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80 成功四要

為全山大眾開示

時間:二○○四年六月三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一、關於過堂

在佛教裡,五堂功課有早課、晚課,以前叢林的下午還有一個午殿,藉由午殿的修持,可以讓大家打起精神來,另外還有早上過堂、中午過堂,這就是五堂功課。晚上稱「放參」或是「藥石」。

過堂是吃飯,吃飯也是修行。你看!每天早上、中午,要排班進齋堂,排班出齋堂,養成次序、養成耐煩、養成端莊、威儀;每天排班,你等我,我等你,一步一步,這就叫修行。

在吃飯的時候,要生起感恩心、供養心、慈悲心。就以行堂師來說,我們到齋堂吃飯,要想到行堂師跟我們的關係,沒有他,我就無法安心吃上一頓飯,所以我要對他感謝、對他慈悲,彼此要配合,當他經過我的面前時,我想要添菜、添飯,要就他的方便,把碗盤擺在方便行堂的位置。你能處處為人設想,設想慣了,這就是修行;如果你不配合,當然吃飯就不是修行了。吃多、吃少,當然每個人需要不一樣,但是你一個配合、一個牽就,這種發心不能沒有,你不能任意地說我要或不要。

齋堂裡面,你們哪個人身體好或不好,看你們吃飯,我就會知道。凡是經常「要」或「不要的」,你必定身體不好。即使你不要,也應該忍耐一點。我常常形容,出家人的肚皮是橡皮的肚子,就是可以多吃一點,也可以少吃一點。如果多一口,也要把它撐下來,難道菜多一塊,你都吃不下去嗎?在齋堂裡過堂,任何食物,你吃下去都能消化的,只要你不嫌棄、不揀擇,和大眾配合,多了、少了,忍耐一點。

一個過堂,就是六度萬行的修行,齋主布施給我們,我們接受它,也是布施。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次第乞食,不分淨穢」,不揀好吃、多少。我不曉得大家在這個地方修行,怎麼養成這種分別心,強烈地分別要或不要?這是很任性的。學佛就是要改變我們的習性,修正我們過去的煩惱習氣,你不改,真是好可惜!進入寶山,卻沒有得到寶。

吃飯可以慢慢吃,有打罪、罵罪,但是沒有「餓罪」,不會不給你吃,你可以慢慢吃。但是,你也要學習牽就人家,你吃的多,就要吃快一點;你吃的少,可以慢慢地細嚼,但不能無視於別人,或是存著「管你們」的心態。對於吃飯,能生起歡喜心,這就是精進。因為吃一頓飯不容易,要穿海青、搭衣,有時候還會下雨水、路上不乾淨,到了齋堂,在那裡坐、在那裡等,還要唱〈供養咒〉。我聽說,本山不少的徒眾,喜歡到別分院去住,不喜歡住在本山,為什麼?因為本山要過堂。一個有規矩的寺院,要成為叢林就要過堂,不過堂,簡直是散漫無章。所以,連大和尚都要過堂,叢林有一個規矩,大和尚如果不過堂,可以打引磬到方丈室請他出來吃飯,因為大和尚要引導我們,假如沒引導大家做五堂功課,做什麼住持大和尚呢?

我們的心定和尚,他都以身作則,只要他在山上,對於五堂功課非常認真,大家應該以此做為模範。

我自己這一生,可以說少病少惱,歸功於從出家就每天過堂。因為不過堂就沒有東西吃,現在你們很好,有滴水坊、有泡麵,有很多東西可以吃,隨便到哪裡都有吃的東西。但是那個吃多了,對你的身體不好。大家要記住,過堂是良藥。我想齋堂裡應該還有很多情況,只是我坐在第一排,沒有看到後面吃的情況,因為在齋堂裡,我也要守規矩,不能隨便亂動啊!

在齋堂裡是平等吃,大和尚、初參,吃的東西是一樣的。所有的客人,我們給他過堂,是看得起他啊!在大陸叢林裡,你要去拜佛,他都不准,為什麼?因為你不是我們團體裡的一眾,還沒有資格在這個地方拜佛。換句話說,你在這裡要有「單」,單就是戶口,掛單了才有位子。你要吃飯,他也不准許你進去吃,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單」,也就沒有你的份了。現在佛光山是廣度眾生,開方便法門,我們提倡人間喜捨的佛教、人間的性格,處處給人方便。

辜振甫先生的二女兒趙辜懷箴女士,在娘家分得一份財產;嫁給趙廷箴先生的兒子,也擁有幾千萬美金,但他統統都不要,捐出來成立了一個基金會。他擔任過國際佛光會休士頓協會的會長,這次專程回來佛光山,上午到,下午就要走,只吃一餐飯。其實,我也可以帶他到滴水坊或什麼地方吃,但我跟他說:「你今天來到這裡,我帶你去過堂。」他吃得好高興,很開心。就是什麼山珍海味都吃過,也不及齋堂的清爽、乾淨、滿足,很自然、很逍遙、很自在。為什麼?因為齋堂裡,大家都一樣,沒有上位、下位,沒有大小之分,一切都是依次序來的。

所謂「平等吃」,這不容易。佛陀的大弟子大迦葉,他乞貧不乞富,每次出去托缽,你家有錢,他就不去,一定要到窮苦的人家去托缽。為什麼?你們富貴之人都有大福報,我就不去錦上添花了,貧窮的人沒有福報,我是福田僧,我要給你種福田啊!我要雪中送炭,給你來供養。但是,人家就批評大迦葉:「你心不均平。」須菩提剛好和他相反,你是窮人家,生活貧困,我就不再去增加你的負擔,不到你家裡托缽。哪一家富有,要個一碗飯,並不會增加他的負擔,我就去跟他托缽,但也是給人批評乞富不乞貧,心有分別。

因此,後來佛陀講「平等吃」、「次第乞食」,如《金剛經》所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不過這種原始佛陀時代的風範,在現代也不容易大力改變。

能在齋堂過堂很好,全山大眾對於過堂吃飯要發心,你發心,比進醫院看病還要好。我在大陸的叢林裡,看過多少人死,人老了總是要死,但我很少看他們生病。現在物質生活這麼好,有病的人怎麼那麼多?不客氣說,是「業障」。齋堂過堂確實是消災、消業、增福報。

我並不是在跟你們講神話,我提倡幸福人間、快樂人間,不是倡導苦行。修行有苦修、有樂修,如果太快樂,樂過了頭,樂極生悲,太過熱烘烘,也不是很好;太苦,枯木死灰,太過冷冰冰,也不是我們所要的。所以,要在苦樂之間取得一個中道,人間佛教的生活就是倡導中道。

這是我最近前往齋堂過堂吃飯,對過堂的一點看法。照理講,齋堂裡是沒有我的位子的,心定和尚是可以驅逐我出齋堂的,因為我是在(心)定和尚領導之下的。首座、堂主、西堂、後堂都可以去過堂,但沒有退居和尚去過堂的,退居和尚應該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慈惠法師最近每天都去過堂,他說:「吃得真好。」意思倒也不是飲食好不好,是吃得很舒服。各位能在齋堂裡吃出一個舒服來,吃出一個歡喜來,這是很重要的。

我回憶過去在常州天寧寺、焦山定慧寺、棲霞山寺參學,過堂吃的菜,常常吃到蜈蚣,每一條的腳都很長,吃到蝸牛、蒼蠅、螞蟻,就更平常了。當然這是不能說的,你可以不吃,但不可以說。尤其早齋煮的蘿蔔乾,不像現在的蘿蔔乾那麼好吃,外表看來好好的,裡面卻有蛆蟲。甚至豆腐,那也是給客人吃的,大眾只能吃豆腐渣。或許你說豆腐渣放到鍋子裡炒一炒也很好吃,放一點油更好吃。可是哪裡會這麼好運?它都是擺在太陽底下晒,晒的時候,鴿子、麻雀飛來吃,也不知道拉了多少屎在裡頭。不過,這也是不得辦法的事。所以,我常說,我們過堂要練就一個功夫,就是「閉氣」,能吃不能聞,因為很臭啊!但是很奇怪,那時候沒有人說什麼,也沒有人得到什麼傳染病。

另外,我記得叢林裡大眾的浴池,都是半個月才開放燒熱水給大家洗一次澡。幾點至幾點是禪堂的人去洗,幾點至幾點是念佛堂的人去洗,幾點至幾點是佛學院的學生盥洗,也有所安排。一般來說,一次頭都是幾十個人一塊兒進去盥洗,有的人身體長了膿瘡,但也沒有聽說有傳染。這要是讓你們看了,那還得了?所以,佛門中很多事情,是不可以用常理去判斷的。總之,你要發心!

想起那時候,早上吃稀飯也不敢多吃,因為吃多了,待會兒上課老是要跑廁所,這怎麼行呢?所以只能吃半碗。假如真要吃飽,大概需要吃上八碗。當時的碗比現在的碗稍微要大一點,像我才到台灣的時候,和慈惠法師等人到美濃朝元寺,他們煮了一大鍋飯招待,我也統統都把它吃下去。

平均來說,中午要吃五碗飯、三碗菜才能飽。為什麼?因為飯菜沒有油。不過,想到很多人不得飯吃,雖然我們生活刻苦,至少都能吃得飽,也就覺得很幸福。所以,大家身在福中要知福,在佛門修行是「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啊!

二、開示大眾

我現在比較不歡喜與大眾講話,為什麼?收到的效果很少。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外在環境給我們太多的資訊,真是來不及思惟、來不及接收。剛才慈惠法師跟我說:「我從四十歲到五十歲,五十歲又到六十歲,現在七十歲了,這三十年當中,日子是怎麼過的,也記不得了。」我說:「為什麼記不得?」「因為天天太忙,時光的腳步真的太快了。」

人生在世,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生命就在剎那之間。一期的生命是很寶貴的,為了在人間不空走這一趟,所以我倡導「人生三百歲」。事實上,一個人哪裡能夠活到三百歲?當然不能。不過,在我們的工作上、事業上、發心上、成果上,要有人生三百歲的成就。

像孔子的弟子顏回、佛教的僧肇大師,雖然他們都只活到三十歲左右,但也能說他們活了三百歲。為什麼?因為至今人們仍然對他們的智慧和道德,表示崇敬。因此,倒不是說肉體的生命要活得多長久,而是生命要有價值,要有建設性,要有創造性。把歷史留在人間,把慈悲、智慧留在人間,把立功、立德、立言留在人間,當然生命就不一樣了。

在佛經裡記載,有一位老先生,他的鬍子很長、頭髮都白了,有人就問他:「您現在高壽多少?」他說:「四歲。」「怎麼會四歲?」老先生說:「實在說是七十四歲,可是七十歲以前都白活了,因為成天活在貪、瞋、痴、無明煩惱裡,一直到了七十歲開始學佛的這四年來,才知道生命的可貴,才知道生命的價值,才知道慈悲、跟人融和,才覺得生命有意義。所以,我覺得我才四歲。」

我今天跟大家講的話也有四點:

(一)奮起飛揚,開創前途

過去中國的社會,強調從小就要立志;在佛教裡,也教人要發願。因為立了志,志向就是我們的目標,我要到哪一個方向去,發願就有力量。《勸發菩提心文》省庵大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要務,立願居先。」我們全山的大眾,也要講立志,你的志是什麼?你的願是什麼?什麼叫立志、發願,我就不唱這許多老調,現在我們要談「奮起飛揚」。

什麼叫「奮起」?你們知道,過去班超投筆從戎,張騫奮發出使西域,歷代的聖賢,無論是事業家、學者,必定想到:「我將來要什麼?」要奮起啊!從內心裡有一股力量,不甘心虛度時光,不甘心庸庸碌碌,不甘心對人生宇宙及大眾不能貢獻、不能結緣,所謂「自度度他,捨我其誰」。

你奮起飛揚,好像火車加足火力,飛機加足汽油,就可以奔馳、飛行。有的人懶惰、消沉、沒有力道,病來了,沒有辦法抵抗;苦來了,沒有辦法抵擋;一點挫折、難堪,就覺得受不了,為什麼?因為沒有力量啊!

願力、智力、心力,都是心的力量。買汽車,尚且要講究引擎好不好,才能開得遠;麥克風性能好不好,價值也不一樣,性能好的,一支好幾萬塊錢,性能不好的,幾百塊錢就能買到了。因此,不要怨恨別人待你不好,要想想自己的條件有多少?你的生命、你的志願、你的發心有多少?我常說,吃飯要發心吃,如果不發心,看到過堂就會討厭、畏懼、嫌麻煩,覺得隨便弄個開水泡個麵就好。所以,吃飯也要發心,發心才能吃得飽、吃得歡喜。

回想多少年來,徒眾煮給我吃的也不少,但我沒有習慣說哪一個人菜煮得不好,只有好的。最令人懷念的,是依嚴法師在圓福寺當住持的時候,他很有供養心,煮得真的好吃。他並沒有煮很多,只是一道竹筍湯,就讓大家吃得好開心。

或許你說:「真的沒有嫌棄過人家不好嗎?」回憶起來,是也有這種毛病,不過馬上就會自我警惕:「這是不對的!」只有一次,台北普門寺晚上七點鐘集合共修,要我講過話才離開回到佛光山。我就跟旁邊的人說:「今天到彰化福山寺吃晚飯,先打個電話去告訴他們。」當時是慈嘉法師在福山寺做住持。後來因為我們遲到,到了福山寺已經八、九點,他只弄了幾顆花生米、一盤醬瓜,兩樣東西給我們配稀飯吃。我不以為然,就跟慈嘉法師說:「慈嘉啊!就算弄不出東西,一個才出家的小師弟來,你也不能這樣對待他啊!」主要是因為慈嘉法師這個人很克儉。我說:「不是我好吃,但是你這個態度是過份了!」畢竟人還是有欲望的,一通電話打了,就覺得一定會有好吃的東西,結果看到的只有花生米,也沒有用油炸一炸,至少烤得香一點,就感覺到很失望。

所以,有欲望就會有失望。不過,我們不強調對物質的欲望,主張生活要淡泊。人家說:「人窮志不窮。」即使我聰明比不上你,財富比不上你,什麼因緣條件都比不上你,那也不要緊,至少我的志願、我的志向不輸你。

記得我在十六、七歲,即將離開棲霞山前,我的師兄和幾位職事一起吃飯,因為我還是個小孩子,就做了他們的侍者,為他們添飯、端菜。跟隨我的徒眾就知道,我沒有一次吃飯不叫他們坐下來的。但是過去我參學的時候,有時候都沒有一個人叫我坐下來和職事一同吃飯,階級很森嚴。

我記得當時替師兄、職事添飯,他們談得很開心,還拿我作題材,有人就說:「如果某某將來能有某某人的聰明就好了!」沒想到我的師兄、我的同學也附和說:「如果他有某人聰明的話,太陽要從西邊出來了!」

我聽了之後,也不會小看自己,心裡想:「我現在才十七歲,你就能知道我以後沒有辦法嗎?走著瞧!未來再看一看吧!」於是我立下了志願:我會奮起、我會飛揚,我不會永遠地站在這個地方為你們添飯。不過,我也不會輕視你們現在給我的這一個職務,讓我能在這裡替你們添飯、服務。

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總會有那麼一天。只要發心立願,只要奮起飛揚,只要心中有力量,加足了油,不做事都覺得不痛快,閒不下來。如此奮起飛揚的人生,或許連病都會好轉,快樂也會跟隨而來了。只要覺得自己的「油料」很足、能源足夠、性能很好,你說怎麼不會有前途呢?

總結一個道理,你要有前途嗎?你要奮起,要立志、發心、發願;你要飛揚,要去創造、去結緣、去工作,就像我看到齋堂行堂替大家添飯,真的進步了,跟多少年前不一樣了,現在動作好快,好像箭一樣。他歡喜為我們服務,我們也要歡喜跟他結緣,不管他送來什麼,我就用歡喜心把它吃了。

(二)正知正解,深研佛法

一個人要成功,需要有很多條件,等於一部汽車,要有方向盤、引擎、油箱、輪胎等等,才能行駛。甚至車子要跑得又快又穩,還得要看它的原料、結構、條件好不好。

成功要有很多條件,其中之一,我認為是「正知正解,深研佛法」。有的人學佛,並沒有想要研究佛法,而是為了逃避,為了找尋安樂窩。事實上,這個娑婆世界沒有安樂窩,苦海茫茫,我要能超越,脫離苦海,才能登到彼岸。就算登到彼岸,那也還不是安樂窩,必須倒駕慈航,廣結善緣;到底佛道長遠,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啊!

一個年輕人調皮不要緊,就怕他知見不正,知見不正不可救也,一直執著自己的思想、執著自己的看法,就不能受教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尊師重道,要謙虛善良,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如此,才是所謂「孺子可教也」。假如你知見不正、不明理,沒有正知、慧解,就表示沒有辦法了。

做人處事應該從善如流,與人為善,知情明理。我記得二十多年前,依空法師剛剛出家,有一次與我一起坐車,快到溪埔時,他說:「師父,很不禮貌地問你一個問題:你有什麼特長啊?」確實,這在一般人看是很沒有禮貌的問話,難道你這個做徒弟的都看不到,還得要師父來告訴你他有什麼特長嗎?你看不到,為什麼還要拜我做師父呢?

不過,在我的人生裡,就算再困難的問題,我也不會給對方很難堪。於是我就說:「我的長處是與人為善、從善如流。」他聽了以後也認同,不斷地說:「對、對、對,你就是這樣!」還幫我的人生做註解,如何從善如流、如何與人為善。

我認為一個人誠實、真心、感恩、講情義、講道德、朝好處想,就是正解。現在有很多人好可憐,他不朝好處想,無論你說什麼話,他都朝壞處去想。例如兩個人小聲講話,明明輕聲細語很好、有禮貌,不會吵鬧到別人,但是他卻偏偏不這樣想,「哼!這兩個人偷偷地講話,大概是在批評我吧!為什麼不說大聲一點,不能給我聽到嗎?」多疑、誤解、誤會、邪見、邪知,是很可怕的。

我在六十年前,剛會看小說的時候,看了一個故事,至今難忘,感人至深。題目是「鏡人」。大意是這樣:

有一位銀行經理在孤兒院認養了一個小女孩,很快地,幾年後這個小女孩長大,大學畢業了。女孩就跟經理說:「我要嫁給你。」經理還是單身,聽了之後說:「開玩笑,我年紀這麼大了,你怎麼能嫁給我?」「我是自願的,我就是喜歡你。」經理說:「我幫忙你,是不要求回報的,我只是為社會盡一點責任。」女孩又說:「拜託,我是自願的,我是心甘情願的,我就是喜歡你。」就這樣老夫少妻結婚了。

結婚後沒多久,有一天,經理的表弟對他說:「你怎麼讓表嫂到外面去呷頭路(工作)呢?你又不是不能養活他。」他回答說:「現在的女性想要自食其力,要有工作,這也很好啊!」表弟就說:「不瞞你說,我覺得這樣不好,表嫂這麼年輕、漂亮,我看他在外面,偶爾會和一些年輕的男士逛公園、看電影。」經理就說:「不會有這許多事啦!他是自願嫁給我的,不是我強迫他的。」這個經理正知正見,不予理會。

後來,有一次,有人邀請他們夫婦參加喜宴,那位經理說:「我今天有些疲倦,我不去,你代表我去好了。」太太就去了。宴會時間很長,先生一個人在家裡很寂寞,這裡翻翻、那裡坐坐,索性就在床上躺著。「咦?枕頭下面有一個小鏡子。」他就拿起來看一看。忽然地,鏡子上下兩片分開了,掉出一張照片,照片上是一位英俊男士與他太太的合照,兩個人擁抱在一起。經理一看,「哼!表弟跟我講的話,我始終不相信,原來你真的欺騙了我的感情,你既然歡喜別人,就嫁給他好了,為什麼還要跟隨我呢?」

經理想了又想:「這個太太不能原諒。」於是他把鏡子合起來,放回原來的位子。因為想不開,就開始喝起酒來,一瓶接一瓶,藉酒澆愁。等到太太回來,一看,滿桌子的酒瓶,甚至把櫥子裡陳年的酒都喝了。他說:「奇怪!人家請我們吃酒,你不去,怎麼一個人在家裡喝酒?」先生遲遲不開口,無論太太說什麼,就是堅持不回應。

太太沒有辦法,就說:「你再不講話,我就要睡覺了。」太太朝床上一坐,看到了那面小鏡子,就拿起來照一照。並且對著鏡子講話:「你看,我多漂亮啊!為什麼你不睬我、不講話呢?」在我們聽來,他是要對先生講的,偏偏他的先生認為是對著鏡子裡的情人講的。

接著他又說:「你知道我有多愛你嗎?我愛你如命喔!」這也是他對先生講的。但先生卻想:「你在情人面前,這麼親密、親熱……」他愈講,先生就愈氣,終於不能忍耐,一個箭步向前,掐住太太的脖子。太太大驚,「怎麼會這樣子呢?」於是先生拿起鏡子給他看。太太看了,淡淡地笑了一笑,先生更加生氣,說:「你至死還不懊悔?竟然愛這個人愛得這麼深。哼!」一用力,就把太太掐死了。

過了幾天,經理的表弟來了,對他說:「表嫂這次的死,我心裡很難過。」經理問:「為什麼你要難過呢?」表弟說:「你是不是為了我前天講的話,誤會表嫂了?」他說:「不是、不是,跟你沒有關係!你不要有疑心。」「不過,我今天特地來跟表兄懺悔認罪,過去我曾追求表嫂,沒想到後來他卻和你結婚,我是故意來破壞他的。所以,現在我覺得內心很難過。」表兄雖然傷心,還是說:「沒有關係!」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幾個月後,忽然接到遠方的朋友寫來一封信給他的太太。太太已經死了,還有人寫信給他?他把信打開來,一看!信上說:「時間過得很快,我們分別五年了,聽說你大學畢業後已經嫁人,我現在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想到過去同窗,在女校念書的時候,畢業前的晚會,我是男主角,你是女主角,我把我們那一張合影的相片,製成一面小鏡子送給你,你還留著嗎?我原本想要十年後再告訴你,讓你回憶我們過去在女校讀書的情景,但是,五年已經人事變化很多,現在聽說你結婚了,有著很美滿的生活,我不禁深深地祝福你。」

先生看到這裡才知道,完蛋了,不可彌補的罪過啊!他自以為是,自以為很聰明,沒想到最後卻因為誤會,犯下嚴重的錯誤。所以,後來他一再勸導別人,家庭及朋友的相處,誤會是很可怕的,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對的,耳朵聽到的也不一定是對的。

過去有一個信徒很誠意地跟我說:「人家說你怎麼樣……」我說:「我沒有說。」他說:「你一定有講,不然人家怎麼會說你有講。」我說:「人家這樣說,可是我沒有這樣說啊!」「我親耳聽到人家這樣告訴我,說你這樣說的。」哎呀!無論怎麼樣解釋我沒有說,他一定要說是我說的。後來我就告訴他:「好在你沒有當法官,假如你當法官還真可怕,你都不聽人家辯解,還說:『有說、沒說,我知道。』你這真是欲加之罪,不准人家有一點辯解。就是法官,也要聽人家辯解啊!」不過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話,有說也不要緊,沒有說也不要緊。只是後來我就想:這個人間真麻煩,千說萬說,他就是不聽。

知見不正,慧解不夠,就會造成冤屈、冤枉、誤會。因此,我覺得,研究佛法不夠深入,世智辯聰、邪知邪見很可怕。就像我說過的,迷信不可怕,邪信才可怕。縱使你深研佛法,廣學多聞,有了知識還是不夠,要再有般若慧解。般若,我們常常將它比喻作光明,無論什麼東西經它一照,原形都會現出來。般若就像鏡子,無論圓的、胖的,照出來的相貌都不會改變。所謂「正知正解」,八正道從正見開始,一直到正定,都很重要。

現在我們年輕的同學,不管出家、在家,如果你經常責怪人,我不是有說過一句話:「當我們要怪別人的時候,必定是自己有了毛病。」凡事你覺得不好、不公平、不如意、不以為然,先要自省:「我自己健全嗎?」「我自己所做的都是合理嗎?」你不先自省一下,錯誤就會發生了。

說理很容易,認錯很困難,現代人的毛病就是說理。像平常,我們隨便問一句話:「你吃飯嗎?」你只要回答「吃過了」或是「沒有吃過」就好,卻有人不這樣回答,他說:「我剛才在路上遇到一個多年不見的朋友,不得已要和他談話……」他非得要先把自己的苦衷、理由說出來,就是不肯說「沒有吃飯」。我只是問你很簡單的問題,為什麼你要說這麼多呢?

像今天有一位建築師跟我說自在寮有多麼好、多麼好。我說:「道理不要你說,這正是我想要做的,我早就想好了,你只要說多大、多高、多少坪就好了。」孔夫子面前講讀書,關老爺面前耍大刀,不必了。所以,不要認為自己有理,要認錯:「對不起」、「抱歉」、「我不會」、「我不能」、「我事先不知道,對不起」,認錯是美德,要知道慚愧。

佛陀罵不罵人?佛陀也會罵人,但是他不像我們現在說:「豈有此理」、「混蛋」,他不是這樣罵人,他說:「不知慚愧」、「不知苦惱」、「愚痴」、「非人」。什麼叫做「非人」?意思就是不像人,應該歡喜的你不歡喜,應該工作的你不工作,應該笑的你不笑,應該不要執著的你卻執著,這都是「非人」。

雖然佛法這麼好,但我們不去奉行,也是沒有用。錯誤的認知比不知更嚴重。就像儒家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很多人以佛法解釋佛法。我過去也常說,我們要化導社會,不要給社會所化;要用佛法去化導社會,不要用社會來化導佛法。你們今天到佛光山來,第一條就是:「我要把過去在世俗的知識、成見,統統都丟到山門外,現在進到佛光山,好像茶杯空了,隨你倒汽水、倒果汁,都不會變味。」我們能把錯誤的知見放棄,才可以接受真正的佛法。

(三)樂群融和,集體創作

我們要成功、要有前途、要有事業,光靠個人是沒有辦法的。佛教的真理當中,有一句很簡單的話,叫做「因緣」。世間到處都是因緣法,什麼是因緣法?所謂「眾緣和合」,只有鋼筋,怎麼蓋房子?就是再好的種子擺在桌子上,沒有泥土、水分、陽光、空氣、肥料做為養分,也不會結果啊!因果之間,要有很多的緣分、條件。你學習佛法,要先了解宇宙世間沒有單獨存在的道理,即使是個體戶,它也是一種政策、社會的需要,還是需要有很多朋友的幫忙,要有人購買,才能做個體戶啊!

又例如:我們要吃飯,假如沒有煮飯、種田的人,哪裡有飯吃?我們要穿衣,假如沒有工廠、沒有工人織布,哪裡有衣服穿?你從台北來到佛光山,怎麼能來?必定要搭飛機、坐火車、坐汽車啊!世間凡事都是人家幫忙我的,都是因緣助我成長的,所以我們要想成功,就要樂群融和、集體創作,要很歡喜大眾。

假如你在某一個地方,只跟某一個人好,而失去了大眾,那也等同是一個人,甚至比一個人更不好。一對一很麻煩,要有「眾」。中國的造字很有意思,「眾」下面三個人,一個人當然不好,兩個人也很麻煩,最好是三個人。所以,我現在提倡至少每一個人要交五個朋友。想想,人生之中,如果連五個朋友都沒有,難道你是過去的帝王「孤家寡人」嗎?沒有五個朋友,就表示你沒有因緣啊!這個人很危險。只有一個朋友也很麻煩,得到一個失去一切,至少要有三個人,「三人行必有我師」。

所謂「叢林」,意思就是一片樹林相互依賴,才能遮風擋雨;相互依賴,飛禽走獸才會集合到山林裡。現在看到你們這麼多人在這裡聚集,我是既感謝又感動,為什麼?你們不嫌棄啊!大家在佛光山,物質的待遇是不多,但至少相信佛法,生活也很正常,這是個安全港啊!有一些人就像離群的小鳥,失落了,真是讓人為他感到可憐。所謂「孤雁哀鳴」,孤單、離開團體,這是很悲哀的事情。

很多人見到人,臉上都沒有笑容,或者古怪不肯跟人講話。不合群的人,也容易看得出來,因為他的肌肉都是死的,沒有生命。凡是有活力的人,他一定有笑容,一定樂於跟大家在一起。人是群居的動物,要學習讓自己歡喜起來。你看!獨行的動物都是很凶惡、很古怪;凡是善良的動物,都歡喜與大眾共處。比如大象都是在一起生活,飛鳥都是幾萬、幾千隻聚在一起,人也是一樣,當你不歡喜團體的時候,距離失敗就不遠了。所以,要樂於跟大家相處。

當然這也不容易,你樂於跟人家相處,但可能人家看不起你。所以,你要具備一些條件。像中國人的送禮、請吃飯等等。為什麼?意思就是:我要跟你往來啊!你也要能給人讚美、服務、助人等等,不然等到你要人家幫忙,就很困難了,「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就是在經典裡也說到「十八地獄」,除了八寒地獄、八熱地獄,第十八層地獄就叫做「孤獨地獄」。

我記得三、四十年前,很多人覺得出家只有一個人,沒有依靠。事實上,現在是出家才有依靠,有師兄弟、同學、朋友、戒兄、戒弟……很多的關係,有團體可以依附,有佛法的伴侶、道友可以幫忙,反而比有情的眷屬還要安全、還要可靠;前提是,一定要有佛法!

像我老了,我不會感到孤單,也不會感到沒有人跟我來往,偶爾還會覺得人太多,這個也來、那個也來,好像我這個人生,除了偶爾看看書、寫寫文章,或是睡覺的時候,才有一個安靜的環境,此外,我周遭都是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人。如同慈惠法師說的,過去我在麻竹園,麻竹園就是西門町,現在我到傳燈樓,傳燈樓也是車水馬龍,無論我在哪裡,都有很多人。為什麼?因為我到哪裡都很樂群啊!

所以,希望你們在各個機構,也都要很歡喜與人來往,我們就是為眾生做馬牛,為眾生服務,因為團體才能創作。經常有人說:「星雲大師很了不起啊!創辦了多少事業,一個人做這麼多事!」哪裡是一個人就有辦法的?我最感謝的是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心平法師、心定和尚,假如過去沒有他們,我也幾乎沒有辦法。如我常常形容的,慈莊法師,拎著一個小布袋走遍天下,建了多少寺廟;慈容法師,提著一個皮包,在世界上成立了多少的佛光會;慈惠法師,一再地建佛學院、辦大學,教育了多少人才,沒有他們的發心,也難以有成就。我很感謝佛教裡的一句話:「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我不是佛,但總之人人皆有佛性,所以就有很多人幫忙。

現在我在山上感到非常欣慰的,就是大家都很和諧、很合作,齊心著力,集體創作,實現我的理念,個人沒有出頭,個人沒有榮耀,完全是「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現在我們真的慢慢實現這個理想了。我不希望佛光山只有某一個人多能幹、多了不起、多有智慧、多有能力。一個人是不行的,眾緣和合所成就的事業、成就的未來,才能安全。

(四)耐勞耐怨,完成自我

耐勞容易做到,耐怨不容易做到。哪一個人對你不好,你就受不了;哪一個人說了一句什麼話,你就要溜單;人家的一句話,就讓你對佛法喪失信心;人家批評你幾句、怪你幾句,就覺得天要塌下來。不能耐怨,光是耐勞也不行,尤其現在大家連耐勞也不夠,像過年布置花藝展,大家一起出坡,有的人做得很歡喜、很快樂,但有的人最初兩、三天還很歡喜,到了第四、五天就不耐煩了。

大家要學習耐勞,提起精神,堅定意志。人家說:「讀書,學不成功,誓不回;做事,不達目的,誓不休。」為了完成自我,一定要犧牲奮鬥。耐勞、耐力,這個「耐」字,就是恆心、擔當、負責任。尤其是大家年輕時,或者參學時,必定有所不完美,一定要接受批評、接受指教,批評多了、指教多了,慢慢地修、慢慢地改,最後就能完成自我。

我們一定要養深積厚,才能成功,當然,為了養深積厚,必然也要付出多少的代價;我們一定要樹立自我的形象、培養待人的緣分,做種種的犧牲、種種的服務,才能給人家肯定。一般而言,要在物質上忍耐一點還容易,但是要在情緒上、語言上忍耐,往往是「一屁打過江」,不容易做到。我這裡也常常接到很多投訴的信函,不為別的,都是為了別人的一句話,覺得對方不應該這樣說。

《佛遺教經》說:「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對於人家的欺負、刻薄、惡口,要「如飲甘露」,你能忍受人家的委屈、冤枉,必然是可以業障全消的。《金剛經》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知道人家罵我們,我們應該怎麼回答嗎?「謝謝,給我消災」、「感謝給我懺悔、消業的機會」。你要懂得觀想,沒有觀想,沒有學到佛法,如何應對這個世間呢?想完成佛道,說困難,要「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你們能忍受得了嗎?說容易,所謂「一念淨信,能滅八萬生死重罪」。總之,每天檢查自己的舉心動念,觀照自我,才能慢慢地完成道業。

我剛才說的,現在全山大眾要慢慢地提升自己:

第一、奮起飛揚,開創前途。

第二、正知正解,深研佛法。

第三、樂群融和,集體創作。

第四、耐勞耐怨,完成自我。

醫生警告我說,每講五十分鐘的話,就要休息半小時,但我都沒聽醫生的話,一講就講了這麼久。現在即將下課,假如你們有問題,或者有什麼話要跟我說,我都可以給你們回答。

提問一:「信施難消」的意義?

大師:所謂「信施難消」,不一定是我們吃人家的、用人家的,才信施難消,自從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不是別人的?父母養我、老師教我、朋友提攜我,各種的因緣成就我,不然我怎麼能活下去?因此,人不能不懂得感恩,狗子吃了人的東西,尚且還會搖搖尾巴表示感謝,人怎麼能沒有感恩心呢?成功的條件很多,但是感恩心還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建滴水坊,就是取「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意思,懂得感恩,表示我富有,如果不富有,我也就不會感謝你們了。或者說,如果我貧窮,你稱讚我、講我好、給我好,我還會覺得不夠;假如我富有,我就能布施給你好話、布施給你勞力、布施給你歡喜了。

提問二:如何將禪結合人間佛教?

大師:人間佛教是「方便有多門」,只要是「佛說的」,只要是「人要的」,都是人間佛教。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大家的目標都是為了要學佛、行佛、成佛。

有人說要用禪來結合人間佛教,其實我們不就是人間禪、生活禪嗎?禪門從古代開始,像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不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嗎?像臨濟禪師栽松、雲門禪師擔米,無論苦行也好、度眾也好,他們都是在推行人間佛教。

禪不只是閉眼打坐,禪是很活躍、很活動的,禪是禪心,禪是禪風,禪是禪德,所謂「行住坐臥都是禪」。不過,一般人並不容易懂,非得要等到打坐了,才知道是在參禪。說到要如何把禪和人間佛教結合?主要地,就是不要忘記工作,不要忘記眾生,也不要忘記這個社會的需要,那就是有了禪心。無論你做什麼,時時都是想到別人、想到佛教,你就是有禪心了,如果你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那就談不上有禪心。

「人間佛教」是什麼?發菩提心。今後發菩提心:正知正解,奮起飛揚,樂群和眾,耐勞耐怨,那都是人間佛教!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