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94 快樂修行

《新原人季刊》楊枝梅社長專訪

時間: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二日

地點:佛光山

楊枝梅社長(以下簡稱「社長」):在台灣,甚至海內外各地,佛光山的僧侶們給人的感覺是非常活潑、精進且富有朝氣的,不知大師是運用何種特別創新的教導方式?

大師:沒有想要創意,也沒有想要什麼創新,沒有這許多念頭。假如有念頭,就是我現在要講話了,怎麼讓人聽得懂?我現在要做事情了,怎麼讓人接受?我現在要和他在一起,怎麼讓他歡喜?

一切如來說教都是為了度眾生,像我們僧侶,從小在佛門受的訓練,也都不太講究表揚個人,只想到:「他需要什麼東西,我要給予滿足。」這麼一個念頭而已。

我們修行是要歡喜的,不是要痛苦的,我們提倡快樂修行、歡喜修行。像煮飯、燒菜要歡喜,掃地、倒茶要歡喜,一切都要從歡喜心而來。有一次,政府官員為了宗教調查而來到這裡,他們說:「這裡的出家人,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樣。」我問:「什麼地方不一樣?」一時間他想不出來。後來想起來了,就說:「臉上有表情!」因為別的地方笑也不敢,說也不敢,就是不敢表達,但是我們這裡不會這樣,我看到沒有表情、不說話的徒眾都不歡喜,我鼓勵他們跟我據理力爭,跟我說理由,我會很歡喜。有的人就說:「你徒弟不輕不重的。」但我很欣賞。總之,不要用權威來壓制人,大家都是互相感動、互相尊敬的;有時力的攝受,但是有時慈悲的攝受更為重要。

社長:「給予滿足」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啊!大師有四句法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而實際去做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能真正成就,讓大家歡喜。

大師:講很簡單,做了卻有很大的利益。你們出版的表現,也是為了理念,很不簡單。而且已經好多年了吧?(社長:十年。)十年了,不容易!我也在注意你們。過去也曾想和你們見面、拜訪、聯繫,只是自從佛光山開山三十年來,我到處都像蜻蜓點水一樣,不著痕跡,到處雲遊。所有現在所做,可以說是佛法的一句話「因緣」在引導我們往前走,一切隨緣。

社長:四十年來,大師在弘法的路上,大小講座不下數千次,敢問大師在大小講座中,對哪一場的印象最深刻?是否舉例說明?

大師:都差不多啦!沒有特殊。因為在我心中沒有大或小,只要是一個人,我都會很用心地想要給他信心、歡喜、希望、方便。所以,每一場都很重要,不是人多人少的問題。人家一趟交通,來回那麼遠,花多少時間、力量才能來聽講座,這又不是什麼必需品,不是什麼娛樂,我總要讓他帶幾句話回去,帶一種感受回去。

就像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講座,每條走道都坐滿了人,本來按規定是不可以的,因為他們知道佛教徒很守秩序,就沒有嚴格要求。走道雖然坐得滿滿的,卻沒有一個人走動,這是很不容易、很了不起的,無形中我們也提升了社會的文化,很讓人安慰。所以,我們要以感謝的心更加努力,儘量把我所擁有的給你;你給予我,我也要給予你,「互相」的想法、感受很好。

社長:大師所開創的佛光道場遍及海內外,這樣一個偉大無邊的僧團領域,在未來的世紀定能威光顯赫,不知大師認為現在所培養的僧團人才,是否能夠讓這麼龐大遍及寰宇的僧團永續、法輪常轉?此之規劃是否已盡完善?

大師:現在我們的事業道場,是四眾共有,不完全是出家眾,還需要一些在家弟子加入。目前,我們的組織是一個佛光山和一個佛光會,佛光山是以僧團為主,信眾為輔;佛光會是以在家信眾為主,僧團為輔。這意思有如鳥之雙翼、人之二臂。

目前佛光山在世界所有的道場,住持是出家眾,當家可以是在家眾,就是管總務、財務、事務,像大學校長、中學校長、老師,乃至《普門雜誌》的編輯,也是佛光會的服務範圍。佛光會是在家眾主導,他們做督導、會長……從事各種運作,而出家眾則在幕後做他們的輔導,幫助他們策劃推動。這是我平衡的理念。

過去佛教裡,都是以男眾為主導,女眾沒有地位,但是在佛光山,我們特別發揚女性的發展,像《佛光大辭典》、《佛光大藏經》都是由女眾編輯。我的意思是,過去女眾都只是求佛、拜佛,做服務性的義工,但現在不是,要給他教育,讓他有文教精神、性靈上的發展。

這一路走來不是很容易,經過幾十年,現在佛門裡,沒有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因為佛教需要人才。像本山女眾,有的從國外留學回來了,有的留學還沒有回來,目前碩博士已將近一百人,希望再給我五年、十年,人才才能成長,不是想有一下就有的。

所以,看佛光山不要只看我一個人,要看大家;看佛光山不要只看建築,就如你們所說的,要看裡面的東西;看佛光山不要只看活動,要看靜態的一面,我們的心很誠懇;看佛光山不要只看到設備,那不過是因應社會需要而有的,我們睡榻榻米、睡木板床,這是我們的生活,但不能要求整個社會大眾,都要跟出家人的生活一樣。我個人如何生活,是我對自己的約束,但我給予社會的,是像極樂淨土的富貴榮華。所以,對於佛門的各種層次,我們分得比較清楚,不像過去,我苦修,你也要跟我苦修;我念佛,你也要跟我念佛;我參禪,你也要跟我參禪,你跟我不能不一樣。但現在不會這樣,我們統統包容。

社長:佛光山道場遍及五大洲,而每一大洲的人文、信仰都不一樣,在不同的環境裡推展佛教,是不是有發展的困難度?

大師:在全世界發展佛教,幾乎沒有困難。假如勉強說有一點困難,就是已經有佛教的地方,發展比較困難,因為它往往比較保守、守舊,對你的到來就不喜歡。其實,泰山不辭土壤,泰山就高了;大海不厭細流,大海就大了。本來覺得有華人的地方,佛教發展應該比較快,但不一定。像馬來西亞,多少年前很排外,是「三江人」不可以到的地方,我是江蘇人,也是「三江」之一。但現在不會了,他們的長老人很好,甚至這次的佛教講座,政府還捐錢贊助我們講經、說法。我想,「敬人者,人恆敬之」。又例如,最近新加坡、菲律賓一直要辦萬人以上的佛教講座活動,慢慢地,經過多少年後,他們也感覺到我們對他們有利益,幫助了他們的成長,可以共同和諧、進步、發展。

一路走來,實在感謝三寶的恩惠,人性還是很善美的,所以大部分道場的發展都很順利、很好。

社長:從高雄佛光山到台北道場,到美國西來寺、澳洲南天寺等這麼多的寶所,遍及五大洲,大師對哪一座寶所最看好?哪一座寶所比較淡化?

大師:目前滿看好南非。非洲那邊推動佛教比較快,在那裡我們有一間非洲佛學院,黑人學生有八十個。這些黑人,將來是推動當地佛教一股很大的力量。因為一來他們生活比較苦,「苦」是學道的助力,覺得苦,就有修行的動力;再來,種族不平等的問題,使他們聽了佛教的「眾生皆有佛性」後,覺得很夠味道。所以佛教在非洲的發展,當地會風起雲湧,將來會有一番盛況。

另外,澳洲也是比較開放,而且很喜歡佛教。你們到過南天寺,南天寺裡有很多義工,都是天主教徒、基督教徒。現在弘法雖然是以華文為主,但是像佛經的翻譯,最近幾年,英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已經翻譯了好多本。過去我們也沒有這方面的人才,是最近佛光山才開始重視語言教育的,現在佛光山能使用英文對話的有一百人以上。

至於歐洲的發展,可能比較慢,但是歐洲過去是最被看好的。

社長:是否可以請大師談一談,對於弟子們修行的規劃?

大師:所有的弟子們,我沒有想要他來為我服務,為我貢獻,只想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材料,就怎麼來規劃。」口才好的,就規劃他從事教育、傳教工作;文采好的,就規劃他將來做文化事業;有慈悲心的,就去做一些養老、育幼的善事;在乎修行的,可以做修行的事情;喜歡寺院行政的,就去佛光會當輔導法師,或者擔任寺院的當家、住持。不過,一般人對寺院行政好像都沒有很高的興趣。

現在的出家人,在我的看法是,上根者發菩薩心弘揚佛法,從事寫作、教育;普通的就是只想到要修行,念佛、參禪。當然,他要的,我都可以給,但儘管如此,人畢竟還是人,是凡夫,人的煩惱是從內心生起的,自己沒有辦法調適了,還是會要來問我,我也不能不給他一個滿意的答覆。我要滿這個人的意,也要滿那個人的意,對自己則只有自我忍耐,可以說「我就這樣忍了一生」。我想,因為我對徒弟能忍耐,所以他們也能自我忍耐;我很尊重他們,所以他們也就很尊敬我,大部分的徒眾,對師父的感情都是甚於父母。這樣的出家修道,他們也能感覺到如沐春風,不會苦。

社長:重點就是因材施教。

大師:對!出家要依佛法,我不能叫他們依我。

社長:那麼了解其志向後,是如何引領他趣向真理的頂峰?

大師:在佛光山,工作是不斷地流動、調動的。比如在佛光山,做一般的事,一年就可以調換另一個工作,處處要學習嘛!但也可以要求換地方學習。彼此都有一個默契,你想要做什麼,我也尊重你。在佛光山,有的要煮飯,有的要掃地,有的要倒茶,有的要管交通,有的要替人念經消災,各個都不一樣,不會命令你做什麼,把工作列出來之後,各人再去填名字,大部分擔任學院院長、教務主任的人,都是填要去做菜、去煮飯。這樣子一來,就沒分什麼大呀、小啊,沒分地位高低,大家都一樣。像我在佛光山,幾乎到現在,也還是做飯的,我很會煮飯。

社長:大師,什麼是真理的頂峰?

大師:在佛教裡,真理的頂峰就是空、因緣、緣起。既是真理,就要有普遍性,所謂「普遍性」,就是不只在這裡講得通,放眼天下應該都一樣。也有其必然性、平等性,不能說對男子講就算,對女子講就不算;有錢人能說,窮人不能說,這不可以。真理是平等的、必然的、普遍的,所以我覺得佛法的空、因果、緣起,這些都合乎真理的條件。

社長:人可以老,思想不可以老,就是不斷地要反省自己。人既是一個血肉之軀,面對如此浩瀚的天地宇宙,應該如何面對?能否請大師談談佛教的空間觀?

大師:佛教都是講「無限」嘛!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講無限的空間、無限的時間、無限的人間,甚至心願、願力也是無限的。

信仰佛教,一定要了知生命是永恆、不滅、不死的,東西壞了、房子壞了,需要再更換、重建,而我們生命內在的這個主人翁也要搬家,不斷地更新。所謂「輪迴流轉」,就是要轉識成智、轉凡為聖……人生要「轉」,不斷地轉呀轉,表示我們的空間廣大。

所以,信仰佛教之後,對生命會有信心,對未來會有希望,能面對無限的時空,認知無限的生命,慢慢地去掌握無限的時空、生命,知道今生不能,就來生;來生不能,再來生嘛!

社長:這個是非常積極的人生觀。

大師:學佛就是要積極。很多人排拒無常,但無常也很了不起,無常就是沒有定型的,因為無常,我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例如我窮,沒有關係,只要我努力就會發財;我不聰明,沒有關係,只要我努力就會聰明。所以,無常是希望啊!佛教不說定型的人生,認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因此,今天的社會,佛教這種積極的人生觀,應該給大家認識。

社長:人有生老病死的過程,這之間,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一種心態,來掌握當下的時間?能不能請大師談談佛教的時間觀?

大師:時間好像齒輪不停地轉,不能祈求它回復,否則就落後、落伍了,所以才說「要趕上時代」呀!在佛教裡,講隨機、隨緣、隨時、隨性,也都是跟隨著時間的腳步邁進。就例如:春夏秋冬的運轉,不能老是停在春天,否則沒有了夏、秋、冬,春天也就不可愛了;生老病死,如果沒有老、病、死,這個生命也等於死水一灘,不能流轉。因此,如我剛才所講,「無常」是很可貴的啊!所謂「一江春水向東流」,流到最後,它還是會再回來。何況有的人活到八十歲,不也是空過一生?而像儒家的顏回、佛教的僧肇大師,雖然只活到三十、三十一歲,人生卻是轟轟烈烈,可見時間不是長短的問題,正如佛教所謂「一念三千」,剎那即是永恆。

佛教講人生、宇宙,不是直線的。所謂直線的,是說人從哪裡來?「父母生的。」父母從哪裡來?「猿猴進化的。」猿猴從哪裡來?繼續追溯,就找不出來了。但佛教不這樣講,佛教是講圓的,如楊仁山居士所說:「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所以,在無限的時空裡,一切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在人我的世界裡,彼此都是相關、互相依賴存在的,沒有父母、同學、老師、士農工商,人要怎麼生活下去呢?所以,佛教講的「因緣」也就是那個圓。

社長:時代在進步,文明在進步,對佛教而言,最初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到了中國,就融成中國的文化,就像大師所講的,佛教到任何一個國家去,都會讓他們生歡喜心。

大師:佛祖是大家的,不是我們給的,他們本來就有。

社長:所以,如何讓現代人在生活中,就能很舒適地從內在發出希望跟喜悅?像文明這麼進步,而佛教如何在未來二十一世紀更為進步?

大師:所謂佛教的「淨土思想」,並不是要把西方極樂世界當作唯一的淨土,而是我們自己可以發展人間淨土。所謂「人間淨土」是什麼?比方說,沒有交通事故,沒有環保問題,沒有人我糾紛,沒有金錢掛礙,社會互相尊重,互相友愛,互相支持,是這麼一個理想的社會,而且是大家可以達到的,只要大家有這個覺悟。

佛教講「五戒」,例如不侵犯人家的生命,就會獲得生命的自由;不侵犯人家的財產,就會擁有財產的自由;對人家的身體不侵犯,就能得到身體的自由;不隨便亂說,傷害人家的信用、名譽,自己的名譽、信用很自然地就會得到發展。

基本上,佛教提倡「五戒」,就是最好的自由,有助於社會生活的民主、平等。甚至再進一步,不殺生還要護生、保護大眾,不偷盜還要布施,不邪淫還要尊重,不妄語還要讚美歌頌,這樣社會就很可愛了。

所以,只要這個社會人人守五戒,人間就會很美好。像現在我們的社會問題這麼多,卻始終沒有提倡「五戒」、「因果」的觀念,很可惜。常聽到現代人講:「這是什麼時代了,還要相信什麼因果?」這個時代為什麼不能相信因果?因果沒有錯啊!因果是自然的法則,為什麼不相信呢?有很多人的想法錯了。佛教講「八正道」,第一就是正見,就如同使用照相機拍照,一定要把光圈、焦距調整好,才能呈現本來的面貌。同樣的,沒有正見,就會造成錯誤。

社長:站在佛教發展的道路上,大師認為是古老時代比較好走,還是未來時代比較好走?

大師:時代的毛病,不是出在時代,古老時代也有它的落後呀!落後就會產生很多的不方便。而新時代雖然進步,但是進步也製造了好多問題,所以這是人心的問題。每一個人的人心世界,要給予規範,用慈悲來規範,用般若智慧來規範,用道德來規範,用互相尊重、友愛來規範,所謂「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不管現代或是古代,都是需要規範的人生。

社長:我們常聽說現代的小孩比較聰明,在大師您的看法,是不是也認為真是如此?就像大師的那個時代,所接受、看到的訊息一定是比較少的。現在的小孩到了六、七歲,電腦都已經會了,是不是真的比較聰明?

大師:有一句話說:「行行皆通,行行稀鬆。」看上去好像什麼都懂,事實上都不能勝任。所以,這種技術性的聰明、慧黠是不夠的。而有些人看起來很笨拙,實際上他很認真,把工作做得很好,負責任又很有道德心,這才是真聰明。

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是從外在來評斷一個人的聰明與否,但是在佛教裡,重視的是內心裡的悟性、智慧。一般所謂的「聰明」,往往只是一知半解,那種聰明,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果自己能從內心裡汲取、體會光明,智慧才能像流水一樣,不斷湧現,這比較重要。

現在的小孩子,我不否認他們很聰明,但是這種聰明加上了功利主義,所以不一定很好。

社長:大師對新世紀,有什麼想法跟展望?

大師:這個新世紀,如果愈來愈「多」,不是很幸福,因為「多」地太過了。比方說,報紙過去兩張半,我們看得很高興,現在十幾張,看得很辛苦;過去只有三家電視台就滿足了,現在有幾十家,有些節目卻不見得有益人心。所以,太多不一定好,我認為單純比較好。

未來新的世紀,如果人類一直追求物欲,是不會幸福的,應該從道德上返本歸真,單純樸素。人們在物質的欲望上是不會得到滿足的,例如沒有腳踏車的,就會想要有一部腳踏車;等到有了腳踏車,就想要有摩托車;有了摩托車,還要小汽車,而且要進口的、名牌的……永遠都不會滿足,而不能滿足也就很苦了。如果把人一生的欲望也看成是進步的力量,那麼佛教就有增長善願,減少惡念的功能,這便是宗教給予人及社會的一種教化。

社長:我們知道大師最希望能夠落實「人間佛教」,就是將社會造成一個桃花源淨地。想請問大師,當今時代的人,如何培養向上、向善的力量?又如何持續?

大師:人間佛教不是太虛大師的,也不是星雲某人的,是佛祖的。佛在人間說法,要度化人間,所以就叫「人間佛教」。佛教本來是人間性的,因為被以前的人帶到山林裡、寺廟裡,而變得不大眾化、不生活化了,人間的性格因而比較缺乏,所以佛教就好像和社會、人生脫節了一樣。現在我們只是恢復傳統,把佛教的人間性格再發揚起來。人間佛教就是提倡人要更尊敬、友愛、坦誠、和諧。

今天佛法在世間,用一句佛陀說的話,要「示教利喜」,示,就是開示;教,就是受教;利,就是得到利益;喜,就是令其歡喜。否則,如果只是一味談苦,要他捨棄、放下、不可以擁有,那很難呀!我覺得,要給他佛法,自然地,他一些不正當的煩惱、習慣,就都可以去除,就好像能給他一杯好的飲料,自然白開水他就不喝了。

至於我們怎麼樣拿出一些好東西來給信徒呢?就像在你們的努力之下,出版的書這麼美,讓人看了就很歡喜;媒體表達聲光色彩就是要求完好。我認為這也是一種菩薩行,是佛心。只要大家心中有佛,說的話就是佛的語言,做的事就是佛的事情,所看的都與佛的眼睛相應,所聽的都與佛的耳朵相應,人人都有佛性啊!所以,現在更要倡導「人人有佛性」。

佛教講要有「願」。現在人要把自己的人生昇華,生命的境界擴大,願力很重要。所謂「願力」,比如種一棵樹,給人遮蔭乘涼;鋪一條路,給人行走;造一道橋,給人通過……「願」不是貪,是一種奉獻、服務,能帶動人生的力量。你看諸佛菩薩都有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佛十二大願……甚至釋迦牟尼佛當初在菩提樹下,也是發下大願:「如果不成正覺,就誓不起座。」「太陽可以任它冷卻,雪山可以任它融化,我的願力不改變。」所以才能成佛。現在的年輕人,一句話就可以打倒他,一句話就可以讓他生氣,如何能有成就呢?

社長:大師提到「願」,敢問大師現在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大師:我的願望,就是不斷昇華。像我幼年時,願望是求佛菩薩給我聰明智慧。慢慢地,長大到二、三十歲,覺得這樣沒有出息,好像小孩子天天跟父母要糖果似的,跟佛菩薩要聰明、智慧。這樣實在不可以。那怎麼辦呢?我就發願,願佛菩薩保佑我的眷屬、老師、家人平安、幸福、快樂。

自覺得能夠不為己求,這樣很好了。但過了多少年,又感到不行了,天天要求佛祖庇佑我的老師、家人,這太自私了!我要發願,求佛菩薩給予世界和平,人民安樂,讓眾生離苦得樂,才又覺得這樣很好。

而到了現在,我的心願又不一樣了,總覺得:為什麼要佛菩薩給世界和平、給人民安樂?這是我自己要去做的分內事啊!讓眾生離苦得樂,是我應該要去服務的呀!所以,我就不去麻煩佛菩薩了,我要自己去實踐我的願望。這是曲高和寡的話,不過,很希望所有年輕的徒眾、有菩薩心的人,都能真正為佛教付出奉獻。

社長:人是善忘的,也是善變的。發了願以後,應該要怎麼樣去維持它?

大師:這就要看個人的堅持力量了,要不斷提醒自己。《華嚴經》說「不忘初心」,也就是說不忘最初的發心。像各位,當初為什麼要做這個工作?一定有最初的意念,如果把這個意念忘記了,那不如退休。你不忘記它,永遠就會有力量。像我在佛門也不是完全順利的,小小的挫折還是很多。但是想想,又沒有人叫我做和尚,是我自願的呀!如此一來,我的力量也就生出來了。這就是「不忘初心」。

社長:大師剛剛提到人間佛教,而現實人世間的桃花源(人間佛教),又應該如何安立與依存?

大師:如果每一個人都能落實佛法,持戒、慈悲、友愛、道德……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就能互相包容。「不同」不是不好,是多采多姿,如果能容許「不同」,就不怕多了,即使人再多,我也不怕,為什麼?眾是一,一也是眾。這樣,日子好過。

社長:非常感謝大師今天給我們這麼多寶貴的時間。最後,希望大師能給普音人一個開示與指導,讓我們能夠很歡喜地帶回去。

大師:我給你們每人一張「圓滿自在」。

(刊於《新原人季刊》第二十三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