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50 如何做一個出家人

為新出家者及家屬開示

時間:二○一六年十月十七日、十月廿一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佛光祖庭大覺寺白塔

各位有緣人,大家平安吉祥,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這裡集會,是為祝賀數十位青年男女出家入道,這是很可賀可喜的事情,「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也」。

記得我的母親到佛光山來,跟一些過去的女眾大師兄講話,鼓勵他們出家十個好:一修不受公婆氣,二修不受丈夫纏,三修沒有廚房苦,四修沒有家事忙,五修懷中不抱子,六修沒有閨房冷,七修不愁柴米貴,八修不受妯娌嫌,九修成為丈夫相,十修善果功行圓。

其實,以我近八十年出家的生活,我的體驗,如果說是在家,成家立業,也不是說不好,還是有可發展的人生,不過在人生的意義上,人生的歡喜樂趣只有百分之三十;如果是出家呢,你能禁得起考驗,通過一段比較艱苦的學習生活,你會有百分之百的人生意義,人生的樂趣必定是在家生活無法相比。

現在各位發心出家的同道們,你們的家長、眷屬也都在這裡,我就先饒舌和你們講話。

你發心出家,最重要的是要心甘情願,絕對要把自己奉獻給佛教、十方眾生,對信仰要提升超越,未來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能不忘初心,不會忘記今天發心剃度出家。我現在問各位:

你們現在剃髮了,心裡面感覺到不平安嗎?(出家者:不會。)

你們將來會還俗嗎?(出家者:不會。)

你將來會溜單嗎?(出家者:不會。)

說話,要一言既出,不能後悔。我當初很小,才十二歲,也不懂得什麼是出家,只是有人問我:「小朋友,你要出家做和尚嗎?」當時他在我後面問,我也不知道是什麼人,因為正在看軍隊操練,小孩子看得很有趣,為了免去麻煩,就隨意回答:「要啦!」

過了不久,來了另外一個人,他說:「我們這裡的當家師,請你去講話。」我也不認識這裡的什麼人,會有誰找我講什麼話呢?這個當家師就是我的師父,他說:「聽說你要出家,你就跟我出家吧。」那個寺院是十方大眾的叢林,等於公家政府一樣,是不可以私收徒弟的,不過因為他有很高的地位,也沒有多過問。

我一聽,這是真的嗎?我剛才是一句玩笑話耶,但已經說出來了,怎麼辦呢?只有說好。可以說,我那時候決定出家,也不懂得什麼信仰,也不懂得出家的意義,也沒有什麼預備,就這麼一句玩笑話,我就過了一生,將近八十年的歲月。

和師父見面後,他說:「出家要父母同意,你的父母會同意嗎?」我說:「父親在南京大屠殺時失蹤,可能已經遇難,我只有母親,他帶我來找父親。」「那你去問問你的母親。」

我出來以後,就走到軍人步操的操場,母親還在那裡看,我告訴他:「我要在這裡出家了。」他說:「不可以,你出家了,我回去對家鄉的親人怎麼交代?」

我說:「不行,我已經答應了。」他說:「沒關係,我去替你回絕。」

「不可以!」我說:「你不可以說『不可以』,我答應的,你只有幫我說『可以』。」

母親也沒有違抗我,就跟我到了師父的前面。家師很慈祥愷悌,很溫和地告訴我母親出家的意義。

因為我們的家庭,有佛教的、神道的、民間的信仰,從小也有人因為我長得矮矮胖胖的,都喊我小和尚。所以,母親在聽完師父這麼一說後,也沒有抗議什麼。就這樣,我把母親送到火車站,讓他獨自回去,我就留在現在的南京棲霞山寺出家了。

棲霞山是一座十方寺院,裡面沒有小孩子,最小、最年輕的恐怕也有二十五歲以上;而我一個十二歲的小孩,他們也不知道把我放在哪裡。後來經過很多位老師同意,把我放在佛教學院讀書。

學院裡都是大人,一個小孩在那裡也不認識字,鄉下來的孩子也不懂禮貌;再說,當時那一班學生都是其他地方來的人,只有我一個是揚州來的小孩,和他們怎麼樣也合不來。不過,我想是我承諾要出家的,我不能後悔,不能回頭。

慢慢長大,和家庭、母親也很少來往;而我因為戰事,就到了台灣,一別四、五十年,也不曾和家人見過面。後來找到了母親,就把他帶到日本、美國團聚,也不敢帶來台灣,直到兩岸開放交通,我才把母親接到佛光山。那時我就問他:「當初我要出家,您也很快就給我師父說服、答應了,您對我出家,怎麼想法?」這是我擺在心裡的疑惑,有幾十年了,也想要知道母親的心裡,究竟是什麼想法?

他說:「媽媽看得出你將來有為、有前途,但我也沒有力量栽培你念書,你的師父說,要給你念書,你會有前途,媽媽不忍心障礙你未來的前途,所以就讓你出家。」我一聽,果真如我所想,母親那麼快答應,大概也是為了我的人生前途,為了讓我可以念書。就這樣,我做了近八十年的和尚,今年九十歲了。

那麼我現在要告訴你們發心出家的人,出家要有出家的性格。我剛才說,人生的幸福美滿,沒有再比出家更好的,但出家的性格,等於是男人有男人的性格,女人有女人的性格,做軍人有軍人的性格,從事政治有政治的性格,士農工商都各有各的性格,出家人要有什麼性格,這要問你們自己。

假如你們沒有出家的性格,就貿然地出家了,會很辛苦。假如有出家的性格,比方說:清淨、無為、淡泊、出離心、發菩提心、有人無我等個性,會好一點。這許多當然我們也不去談,我們就談實際一點。

我想出家人有幾個關卡,你必須要能走得過去。出家的道路,最初十年,也不一定很平坦,可能坎坷,可能崎嶇,可能彎曲。不過,你要透過這十年的苦行、苦工磨鍊,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你能過得了最初十年的考驗,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出家人美滿的生活,必定不在話下。哪幾個關卡呢?

一、孤獨

在家,有父母、兄弟姊妹一起生活,家族裡也有一些親戚朋友,但你出了家,割愛辭親,就沒有親人了,只有十方大眾。你是男生也好,是女生也好,只能一個人孤獨。孤獨好不好?孤獨很辛苦,不過懂得享受孤獨,你就有了成長。

孤獨就是我們講的寂寞、無聊、無親無故、無依無靠,不像很多的虎豹,還會集中到山林裡;就是樹木,也是聚樹成林,成為叢林;鳥類也要結隊飛行,一起在樹林裡築巢唱歌;甚至於蚊蟲蒼蠅,也是集群生活;魚蝦在河海裡,也是成群游動。你看蜜蜂、螞蟻,都是聚在一起作務。

像中國的社會是一個種族社會,張家莊的人都姓張,王家莊的人都姓王,李家莊的人都姓李。這世間不是有一句話說:「人和人好,鬼和鬼好,蒼蠅和爛腿好。」就是人多有伴。但你出了家,就沒有伴了,只有孤獨一個人。

在某一些寺院裡面,出家人是一人一間房間,不准竄寮,一個人在房間裡也是孤獨;就是平常大家在常住裡發心,也都來自十方各地,我也不知道他什麼來頭,他也不知道我什麼性格,怎麼相處?不容易了解。總之,就是孤獨。

記得我在幼年出家的時候,那許多出家人都比我大十幾歲以上,他們都是來自如皋、南通、東台、海安、泰州等地,只有我一個人是江都人,又是最小,我也感覺到孤獨,我連一個鄉親、同鄉都沒有。

我一個小孩,與那許多年紀大的學長生活在一起,他們常歡喜拿我這個小孩開玩笑,捏捏我的耳朵,摸摸我的臉頰,總要我給他們當洋娃娃,玩弄一下。但是我不是那種性格,所以只要是哪個人碰我一下,那時候也會很粗魯地回應。為什麼?我要生存,那麼必須要有勇氣面對,因為我是孤獨的小男生、一個人,假如我再沒有一點勇氣,再沒有一點自己的性格,我就不像個人。

你們出家了,今後隨你到哪裡,在佛光山也好,大覺寺也好,或者全世界有佛光山的別分院也好,甚至於你到別家寺院去也好,總之一句,孤獨必定是要面對的,這是一定的生活。

你說,我和這個人談得來,我們兩個人做朋友,我是男眾,他也是男眾,不可以;我是女眾,他也是女眾,也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一對一,那是很危險的,凡是一對一了以後,得到一個,就會失去一切。對於孤獨,你說,要怎麼樣排遣?當然有辦法,所以我現在要傳授你們。

其實,換另一個角度來講,出家人並不孤獨。出家人又稱為「僧」,所謂僧眾、出家眾;「眾」是什麼?一個人,再一個人,再一個人,三人成「众」。意思是說,你至少有三人行,三個人就是代表要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意思。

剛才提到,就是虎豹吧,要安全生存,牠也要成群結隊;鳥雀之間也都要互相支助。所以,出家和出家的所有大眾在一起,要融入眾中,就不孤獨,要不斷地感覺到我在眾中,眾中有我,我是出家眾,我不能離開大眾,所以一個人千萬不可在一間小寺廟獨自生活。

再優秀的鳥雀,孤單一隻,沒有眾鳥陪伴,也會有危險;再凶猛的野獸,老虎、獅子單獨行動,遇到一群獵人,牠也不得辦法。所以,我們必定要生存在眾中,才能不孤獨;眾中才有發心,眾中才有團結,眾中才有合作,眾中才有力量,所謂眾擎易舉,再重的東西,一個人拿不起來,沒關係,我有很多人就可以把它抬起來了,大眾的力量很大。

佛教不是靠單打獨鬥,佛教是靠僧團。所有佛經的記載,佛陀也沒有只對哪一個人單獨說這本經、那本經,不論是講《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至少都會有「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此外還有菩薩、在家的善男子、善女人,及他方佛共同來聽講。

釋迦牟尼佛即使成佛了,他也是不孤單、不單獨。為什麼?他一直告誡弟子,你們要記住「我在眾中」,我也是眾中的一個。舉一個例子,天氣寒冷了,他的姨母做了兩件袈裟送給佛陀,佛陀說我只能接受一件,還有一件要布施給大眾,我是眾中一個,頂多一份就好。佛教一再強調「六和僧團」,其中「利和同均」,就是所有的利益,大家都是均等的分配。

一個國家的皇帝失去民心,失去大眾,他連皇帝也做不成;一個集團的領導人,大眾不喜歡他,想罷免他,領導人也做不成;甚至身為父母的,不仁不義,叫兒女要孝順他、服從他,也很困難。因此,讓人接受很重要,給大眾接受,你就不孤獨。

你說「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當初我十二年的歲月在江都成長,十二年的歲月在南京出家修道,後來到了台灣,也沒有親人,也沒有師長,也沒有同學,也沒有朋友陪伴,就我一個人。人海茫茫,我要往什麼地方去呢?

不過,我很好。怎麼好呢?我有佛法。十年的叢林生活,教導我的佛法,讓我可以講經,讓我可以講演,讓我可以幫人服務。我那時候很年輕,才二十幾歲,我就組織歌詠隊、弘法團、文藝班……像慈惠法師、慈容法師都是那時候的年輕人,都才十八、九歲、二十歲的年齡,大家一起加入人間佛教弘法的行列。

甚至於兒童也跟著念佛。我常講,佛菩薩給我的信心,讓我在佛門裡面成長,但有時也不見得。例如:台灣那時候大家生活都很苦,有一天,兒童班在念佛的時候,有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他背後還揹了一個小女孩,也跟著我們念佛,一、二千個小兒童,在那裡繞佛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在旁邊巡視,看到他背後的小女孩,我想他大概也不懂得什麼阿彌陀佛,講話都還沒有很周全,頂多才一、兩歲,他在姊姊的背上好像睡著了,但也跟著合掌,我一看,內心感動,不禁熱淚盈眶。眾生是這麼的可愛,這麼的可憐。我誓願若不去度眾生,何以像個出家人呢?

我這一生常常問:我像個和尚嗎?我警告自己,我不能離開大眾。像我今年九十歲,十二歲出家,近八十年的歲月,能把這一生出家的道路走下來,也沒有改變過我的一襲長衫、一個光頭,生活得很平安、很平靜,也沒有跟人打過官司,也沒有跟人打過架,就這樣安安全全、平平靜靜,雖然遇到苦難、戰亂,但也沒有掛在心上。

所謂「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在密教裡,你要拜密宗的上師作師父,他都會問你,拿什麼供養我?有的很會說,我用身、口、意,用身心供養。像密勒日巴尊者的老師,給他種種的虐待、欺負、壓迫、冤枉、故意刁難。你想想,人在這種種的壓迫、欺凌之下,難免會傷心流淚,「不行,你怎麼可以流淚?」「你打我,我痛啊,怎不流淚?」「你當初不是送給我了嗎?你說你身口意要供養給我,我打是打我的,與你有什麼關係?你已經沒有了,都給我了。」

有一首詩偈說:「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這就好像是謎語一樣。牆壁上粉刷的石灰,本來是埋在山裡的石頭,經工人開採下來後,放到窯裡面用烈火焚燒、處理後,才能成為潔白的石灰。出家人也是一樣,你能禁得起千生萬死嗎?你能禁得起千錘百鍊嗎?能禁得起孤獨?「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叫我去追隨如來、佛陀學習,還是不究竟的;我即使出家了,丈夫自有沖天志,我要能獨立,讓佛教靠我,我不要靠佛教。

今天佛教為什麼會衰微,原因何在?為佛教的人太少,吃佛教的人太多,靠教吃飯,也不發心度眾生,不發心說法,不接待信徒,不福利社會,只想收人家的紅包,受人家的供養,如此佛教如何發展呢?

過去有幾位教授在佛教裡調查過,說和尚不信佛教。最初我一聽,大吃一驚,哪裡會這樣,哪一個和尚不信佛教呢?確實,就是大陸吧,經過文化大革命之後,我們去調查一下,這許多出家人真的有信仰嗎?真的耐得住孤獨嗎?真的能去弘法利生?

我剛才講的,我一生中不管任何時刻,我的徒弟沒有人不知道我在哪裡。為什麼?我在眾中。他們都知道、看到,我每一次坐車子,不會只有兩個人,都是一堆人;我也沒跟一個人散過步,也沒有兩個人單獨喝茶、兩個人一起聊天、喝咖啡。為什麼?我在大眾裡。

佛光山最重要的基地,一個在宜蘭、台北,一個在高雄佛光山。南北奔走,過去都要花一天的時間,我每次從佛光山出發,就會有一通電話打到台北說,師父已經出發了;那台北的人就知道,我大概什麼時候會到;偶爾車子拋錨了,在路上換個輪胎,耽誤了半小時才抵達,台北的人就會質問我:「師父你怎麼慢了半小時到啊!」

承蒙大家的關心,為什麼?我這一生,不曾有過五分鐘,人家不知道我在哪裡,我都生活在陽光底下,我在大眾中。你孤僻,這個人我合不來,那個人我也看不起,那你和誰合得來,你又看得起誰呢?你看不起人,人家看得起你嗎?

你能給人接受嗎?要給人接受,你必須要有禮貌,你要勤勞,你要負責任,你對人要親切、和藹,你要慢慢地讓人覺得你有品德,你有氣質,你比別人更好,大家就會愛護你、提拔你。

所以出家雖有孤獨的性格,但要融入到大眾中。讓大眾接受你,比家庭父母、兄弟姊妹還好,因為大眾很多,他們會提拔你。例如:哪裡需要傳教,派他去;哪裡需要有代表,派他去;哪裡需要有住持,派他去;哪裡有機會可以留學,給他去。

因此,孤獨不怕,我們要從孤獨裡走出來,走入眾中,這是你們邁向成功的一個重要課題。佛經裡不也提到「海會雲來集」、「海會大眾」,佛教就是眾,諸位菩薩摩訶薩、和南大眾;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就是和合大眾。

我的意思,孤獨是個人的,但不要緊,你要能把孤獨變成大眾,大眾就是我,我就是大眾,我在眾中。所以我寫字,常常寫「我在眾中」、「眾中有我」,大家若不能體會這層意義,我也會覺得很可惜。

我因為懂得「眾」的重要,所以這一生才有辦法,沒有大眾,我如何能辦這麼多所大學、學校、電台、報紙,在全世界建那麼多間寺廟?這些都是大眾成就,大眾才有辦法。所以,出家的人要知道,大眾之可貴。

現在在台灣也好,大陸也好,好多的寺廟都來找我去接手,我也沒有那麼多人,叫我來接收寺廟,這是給我負擔,我負擔不了那麼多。所以有廟無神,兩岸都有,還有好多人要建寺廟,為什麼?目的很難講。總之一句,正信的出家弟子,寧可以在大廟裡面睡覺,不在小廟裡面個人辦道,就是在眾裡,你們會成功。

二、空無

許多人看到出家人,都取笑「四大皆空」,那是他不懂得空義。四大皆空,表示沒有了。有人說,出家無家。為什麼會無家呢?出家無家處處家,我到任何一個寺廟都可以掛單,到處都是我的家,我不會覺得空泛。

你們現在出家了,與世俗大眾不一樣,出家不是去要功名、去要富貴,出家要有「空無」的思想,要過「空無」的生活。我出家,頭髮也沒了;我出家,換成出家僧服了;我出家,沒有錢、沒有薪水了;我出家,沒有房屋、沒有儲蓄、沒有私產。在這當中,你能懂得以無為有,以空為樂,過著空無的生活,在空無裡就能富有;貧僧的生活,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你都能生存,世界都會是你的。在禪門裡有一個公案:

有一個信徒去問智藏禪師:「禪師,有天堂地獄嗎?」「有。」

「有佛、法、僧三寶嗎?」「當然有。」

「有因果報應嗎?」「有。」他問什麼,智藏禪師都說有。

信徒說:「禪師,你的話大概有錯,不究竟。」「為什麼?」

信徒說:「我在徑山禪師那裡,他跟您講的都不一樣。我問他有沒有因果報應?他說沒有。我問他有天堂地獄嗎?他說沒有。我問他有佛、法、僧三寶嗎?他也說沒有。看起來他的境界比你要高耶。」智藏禪師說:「哦,這樣啊。」

接著智藏禪師又說:「你有沒有妻子兒女?」「我是在家人,當然有妻子兒女。」

「你有金銀財寶嗎?」「當然,我有家庭,怎麼會沒有金銀財寶呢?」

「你有房屋田地嗎?」「當然有。」

「那就對了,所以我都跟你講有啊。你想想看,徑山禪師有妻子兒女嗎?」「沒有。」

「徑山禪師有沒有金銀財寶?」「也沒有。」

「徑山禪師有沒有房屋、田園家宅?」「沒有。」

「所以徑山禪師跟你講無,我跟你講有啊。」個人的境界不一樣。

出家人的生活,看起來是空無,其實不然。四十年前,我在台灣辦普門高級中學,那時候慈惠法師做校長,老師都是按照公立學校的待遇給薪,都有六、七萬台幣一個月,而佛教學院的出家人老師、學生都一樣,只有兩百塊常住給的單銀。

那許多領六、七萬塊的老師,到了月底,都來向我們的出家眾借兩百塊。奇怪,你不是一個月至少領六、七萬嗎?「用」就沒有了,我雖只有兩百塊,我「不用」,就富有。所以在家眾,再多都是貧窮,因為他會用;出家眾空無、沒有,他就富貴。

過去五祖要看看誰開悟了,就命弟子各自做一首偈來看悟境,以便傳法。神秀大師就做了一首偈:「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講有菩提樹、有明鏡台、有心,要不斷的拂拭,不讓它骯髒。

但惠能大師比較高明一點,他講無,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後五祖傳法給他,因為他的境界比較高。

無,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無限廣大,「無」裡面包含許多。有一位道樹禪師把寺廟建在道教的宮廟邊上,這些道士很不服氣,這和尚怎麼不到別處建廟,而把廟建在我們道教的邊上呢?這些道士也高明,很不簡單,他們有法術、神通,時而呼風喚雨,時而撒豆成兵,把寺廟裡的年輕沙彌都嚇跑了。可是道樹禪師一住二十年,你撒豆成兵也好,你呼風喚雨也好,他都不動心。

後來道士就很生氣,這個和尚趕不走,算了,我們搬家,把道觀搬到別處去。有信徒就問道樹禪師:「禪師,你憑什麼能贏過道士,把他們都趕走呢?」道樹禪師說:「我只有一個『無』字。」

「『無』有什麼用?」「他有神通、有法術,有,就會有窮有盡;我無,沒有法術、沒有神通,無,永遠是不變的,所以無窮無盡。當然『有』不能勝過『無』。」

我們再說,一般在家眾過有的生活,有家庭、有妻兒子女、有財產、有薪水有待遇……出家人沒有,寺廟也不是出家人專有,是十方大眾的,都是十方物,我們只是寄住在這裡,什麼都沒有,孑然一身,四大皆空。

但是四大皆空不是沒有,空才會有。例如:茶杯不空,如何裝水?房子不空,怎麼能集會?口袋不空,怎麼能放錢?鼻孔不空、腸胃不空,人怎麼能生存?空是建設有,有了這一塊空地,我就能建大樓,所謂「空即是色」,空才是有,不空就沒有了。

出家是空無、虛空、沒有,但在虛空裡,可以擁有萬物,出家人因為懂得空無,所以什麼都有。為什麼?我不要擁有,我享有就好。例如:用大眾對治孤獨,用享有對治空無,一切都不是我的,也都是我的,這個世界我只要享有就好。像你建公園,我散步,你會不准嗎?你建公路,我開車,你會阻止嗎?太陽出來了,晒過好溫暖;月亮出來了,看看月亮,遊山玩水,好美麗,這世界都是我的。你可以擁有,但我可以享有,我不必占有,我不必擁有,這個宇宙世間,一切都是讓我享受的;日月星辰、山川海洋,都讓我來享受。

空無,有什麼不好?你有一棟大樓,在台灣,颱風來了,你會掛念房子被吹倒,怎麼辦?地震來了,萬一房子震倒了怎麼辦?有錢財,萬一強盜、小偷把我錢財偷去了怎麼辦?而我,什麼都沒有,小偷也偷不去,颱風也好,地震也好,都與我沒有關係。

空無的人生,享有的人生,不一定占有,不一定擁有,不一定積聚。你懂得空無的道理,就擁有了世界,擁有了一切的財富。因為世界上所有富貴的人,你有私人飛機、輪船沒關係,我只要買一張票,我一樣也可以坐飛機、輪船。

過去,有一對師兄弟兩人,師兄去學習神通,師弟只專心研究佛法,沒有神通。有一天,師兄學成回來,就問師弟:「師弟,一別二十年,你究竟學到些什麼?」「我學佛法。」

「你有神通嗎?」「沒有。」

「這麼沒用,出家二十年怎麼都不開悟?怎麼都沒有神通?」師弟沒有開口。

第二天,兄弟兩個人要過河,師兄就跟師弟說:「給你看我的凌波虛渡。」他走在水面上就過去了。師弟因為沒有神通,就花了五毛錢買一張船票,也到了對岸。

這時,師兄就取笑師弟說:「你看看愚兄,二十年學的神通,價碼如何?」師弟就說:「師兄,你看我剛才五毛錢就過來了,五毛錢的價碼如何?你二十年的神通不及我五毛錢。」所以出家人對於空無,不要介意。

我也曾舉例: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要訪問我,我也不好拒絕,就答應了。「你要訪問什麼?」他也很不客氣地問:「我覺得很奇怪,我們在家人週休二日,逢年過節都要放假,還覺得假期不夠,希望政府再多放幾天假,甚至我們每一個公務人員,一個月都有幾萬元,但我們還是嫌少,希望再增加一點;而你們山上一千多位出家人,也沒有假期,也沒有薪水,聽說還要挑燈夜戰,是什麼力量,讓他們這樣發心?」

這個問題,我過去沒聽人家這樣問過,但他到底是一個大學校長,很有學問。我就回答他說:「這個力量就是『無』。你們在家人過『有』的生活,有,是有窮有限,所以永遠不足、不夠;我們出家人過『無』的生活,無,是無窮無限,因為很多人沒有想過要有,有放假、有待遇,沒有這個念頭,所以就不會計較,他甘願挑燈夜戰,甘願勤勞辛苦,他不計較,而一般人計較錢多少、放假多少,就永遠過不足的人生。」

出家人富有三千大千世界,過去不是常有人見到我都說:「星雲大師你出家了,假如你不出家,就和台灣的王永慶、大陸的馬雲一樣。」我心裡想,王永慶、馬雲是經營之神,他們財富第一,我一個貧窮的和尚,哪裡能與他們相比呢?這是比不上的。不過,有形的財富我們比不上,無形的財富,他們也不及我。他們有多少股票、有多少電腦、網路,都是有限的;我雖沒有,卻是無限,我擁有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這些都在我的心中,王永慶、馬雲怎麼能跟我比?

做一個出家人,他享受的是空無的生活,享有的是無窮無盡的世界,不要怨嘆自己沒有錢、沒有勢力,不要緊,精神的富貴,心裡的富貴,更為重要。就等於達摩祖師到中國,梁武帝問:「我建寺廟、度出家人、印經書,請問有多少功德?」「沒有功德!」因為這種有形、有為的功德,有做就有,沒做就沒有,它是有限量的,無的功德才是真功德。我們的佛性真如本來都具足,哪裡還要去論有、無呢?當然,梁武帝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和達摩祖師不投緣。希望我們出家的法師們,大家對佛法要投緣、契合。

三、情欲

情欲是一個出家修道的人,最難過的關卡。雖然說我發心出家了,畢竟還是人,還是有感情的。人從哪裡來?佛經說,人是從情欲而來。但對於縱欲,就是社會也不能容,家庭道德也所不容,一個縱欲的人生是很可憐的,很快失敗的。

情還好,情愛、情義,父母子女彼此之間也都有感情,師生朋友也有感情,我們大家相處、認識都有感情,人是感情的動物,有情,這是難免的。

但對於欲,要能真正認識。佛教說「欲」有二種,一是善法欲,一是染汙欲。善法的欲,如:我要成佛,我要讀書,我要升官,我要富貴,我要揚名天下,只要是善法,沒有關係,可以努力去奮鬥。染汙的,如:我要占有你,有了小三,這就很麻煩;已經有一萬、一百萬,還想要有千萬、億萬,就永無止盡。

世間的物質是有窮、有限,我們的欲望卻是無窮、無限,如果你發展無窮的欲望,而不給予節制,在家也會很苦,容易造成家庭不合、婚外情;兄弟姊妹有糾紛,為了財產紛爭不平;朋友之間,則互相誤會,覺得世間公平正義在哪裡?所以,情欲是人間痛苦、煩惱的源流。

情欲強烈時,可以到佛前拜佛,還會想要什麼情愛嗎?佛陀還不夠你愛嗎?信仰就是愛,只是沒有欲望。佛陀的慈悲、道德,他就能救助你的欲念。情欲生起時,也可以唱歌、吹風、看書,找一個善知識開示,不是沒有辦法避免的,都有對治的方法,在佛經裡面也有用「五停心觀」來對治,都有方法的,不然這麼多出家人怎麼能修道成功?怎麼會快樂?怎麼能禪悅法喜?因為有方法對治情欲,所以才能快樂。假如凡事都能為常住,我愛常住,我愛工作,我發心,發菩提心,愛一切眾生,哪裡有時間去愛一個人呢?所以,一些佛法通達了以後,你就會快樂。

另外,對於世間的稱、譏、毀、譽,人家稱讚你一下,衣服好漂亮,妝化得好美,頭髮很流行,你就高興得不得了;奇怪,衣服好漂亮,頭髮很流行,這與人有什麼關係?你高興什麼?那個人不用功讀書,是真的不用功、不修行嗎?人家可能有很多的密行,是你所不知道的。

我的意思是,我好,不一定人家知道;我壞,也不一定人家能知道。好壞只有自己知道,你說我好,我未必好;你議論我壞,我也未必壞。尤其現在的人,禁不起人家批評幾句話。其實這不用難過,就像人家送你的禮物,你不接受,他還是要帶回去的。好或不好,關我何事,我不要就好了,我做人沒有自己的標準嗎?我一定要受他的影響嗎?他一句話,讓我幾天不吃飯、不睡覺,很難過,這划不來,你上當了。人,都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上當、吃虧,我們要學習討便宜。

在《佛遺教經》裡,佛陀早就告訴我們:「少欲知足、知足少欲。」我夠了、滿足了,能不快樂嗎?不滿足、縱欲,人生不會快樂,所以,我一直提倡喜悅人生、快樂人生。

我今年九十歲,在佛門裡面感到很滿足;縱有遇到困難,那也是考驗我、訓練我能不能過關;等於氣候有風霜雨雪、季節有春夏秋冬,都會有變化的,不論世間怎麼變化,只要我自己不變就好。

在《八大人覺經》裡說:「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多求就多欲望。不要多求,夠吃就好了,夠用就好了,多了有什麼用?很多的富人,財富留下來給兒女,最後造成兒女糾紛、爭執、擺不平,反而鬧到沒有名譽。多,不好,適當、均勻、平等、公平、公正就好,所以佛陀說少欲最好、知足最好了。

跋提王子和金毗羅幾個同道在山區裡面修行,不時地喊:「快樂啊!快樂啊!」佛陀正好經過,就問:「你們在這裡快樂什麼?」「佛陀!想到我們當初做王子的時候,天天有珍饈美味,卻吃得不甘味、不高興、不滿足,現在托缽乞食,吃得雖簡單,卻是美味無比;過去我們做王子的時候,多少的衛兵保護我們,還是很恐懼,怕人家傷害我們,現在出家了,雖沒有人保護,但心中坦蕩蕩,沒有畏懼,一點也不害怕。」由此,佛陀知道他們已經懂得出家的好處,為什麼?因為他們心中有信仰。信仰裡有財富、功德、能源、般若智慧,信仰裡的珍寶、礦產,採之不盡,用之不完。

說到信仰,我現在問你們:「佛陀在哪裡?」在信仰裡,看你信仰的層次到什麼程度,他就跟隨著你到什麼程度。我也坦白告訴你們,到了現在,我覺得佛陀在哪裡?佛陀跟我在一起。過去我多少次到印度去朝聖,找尋佛陀的事蹟,但現在我不要找了,我覺得佛陀就在我身邊,我走路,他跟我一起走路;我吃飯,他跟我一起吃飯,我是真有這個感覺。

我再問:「佛陀在哪裡?」你說:「在我心裡。」這句話恐怕你得再考慮一下,你心裡有嫉妒、忿怒、瞋恨、貪欲,佛陀會跟它們住在一起嗎?我們對得起佛陀嗎?你心裡有這許多煩惱妄想,佛陀也不容易安住。我想,在清淨的信仰裡,你才體會得到佛陀給予的佛法價值,才會發現到佛法的寶藏,發現到真理和你同在。

所謂「法同舍」,佛法就是我的家,真理就是我的家。我們每天住在真理裡面,這個人生的意義價值,豈是一般世俗人享受得到的?所以你們今天發心出家,當然不客氣說,道行還很淺,但你們要有恆心。

四、境界

你的境界在什麼地方?好、壞,合理、不合理,公平、不公平,委屈、批評……種種境界的風都會動搖你。例如有人罵你,「沒關係!反正我有錢,我不住這裡了,我離開。」金錢就害了你。人家說了一句話,你不愛聽,就生氣了,「有什麼了不起,我不要住在這裡,我到別處去,我還俗去。」生氣就害了你。境界的風,不容易過啊!人家的一句話、一個行為、一件事,就讓你生起怨憎會苦。

不要怕人家批評、毀謗,別人說一句話,你聽了不高興就生氣,不吃飯、不睡覺,那你就上當了。一句話,有這麼大的力量嗎?因為一件事處理得不公平,你就不服氣,不能忍耐,要溜單,不跟大家在一起,真有這麼嚴重嗎?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有用的人,不會給環境影響,所謂「八風吹不動」,面對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的風,都不會受動搖。我們不也常聽到人家說「活出自己」?要把自己活出來,你能活出自己人生的道德、人生的人格、人生的慈悲、人生的價值嗎?

其實,譏諷毀譽的境界,有一個方法可以對治,那就是忍耐。出家人第一要先學習忍耐,世間上沒有一個力量再比忍耐的力量更大,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所謂「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你要生存、生活在這個世間,要能忍;不能忍,日子就會很難過。忍,是一種力量,忍是一種智慧、擔當、負責,一忍天下平,沒有什麼值得計較。你想想,生氣能解決問題嗎?罵人能勝利嗎?甚至打官司,就是勝利了,就會覺得很得意嗎?賭錢,贏錢了、輸錢了,你會快樂嗎?我想,勝負不是我們所想要的,平等心、忍耐力,一忍天下平。

我們倡導人間佛教,在家庭裡,夫妻相忍,必定愛情增長;父母子女相忍,一定感情很好;朋友互相忍耐,必定友誼永久;老闆員工彼此要互相忍耐一點,事業比較容易成功。

所謂「忍」,出家人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沒有什麼榮耀,也沒有什麼自卑。像在台灣,從蔣經國做總統開始,就上佛光山好多次,後來的總統,如: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也都來過佛光山好多次;我在大陸,也曾與胡錦濤、江澤民、習近平等人見過面,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

榮耀當前,面對上、中、前,要能忍耐,我們不一定要做人上人,也不一定要坐中間、坐高位、走在誰的前面,現前需要你在哪一個位置,隨緣就好,自然就好,隨分、隨緣、隨喜,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喜而作、隨心自在。

當然,忍耐不光只是忍耐苦,如剛才說,光榮當前也要忍耐;甚至面對批評、毀謗、恥笑,在我一生也遇到好多,不過我覺得這都跟我沒關係,你罵我,我不在場也不知道,況且我沒有跟你交往,你怎麼要罵我、批評我呢?我有得罪你嗎?是因為你嫉妒,看不下我,才這麼做嗎?事實上,你批評、毀謗我,如經典說:「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罵人者,是反罵自己,跟我沒有關係。

忍之美德,連持戒都不能比,這是經典裡說的,忍的美德,在修行裡面功行最大,你們會有這個力量嗎?擁有這個力量,你們一生都能應付得了外面的環境;你不能忍,境界一來,小不忍則亂大謀,就會有麻煩。

希望你們今後遇到不公、不平、不義的事情時,都要能忍耐,並且用智慧去化解。在家為了生活要忍耐,出家為了佛法,也要忍耐。過去儒家說「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當初佛陀因為慈悲,也是「割肉餵鷹,捨身飼虎」,我想忍耐大概是今後出家最重要的功課,先要具備的能源力量。

你們才出家,也預備要受戒的人,要知道做一個出家人:一、孤獨不要緊,我還有大眾。二、空無、沒有也不要緊,我享有就好。清風明月、花草樹木、青山綠水任我欣賞,都是我的;甚至山河大地,哪一個人會不准我走?我要爬山,哪一個人會不准我爬?所以我很富有,我富有天下。三、欲望要節制,這要有力量對治,要能知足常樂。四、境界來了,要能忍耐。

我就把這許多辦法告訴你們,因為在修行的道路上,出家是一生一世的,你不能路走了很遠才回頭,浪費人生,浪費歲月。一條成佛大道,縱有轉折,也要知道轉到何處,人生只要懂得通道,就可以四通八達。

尤其出家人,所謂「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甚至順治皇帝說:「朕為大地山河主,不及僧家半日閒。」就連皇帝都羨慕出家人的逍遙自在。兩千多年來,在中國,多少皇帝拜出家人為師父,像悟達國師、清涼國師、賢首國師、慧忠國師……不計千數。為什麼?皇帝雖位高權重,但心也會不安;而出家人沒有掛礙,他心很平安。我們出家以後的路如何走下去,僅提供你們一點參考。

各位家長們,我現在用一句俗話來說,在社會上,兒女婚嫁,討一門媳婦回家,或者女兒要嫁給人家,對方的家世如何,值不值得把兒女嫁給他,都會經過一番了解。你們的兒女到佛光山來出家,就等於嫁給佛光山,佛光山這麼一個世界的大家庭、佛教的大家庭,你們應該放下、放心,只要他有條件,在佛光山一切都是平等的,所謂公平正義,一切都有制度保障大家,沒有什麼私情、私人、私見、黨派、關係,我們只有一個信仰,一個佛陀,一個佛光山,一個世界,在這「一個」裡面,彼此互相包容,當然將來的一切,也要看個人自己的福德因緣。

佛陀紀念館裡有一座五和塔,可以舉行結婚、過壽儀式,也可以闔家去拍照、祈福。最近結婚的人很多,只要有哪一對新人在那裡結婚,我就送他們三個字─金石盟。希望他們不要結婚沒多久,一年、兩年就想離婚,十年、八年就沒有感情,結婚是一生一世的,來生還要再結緣。「金石盟」的意思是,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如黃金、石頭般堅固。出家也是一樣,「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如剛才說的,「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我沒有了,我「無我」了,所謂無官一身輕,無債一身輕,「無」也就沒有負擔,就能萬般放下,心裡另外的一個真心、佛性、真如就能提起。所謂「提放自如」,出家人的生活妙用無窮,這裡面有也好,無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前也好,後也好。

不過,很遺憾,今天佛教裡有很多的出家人不像出家人,他是來「呷教」的,靠佛教吃飯,但我們不是,我們是讓佛教來靠我,讓佛教因我而發展,佛教因我而提升,佛教因我而更光明、更榮耀,那就是我的人生,我的目標,我的未來。

各位出家人,要能禁得起十載寒窗、十年苦行,不過佛光山沒有苦行,只要你十年學習,好好用心,只要你有功力,不怕沒有成就。

我現在對各位家長和新出家者,或者你們的朋友們,做以上說話,希望大家能了解我的意思。祝福你們平安吉祥!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