起
 - p146 發掘佛性寶藏
 - p158 和合眾
 - p168 親近善知識
 - p180 百萬人興學的意義
 - p188 行三好
 - p192 共修的力量
 - p196 佛光人做了什麼
 - p200 佛光人的奉獻精神
 - p204 七月是孝道月
 - p208 南京天隆寺未來的功能
 - p214 緣結十方三世
 - p220 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 p228 法身舍利
 - p234 寺廟就是學校
 - p238 佛光寶寶
 - p242 出家的生活與前途
 - p256 共識與開放
 - p268 佛化的家庭
 - p300 回到三寶的懷抱
 - p328 學做人間菩薩
 - p348 我的人生沒有個人
 - p358 永遠為佛教
 
- 142隨堂開示錄19 對談專訪(1)
 - p004 為什麼佛教不燒紙箔
 - p008 對於退位的感想
 - p026 散播歡樂的種子
 - p048 宗教信仰的迷思與追尋-與天主教羅光總主教對談
 - p062 佛學與文學-大師與林清玄先生對話
 - p074 談經濟問題
 - p080 談佛教音樂
 - p090 為什麼要封山?
 - p094 快樂修行
 - p114 人人都需要教育
 - p126 要懂得自己的身分
 - p140 世界和平是普世的願望
 - p146 全民都是「和平的使者」
 - p154 只要有人,香港便有希望!
 - p160 對美國九一一事件的看法
 - p170 關於《浩瀚星雲》
 - p174 恭迎佛指舍利的因緣
 - p180 從生命教育的觀點談佛指舍利
 - p214 正信教育
 - p220 弘法五十年
 - p228 讀一流書
 - p254 對和平醫院SARS患者精神鼓舞
 - p256 以好心消除SARS災難
 - p262 來台弘法五十週年歷程之一
 - p276 來台弘法五十週年歷程之二
 - p298 來台弘法五十週年歷程之三
 
- 143隨堂開示錄20 對談專訪(2)
 - p004 來台弘法五十週年歷程之四
 - p022 來台弘法五十週年歷程之五
 - p038 佛教未來的展望
 - p052 印海法師的為人
 - p058 從科學辦案談到善惡因果——與刑事鑑識學專家李昌鈺博士對談
 - p084 心世紀對談——大師與知名導演吳宇森先生對談
 - p104 海峽兩岸佛教音樂展演之意義
 - p110 人間佛教是人類幸福快樂之教
 - p122 海外移民安住身心之道
 - p136 人生領悟與文學人生——與知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對談
 - p158 當東方遇上西方之一——佛教與中國文學
 - p186 當東方遇上西方之二——佛教與世界和平
 - p214 情與思
 - p232 佛教與文學——與文學家白先勇先生對談
 - p258 佛教在美辦學的新頁——西來大學
 - p262 關於「世界佛教論壇」
 - p266 佛陀也是記者——真理的傳播者
 - p276 異中求同,同中存異——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
 
- 144隨堂開示錄21 對談專訪(3)
 - p004 人間融和
 - p016 五個感謝
 - p022 管事與管人——與嚴長壽先生對談
 - p034 當基督遇見佛陀——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
 - p060 出世與入世之融和——與台北市長馬英九先生對談
 - p092 和諧社會——與鳳凰衛視劉長樂先生對談
 - p112 談與張姚宏影女士的因緣
 - p122 什麼是真理
 - p134 關於《佛光菜根譚》
 - p146 四川汶川大地震賑災
 - p152 兄弟有難互相幫助
 - p156 佛教對問題的看法
 - p174 人間佛教是人要的
 - p182 談管理與和諧——與馬來西亞交通部部長翁詩傑先生對話
 - p206 和諧——奧運最高境界
 - p210 奧運的精神
 - p224 中國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p230 宜興文化內涵
 - p236 將人間佛教落實在生活中
 - p250 談女權
 - p260 舉心動念真善美
 - p268 與大馬法緣
 
- 145隨堂開示錄22 對談專訪(4)
 - p004 佛教面面談(一)
 - p028 佛教面面談(二)
 - p050 苦難生信心
 - p062 共生共榮的世界
 - p084 智慧的人生(一)——與「鳳凰衛視」劉長樂先生對談
 - p124 智慧的人生(二)——與「鳳凰衛視」劉長樂先生對談
 - p160 宗風
 - p176 行佛的人生
 - p186 人間佛教的理念
 - p200 談香港弘法因緣
 - p206 佛教如何興盛
 - p214 讀書就是讀人、讀社會
 - p230 關懷人間 超越生命——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
 - p260 人生故事
 
- 146隨堂開示錄23 對談專訪(5)
 - p004 關於人間佛教
 - p026 談人生經歷
 - p050 生命、宗教與人生——與單國璽樞機主教、漢寶德教授對談
 - p070 談因緣
 - p084 消災免難
 - p088 心靈自救
 - p104 要建立因果觀念
 - p128 建立「五和」的社會
 - p146 關於《人間佛國》
 - p164 佛陀紀念館的時代意義
 - p172 給人接受 融入眾中
 - p180 素食博覽會促進兩岸交流
 - p186 共同發展未來
 - p188 素食文化
 - p192 把人做好
 - p198 禪無所不包——與于丹教授對談
 - p226 雲水書坊關懷偏鄉學子
 - p238 當代社會需要的人文關懷
 - p258 幸福生活與中華文化的復興——與作家韓少功先生對話
 - p272 體會真理
 - p282 登高望遠——關於習總書記
 
- 147隨堂開示錄24 對談專訪(6)
 - p006 如何改變自己
 - p012 素食文化 綠色生活
 - p022 建立誠信
 - p032 誠信的力量
 - p044 傳承、開創——從中大創校五十年看大學生人文關懷
 - p058 關於《百年佛緣》
 - p074 透過文化昇華自己
 - p080 文化——連結中華民族團結的力量
 - p090 太原印象
 - p098 地球人
 - p108 弘法人生
 - p140 說「心」
 - p172 安心之道
 - p176 人人都得度
 - p180 人生最大的財富
 - p188 我與孫立人將軍的因緣
 - p192 念念於心為佛教
 - p200 互來
 - p208 關於《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
 - p216 一以貫之的人生
 - p252 無我與慈悲
 - p258 四個「希望」
 - p262 中華文化少不了佛教
 - p278 臨濟兒孫滿天下
 - p290 人間佛教就是佛教
 - p298 正信
 - p304 話說佛光山
 - p310 放生與放死
 - p320 關於《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 p324 佛教是中華文化
 - p340 散播中華文化之美
 
- 148隨堂開示錄25 各類致詞(1)
 - p006 月亮三事
 - p010 讀書如何有進步
 - p016 為何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
 - p022 我們辦佛學夏令營的意義
 - p030 以佛法建設心靈 復興中華文化
 - p048 普門中學校訓——勤正慧慈
 - p054 《甘露》節目播出宗旨
 - p058 為什麼佛教要提倡體育
 - p064 佛法電視化
 - p070 做人比做事重要
 - p074 於「宗教諮詢委員會」建言
 - p078 中日韓攜手推動佛法巨輪
 - p082 奉獻自己
 - p086 尋找中日韓佛教共同根源
 - p090 佛教青年的責任
 - p098 國家發展與世界和平
 - p102 顯密融和
 - p106 四大歡喜與四大成就
 - p110 開放、融和、虛心、救世
 - p114 任重道遠
 - p118 文學藝術千古流傳
 - p124 弘法探親的意義
 - p128 為什麼要成立中華佛光協會
 - p132 梵音海潮音
 - p136 為世界佛教徒友誼會致歡迎詞
 - p140 互助、融和、發展
 - p146 佛陀的心 青年的力
 - p150 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的目標
 - p154 為佛光大學建校而跑
 - p160 向愛心媽媽致敬
 - p166 佛教是一個什麼樣的宗教
 - p170 南華大學開校啟教的因緣
 - p174 提升佛教婦女地位
 - p178 宗教交流
 - p182 我為什麼要創辦佛光衛星電視台
 - p186 走出暴力 迎向平安
 - p190 青年的四個認知
 - p194 我對佛教的四點希望
 - p198 佛光山與東蓮覺苑的因緣
 - p202 心靈改革對我們前途的重要性
 - p206 為佛教文化的保存、研究而努力
 - p210 大智大慧 樹立三不朽
 - p214 佛教的國際化
 - p218 做自己的觀世音
 - p220 過年的意義
 - p226 普茶的意義
 - p234 殯葬改革
 - p240 做人處世的目標
 - p258 懂得感恩
 - p262 自我教育與自覺教育
 - p268 歷史性的起步
 - p274 我辦大學的因緣
 - p278 談讀書
 
- 149隨堂開示錄26 各類致詞(2)
 - p006 兄弟寺
 - p010 弘揚東渡精神 共創美好未來
 - p014 唱給大家聽
 - p018 海峽兩岸佛教音樂展演創新頁
 - p020 石窟佛像之美
 - p024 大乘八宗的修行
 - p034 禮讚單國璽樞機主教
 - p038 重視老人安養
 - p042 讀書讓生命有活力
 - p052 人人都是活觀音
 - p056 泥人的生命意義
 - p060 佛教復興的希望
 - p068 玉荷包建立的友誼
 - p072 做一個富有的佛教人
 - p076 青年為世界帶來活力
 - p082 你能為佛教做什麼
 - p088 旅行十年級
 - p102 印度佛教復興
 - p108 茶禪一味
 - p110 宗教普利大眾
 - p116 和諧共生的人間
 - p120 人文大學
 - p124 畢業四要
 - p130 寫出佛教的真義
 - p140 佛教未來的走向—人間佛教
 - p144 為人間社會服務
 - p148 讓佛教百花齊放
 - p152 與香港的因緣
 - p170 做人的四個學習(一)
 - p178 做人的四個學習(二)
 - p184 做三好兒童
 - p192 勤勞、愛心的養成
 - p198 傳承佛教
 - p204 人是死不了的
 - p206 家庭普照
 - p210 有佛光的地方就有「三好」
 - p214 教育增加國家動力
 - p218 普利人天
 - p222 佛教究竟是什麼
 - p226 佛教要團結
 - p230 為什麼倡導籃球運動
 - p234 我願做一個教育的小兵
 - p240 親上加親
 - p244 鎮館之寶—雲錦袈裟
 - p248 「鳳凰」涅槃四德
 - p252 佛法西來意
 - p256 雲水天下
 - p260 江西有和平的性格
 - p264 同聲念佛
 - p268 重振臨濟祖庭雄風
 - p272 禪門在江西的輝煌
 - p278 心的體相用
 - p284 文化台灣
 
- 150隨堂開示錄27 各類致詞(3)
 - p008 如何做一個好里長
 - p022 與歷史同在
 - p026 追求人間的和平
 - p038 童子軍是菩薩
 - p046 不以為苦
 - p052 佛教推行自由民主
 - p060 壺中日月長
 - p068 人間佛教走入人民生活
 - p080 三十二字箴言
 - p086 深耕「三好運動」
 - p090 做農友的貴人
 - p096 從籃球運動中學做人
 - p098 童子軍的祖師
 - p100 人生如球
 - p104 重生情誼
 - p110 犧牲享受
 - p114 擁有平常心
 - p140 精神的百貨公司
 - p146 書香滿人間
 - p152 遊諸國土
 - p154 讓人接受
 - p158 人間社會就是大學
 - p164 百年樹人
 - p170 送舊迎新展望未來
 - p174 期望
 - p176 給南華學子的四個建言
 - p182 看見南華未來的希望
 - p188 世界因你而美麗
 - p192 健康與旅遊—無量壽、無量光
 - p196 好人
 - p202 浴佛、浴神、浴人、浴心
 - p208 對大樹區發展的建言
 - p214 我的服務人生
 - p218 身體是一切眾生的
 - p222 人間模範
 - p226 心如明月
 - p230 山東的現代孔子
 - p234 佛教對自然界的看法
 - p242 華人企業領袖終身成就獎
 - p246 中華文化的孔孟精神
 - p250 佛陀紀念館的千手觀音
 - p256 展現菩薩道精神
 - p262 我的文學歲月
 - p266 中國夢與人間佛教
 
- 151隨堂開示錄28 各類致詞(4)
 - p006 發揚中華文化
 - p012 送智慧
 - p016 以字結緣
 - p020 夢想家的樂園
 - p028 從「三好」做起
 - p032 美學無界
 - p042 兩岸一家親
 - p046 中韓佛教交流
 - p050 向月亮學習
 - p056 千手千眼
 - p060 夜禮觀音
 - p064 怎麼結緣
 - p068 未來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
 - p072 送教育到偏鄉
 - p078 讀書三要
 - p082 伽藍菩薩為兩岸宗教交流再添新頁
 - p092 救急
 - p102 宗教團結救台灣
 - p114 十二月廿五日世界神明聯誼會
 - p120 經典四嘉言
 - p128 大學教育四要
 - p134 世界和平的模範
 - p138 人間佛教的行者
 - p150 岳飛與我
 - p154 婚姻之道
 - p160 佛教青年的信仰
 - p164 以法相會
 - p172 一代英雄孫立人將軍
 - p178 博物館是我的學校
 - p182 人人都是善知識
 - p192 心有希望就有未來
 - p196 從金身合璧談佛教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 p206 北齊佛首回歸的意義
 - p212 佛法在信心裡
 - p224 正當的愛
 - p228 世界就是一座博物館
 - p240 自覺與自學
 - p244 四小不可輕
 - p250 三好校園
 - p256 楊仁山菩薩
 - p260 大千護法
 - p264 得獎不易
 - p268 佛教和天主教是一家
 - p272 台灣的未來在哪裡
 - p276 佛教與「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