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22 浩浩乎!巍巍乎!

太虛大師八秩誕辰紀念大會

時間:一九六九年二月四日

地點: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三慧堂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是當代佛教領袖太虛大師的八秩誕辰,在國內和海外有許多地方在為大師舉行紀念會,本院同學剛於昨日考試完畢,今日能夠以輕鬆而虔敬的心情為大師上供,並開會追思,意義實在深長。

大師是我一向所敬仰而崇拜的長老,大師的人格與德業,慈心與悲願,一向是我所傾慕而願意效法的。記得大師還住世時,我常聽到一些青年同學說:「假如是太虛大師要我跳下火坑,我一定服從,不問什麼原因。」

當時這些僧青年的話,可以代表所有佛教青年對大師崇敬的心聲,他們竟願為大師的指示而赴湯蹈火,若非思想上受大師偉大崇高的人格所影響,何能臻此!

老實說,在大師八十誕辰的今天,我並不夠資格來講說大師,因為我只見過大師兩次慈容,聽過一次開示,雖然我也讀過大師的全書,可是憑這一點點的因緣,我哪裡能夠談論大師呢?不過,為了讓同學們多認識大師為教為人的精神,僅就記憶所及,說明大師為教為僧的苦心,以便大家都能追隨大師、效法大師、為大師接棒,這才是我們紀念大師的意義。

大師的成就,大師的值得給人懷念與崇拜,完全在於大師有一顆和常人不同的心,我現在僅就大師的心,提出五點來說明:

第一、大師有永不變易的信心!

第二、大師有永不後退的道心!

第三、大師有永不息滅的慧心!

第四、大師有永不冷卻的熱心!

第五、大師有永不失望的悲心!

現在,我就此五點,分別說明如下:

一、永不變易的信心

在這一段裡,我所要講的是大師的「信仰」與「人格」。

大師一生的功業成就,難以計算。他的智慧,他的慈悲,他的所行所作,可以說比天還高,比海還深,但這一切完全建立在他的「信心」上。對佛法的信心,這是大師的生命。他以一切佛法為他的信仰中心,他圓攝一切佛法莊嚴他的人格。儘管你批評某經某論,儘管你對大乘佛教發出疵議,儘管你打擊「真常唯心」的佛法,想動搖大師的信心根本,但大師對他自己所信奉的佛法,永遠有不動的信念。大師八宗兼弘,大師的包容,在佛教史上,不作第二人想。泰山不辭土壤,大海不厭細流,一經一偈,在大師心中都是無比的尊貴。大師絕不像有些人吃佛飯穿佛衣,而專歡喜疵議佛法,打著佛法的招牌,賣的是妄心邪見、矛盾的信仰、矛盾的人格。而大師的信仰是一貫的,大師的人格也是一貫的,因為大師對佛法的信心有本,所以在他一生中的花花葉葉,就會自然成長。

因為說到大師對佛法的信心,所以我希望同學在求學的過程中,不要立志做學者,應該要立志做個像樣的佛教徒。因為學者是以懷疑的態度做為他的研究中心,而一個宗教徒則以信仰做為他的修學中心。唯有堅定的信仰,才能產生無限的力量,才能培養完美的人格。我們要紀念大師,首先要學習大師圓攝佛法的信仰,學習大師對菩薩道的信心。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在我們修學的過程中,不管遭遇到如何的困難、如何的挫折,都不要輕易的改變我們的信心。不管異說紛紜,不管邪見顛倒,我們的信心,要和大師一樣。

二、永不後退的道心

在這一段裡,我所要講的是大師的「修持」與「證悟」。

大師有了信心為本,而發道心修持。過去有人批評大師是洋和尚、政治和尚、學者,意思就是說大師沒有修持,其實這些人對大師都不了解。中國佛教傳統的修持法,不是參禪,就是念佛,或是朝暮二時課誦。這些形式上的修持,大師固然沒有廢止,而大師的修持,更從發心、智慧、講說、著作上去淨化自己。大師自己沒有所求,唯一為他念念難忘的是世界和平、佛法興隆。一個人去除了物欲,處處以眾生和真理為念,這難道不算修持所得嗎?這難道不是道心所成嗎?

大師童真入道,十六歲就披剃為僧,出家後發心閱藏,在西方寺閱藏,當閱讀《般若經》快要完時,「忽然失卻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身在無數塵剎中」。後來在普陀閉關,「一夜,聞前寺晚間開大靜的鐘聲時,忽然心斷,再覺,則見光明無際,從泯無內外能所中,漸見能所內外,遠近久暫,回復根身座舍的原狀」。大師的修持與證悟,是從信解入手,既悟以後,他的文思如海,道心更增,對於《起信論》、《楞嚴經》所說,更符合他自己所信的佛法。

世間的知識,都是心外求法,學醫明醫,學工懂工,而佛法則是向心中求,只要有所證悟,一通百通。今天,我們紀念大師,應該像大師的道心一樣,修持佛法,證悟佛法,永不後退。唯有發道心,才能把佛法學好。道心不堅強,俗情俗念就無法淡泊。增一分道心,才能淡一分俗情。希望同學們紀念大師,要學大師不退的道心,永遠精進,永遠鼓起精神,向佛道邁進!

三、永不息滅的慧心

在這一段裡,我所要講的是大師的「講說」與「著作」。

大師的智慧是向心中證悟的,所以大師的智慧像泉源般地滔滔不絕,流露不盡。

二十七歲,大師在普陀關房中著作《佛法導論》,這是大師有組織有系統的著作佛法之始,三十一歲時發行《海潮音月刊》,從此《海潮音》成了大師智慧的園地。從小乘部派的研究,到大乘佛法的八宗兼弘;從整理僧伽制度的建議,到向政府的護法論爭;從佛學問答到世法應酬;從佛史撰著到教義偉論,大師的智慧,精深而博大;大師的著作,瑰麗而豐富。

說到大師的講說,路不辭遠近,人不分僧信,只要有人請他講說佛法,大江南北也好,海內海外也好,從學術演講到通俗弘法,從教室黑板到隨處開示,大師學不厭教不倦,大師的智慧宏深,大師的精神更是無與倫比!

各位同學們要學大師,你們先要學習手能寫口能說,唯有能寫能說,才能把佛法普及於社會。

大師的能寫能說,是淵源於他的智慧之心,唯有智慧的講說與寫作,才能抉擇是非善惡,才能判別好壞美醜,才能引導人步向真善美的世界。

同學們!佛法的智慧,才是我們求學的目的,名利得失都不是我們所應計較的,是非人我也不是我們所應執著的,我們在佛法裡要能薰陶出智慧,才能遠離愚痴;我們有了智慧,能寫會說,才不會成為佛教的閒人。大師那永不息滅的慧心,像日月之光一樣,我們要好好把它記在心上。

四、永不冷卻的熱心

在這一段裡,我所要講的是大師的「護教」與「護僧」。

大師的信心、道心、慧心,激盪了大師的熱心和悲心。當然年輕人也有為教的熱心,但那是熱得快也冷得快的心,唯有大師悲心所薰的熱心,在護教護僧之前,你毀謗也好,你打擊也好,他為教為人都一本初衷的熱心。

你批評大師,你破壞大師,到你向大師求助的時候,他一樣給你幫助;你和大師意見相左,思想不同,到你要向大師接近的時候,他一樣給你攝受。有人作文攻擊佛教,大師一定與之辯難,在大師的著作裡,很多著作是為了鞭辟邪說而作的;官府勢力欺侮佛教,大師一定與之論爭,在大師的全書裡,很多偉論是為了護持佛法的利益而寫的。

在三十年前,政府未實施憲法,軍閥割據地盤,貪官把持政權,有的地方在毀廟逐僧,大師挺身而出,但並不見有人感謝大師;有的地方鬧廟產興學,大師奔波疏解,但並不見有人懷念大師。這一切冷卻不了大師護教護僧的熱心。大師對佛教的熱心,永遠像熱烘烘的太陽一樣,只要溫暖別人,從不計較報酬;永遠像光亮亮的蠟燭一樣,只要照亮別人,從不怕犧牲自己。

我們皈投佛教,是為了信仰真理,所以我們要為信仰熱心,為真理熱心,人事上的冷嘲熱諷,我們可以不必熱著去爭執;世間上的功名富貴,我們可以不必熱著去爭取。但在信仰和真理之前,我們不能不熱心。大師永不冷卻的熱心,正好是我們的榜樣!

五、永不失望的悲心

在這一段裡,我所要講的是大師的「興學」與「助人」。

大師的悲心,在於興隆佛教和服務眾生。當然,要興隆佛教,創辦僧教育,造就人才,是刻不容緩的大事。說到僧教育,大師明知不容易辦好,但他仍是辦了又倒,倒了又辦。佛教人士對大師都不諒解,但大師從不失望。能容數千人居住的叢林寺院,很少有人發心讓出地方來供給僧教育之用,而大師的武昌佛學院的房舍,據說還是向民間租借的。甚至有時得不到董事會的支持,理想抱負都無法實現,但大師仍不失望。大師的悲心,浩浩乎,有如滄海;巍巍乎,有如山岳。

大師除了興學培植青年外,就是分批資送僧青年出國留學深造,印度、錫蘭、日本、西藏,都有大師的學生前往求法,大師的希望是吸收彼邦佛教之長,而能助長中國佛教的復興。出國求學的青年,有的中途變節,有的未成退心,有的人因此嘲笑大師,但大師仍不失望,一批批的留學生在大師的資助下,走向國外,一批批的少能成功;大師英文系、藏文系、日文系、巴利文系等世界佛學一家的理想建立,愈來愈渺茫,但大師為教助人的悲心仍不失望。因此,有人說,太虛大師是失敗的,但我的意思,失敗的是今日的佛教,是今日的佛教青年,而大師仍然是成功的,大師的偉大與崇高,大師的功德與成就,就在這些失敗中莊嚴了。

大師為教為人的悲心,不但不會失望,反而愈來愈積極,為了推動國際佛教,他倡導世界佛教聯合會,曾在江西廬山開第一次會議,他又曾率領佛教訪問團,在對日抗戰期中,國際風雲緊急之際,大師為了祖國的抗戰而出國訪問,以便增進國際人士對我國的了解。大師不但熱愛佛教,而且更熱愛國家。

我們要紀念大師,我們就要學習大師永不失望的悲心!

上面所講的大師永不變易的信心、不退後的道心、不息滅的慧心、不冷卻的熱心、不失望的悲心,是僅就記憶所及,提出一說。其實,大師的偉大行誼,又哪裡是我所能說盡的呢?大師對佛教的影響是深遠的,今日佛教能夠苟延殘喘的存在,可以說都是大師所賜。

青年人應該以大師為偶像,以信仰為中心,依著大師的足跡向前邁進,發願為大師接棒,你們在佛教中的慧命才能生根。唯有這樣才是對大師最大的感恩,最大的懷念。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