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36 十不要求

佛學院週會

時間:一九八一年五月五日

地點:佛光山

記得學院初開辦的時候,每一次的週會我都參加,不管怎麼忙,不管路途怎麼遙遠,我總是想辦法參加。現在我很少和大家在週會上見面,因為感覺到週會都是講訓話、講教人的,教人還可以,如果是訓人,慢慢就會讓人覺得不喜歡。這一學期,訓導處幾次地跟我說,要我參加週會,今天我來跟你們講話,可能又要變成訓話,我很希望你們不要把我當成是來訓話,而是來跟你們閒話家常,是提供一些經驗,做為你們修學、做人的參考。

我想起我們佛教裡的戒律,都是要求我們這樣不可以,那樣不可以,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都是不可以、不可以。要知道,唯有不可以以後,才能可以。像我們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能夠不殺生,才知道護生惜命;能夠不偷盜,才知道喜捨布施;能夠不邪淫,才能尊重別人。今天我也想到一些不可以,用不可以來和你們談一談「十不要求」。

現代的青年,有時候一些要緊的本領沒有學會,卻學會了要求,要求特殊的待遇,要求特權的享受,對國家要求,對社會要求,對家庭、對父母、對朋友,都有很多的要求,只知道對別人要求,卻沒有想到要對自己要求。怎麼樣對自己要求呢?要求自己「不要求」。《寶王三昧論》裡面,有一個十大礙行,就是十種要求,要求不生病、要求不困難、不障礙、不……要求多的時候,毛病反而都加諸在我們的身上。今天我們講的是十不要求,也就是講戒律,也就是講院規,也就是講我們未來做人處事、成功立業的基本條件。你們有沒有像修道的人,你們有沒有自己的力量,就看你們「十不要求」做得如何。

一、不怕艱苦

現在的人,都喜歡安逸,都希望容易,一有艱難的事就退卻了,一遇到困苦就不能忍受了,我們應該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我們應該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因為從艱難困苦裡面,我們才能進步,才能成長,做一個溫室裡的花朵能多久?你看!高山上那許多松柏,都是能禁得起寒天裡霜雪的摧殘,才能做永遠的長青樹。我們現在無論做什麼事情,一聽到需要很長的時間,就失去了願力、毅力;我們稱馬「千里駒」,還是因為牠能跑得遠;所以,我們對於時間,應該要像菩薩發心修行一樣,一發心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不希望速成,而且時間愈長愈好,做事愈多愈好,什麼都是愈大愈好,愈難愈不怕,愈苦愈有精神。

我們將來能不能挑擔重責大任,也就看我們今天能不能擔當得了艱苦。有人說,現在的青年最遺憾的、最大的缺陷,就是接受艱苦的磨鍊太少了。因為今天的社會,給予我們的都太容易了;太容易的獲得,就會感覺不寶貴。我很希望同學們,今後要學習古德以艱苦來磨鍊自己的身心。大迦葉為什麼要修苦行?祇園精舍那麼莊嚴、美好,連佛陀勸他住到裡面去,他都不要,為什麼?他是要做我們後代眾生的榜樣,要讓我們用艱苦來訓練自己意志的堅強,生活經過艱苦的磨鍊,就好像一塊好的鋼鐵,經過大冶洪爐熬煉一般。我們今天的青年,都太禁不起艱苦的磨鍊,我很希望大家今後,要有不怕艱苦的精神,向艱苦挑戰,禁得起艱苦的磨鍊,越過艱苦的歷程,才有光明平坦的前途。

二、不增愛憎

我們平時對於自己所愛的,就儘量想要獲得,而且愈多愈好;對於自己所不愛的,就儘量地拒絕、排斥。這不是一個修道者應有的心胸、應有的態度。一個修道的人,應該知道平常心是道,應該知道過分的愛會起貪心、會起執著、會被愛所囚。就說愛父母、愛故鄉吧,父母、故鄉會束縛起你來;愛人讚美、愛人關心,讚美、關心也會束縛起你來。我們如何跳出這束縛呢?要解脫愛執,愛念愈少,貪欲愈小;感情愈少,道念愈大。如果天天生活在一種私我、私欲、私愛的裡面,與道就不能相應。我們修行,要在思想和生活裡面,慢慢地把愛欲去除,把感情淨化,把慈悲昇華。

瞋心之火,能燒功德之林,我們本來學佛的一點功德和修行,就是給自己的怨恨、不滿、牢騷而轉為罪業。所以,常懷怨恨的人,真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是世界上最不值得的人!因此,修行的人一定要讓自己的瞋心怨恨消除,才有辦法進入佛法的領域。不要凡事不滿,因為自己感到不滿的人、事、物,並不一定就全是不好的;我們修道的人,又何必作繭自縛徒增苦惱呢?「願以慈悲和平水,滌盡娑婆世上塵」,我們應該要在心理上,以平等心處理愛憎的問題。

三、不望益我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業,或是和人相處,先考慮到的就是自己的利益,一考慮自己的利益,正義公理就會慢慢地排拒。所以我們修道之人,在物質上不一定要對我有利益。你們讀過《孟子》的,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所以,光講利益,上下就會交爭。上下交爭,大家就難有安寧之日了。利益裡面,只有紛爭,只有人我。一有人我,就會縮小自己、排拒別人,所以我們學道的人,不要開口閉口講利益。我們應當只問是非,不計利害;只問事情的當為不當為,只要當為的,就是怎樣的犧牲困難,我都願意接受;不當為的,就是怎樣給我利益,我也不要。現在的人,利害觀念太強烈,而是非觀念太淡薄,希望今後,我們大家都能養成自己的公平正直,養成自己的大公無私,不要太過看重自己的利益,應該以佛教、以常住的利益為利益。

四、不妒人有

我經常說,中華民族有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和歷史,值得讚美歌頌,但是有時候也會因為另一種民族性,而讓人感到遺憾。什麼民族性呢?就是嫉妒!嫉妒別人富有,嫉妒別人獲益。我常講,嫉妒的心理就是「同歸於盡」的心理,自己不行,寧可天下毀滅,也不讓別人比我好。你們有時候也聽到,有一些人不喜歡我們,不接受我們,原因是什麼?不是我們不好,是他不喜歡我們獲得。自從佛光山建設以來,有人讚美我們,殿堂建得比較大,人比較多;他不喜歡我們殿堂大,人眾多,所以就嫉妒我們,總要想方法說我們不是,這就是民族的劣根性。希望我們同學,今後不要有嫉妒心,要知道,一切都有因果的關係,你要「有」,可以去造「有」的因,你不去造因,沒有果,就要甘願。我感覺到我們學道的人,不要有「破壞性」的心理,應該要有成人之美,成全大眾的心理。

五、不求順適

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希求順利舒適,任何事情都能稱心如意。在語言上,不喜歡聽逆耳忠言;在環境裡,儘量要求舒服安逸,吃得好、穿得好,行有汽車代步、住要高樓大廈……總之,儘量在生活上要求順適。要知道,我們修行學道,有的時候還是喜歡找艱難困苦的事來折磨自己,以便使自己成長得更堅強壯大。密勒日巴尊者的師父,為什麼要他去建房子,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把苦讓弟子受了又受?這就是為了加速弟子的成功,加速弟子的修行。

我們現在的青年,在太安逸順適的環境裡面長大,將來會禁不起社會的考驗,抵不住時代的洪流。因為享福享慣了,沒有福享、日子就難過了。就如天天坐汽車坐慣了,等到走路的時候就很苦了;每天電燈、光明太充足了,忽然黑暗就會不習慣;冷熱水供應太豐富,忽然斷水,就覺得不能適應;平常用錢太隨便,等到沒有錢用就會很苦。希望大家,把自己的生活忙碌起來,不要求安逸順適的環境。不順利的逆境,要有勇氣克服,不順意的人事,要有雅量承受。不望順適的觀念,就像菩薩學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太容易、太順適了,對修道的人並不好,我們應該多享受逆來的喜悅,應該從艱難困苦裡面,不求順適,去克服一切,去貢獻一切,把順適幸福的成就,供養給大眾,苦難讓自己來承擔。

六、不失威儀

做一個佛教徒,身教重於言教。你的精神、思想、內在的功行有多少,人家還看不出來,可是人家看出來的,就是你的外表威儀。因此,我們要不失威儀。有些出家而不重威儀的人,出門趕火車、趕公共汽車,那種爭先恐後的樣子,實在不像個修行的人。有修養而重威儀的人,寧可趕不上車子,也不肯奔跑匆忙,失去威儀。再比方說,人多,聲音太吵,講話的聲音別人聽不到,但我仍不大聲講話,為什麼?因為我大聲講話,會失去威儀。我很高興,禁不住內心的歡喜,我要笑,但是,我寧可把自己的舌頭咬破,也要把笑忍下來,因為我在人前,不能因狂笑而失去威儀。天氣熱,需要穿長衫、穿海青,我只要一穿上,馬上就會汗流浹背,流汗後,就要換衣服,好麻煩,但是,我寧可給它流汗、洗衣服,也絕不短衣出眾,失去威儀。很喜歡聽流行歌曲,很喜歡哼流行歌曲,可是想到這是有失威儀的事,我絕不做。就是面對飛機空襲、颱風、地震,也不能恐慌,顯得畏懼的樣子,讓人家看到一個有學道的人,怎麼這麼沒有修養、沒有定力,會失去一個出家人的身分。

比方說,我有一年,在一個印刷廠校對、編雜誌,忽然來了一陣很強烈的地震,工廠所有的人都往外面奔跑,當時我也怕,因為房子可能會倒,一倒下來,當然就會危險,但是我不能計較這個後果,我現在先要計較的是我的身分,所以我仍然不跑,因為從小就養成這種要講究威儀的習慣。

有一年出國訪問,那時候很年輕,對於堅持佛門的原則、威儀、禮節,都嚴格一些,記得到新加坡,訪問一間修女院,一位修女很大方的要和我們握手,當然,在外國的禮貌,是要和他握手的,但是我堅持立場,因為那個時候我年輕,我必須要有這樣的堅持,像你們這個時候,有一些需要堅持的,也要能懂得分寸才行。

七、不諉過失

現在的人,有功勞就接受,有過失就推諉給別人。諉過他人,隱藏自己的過失,將來怎能擔當弘法利生、復興佛教的責任?好的能擔當,壞的也要能擔當才行。過失,要能擔當;錯誤,要能更改;不管如何處罰,要能接受。現在的你們,稍微講了兩句,就說訓導處找你麻煩,好吧!訓導處就不找你的麻煩,所以就讓你永遠錯下去。因為大家都不喜歡聽到指責、聽到過失,所以現在我們的訓導處,幾乎可以說沒有教訓和開示,這是很危險的,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接受教言,都能夠不把過失推諉給別人,都能夠勇於改過、勇於認錯。

八、不悖因果

學道的人,聰明不聰明,不要緊;能力有沒有,也沒有關係,但是,要有因果觀念。一個修道的人,戒律、義理的根本,就是因果觀念。過去的寺院在選擇人才,先考慮的就是有沒有因果觀念,有因果觀念,是常住的就不會侵損,是大眾的就知道珍惜,是不當要的絕對不要,為什麼呢?

因為不能違背因果觀念。因果,是絲毫沒有差錯的,做任何事情,你不知道,他不知道,但是因果知道,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要學菩薩,就要學習做一個明因識果的人,不要光是畏果,等到果報來的時候,才悔不當初,我們應該要在造因的時候,就明白因果是絲毫不爽的。不違背因果,才能夠誠實無欺,才稱得上有道有德的人。今天的佛教,固然是需要有學問、有能力的人,但是更需要的,是要有因果觀念的人。

九、不申冤抑

被冤枉、受委屈,不要申明;希望你們大家都能這樣要求自己,要能受得起冤枉,受得起壓抑。在受教的青年學子的時代,一點冤枉委屈都接受不下,一點壓抑都受不了,將來如何能委曲求全和人相處?你們想一想,你們現在是什麼情形?可以說,現代青年已到了完全不能接受冤枉、委屈、誤會的階段;對於誤會,一點都不肯承受,馬上就要辯白,馬上就要說明,這是絕不能增加福報因緣的。你們要想求福報、求道,愈委屈、愈給人傷害、愈給人毀謗,就會愈有福報。

我再告訴你們,在台灣我是個外省人,我又不喜歡攀緣、不喜歡應酬,可是我在台灣有辦法,你們知道這些辦法從哪裡來的?你們以為,大師很能幹、很有本領?其實統統沒有,有的是被人毀謗、冤枉、打擊,倒是這許多毀謗、冤枉、打擊都幫助了我,都莊嚴了我。《金剛經》不是有說嗎?「若人受持讀誦《金剛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本來有罪業、有錯失,給人冤枉、打擊、受委屈,罪業就會消除,所以要能受得起冤枉,受得起挫折。禪宗的「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叢林的「鐵匠做官,打上前去」,都是沒話可講的,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你就非得要服從不可,沒有准你辯白的機會。

做一個青年修道者,被冤枉一點,有什麼了不起?遭幾次挫折,被人誤會一下,有什麼了不起?委屈受不起,將來榮譽也會受不起,榮譽到底也會把你沖毀的;冤枉、委屈統統都受得起,榮譽、名譽,當然也就不在乎了。

一○、不虧操守

交給我什麼責任,我會盡職;交給我任何事情,我會把它做好。做人,先要訂定一個做人的原則:禮、義、廉、恥也好,忠、孝、仁、愛也好,三綱五常、五戒十善、六度四攝也好,都是我們的操守。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做人該負的責任,該健全的德性,都應該具備應有的操守,有了操守,就表示你擁有了財富。我們不說謊,不說謊就是信用,就是財富。我們不傷害別人,不傷害別人就是仁慈,就是美德。所以,我希望大家對於操守的美德,不要有所虧損,就等於一個銀行,需要有多少存款,才能夠開銀行,那麼,我們一個修行的人,應該要有多少本錢,才不會有所虧空!有了虧空,就天天做一個貧窮的人;不要有虧空,就是富貴的人,所謂「無債一身輕」,這就是解脫。

以上十「不」要求:一、不怕艱苦;二、不增愛憎;三、不望益我;四、不妒人有;五、不求順適;六、不失威儀;七、不諉過失;八、不悖因果;九、不申冤抑;十、不虧操守。等於十戒一樣,我們拿它做為生活上為人處事的方針,自己應該守持的原則,「十不」有了以後,就能擁有更多的法寶;先要不能,而後才能,希望大家共同勉勵,共同遵守!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