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62 臘八粥的做法與意義

臘八粥講習會

時間:二○○七年一月十七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現在佛光山逐漸朝制度化發展,凡事講究規矩。《佛光山清規》大家平時就應該研讀,不能等到宣布考試才臨時抱佛腳,已經來不及了。再說,不熟悉本山宗風、規矩,怎麼能做佛光山的徒眾呢?關於唱念、早晚課誦、各種法會,未來也要結集、統一,不能各行其道。

傳燈會永融法師曾做過台北道場的住持,知道臘八粥是中國的優良傳統,而且對弘法度眾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舉辦了這次「臘八粥評鑑會」。

每逢耶誕節、萬聖節,基督教徒都很認真的看待,而佛教徒過佛誕節,卻得考慮是過國曆的?農曆的?還是禮拜天的(國曆五月第二個星期日)?不得一致。雖然佛誕節已經取得國定假日的訂定,但是情況還是有點複雜。中國大陸還沒淪陷前,每逢佛陀成道日,家家戶戶都要吃臘八粥,不吃臘八粥,好像沒有年節的氣氛。

我先講臘八粥的做法,再說吃臘八粥的意義和好處。

佛光山位於各地的滴水坊,做法千奇百樣,需要結集、統一。有些人不會做菜,卻又很執著,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見解,不管別人怎麼說,他就是不聽。這就如同茶杯裡有了髒東西,再清淨的水倒進去,還是變了味道。聽不懂或是聽了不肯接受的人,都讓我感到無能為力。

佛陀住世時,就曾慨嘆說法不容易為眾生接受。又如阿難尊者在涅槃前,聽了沙彌念誦:「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非常驚訝,就對沙彌說:「不是這樣啊!佛陀是說:『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沙彌聽後,告訴指導他的比丘,比丘卻罵:「阿難老朽了!」

佛陀成道日這天,各地別分院都會送臘八粥給功德主、社會人士,我掛念拿得出去嗎?如同所寫的文章,能見人嗎?作品要能讓人讚美,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才是好的作品。

臘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紀念日,臘八粥是為紀念佛陀吃了牧女呈獻的乳糜,恢復體力之後,於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證悟緣起中道。為配合「臘八」,臘八粥是以八樣東西混合煮食。其中的1.米、2.胡蘿蔔、3.青江菜(湯匙菜),為臘八粥的三寶,缺一不可。此外還要有:4.花生,一定要煮爛,熟到無須牙齒咬嚼,如果無法煮到這種程度,就不要放進去;米都快煮成稀飯了,才放個硬的東西進去,是不行的。如果沒有花生,也可以改用黃豆,但是要煮熟黃豆,與花生的做法又有不同。另外,花生或黃豆可以同時存在,但是分量要等同放入的其中一樣。5.蓮子,一般的蓮子並不貴,而且吃到蓮子的人,也會覺得很吉利。6.白果,也不貴,是作藥材用的,有益於身體。7.豆腐或是油豆腐,擇一即可,兩樣也不要緊。8.芋頭。9.其他:如果想再增加食材,可以放四川木耳、紅棗、素豆餅。倘若覺得還不夠,連油、鹽、胡椒、水都算在內,加起來就有十幾樣了。總之,要八樣以上的食材。

食材比例如何分配?如果水有百分之百,材料的分量也要與它同等。例如:

一、蓬萊米占百分之四十:千萬不要唱高調:「我們這裡沒有蓬萊米,將就一點,在來米也可以用。」不能說這些水老鶴的話。在來米沒有黏性,蓬萊米有黏性,煮出來的稀飯才會稠、會黏。

二、糯米占百分之二十之內:怕蓬萊米的黏性不夠,可以放糯米,但是糯米的黏性不要太強,否則煮成糯米稀飯也不行。

三、青菜百分之十。

四、胡蘿蔔百分之五。

五、花生(黃豆)百分之五。

六、白果、蓮子、芋頭,共百分之五。

七、豆腐(油豆腐)、油條,共百分之五。

八、剩下的百分之十,衡量情形,可以不需要。其實百分之九十就夠了,材料太多反而會喧賓奪主,適得其反。

這些食材無須用秤去秤,心中自有分寸;會不會煮就看心中有無分寸。

大家不懂「過之猶如不及」的道理,所以會以為蓮子、棗子、素豆餅多放一點才好。其實不需要,這些材料都比較貴,而且臘八粥裡有沒有放這些東西並不重要。這些材料實在煮的量不多,或用來請客時,才拿出來用的。甚至再高級一點的宴客,連棗子、花生都要剝皮。

做菜要了解食物的性格。木耳不能隨便亂用,尤其台灣的木耳,煮幾個鐘頭都不爛,會破壞整鍋臘八粥的氣氛。所以,煮臘八粥一定要用四川的木耳(川耳),它比較貴,皮比較厚,但是放到水裡泡久一點,煮好後,吃到嘴裡就如同稀飯一樣,有綿綿的感覺。

總之,煮出來的臘八粥,味道必須是融和、統一的,不能讓人吃出分裂的感覺。但是在統一裡又有一點差別;同一個味道中,略帶生薑的餘香、芋頭的香味……也就是所謂的「五味調和,百味香」。

臘八粥是一件藝術品,是偉大的藝術傑作,如同畫家作畫,把花卉、蟲鳥、人物、山水等各種景物入畫,色彩調和才美。

要煮好臘八粥有很多祕訣,例如:臘八粥煮好後,不能讓油浮在水面上,看起來油膩膩的;也不能讓它看起來湯湯水水,那都是沒有融和的現象,是失敗的作品。

如何使油與食材融和?油放到鍋裡燒熱後,再將米倒進油鍋裡炒。因為油的組織力很強,儘管在水裡煮了好久,還是會浮在水面上。而米比油的組織力更強,放在一起炒,油就敗陣了,軟化之後,組織鬆散下來,就會被米吸收進去。之後,把米放進熱水鍋裡煮,並放入青菜等材料,這時已經是殘兵敗卒的油,再給這些材料徹底一吸收,只有跟它們調和了,如此,吃臘八粥時就不會有油膩的感覺。米和油也不要炒太久,炒到冒蒸氣就差不多了。如同炒飯,原本一團一團的飯,熱度夠了自然就會散開。

至於要煮多久?就看東西的多寡、火力的大小;用瓦斯、電力、木柴、粗糠或油煮,火力都不一樣,甚至使用的是小火、中火、大火、文火,也關係到臘八粥完成的時間。

煮麵或水餃時,水會從邊上滾起,然後漸漸朝中間滾,見到鍋子中央的水滾了,就是熟了;經常在廚房的人,都有這種經驗。煮臘八粥也是如此,看到鍋子中間的水一滾,不計較放的先後順序,全部都要下鍋。不過,煮的過程中,若能使臘八粥裡的油條、白色的豆腐、紅色的蘿蔔、黑色的木耳、青色的青江菜,保持色澤鮮明,會讓人看了心生歡喜。

煮粥之前,有幾樣東西要先處理。

一、花生:花生不容易煮熟,當然,也與出產地有關係,據說宜蘭的花生就容易煮爛,是否真的,則要實際試驗。不過我相信台灣一定有容易煮爛的花生。

煮花生的方法要講究。臨時要煮,煮不爛,如果前一晚能泡水,隔天早上煮,很快就熟透了。

二、皇帝豆:豆類中體型最大的是皇帝豆,不容易煮爛,所以要用油稍微炸過,炸個它「粉身碎骨」。倘若數量不多,也可以用果汁機打,很快就會粉碎。而後在鍋裡放一點油,將皇帝豆倒進去炒,很快就熟了。

花生、皇帝豆怎麼煮爛,自有其方法。但是煮不爛,就會失去它的價值。記得余秋雨先生曾在報紙上發表一篇文章,有人問他最喜歡吃什麼?不愧是文學家,他回答的非常妙。他說:最喜歡吃早上的烤麵包,奶油塗在剛烤好的麵包上,一面吃,黃油一面滴,美味無比。所以,如果太早把麵包烤好,擺個幾分鐘就硬了,再塗上黃油,連滴都滴不下來,也就失去它的價值了。

以上都是我平時觀察學來的,沒有人教我。只要留心,處處都是學問。

三、蓮子、白果:以蓮子來說,過去一般人不容易吃到,只有富貴人家才吃得到。現在蓮子很普遍,但是煮出來往往硬邦邦的,完全失去蓮子的味道。蓮子煮得好,入口即化,不必用牙齒咬。

說一句不客氣的話,「烏龜吃大麥,糟蹋糧食」,貴重的東西不能做出好味道,實在很可惜。所以負責典座的人,如果每天能把飯菜做好,酥酡妙供,百味調和,是有功德的。

建築是作品,繪畫是作品,煮臘八粥也是一件作品,各位能以完成作品的心情煮臘八粥嗎?如果真有心,拿米時,會輕輕的拿,深怕糟蹋了米,得罪了它,甚至會慢慢地將它倒進鍋裡煮。有的人一心只想到把東西煮熟,「快一點!快放進去!」這些材料都是我們的兵將,它們願意給人用,而你若連一點體諒的心、恭敬的心、愛心都沒有,當然就煮不出好味道來。即使煮得出來,它們也不甘願啊!每一樣東西都有生命,都有意義,都有真理,要善待它們。

總之一句,蓮子、白果要煮得熟爛,爛就好吃,不爛就完蛋(眾笑)。

不記得是哪個道場,臘八粥裡竟然放了幾個荸薺,這味道怎能與其他兵將相容呢?不同的種姓、種族,怎能擺在一起?

四、芋頭:要事先炸過,才煮得爛。

煮臘八粥,事前的動作若能準備好,芋頭炸過、花生浸泡、米、菜預先洗好,下鍋之後,不久就有得吃了。

粥即將煮好,湯汁會帶有黏性,如同濃湯一般。倘若事前水放得太少,這時候還可以補救,趕緊加入一些熱水,蓋上鍋蓋,讓它繼續沸騰。如果粥已經煮熟了才要放水,那就麻煩了,因為這些食材早已吃飽水分,無法再吸收,就會形成水是水,米是米,菜是菜,分離的狀態。

當粥已經滾到鍋子中間時,一定要用鍋鏟為它翻身,因為臘八粥的材料很多、水很少,不翻身會結焦巴。如果粥已經熟透了,立刻熄火,蓋上蓋子,讓它悶一下。這是個重要時刻,怎麼說呢?如同做麵條、水餃、包子、花捲,擀好麵粉之後,要晾個半點鐘,讓它醒一醒。如同人剛睡醒,眼前一片模糊,需要一些時間,好讓精神清明。如同醃鹹菜,用鹽巴醃過之後,要擺上半個小時,再把苦水擠出來,最後下鍋一炒,味道就會不一樣。又好比洗衣服,衣服上的斑點、油漬,用清潔劑、肥皂塗抹後,擺上近半個小時,再用熱水沖,瞬間所有的汙垢都會去除,不須費心費力。

在人間做人,沒有幾把刷子如何立足天下,度過悠悠的人生呢?老是仰賴別人供給,又有多少福德因緣可以享用呢?所以,本身要具備各種為人服務的條件,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同體共生,平等相待。

放鹽也有標準。煮臘八粥不能太遲放鹽,菜倒下去後就可以放了。若是炒菜,菜裡的苦水還沒逼出來就放鹽,菜的表皮受到鹽的阻擋,苦水出不來,那麼煮出來的菜也就不好吃了。總之含有水分的蔬菜,例如蘿蔔、黃瓜,都要先將水分炒出來,最後再放鹽。

另外,醬油在起鍋前一分鐘要放進去,因為醬油是生水,必須熱過。老薑切細,且量不能太多,最好讓人吃不出來,有那麼一點香味即可。或是再放一點胡椒粉,不放也不要緊。

凡是煮稀飯,熄火之後,要給它悶個二、三分鐘,再開小火,幫助它醞釀、融和,最後熟透就可以盛起來。盛起來時,不能連一點湯汁都沒有,不然就像在吃爛飯;爛飯也不是不好吃,只是太黏了。煮臘八粥要純熟到這種程度,必須拿捏得很準、很穩。

煮臘八粥,最好只放青菜的葉子,梗作其他用途,而且菜葉子最好等到粥盛起來前再放下去,可以保持它翠綠的顏色,太早放進去,葉子就變黑了。菜也不能放太多,太多了,葉子滲水,會使米失去黏性。

油條不能切得太碎,免得讓人誤以為出家人吃蝦米。油條切碎,吃起來滿脆、滿香、滿有口感的,但是不放也不要緊。如同豆腐加進臘八粥裡,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只是顏色好看。

一碗臘八粥,能吃到一、二粒棗子、蓮子或白果,就很了不起。即使沒有,能吃到三、五顆花生或黃豆,也算是標準分量了。總之這一類的材料不能太多。

韓劇《大長今》裡,多少宮女為了皇家的吃、穿辛苦。人生為了衣食住行忙碌,到底價值在哪裡呢?現在一般的年輕人,寧願花一百元買一餐飯填飽肚子,也不願為衣食住行辛苦。但是一天三餐下來,就得花上三百元,一個月就九千元了,怎麼可以這麼不惜財呢?九千元足以供給一個普通家庭,三、四個人一個月的生活費了。

過去我有個小小的心願,就是希望能做個典座。我認為每天能有許多作品出爐,是很有成就感的事。煮好後,站在齋堂門口,看大家吃的滿面笑容,也是一種成就。所以,人生為什麼要過得苦苦惱惱?能給人快樂,自己也會獲得快樂。

接下來講「臘八粥的意義」。

時代不一樣了,尤其佛光山凡事開放,什麼事情都要能給人問個所以然。臘八粥除了紀念十二月初八,佛陀夜睹明星,開悟成道,還有什麼意義呢?

有溫暖的意思。臘月初八,天氣寒冷,吃了臘八粥,身體立刻就能暖和。

有和諧的意思。好比過去孫中山先生提倡的「五族共和」,臘八粥也是很多食材融和在一起,才成為一碗粥的。統一必須以和平、共融、和諧為基礎。所謂和諧,不是要求人人都一個模樣,例如眼睛管看,耳朵管聽,口說話,手做事,腳走路,分工就是合作,就能和諧。

臘八粥營養豐富,裡頭的胡蘿蔔、蓮子等都有益身體健康。但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每當大家把粥煮好,就會放入一把芹菜,這實在是莫名其妙,芹菜跟臘八粥的味道根本就不能融和。這種情形只有在過去生活窮困的台灣,寺院舉行法會,因為參加的人多,來不及煮,只好用水泡飯,又因湯、水不得味道,才會在上頭撒些芹菜,帶點香味。但是那個時代早已過去了。

做臘八粥,取材方便;「以粥代茶」,解渴除飢;生病吃粥,有益健康;成本不貴,可以結緣;色香味俱全,吃了會歡喜;非大魚大肉,表示生活淡泊、節省。甚至臘八粥也象徵人類通力合作,有圓滿、供養的意義。

過去台灣有一些老秀才、道德人士、教授組織「粥會」,談笑古今,怡情養性。現在我們也要提倡家家吃臘八粥,讓大家都能記得佛祖成道的日子,知道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行者。

弘揚佛法,不能只是花錢買紀念品跟信徒結緣,送溫水瓶、手電筒太俗氣了,還不如一碗臘八粥來得有佛法。對方吃了臘八粥,為了感謝佛祖的恩惠,來年就會到寺院禮佛、添油香。

臘八粥與人間佛教很契合,因為吃是人生重要的事。

寺院早齋的〈供養咒〉,強調「粥有十利,饒益行人」。但是有很多出家人老大不知慚愧,竟說:「我不喜歡吃稀飯。」稀飯是很普遍的食物,倘若出生在一個生活艱困的時代,連稀飯都不得吃啊!所以,即使不吃稀飯,也不要大言不慚,頂多說:「我腸胃不好,吃稀飯很容易餓,不適合我的作息。」要帶著慚愧心。

在《摩訶僧祇律》裡,舉出「粥有十利」,可以:資色、增力(增加力氣)、益壽、安樂、辭清(說話清楚)、辯說(辯才無礙)、消宿食、除風(消除風寒)、除飢、消渴。

「生活佛法化」談何容易?今日的佛教,南傳佛教只有佛教的形式,北傳佛教只有佛教的名義,過去的藏傳佛教還有那麼一點精神的境界。舉世滔滔,又有多少人了解佛教、人間佛教、生活佛法化?如果那麼容易懂,生活中就有佛法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