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8 公是公非

海內外徒眾講習會

時間:二○○○年五月廿三日

地點:佛光山雲居樓

出家學佛要有大眾的觀念,不要有自我的觀念,要重「是非」而不重「利害」,有利害觀念就會計較什麼對我有利益,什麼對我沒有利益,而失去了是非。是非觀念不是平常講的說是非、傳是非,而是在事情的對錯上,能知道善惡、輕重、好壞,知道自己應該或不應該,凡是「是」的,擇善固執;凡是「非」的,即使對我有利益,也不可取,希望佛光人都能養成是非觀念。

我自己感到很慶幸,雖是出生在窮苦的家庭,但是我的母親經常為人排難解紛,從小耳濡目染,就知道是非很重要。出家以後,接受佛法,更感覺到人間的公理就在是非之間。有是非,就有公道;有是非,就會正確;有是非,我們就會服氣。國之不國,家之不家,就是由於是非顛倒,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所以,佛光人不管老少,都要建立一個非常強、非常高的是非觀念。

建設佛光山,這件事對我的一生,究竟是對、不對,很難講。不過我自詡我有一個特性:是非觀念很強。對於判斷誰是誰非,我有自己的一把秤。我自己也有一個願力,秤量天下的是非輕重,做一個佛教的評論者,為佛教的公道做一個見證。所以我初到台灣後,寫了一些小小的短文,集合起來叫做《覺世論叢》,就是想評論佛教的是非。在中國大陸,我辦過《怒濤月刊》,也是為佛教評定是非。當時多少的青年為我歡呼喝采,多少的長老視我為洪水猛獸,這些我都不介意,凡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自從三十多年前走上弘法的道路、建設佛光山後,我不願意我的門徒弟子,因為我評論佛教的得失,而受牽連、影響,所以經過檢討,一番掙扎以後,就不再去評論是非了。我們評論人家的誰是誰非,當然人家也就要反擊我們的對與不對,這會讓我的徒眾、學生,天天跟在我後面受人議論,我雖不要緊,然而考慮到大家幼小的心靈也許無法承受,因此就放棄了。但是我自覺評論是非的性格,使我在心中具有一個很有分寸的度量衡。

有人經常問:「佛光山是怎麼管理的?」我們的管理法只是一個公平、平等,我們重視「公是公非」。不過,佛光山的弟子、學生們,也應該自我檢視究竟有多少「公是公非」的素養、「公是公非」的觀念。還是有一些人自我執著,不分是非,不肯服從真理。

國際佛光會的世界大會每年都要訂一個主題,今年的主題叫做「公是公非」。目前國家、社會所要的,不光是經濟成長、自由民主,更需要「公是公非」。今後佛光山徒眾、學生的未來,不論是事業上的成就,或是學業、道業上的成功,都要建立在「公是公非」之上,如果佛光山每個人都可以「公是公非」,佛光山必定前途光明,大眾安身立命。因為有「公是公非」的觀念,無論團體也好、個人也好,人家還你一個公道,你還有什麼不平的呢?

有句話說:「不平則鳴。」例如現在,有在家眾覺得出家眾比較受優待,四眾的叢林還是不公平,其實公平要講求制度、講求法治,不是以個人的立場想公平。公平裡面有倫理、有次序,不是個人的要求,所以,「公是公非」也叫做「大是大非」。

佛光山的男眾曾經說:「佛光山都是女眾的天下,我們男眾好像不受重視。」會這樣嗎?你付出多少的辛苦,成長多少的力量,常住、大眾就會給你定什麼樣的位置,不會不公平的。如果有些人認為不公平,就是沒有「公是公非」的認識。

雖然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閉幕了,「公是公非」的主題演說也講過了,但我想,「公是公非」是關於我們的根本思想,以及做人的原則,非常重要,聽過的人也要再一次複習,沒有聽過的人要加以探討、了解。每種思想、道理,不是眼睛看一下、瞄一下就讓它過去了。我們中國人過去都不講「看書」,而說「讀書」、「念書」,讀書的「讀」要有聲音,念書的「念」要有「心」,沒有聲音、沒有心,就無法深入。像最近出版的《佛光菜根譚》,如果你只是看一下,就沒有什麼意味,還要再看第二次才行。《佛光教科書》大家之所以沒有很完全地接受並加以利用,是因為根本沒有讀,只是大概翻一下、看一下,沒有身心交流的體會,就不知道重要性。

自從國際佛光會成立以來,「主題演說」對於社會還是有很多影響力。例如我們講過「同體與共生」以後,接著就有人講「生命共同體」;我們講過「尊重與包容」以後,好多團體也起而倡導;我們在多倫多講「自然與生命」,近兩年就有針對這個主題舉辦的繪畫比賽等活動出現。我們在本山倡導的這些理論,都是人心所需要的,如果有心的知識分子注意到,必定能夠接受,甚至進一步將它們發揚光大。我們人間佛教思想的主流、思想的體系,也就是在每次大會的主題當中建立。

在〈公是公非〉文章裡,首先將佛誕節提出來說,這是有歷史意義的。日本人在台灣遺留下國曆四月八日的佛誕節,但中國大陸過的是傳統的農曆四月八日佛誕節,以至於過去在台灣,佛教會過的是國曆的佛誕節,寺院過的則是農曆的佛誕節。另外,在國際上有一個五月月圓日的衛塞節,大約是在農曆的四月十五日、國曆的五月十六日,也就是我們佛光會的「佛光日」;佛光會在五月十六日成立。過去黃埔軍建校是五月十六日,佛光山的奠基典禮也是五月十六日,所以,國際佛光會也訂五月十六日為「佛光日」,與佛光山同步,甚至世界總會在洛杉磯成立時也是五月十六日,所以這許多日期的訂定都是有因緣的。

台灣為了爭取一個國定的佛誕節,爭取了幾十年。在台灣的宗教界,首先有天主教的于斌樞機主教以十二月二十五日為耶誕節,政府便明令這一天為行憲紀念日,成為國定假日。

最初有很多立法委員也想爭取佛誕節,政府為了安慰他們,就把農曆的四月八日訂為「動物保護節」,但是「動物保護節」,就只有兔子、貓、狗、老鼠等動物放假,不是我們「人」的節日啊!政府卻說:「你們佛教徒講慈悲嘛,這天就是慈悲日。」

好不容易這一次經由佛光會發起,幾十萬人響應簽名,加之一些法師、立法委員到處奔走,甚至到後來,我也前往各個教會拜訪,如道教、一貫道等,希望他們不要從中為難,直到去年,政府終於同意了!但由於工商界不希望有太多假期而影響生產量,政府為了妥協,就以母親節這天做為佛誕節國定假日。

在我們來說,雖然沒有達到十分的理想,但是能先有一個國定假日,已經是獲得政府承認,雖然不在農曆四月初八放假,也還是有好處。例如,今後每逢國定佛誕節,要向市政府或是國家會堂借用場地舉行慶祝活動,只要有時間、有地方,相關單位就不會不借給我們使用,不會說宗教不准到這個地方來辦活動,因為這是國定假日,應該受到尊重。所以在這篇文章裡,就以佛誕節的爭取,做為我們召開大會的意義,做為我們「公是公非」的開始。

由於感到今天的社會對是非混淆不清,指鹿為馬、黑白不分的事件太多,所以我就想到要倡導「公是公非」。所謂「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真理就是「公是公非」。佛教講「依法不依人」,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就是「公是公非」。

可以說,佛法裡有很多偉大的道理,如「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如果你能去深入了解,那是多客觀、多公平的啊!

所謂「公是公非」,就如真理的條件,必須具有必然性、平等性、普遍性,所謂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是不能更改的。譬如世間萬有皆為幻相,變幻不定,不是真理。但無常是真理,不因人、事、時、地而異,無常是隨因緣而運轉,有法制的。所以,我們今後弘揚佛法是否具足正知正見,是佛法或不是佛法,就看有沒有合乎真理的條件。

佛陀是真理的體現者,不是真理的發明者,真理是本來如此的,法爾如是,只是經由佛陀發現、證明了有這個道理。我們學佛法的人,今後接受佛法,必定要用「公是公非」的真理、必然性的真理、不變的真理來檢驗,就不會錯誤。

同樣地,在常住裡,你認為常住對你公平不公平?在大眾裡,你認為大眾對你公平不公平?在這個世間上,世間對你公平不公平?公平也是有法制的。種如是因,感如是果,沒有那樣的因緣,就不會有那樣的果報。所以,「如是因,如是果」,遵循因緣果報的法則,才是「公是公非」。

「公是公非」講究公平、正直、無私、無我。自問我們有做到嗎?這是學佛人所應具足的道德情操,我們能不注意嗎?不然怎麼會有佛法呢?「公是公非」不是只在嘴上說說而已。「公是公非」不是強凌弱,你認為男女不平等、種族不平等,你就沒有資格講「公是公非」,因為平等才是「公是公非」。

所以,「公是公非」也不完全是知識上的認識,它要慢慢成為人格、道德上的修養,我們學佛要淨化身心、變化氣質。身心怎麼淨化?就是用「公是公非」來評鑑自己。如果我能合乎「公是公非」,慢慢地就能與日月同光,能與聖賢並肩。如果認知、語言、行為都沒有與「公是公非」相應,那你必定是人道不全,又怎麼能修學佛道呢?

宇宙人生眾緣所成,世間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同體共生。從眾緣所成、同體共生裡,能悟出一個道理──公有共管,一切都不是我們的,我們只是代管。譬如別分院的住持、當家,不能把道場當作私人所有,因為我們只是公有的代管人,如同政府的職務,是大家輪流擔任的,公家所有是共管的。個人也不要存私有財產,即使資本主義的社會重視私人財產,但是累積到了相當一個程度,也要回饋社會、國家、群眾,因為財富是共有的。

講到金錢、財產,有現有的財富,也有未來的財富;有私有的財富,也有公有的財富。例如陽光、空氣、水、馬路等等,就是共有的財富。一個國家共有的愈多,就愈進步;私有的愈多,都被私人把持了,國家就沒有力量。

佛教信徒為一些法師私人把持,分別我的徒弟、你的徒弟,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你我不合作;寺院給住持把持了,我的寺廟不是你的、你的寺廟不是我的,甚至如南傳佛教的比丘不肯有比丘尼教團,怕比丘尼分食比丘的供養。其實,供養是你一個人的嗎?不要說比丘尼來分,天下任何人都可以來分,十方的眾生都可以共有、共分、共治、共享。

就是身體,也不是我們的,因為有父母的一點成分在裡面;老師教導我,我的思想裡,也有多少成分是老師的;朋友幫助我,我的成就裡,也有多少成分是朋友的,甚至社會、國家也成就我好多的因緣。所以,我應該顧念大眾,顧念大體,連「我」都是公的,何況是社會的公有公物?為什麼要弄成私有、私藏呢?

佛教講「無我相」,無我相就是除私。如果在教團裡面,人人有我相,有了我執,佛教要發展必定沒有辦法。我不知道未來佛光山出生高僧大德的希望如何,至少,我們現在要能出生許多擁有「公有共管」思想的人,出生很多無私無我的佛光人,佛光山必然能發揚光大。

「集體創作」也很重要,但現在佛光山的大家不大懂這四個字。什麼叫做「集體創作」?就好像眼在看、耳在聽、口在念、心在想,六根互相共用,讓我這個人對道能夠深入,就是集體創作。同樣地,我與大家也要共同集體創作,雖然今天你是鋼梁,能發揮很大的力量,我只是一顆小螺絲釘,但你也不能說我不重要;雖然今天你是水泥,我只是一粒砂石,但你也不能說我對你沒有幫助。「泰山不辭土壤,大海不擇細流」,哪一樣東西不是點滴匯聚而成的?如果佛光山所有的人都能懂得將所有的力量、所有的利益、所有的精神,全都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這就是集體創作。

佛光山海內外的道場,每一間都是十方大眾成就的,我何功何德,可以獨享、獨有?正因為都是公有的,我管理時要更加謹慎,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要把事情做得更好,做得更符合大眾的需要。常常看到一些年輕人賣弄自己的功勞、成就,那實在要檢討,懂得謙虛、慚愧,才是優秀的佛光人。

最後有一個問題要問大家:常住是誰?常住就是「公是公非」,常住就是大眾。大眾要重視女眾,那必定是「公是公非」。只要有一天男眾也加油,進步了,常住同樣會重視男眾,一切必定都是由大眾代表「公是公非」的。比方,現在有人說:「常住說你不可以住在這裡。」我就要問:「為什麼我不可以住在這裡?是哪一個常住叫我不可以住在這裡?」常住並沒有這個規定,也就是那個人發言不當了。假如有人說:「你不做早課,常住會不答應喔!」「你不吃早飯,常住會不答應喔!」這是制度、是規矩,那麼這就是常住。所以,大眾是常住,制度是常住,規矩是常住,「公是公非」就是常住。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