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28 常說OK

澳紐徒眾講習會

時間:二○○○年十一月廿九日

地點:澳洲雪梨南天寺

佛教本土化

在巴西聖保羅興建的如來寺快要完成了,目標是未來要辦南美洲佛學院。覺誠法師是馬來西亞人,基本上英文很好,在佛光山佛教學院專修科出來之後,就到巴西聖保羅大學學習葡文,現在他已經能用葡文講經說法。這一次我到紐約,他從聖保羅坐九個小時的飛機到紐約,再兩個小時到鹿野苑,我利用時間和他講巴西如何本土化。

聖保羅有一千多萬的市民,有一百多萬的佛教徒。到了每個地方應該要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不是用自己的文化侵略他們、用中國文化同化他們。過去在美國,西方人士最不喜歡聽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中國文化」,讓他們感到委屈。「你們都是用你們的文化來侵略、消滅我們。」他們無法接受。我告訴覺誠,對巴西人的民族性、文化特點,要有很深的了解,給予很深的尊重。

第一個五年,找一百個巴西人來佛學院受教育,五年後這一班佛學院的高級專科班畢業,出來做幹部、傳教師,辦文化教育活動要十年。經過十五年之後,這一百個人可能淘汰剩下五十到三十人。不要以為辦教育一個種子播撒下去就有一個收成,可能十個下去只能收五成。這五十個人經過十五年,已能堪付予責任,他能教書、傳教、辦活動。我們付予權利,提拔他、支持他,讓他自己起來,在巴西當家作主,他本身就能夠再教五年、十年、十五年,徒弟、徒孫、徒曾孫就出來了。經過三十年後,他六十歲成為長老,這時候可能剩下十個、八個長老,有一百到三百個傳教師。這三十年期間,教育、文化機構增加,可能一百多萬的佛教徒受我們的影響,三十年後會有五、六百萬人成為我們的信徒。

我們不是要消滅其他宗教,我認為世間的顏色彩色最好看,人有多種類,語言有多種類,沒有關係的。各種民族有文化、語言、信仰的不同,不要想世間上只有一個。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能做到嗎?不能做到,只是躲在家裡,做一點事就嫌辛苦,怕忙、怕苦,一句話就不能忍耐,一句話就不時計較,弘揚佛法難矣哉!

要學習富樓那、鑑真、玄奘大師等往昔聖賢為教之真誠,能學到一點,就可以受用無窮。像鑑真大師為大事也,何惜生命?到日本傳教六次,遭遇海上種種困難不灰心;玄奘大師穿越八百里流沙,面對海巿蜃樓、種種沙漠中的磨難,誓願「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自然感動天地;法顯大師六十七歲立志到印度取經,回來中土也翻譯不少經典。過去的僧人出國弘法、求法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我再舉一段曇無竭到印度求法的例子。過去攀爬高山沒有工具,他們就把木樁插在崖壁上,每走一步,插入一次木頭,一爬就要多少天;遇到山谷下河水滔滔渡不過,也只能靠著抓住一條鐵索慢慢通過。小小二十人的團體,分成五人一批,也要經過兩天才能到彼岸。到了彼岸之後,他們就開始燒火,靠著冒煙,讓對岸的人知道他們已經抵達;假如經過很久都沒有冒煙,就是掉落河中了。最後到對岸的,只剩下六人。這一切都是古人前仆後繼,用血汗換來的佛法,今人要知珍惜。

我們到澳洲來,能貢獻的就是把真理、法寶傳給澳洲社會,讓他們更加富有、和諧。澳洲富有山水、動物、牛羊,缺少的就是真理,雖有天主、基督教,但基本上五乘佛法裡,我們只能說他們屬人天乘,如果能將佛法的菩薩道弘揚開來,就是在這裡寫歷史。希望你們能立志,一百年後,澳洲華人都能將你們的相片、名字刻在石碑上,你們要有這樣的志願。

樹立形象

我到南天寺來,南天寺的出家眾一直跟我講,某某人來讚歎南天寺多好、靈山塔和大雄寶殿多莊嚴,但是聽了很多之後,都一直沒有人跟我講澳洲人來說這個法師多好、多慈悲。難道只有房子沒有人嗎?

從歷史中檢討,中國佛教過去走的錯誤的路,就是把寺院建得很大,不言而教。不行!不能用寺廟來說法,也不能光靠設備說法,要用我們的苦口婆心弘揚佛法,就是要樹立形象。

慈悲、勤勞、精進,是出家人的形象;忍耐、莊嚴、和諧,是出家人的形象;聰明、智慧、靈巧,是出家人的形象;熱忱、親切、友愛,客人來了覺得你很好,是出家人的形象;你的威儀、動作、風範,一舉一動讓人感受到不簡單,就是出家人的形象。

例如過去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的時候,有的人從出家眾長衫下襬的飄逸美感中,發心要皈依三寶,是衣服下襬度了他;有的人是看到出家人排班整齊、安詳,要來讀佛學院。所謂「身教重於言教」,無論什麼教,你們都有俱全嗎?像澳洲本土人來了,你畏懼不敢向前,當然可以諒解,因為你語言不好。基本上語言不好,他們也不會怪你,沒有什麼難為情。像我在這裡住一、兩個月,也都不要緊,但是住五年以上,不會講英文就難為情了。住在這裡,吃這裡的飯、喝這裡的水,怎麼不會講這裡的語言?就是沒有能力、沒有語言也都不要緊,但是你的慈悲心要有,向本土人比手畫腳,笑容滿面,他就會很高興。

「樹立形象」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將來可以到大學教書、社團講演、社區關懷,給予澳洲社會各種福利。天主教、基督教傳教士到台灣,以各種方式傳教,他們能,為何我們不能?我在報紙上看到澎湖有一位天主教老院長,不知是哪個國家的人士,在那裡一住就住了五十年。我們在澎湖住五天,難道只覺得風沙太大,而住不下去嗎?‭ ‬

有一個傳教士在金門住了四十幾年,天主教幾次要他回國養老,他都不要。在台灣做醫生,一個月幾十萬,待遇優厚,他不在大都市行醫,卻跑到偏遠地區服務,在金門奉獻四十幾年。八二三砲戰的時候,金門人都嚇跑了,他還是在那裡。金門人為了紀念他,就豎立了銅像。如果你們有人也能發心安住在澳洲弘法五十年,必然就有人為你豎立銅像。你們要有這種願心。

我們在這裡是天堂,真是慚愧!黃美華師姑到屏東天主教養老院參訪,兩百多個老人只有兩個修女照顧。師姑問他們忙得過來嗎?他們說習慣了。一做二十八年不調職,因為人才難找,即使有人才也不耐煩,基本上修女是受過嚴格訓練的,他們是為了奉獻。佛教中講「生命交給常住」,也是奉獻,但是我們真的有處處念到常住的前途、眾生的辛苦嗎?從現在起,各道場的人都應該弄一個「封神榜」、形象榜,記錄每個人的好事,一年下來看做了哪些特別的、奉獻的事。

可以樹立自己形象的地方很多,假如你自覺沒有特長,很難樹立自己的形象,我教你們幾招:

一、下午三、四點,參觀的人要回去了,你跟住持討個職,看到遊覽車過去就揮揮手,說:「下次再來!」遊客三次來都看到這樣,覺得不得了,那麼你的形象就不同了。過去依順法師每天繞山二十次,滿身大汗,從來不說辛苦。在各道場,不可以從經濟上看,要從道義上來看;不是人給我,是我給人──給人信心、歡喜、希望、服務,要給。「捨得」,給才能得。

二、從觀音殿下去,看到人就說:「你今天要走了,何時再來?」走到車前說再見。經過三年、五年,你必定口才好、人緣好、功勞大,受人重視。

三、每天中午過堂,與住持商量,與阿卿師姐商量,準備一些好吃的東西,弄一碗上來,一個個問:「你要一點嗎?」尤其附近的上班族,你經常對他們這樣,以後他們看到你走到市區,就會恭敬你。嫌語言不好不能說法,只有這樣做,不是不能也,是你不為也!

四、在殿堂的知客,看到人來,心裡想的是什麼?假如是「剛剛才送走一個怎麼又來了?倒霉!不知道又要講多久?」慚愧!你慈悲、熱誠不夠,要發心發願,每一個人來,都要跟他講五到十分鐘。過去有位法師在大殿,我跟他講:「外面的客人來,你要跟他微笑、點頭。」他就跟我抗議,說他笑到兩頰痠痛,我說:「你一定是笑不習慣,笑習慣就不痠了。」

我很少看到你們的服務情況,倒是南天寺有兩個人很好,一個是玉雲師姑,每次我上寶藏館,還沒進去,他就出來微笑歡迎,一心就是出來迎接,而不是等我進去才出來;第二個就是阿卿師姐,以他這樣的年紀,還拎著一桶桶米粉,從廚房走到齋堂,多重、多遠都不嫌辛苦、不講壓力,為歡喜而做。每天也都跟我講海鷗、散步等等事情,所以在無形的慈悲歡喜中,他樹立了自己的形象。

余秋雨在他《山居筆記》著作中,說到昆明有很多海鷗,有一位老人每天都拿麵包屑去餵牠們,昆明大學的學生看到這一幕,就為他照了張相片。有一天老人不見了,大學生向路人詢問老人的住處,找到他的家裡去,才知道原來他死了。大學生每天看他餵海鷗也有點感情,為了表示敬意,就把相片放大擺在昆明河旁,沒想到所有的海鷗都排隊一起來參加祭拜。大家有這樣的慈悲心嗎?看看以後南天寺有多少海鷗來向大家祭拜。

現在大家沒有力量,很虛浮,要有生命的忍力、菩提心,沒有辛苦怎麼可能有收穫?這不是用口說,是要身行的。

安住身心

有的人要調職回台灣,嫌三、五年太長,賴在同一個地方,不調職不好。或者老歡喜調職,到最後六道輪迴都輪完了,還要調到哪裡去?你明智一點,為自己留點後路,看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去,多好!有的人禪堂、念佛堂、文化院、資訊中心、福報,到處都去過了,下次還要去哪裡呢?要安住身心呀!

假如你們懂得一個道理,以南天寺來講,你說:「這裡有一座寶塔,我好喜歡!」就會以它為安住;「這裡有一座荷花池,每年開花,好美!」就會以此安住;「每天海鷗都來覓食,山居生活能有海鷗來結緣,真好!」就會為此而留下來。甚至為了觀音殿、大殿、香雲會館、禪堂,為了大家學習英語、說英語,為了有許多圖書,為了有教書的機會,你說:「我可以留下來。」

甚至,就是為空氣也要留在澳洲。我走遍全世界,真的,世界上澳洲人最善良。我過去佩服印度人,沒有欲望,容易滿足,其實澳洲人也是很有修行的,簡單生活就很容易滿足。

你們每天寫一千字到兩千字的日記、雜感,再不會就抄書,每天做,就能安住身心。早晚課之外,四十八拜、一百零八拜不間斷,就能安住身心。每天想幾個要說的,或是要去問人的問題。佛像、藏經樓不能安住我們的身心嗎?圖書館、善友道侶、跑香散步,不能安住身心嗎?這麼美好的世界都不能安心,如何安心?難道要回到社會、與惡友往來、在燈紅酒綠處才能安心嗎?擁有時不懂珍惜,失去了再想擁有就很難。

假如我是南天寺住眾,每天看到住持辛苦勤勞,感到慚愧,就能安住身心;看到住持身相莊嚴,就能安住身心;甚至大眾文質彬彬,都不能讓你安住身心嗎?其實,安住身心就是安住在自己思想、理念、慈悲的世界裡。這許多都沒有,世界之大,哪裡能安心?何處沒有風雨、沒有嚴寒?哪裡沒有人情冷暖、人我是非?此山望見彼山高,到了彼山沒柴燒,要能如禪宗說的「當下就是」,樂於這裡。

去除煩惱

煩惱從「我」來,把「我」看得太重、太大,煩惱就無法解除;尊重別人,為別人想,不想自己,就不會煩惱。煩惱從比較、計較中來,人比人氣死人,人各有因緣,要學習見人好心生歡喜,見人苦反而難過。

一個信徒老遠來到南天寺,花了一、兩個小時不容易,但是我給了他們什麼?我還煩惱,「火燒功德林」,燒到人家不敢來。你有什麼資格煩惱?大家到世間上來已經有幾十年,所有吃、用都是父母的、大眾的,想想你有給人多少?夠資格煩惱嗎?一有煩惱,就要先怪自己,當自摩頂,自問:「出家了,我知足、慚愧、安分、精進嗎?」

會議問題檢討

政府把這塊地給我們,我們要花很多錢獻身命去努力建設,不是討便宜的。建設好的環境,都是澳洲的,我們也不帶走。在這塊土地上,每個人都要為澳洲建設,澳洲政府開放移民,讓優秀人口來建設澳洲,我們也是因為澳洲有這樣的文化胸襟才來的。

中天寺要加蓋房子,前幾天市長來商量協助,除了中天寺現有房地之外,也開放十幾個地方讓大家建學校、大雄寶殿,以後就以臥龍崗和布里斯本做為示範,其他枝葉繁衍不會太困難。

國際佛光會雪梨協會、布里斯本、昆士蘭協會,要成立分會,增加會員,會員是我們的根本,分會是我們的流水,佛法才能流傳。各別分院要注意,當地一個協會,能有多少會員?若有十幾個分會,每個分會一百個人,就有兩、三千人,發起活動就能很快。先不急於發展滴水坊、佛光緣,力量還不夠,除非訓練很多幹部。也不一定要他們出家,可以由在家眾辦活動、做社教事業,別分院只做法務,讓佛光會的幹部來到別分院有很多空間,對常住、佛教,會很有幫助。

「澳紐日訊」要再加強,編得更好,內容更充實,從裡面我會知道哪個道場精進、用功,我想你們知道我很會看。

現在中華學校多了,需要很多中文教材,成立三人小組,編中文教科書。英語系人士也多了,要編英語系教材,美國西來寺光翻譯本就有四十多種,把其中一些取來做教材不可以嗎?美洲《人間福報》每日都有英文「迷悟之間」,難道不能做教材嗎?不要只想到《佛光菜根譚》、《一池落花兩樣情》裡有一千個故事,陸續都有英文翻譯書出版,但是等人家送來不可能,要擴大視野,找資訊,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對於信徒,他們最初成長的五年,可能是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三年,佛在西天;信佛五年,佛就沒有了。你們有遇過這種信徒嗎?據我的了解,信徒來的第一年很熱忱,「找到佛教真好,很感動,以後必定每星期都來參加念佛共修!」但是一年後變了,「張師姐怎麼這麼講話,看不起我!」「王師兄豈有此理,我不以為然!」對老參裡面許多的不滿及信徒間彼此的不滿也就罷了,法師言語得罪他,他就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又不是只有你這一間道場,寺院多得是!」他不來了,你也沒有辦法,甚至他改信別的宗教,你也無可奈何。

等到一年、半年後,他開始覺得:「不行!其他地方沒有比過去在這裡好。」但是又不好意思回來,就想:「算了,在家修!」只是在家個人修不容易,一年、半年好寂寞,就又想到過去的師兄師姐,急於有人拉他一把,給他面子,叫他回來。

你們要注意這樣的信徒心理,不要想:「『鐵打常住流水僧』,不來就算了!」跟誰賭氣,這是不對的。對信徒要愛護,要讓他在五年內不退心。

道場講究人和,尤其是住眾的融和、信徒的融和。初出家的不要怕忙、怕壓力,忙就是營養,力氣從發心來。心有很大的力量,肯得付出,寶藏用不完,「哀莫大於心死」,心沒有力就麻煩了。

不要說‭ ‬NO,要常說‭ ‬OK,說‭ ‬OK‭ 的人是有用的,說‭ ‬NO‭ 的人沒有用。蕭(碧霞)師姑是在家眾,幾次當選宗務委員,他都不要做,他只要做事。為什麼能當選宗務委員?就是眾望所歸,常說‭ ‬OK‭ 就會成功。

像信徒到大雄寶殿,站在中間拜佛,法師趕快就說‭ ‬NO,難道他會把蒲團拜壞嗎?也有信徒從中門走進去,有人硬是把他拉出來。這種小事本來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讓我很痛苦,佛光山的出家人不懂得方便、沒有善巧。我是很不能接受大家講‭ ‬NO‭ 的,佛門廣大,只要是好事,沒有什麼不可以,各個道場請不要輕易說NO,多說‭ ‬OK。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