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26 如是我聞

為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學生開示

時間:一九八二年一月四日

地點:佛光山東禪樓禮堂

佛說三藏十二部經,除《阿彌陀經》無問自說外,統統都是有問才回答的,我們現在卻反其道,都是不問而天天講,我想,我們今天來改變個方式,有問才說,現在就開始。

提問一:宗教任務是什麼?宗教家應該擔當什麼樣的責任?

大師:先不談宗教家,先來說說我們佛教徒的任務是什麼?我們擔當些什麼?我們的擔子,一邊是弘法,一邊是利生,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我們學佛、出家,主要的任務就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如何自覺?體會這個世間的實相苦、空、無常、無我,知道這個世間的萬有,都是因緣所生法;明白這個世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森羅萬相,平等性空,這就是自覺。如何覺他?有無限的悲心,無邊的願力,無盡的方便──即智慧,無量的法門攝受一切有情,這就是覺他。我們的任務,就和如來為一大事因緣降誕於世一樣,何謂一大事因緣?即「示教利喜」,示予眾生言教,利益眾生歡喜,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謂上求下化,就是菩提心。你有上求佛道嗎?要精進不懈、修行、研究教義、作觀、禮拜等,所謂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要下化眾生,你有做種種普利眾生的事業嗎?這就是怎樣做一個佛教徒的條件,我們的任務也就是如此。

提問二:怎樣做好一個香燈?

大師:大家不要以為只是一個小小的香燈,那時候的工作卻是等於一個布教師的。已經有信仰的人,在那一刻,一支香給他,要能傳達你的慈悲、親切、莊嚴、穩重,在他還沒有感受到佛陀的偉大,就已經能從你香燈這裡感受到佛教的美好;他還不是信徒,也要在你遞出這一支香的時候,讓他能成為信徒,這就是香燈的任務。

韓愈為諫迎佛骨的事情,毀謗佛教,觸怒憲宗皇帝,被貶到潮州為刺史,在那蠻荒之地,沒有知識分子,沒有講話的對象,好苦啊!聽說大顛和尚有學問,幾次地想要拜見,好不容易遇上這麼一天,大顛禪師在打坐,他就耐心地等著、等著,徘徊、徘徊,時間太久了,韓愈有一點焦急的樣子,侍者終於不忍,用引磬請禪師出定,他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大顛禪師眼睛還沒有睜開,韓愈已經滿心的歡喜,他滿足了,他已經從侍者的口邊,得到入門的道理。

香燈,要能讓人從一支香裡面,體會到佛法,體會到佛陀慈悲的本懷。一個成功的香燈,要培養自己對佛教強烈的信心,就能感動人,所以回教的教主穆罕默德,一手拿《可蘭經》,一手拿劍,意思是說宗教是能掌握你的,雖然有時候帶有一點勉強,但是你要接受宗教的領導。在殿堂服務,也是一種修行,要磨鍊自己,訓練自己,在芸芸眾生的身上,對佛法可以體驗得更深刻。

提問三:如何將迷信的人導入正信?

大師:這需要有無限的方便和無量的法門。在我幾十年的弘法經驗裡面,度一萬個人皈依三寶容易,要一個人不拜神很困難,所以台灣的一般民眾很可憐,固執的迷信,諸如求神、問卜、看地理、看風水,把自己的一切都給神權操縱,非正派的神道教也就用這樣的方法來控制人的信仰,如何從神權裡面跳出來,只有佛教,只有佛法幫助我們最大。

提問四:如何使本山徒眾在精神上、觀念上、思想上、見解上,都能與常住結合在一起?

大師:這個問題不應該問我,要問大家才對。其實像這種問題,實在已經不是問題,都已經進了門,還有這些問題嗎?不和常住一致,你又奈何?這是你自己的損失,太可惜了。如何一致,所謂「以師志為己志」,要不斷地去體會,如「怎樣做一個佛光人」,就是一個準繩,只要照那樣做到,就能一致了。

提問五:有人說涅槃是一種幻想,面對這樣的言論,我們應該如何來解說?

大師:說這話的人根本就不懂得涅槃。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涅槃,那是幻想嗎?一個人把煩惱去除,證入不生不死的境界,叫做滅度,就是涅槃,滅了所知障、煩惱障,度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滅度是一種超越的境界,而且還有層次,所謂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究竟涅槃,怎麼可以說是幻想呢?這是可以實證的。

佛教的涅槃思想,就是解脫,所謂解脫自在,得大涅槃,解脫自在是幻想嗎?涅槃是一種真、善、美,是人格的完成,道德的完成,難道人格完成、道德完成是幻想嗎?太不懂得涅槃的意義了。

我們秉持佛教的基本精神,融和世間與佛教相應的學說、理論,各宗各派都沒有關係,佛法是不捨一法的,佛法包容他們的存在,但是佛教還有一個菩薩道,這是超越於任何的學說、理論的。

提問六: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意義是什麼?

大師:出世的思想,就是發起一種出離心,譬如金錢,我可以不要,可以放下,權力、感情、五欲塵勞,我都感覺好障礙、好束縛、好汙染、好罪惡,所以我發心出家,不要這個世間,這叫出離心。你不要這個世間,就趕快自殺嗎?逃避嗎?躲到深山裡面去嗎?自我消極毀滅嗎?當然不是的,發了出離心的人,還要再發大悲心,出離心是放下,還要有大悲心提起,就是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你如果不發出離心,就會自私、執著、自我貪求,所以要有出世的思想,有了出世的思想,還要有入世的事業,自己什麼都可以不要,但是眾生不能不要,佛法不能不要。

古德云:「宴坐水月道場,修習空花梵行;降伏鏡裡魔軍,大作夢中佛事。」出世的思想和入世的精神二者是不相衝突的。對於出世的思想,我一直在努力地這樣做,並且也自覺有一點小小功夫。什麼功夫呢?對這個世間很能放下的。茶很好吃,假如沒有茶給我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到自來水邊上用手捧一捧,喝兩口,也覺得很好;睡覺,有好的床鋪固然很好,沒有,在椅子上坐一坐,牆壁上靠一靠,也一樣睡得很香甜;錢,幾千、幾萬、好歡喜哦!但是這又不是我的,是佛法的,是常住的,所以我歡喜,不是為自己,是為大眾,自己無心要錢,為了佛法,為了眾生,還是要有責任的,這就是我們大家今後共同的目標。出世,並不是什麼都不要,而是一切為佛教、為眾生、為大眾而要。

提問七:一、如何恆順眾生?二、如何培養平等心?三、怎樣做好知客?

大師:怎樣恆順眾生?恆順眾生需要有大智慧,要看眾生所需要的是什麼。如他需要財色名食睡,你也恆順他嗎?不是的,恆順眾生,是眾生在向道、向大乘佛法的上面恆順他,護持他。恆順眾生是菩薩道,就如子女孝順父母,孝容易,順卻很難,面對一切眾生,「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說菩薩道難行能行。不過,大家學著做就好了。

平等,有自他平等、僧信平等、貴賤平等、生佛平等,如何培養這些平等心?需要努力克制自己的分別,用智慧觀照。這種修養都是要靠內修的,光是說,「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只有從內修上面著手。其實,真正的平等心,要到證悟實相才能平等的。

佛教的知客師,就等於是一國的外交部長一樣,甚至佛教的知客師比外交部長還要難做,為什麼?一個知客,要有廣博的佛法和世間法的常識,要對自己常住的宗旨、理想、目標確知,並且宣揚;要能以佛法開示大眾,要有責任感、勤勞;要肯得把歡喜慈悲給人,要能助人為樂;要能替人排難解紛,要給予人接引,要替人解決問題。

概括言之,要知道客人的意趣並給予適度的幫助。

提問八:一個學期下來,對於打坐的意義和方法還是陌生。

大師:關於打坐,先不要忙於明心見性,如能訓練自己「身心安樂,身心愉快」,一坐下來就感到舒服、自在,這樣就已經難得了。如果一直想著腿子痛、不舒服、時間好慢、好無聊,那就身心不自在了。練習打坐,要能讓心不到外面奔馳,不去妄想,所謂照顧自己,就是讓自己的心像一潭止水一樣,好美啊!好安詳啊!先能有這樣一點感受,再從禪定裡面慢慢地開啟智慧,帶來信心、慈悲。禪定,會培養我們安住的力量、忍耐的力量、持戒的力量……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會因此而成就的。

提問九:佛光山對中國文化有何貢獻?

大師:佛光山的大雄寶殿就是中華文化的象徵,是在建築上的貢獻;現在的僧服仍保持中國服裝的傳統,這就是在復興中華文化,在堅持中華文化的傳統;我們在這裡研究經典、古籍,也就是在復興中華文化。

談到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我們一直在推行五戒、十善,在把中國故有的文化道德推展開來,在這裡用佛號維繫善良的風俗,這都是在維護歷史和文化。所以今天只是不講復興中華文化而已,如果講到復興中華文化,可以說每一個出家人都是復興中華文化的生力軍。中國人現在都西化了,就只有我們出家人在這裡竭力保持中華文化的風範。

提問十:請問師父佛教教旗的由來?

大師:佛教旗是經過「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提案通過的,名五乘共法(五種顏色)──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含「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之意,亦即實踐五乘共法,即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提問十一:成佛是不是非出家不可?

大師:讀誦大乘經典,都要有宿世善根,何況出家、成佛?《金剛經》云:「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諸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像你們各位能和佛光山結緣,能進入佛門,可以說都是善根深厚,有大的福德因緣,不然,你們今天都會到社會上去,怎麼肯在這裡受著清淨、樸素的「道」?

你說成佛是不是要出家?只有在家菩薩,沒有在家佛,成佛一定要出家的,就是龍女也要現出家相後才成佛。你們各位在家同學,究竟在家好?出家好?如果有心,當然出家好,沒有心,當然就不要談了,但從你們未來人生的前途、意義上著眼,還是出家好。如果以佛光山的立場來講,假如有一些願意不出家的師姑也是求之不得,在四眾道場之中,也需要有一些在家眾,只是做一個師姑不容易,師姑的角色不是偉大,而是一個謙虛、服務、奉獻、勤勞,有這種形象才能做師姑的,所有的風光、美好都是出家眾的,苦勞的事情都是在家眾來。

你或許也想,這樣在家眾不是太吃虧了嗎?其實也不是吃虧,或許在另一些方面,在家眾會比較方便,有時候也會特別受到重視優待,總之各有各的因緣。

提問十二:聽到這裡,真忍不住要說出心裡的一點感想。記得有一次,師父在圓門集合同學時,曾說過一句話:「進入寶山,還不懂得出家,真是太傻了。」這一句話一直讓我深思良久,實在是太好的一句話。

大師:這一句話實在是很好的,真是,不出家是很傻的事,有那麼大的利益,為什麼你不想?進入寶山垂手嘆空歸,怎不可惜!

印順法師了不起,記得他初辦新竹女眾佛學院時,一班三十幾人,就有二十幾位是在家眾,有一天他突然宣布:「統統出家。」沒有一個人留頭髮的,包括現在嘉義弘法的慧理法師,他也皈依過煮雲法師,當時我也在鳳山,他寫了一封信給煮雲法師,他說:「師父,現在水已經盛在那裡,我要剃度出家,是剛才上課的命令,我已經沒有時間向您當面稟報了。」有時候是自己的發心,有時候也是一些善緣的鼓勵,任因緣而運轉,各位好自為之。

你們要學習會問問題。這一個問題是大家心裡面都關心的,而你把它問出來,給大家都能知道,這種問題問得最好。這一個問題大家都沒有注意,都忽略了,把它提出來,給大家有一番更新,對大家具有啟發性、開導性,讓大家都能增加認識,這樣的問題也問得好。過去佛陀講經的時候,諸大弟子要想發問,都要先觀察一下與會大眾的根機,所謂「觀機逗教」,你們也要學習會問問題,不應該只提一個問題,應該有很多的問題,要勇於發問。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