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44 如何發心受戒

佛光山萬佛三壇大戒戒會

時間: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四日

地點:佛光山

各位新戒: 

當你們大家發心出家的時候,心裡就想要好好發心受戒,今天我就要告訴你們如何發心受戒?

佛法中主要講發心,彌勒菩薩依發心修學的深淺,將眾生分為上、中、下三士;下士發的是增上生心,中士發的是出離心,上士發的是菩提心。你們大家都已經發了出離心出家了,現在更要發心求受淨戒。發心對求道的人非常重要,發心則無事不辦,不發心則一事無成。即使你們的日常生活也要發心,比如發心吃飯,飯才能吃得飽。在佛陀的教誡中,出家人即使三十里路遠,有施主供養,也要前去受供,否則就是懶惰僧。所以,做為一個出家人要常常發心,走路要發心,才能走得遠;睡覺要發心,才能睡得熟;修行度眾要發心,弘法布教也要發心,更何況現在要求受上品大戒,怎能不發心呢?那麼,要發什麼心來求受戒法呢?

一、發清淨心

戒的意義很深,內容功德也很廣,但是主要的精神是清淨。過去你們沒有受戒的時候,煩惱、染汙很多,人生的道德不完整,佛道也無法完成,而現在你們來受戒,就要發清淨心,才能得到清淨戒。

何謂清淨心呢?譬如水本來清淨無染,如果摻雜了泥沙、雜物,就失去清淨。你們來受戒,也要除去心中的泥沙、雜物,恢復本來清淨的本質,才能領受戒法。

當初羅睺羅因為年紀小,說話喜歡開玩笑,比方有人問他:「佛陀在哪裡呢?」本來明明在東邊,他卻故意騙人,誑言在西邊。那人果真走向西邊,羅睺羅心中很高興,他的惡作劇終於成功了。這件事被佛陀知道了,慈悲的佛陀因而觀機逗教,及時給予教導。

有一天,羅睺羅端水給佛陀洗腳,佛陀洗過腳後就叫羅睺羅把水喝下去,羅睺羅說:「佛陀,洗腳的水很髒,不能喝的。」佛陀於是當機訓誡說:「你不持清淨戒,說話不誠實,好比髒水一樣,沒有人想食用。」羅睺羅聽了,默默地把髒水倒了。佛陀又說:「羅睺羅,拿這盆子去盛飯。」「佛陀,盆子是洗腳用的,很汙穢,不能盛飯的!」佛陀又說:「你的心和嘴充滿誑妄,和這個盆子一樣的髒,清淨的妙法,不能裝進你的心中。」佛陀說過之後,用腳把盆子踢開。又說:「你認為我把盆子踢壞可惜嗎?」「盆子不值錢,佛陀您踢壞了也不要緊。」佛陀說:「你就像這個不值錢的盆子,不清淨的東西就沒有價值。」羅睺羅經過這次嚴厲的教訓,一改惡習,從此,不敢再妄語,嚴持清淨戒法,後來成為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的弟子。

以清淨心來受持清淨戒,就是身要不犯殺盜淫,口不要說妄言、惡口、綺語,心要不起貪瞋痴慢疑,能夠如此,就是發清淨心持清淨戒。能夠這樣,清淨的戒法才能進入你們的身心。

我看到你們每天清晨一起床,忙著刷牙洗臉,晚間又爭先恐後急著沐浴盥洗,那種匆忙的樣子,大家為什麼如此?因為身體骯髒不沐浴很難受。同樣地,染汙的心,不用清淨的戒法洗滌也很難受。我希望各位要發清淨心來受清淨戒,就好像你們平日需要沐浴那樣迫切,使你們的身心獲得真正的清淨。

二、發慈悲心

佛法無量義,唯一在慈悲。佛法和世間法的差別在於慈悲,無論什麼法,如果有慈悲就是佛法;佛法有無限的大方便,但是如果沒有大悲心就是魔道。譬如各位來這裡受戒,並不是好高騖遠為貪求聲名利養而來,而是發慈悲心來受大戒,把自己奉獻給眾生。也唯有發慈悲心才能求得戒法,因為,所有戒律的精神在於不侵犯,不侵犯就是慈悲。譬如五戒:不殺生,就是對眾生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他人的財物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他人的名節、身體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他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不侵犯自己的智慧,使自己成為愚痴,轉而去侵犯別人。你發了慈悲心,自然不會去侵犯眾生,才能和戒律的精神相應。你發了慈悲心,不僅不會侵犯眾生,還會去普利眾生。這才是受過大戒,充滿大乘菩薩心的出家人。

你們受過戒法之後,就是人天師範。那麼,我問你們,你們將要拿什麼為人天的師範?你們自忖:自己學問有多少,可以教導群倫?道德有多高,可以化育有情?才能有多大,可以統理大眾?現在所以能成為眾生導師,唯有以佛的慈悲心為心,但是慈悲並不是沒有智慧的慈悲,不是感情用事、婦人之仁的慈悲。

有些人看到你們各位來受戒,戒場要求那麼嚴格,生活又忙又緊張,實在令人同情。大眾睡在廣單上,住的地方也不寬大,於是有人為你們向戒師求情說:「放你們出去玩玩。」看到老人行動不方便,就建議說:「不要讓老人活動。」在他們以為這是慈悲的心腸。我要告訴你們,這個不是慈悲,這個是世俗的感情,而不是佛法的慈悲。佛法的慈悲是:「寧叫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當人情。」打你罵你是慈悲,管你教你是慈悲,對你嚴格要求才是慈悲,這種慈悲比感情用事千萬倍寶貴。一個父母寵愛自己的子女,講一句好話很容易;但是要罵孩子,甚至打孩子,要用很多的力氣,因為這個需要更大的愛心。

有些引禮師父就說:「一些老戒子,動作實在拖拉,但是看到他們老態龍鍾的樣子,又於心不忍打下去。」老資格的引禮就說:「你一點也不慈悲!」他們為什麼如此說呢?因為發慈悲心才打得下去。為什麼戒師要打你們呢?為了收攝你們散亂的身心,使你們精進,將來成為龍象。生鐵要成鋼,要經過多少的搥打?一盆花,給它清水的滋潤,也要給它陽光的曝晒;引禮師父為了成就你,大慈大悲才鞭策你。你們大家將來要發大慈悲心去度眾,現在也要發慈悲心接受戒師給予你們大慈大悲的教訓。

過去有二個人發心要去受戒,於是結伴同行,跋涉重山萬水,備嘗辛苦。有一天,行經荒野,失去了水源,正在飢渴難忍的時候,突然發現一潭水池,兩人急忙趨前飲用,但是,卻看到水中有許多小蟲,其中一人就說:「我不能喝這潭水,我要去受戒,還沒有受得戒法,就害死許多的眾生,我寧可渴死也不傷害生靈。」另外一個人就說:「不喝不行啊!渴死了如何去受戒?等到我完全受戒再來度他們吧!」一個人因為慈悲心不喝水而渴死了,另一個人喝了水,繼續趕路前去受戒。沒有死的人到了戒場,一看,咦!死了的戒子卻先他而到了。問他怎麼一回事?已死的戒子就說了:「我本來是快要渴死了,冥冥之中被善心的人救活,送我到戒場來已好幾天了。」

因為這個人發了慈悲心才獲得救助。大家今後做一個受過戒的出家人,如果沒有慈悲心,就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你發了慈悲心,對於種種的折磨就會逆來順受,對於眾生所給予你的苦難也會甘之如飴,所以,大家要發慈悲心來求受戒法。

三、發平等心

你們清淨心也發了,慈悲心也發了,接著就要發平等心。各位剛剛來受戒的時候,我就告訴你們:不要要求特權,不要存著僥倖的心理。受戒要歡歡喜喜,和大家平等,戒兄弟之間彼此要平等,沒有年齡長幼、身分貴賤的差別,就是一切的眾生,生靈動物也要以平等觀、平等心來看待。

宋明理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中國儒道向來充滿與萬物同為一體的平等思想,而我們佛教更主張「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眾生無高無下,聖凡平等。眾生皆有佛性,即使如一闡提人,也有成佛作祖的可能;眾生根器雖有賢愚不肖的差別,但是佛性人人平等。有了平等心,就能上與諸佛相應,下與一切眾生共存。

在佛教裡,出家人有一個毛病──充滿優越感。我是出家人,是人天師範,眾生導師,應該接受大眾的恭敬,掃地煮飯怎麼可以做?搬柴運水怎麼可以做?我覺得驚訝的是:出了家為什麼不可以掃地煮飯,搬柴運水呢?出了家更要發心工作,從發心工作來莊嚴自己的道業。有的人多做了一些工作,就斤斤計較:他為什麼不做,由我來做呢?何必要有自他的差別心呢?在佛門中不要比較,不要計較,不要有優越感、自卑感,一切由自己做起,這就是平等心,發平等心去工作,泯除人我的差別。

各位來受戒,大家來自於十方,大廟小廟都一樣;大學畢業、小學畢業也相同;佛門都以平等心來攝受。《增一阿含經》上說:「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皆稱釋種。」無論長江的水或者黃河的水,一流到大海裡,鹹味皆同;大家過去儘管有千差萬別的經歷、程度,來到佛門一律平等,都是佛陀的弟子。

佛門不以社會資歷論高低,而以發心為高低。譬如有些引禮師父很年輕,戒子中有的在佛門資歷很深的,不可以存著「我在佛門工作比你長久」的心理;只要比你早發心出家,早受大戒,「先進山門為師兄」,就要尊敬。也不可以自認年高,充滿優越感:「我多大年紀了,我到佛門時,你還沒出生呢!」懷著貢高我慢的態度,佛法就無法進入你的心中。

過去有一位風雲顯赫的大官,享盡快樂之後出家了,由於平日差奴遣婢習慣了,突然接受師父的管教,非常的不服氣;引禮師父一棒打下去說:「你骨頭啃不動了,才出來受戒,還要生瞋恨心!」所以,不管年老年幼,受戒時要發平等心;有平等心就會生起慈悲心、慚愧心,才能求得大戒。

四、發忍耐心

在戒期中演禮、聽戒,進堂出堂跑來跑去,不是很麻煩嗎?過堂吃飯還要供養,吃飽了也不能先行離開,要等大家用畢才能一起離開,這一切不是很繁瑣嗎?這不是麻煩,也不是繁瑣,這是在受訓,所以要忍耐接受。

在一個月的戒期中,如果不天天如此跑來跑去,將來走路都不像個出家人。你們進戒場已經幾天了,行住坐臥四威儀,仍然不能如法。看到你們進出堂寮走路還走不好,我心裡實在著急。甚至想上前拉你們一把,或者教訓你們一頓。為什麼呢?走路不會走啊!走了幾十年的路卻不會走路,那是因為過去無人教導你們的緣故,現在就教你們怎麼走路;走路要直行,不可以彎曲如蛇行;要徐徐前進,不可以太慢或太快,彼此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太靠近太遠離都不對;行進間不可以東張西望,要在走路的時候學習忍耐。

今天沒有水洗澡,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明天才洗。看你們一天沒有水洗澡,那種煩躁著急的樣子,做為一個出家人太不能忍耐了。我告訴你們:當我在大陸受戒的時候,五十三天之中,不但我一個人,所有的戒子、戒師,沒有一個人洗澡,主要是戒規多,需要學習啊!哪裡有時間洗澡。蝨子從衣內爬到外面來了,戒師在台上講戒,我們就看到蝨子在身上遊行,大家都忍耐下來了。至今,我們的身體也沒有缺少一塊,還不是完完整整都帶到台灣來了?所以,沒有水洗澡也要忍耐。

有人說沒有水果吃,火氣太大,消化不良。受戒期中還想要吃水果?我在叢林參學的十年之中,不但沒有吃過水果,沒有看過水果,甚至也沒有聽過水果這個名詞,但是我也不曾缺少過維他命,火氣也不旺盛。其實,你們所吃的素菜,就是水果,還需要其他什麼水果呢?所以,你們的家人送水果來,都幫你們退回去了。

有的新戒親眷來探望,藉著會客的時間狼吞虎嚥地吃著水果。你們想想自己出家了,在家人面前,忍心現出一副餓鬼的樣子嗎?讓他們以為出家人如此的飢饞嗎?下次家人帶水果來時,要告訴他們,你們吃得很飽,這個月不吃水果,不會有什麼火氣,況且氣候如此涼快。做為一個出家人要能飽能餓,能冷能熱,所以,沒有水果吃也要忍耐。

有的新戒眷屬來探望時,喋喋不休地講個不停。看到你們會客時那種眉飛色舞、興奮不已的樣子,就知道你們沒有忍耐心,一個月禁語也無法忍耐了。會見家人的時候,也不可以說戒期中太忙碌,很緊張,管理很嚴格,使他們心生畏懼,這就是毀謗戒法。要讚歎受戒生活,說我很喜歡、我很安樂,讓他們也心生歡喜。事實上,戒期中種種的儀規要求,是要培養你們的忍耐,出家人能夠多受委屈,多學忍耐,就能得到更多的佛法,不忍耐,出家人就做不好。

五、發菩提心

各位發心出家,又發心受戒,主要是為了弘法利生,所以,你們發了各種心之後,更要發菩提心。

《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我們修學諸法,如果不能和菩提心相應,就不是佛法。菩提心是一切諸佛的種子,是眾生長養淨法的良田,是大悲菩薩的所依。什麼叫做發菩提心呢?就是慈憫眾生受苦,而興起悲願去救度他們,使他們也能上契最勝佛果。

在戒常住所發給你們的《佛光山戒子手冊》中,有一篇〈勸發菩提心文〉,裡面闡明發菩提心的因緣,並且告訴大家應該發什麼樣的菩提心。大家把它背誦熟了,出了戒場之後,朝暮課誦時也要勤讀此文,這對於你們將來的道業很有幫助。為什麼說要發菩提心來受戒呢?出了家就是要學大乘菩薩道的精神。

大乘菩薩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所以,如果你發了菩提心,期使一切眾生都安立在無餘涅槃。那麼,你即使為眾生而受到種種的痛苦、逼迫、煎熬、困難,你也會毫無怨言、心甘情願。菩提心使你願意將眾生的困苦,背負在自己的雙肩上;菩提心使你願意做眾生的馬牛,為他們服務。如果你不能發菩提心,充其量也不過是自度自了的小乘學人罷了,只能獨善其身,而不能兼利他人。

比如我們吃到好吃的東西,或者看到好看的東西,一定想轉告別人也能享受;當別人因為我們的善心而也能分享這份快樂時,我們的快樂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你們發了菩提心來受戒,把受戒的法樂,佛法的慈悲,普施給大眾,你們受戒的功德,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增廣。好比以燈傳燈,光明不減絲毫,只有更光明。所以你們要成為真正大聖佛陀的弟子,就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基礎,是諸佛菩薩的根本。

六、發持戒心

大家發了各種好心來受戒,更重要的是要發持戒心來受戒。受戒的意義並不只是在戒相的獲得,更重要的是戒體、戒行的奉持。戒的精神,不僅僅指戒條的記載,主要的是日後生活是否能合乎尸羅的要求。

有人說:「在家容易出家難,出家容易受戒難。」而我要告訴你們:「受戒容易,持戒更難。」你們來戒場受戒,只要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得到一張證明你已經受戒的戒牒,但是我要問大家:今後你們能保證自己,對於數百條輕重戒法都能奉守不犯嗎?受了戒之後,如果不能嚴持而冒犯戒律的話,比不受戒者罪過更重。戒律是要終生去奉行的,而不是在短短的時間內所聽到就以為得到戒體。有人以為自己受戒早,戒疤燒得多,戒臘高,於是就倚老賣老、貢高我慢。在佛門裡,真正的長老是看你是否持戒清淨。

有一次,大眾很精進地在禪坐,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卻昏睡懈怠,雙腳散放,朝著大眾。而對面一位八歲的小沙彌,卻端坐威儀,進入禪定。佛陀於是對大眾說:「此沙彌以精進故,當生證得羅漢果位;彼長老以對大眾不敬故,墮為龍身。」持戒謹嚴當生就得到果報,況且多生多世。

你們來求戒,不但要求得戒相,更重要的是將來的言行舉止都要合乎戒律的規定,不可以違反戒律,寧可為持守淨戒而喪命,也不可以貪欲而犯戒。受戒很重要,持戒更不可懈怠。受戒很辛苦,將來更要持戒謹嚴,不要使你們辛辛苦苦得來的戒法輕易地喪失。有人說:「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你們如果抱著持戒心來受戒,佛陀時時刻刻都會在你們的心中。

你們來受戒已經有好幾天了,眼睛怎麼收放、雙腳如何走路、身心如何安頓都還不如法,大家發心來求戒,也要發心去參去想,更要發心把聽的話好好記住!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