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8 關於「佛光山」

與朝山信眾、訪客座談

時間:一九八五年九月九日

地點:佛光山

編按:今年九月九日,有一群來自全省各地的朝山者到佛光山禮佛,其中有學者、專家、教師、遊客及信徒等,他們要求與大師見面,適逢大師宣布退位之事未久,因此他們提出了許多相關的問題,大師均一一作答。當時台視工作人員正好在山上錄製「六祖壇經」電視佛學講座,因此順便將此次座談會錄了下來,並於九月卅日下午二點在台視「星雲大師佛學講座」節目中播出,本文係摘錄自錄影帶。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今天各位光臨佛光山,我代表全山大眾歡迎諸位!你們大家都是從四面八方來的,我們很有緣分聚集在這裡舉行座談會,你們各位如果想對我或是本山做一個了解的話,我很願意藉這個機會來給各位答覆。

為什麼退位

問:大師為什麼要辭去佛光山的住持?對佛光山的未來有何影響?

大師:我所以辭去住持,因為任期已到,佛光山寺的組織章程規定,住持六年一任,連選得連任一次,可以做十二年住持,如果有特殊情形,經過五分之四的信徒代表同意,可以再連任一次,就是一共連任三次。而我三次十八年都期滿了,所以依組織章程的制度,應該退位。這組織章程是由我訂定的,我自己不能違背。尤其我認為不管一個寺廟也好,一個什麼團體也好,制度應該要建立。在佛教裡有句話:「依法不依人。」法制重於人制,因為人有來來去去,人有生老病死,「法」是永久的,所以我們要依法行事。

至於說到因為我退位,對於佛光山的未來有什麼影響,我認為必定有好的影響,因為在健全的制度之下:大家遵守規章,每個人依法行事,一切就能正常地運轉。我想,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他當初建立僧團,有三個原則──和、樂、淨,和合、安樂、清淨。佛光山組織章程,就是遵守這六和僧團的原則發展制定的,勢必對佛光山寺有很好的影響,甚至對將來的中國佛教,也可做一個示範。

問:大師退位以後要做什麼工作?

大師:佛光山的住持工作很忙,要處理很多的事務行政。我退居以後,可能還會更忙。我打算未來要讀書、要研究、寫作、弘法、教育及講學等,尤其佛光山在彰化編印的《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都快要接近完成的階段,急待我去幫忙編纂、整理,陸續地出版。

比方說一部大藏經,我們要標點、分段、考證、題解,我覺得這樣的工作比我做一個住持,對佛教、對社會大眾,可能會有更大的貢獻。我自己本來是個雲遊僧,今後不做住持了,「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我想謝謝大家的關心,我今後會過得更自在、快樂。

為什麼要興建佛光山

問:佛光山開創至今十八年,而有今天的宏偉壯觀,請問大師是如何建設的?

大師:我於三十多年前,從南京棲霞山到台灣來,最初的志願是讀書、寫作、教書。可是在寺廟裡,習慣上很少有出家人天天寫文章的。如果老是伏案寫作,寺廟裡的大家會認為你懶惰,既不去念經,也不去工作。因此我除了寫文章以外,又再找了一份工作做,就是教育。學生多起來之後,我就出去講學弘法,做通俗講演,慢慢地,信徒也增多了。

時間一久,就有不少學生要跟著我出家;不少的信徒,因信仰的昇華也要求出家。出家的人眾增多了,我勢必也要去養育他們,要供給他們生活,我勢必要去教導他們,要讓他們在佛學上有所成長。那麼,我就必須要建寺院,要辦佛教的教育,於是那時我就想到需要一塊地。二、三十年前佛光山的土地沒人要,這地方叫「麻竹園」,那時一甲土地四萬元,我就買了五十甲。

把土地買了下來之後,首先著手興辦佛教的教育,接著社會大眾,也就是我的信徒,我的讀者,推動著我往前走。有人跟我說:「師父,我老了,我也想到寺廟來。」可是寺廟不能做養老院啊,所以我另外辦了養老院。有很多的信徒來告訴我說,有很多的孤兒沒有人收養,那我就因此也辦了孤兒院。又有人來跟我講,我們要看什麼雜誌、看什麼書啊,那好,我來出版書籍雜誌。

又有人說:「師父啊,我們來到山上,住的和吃的不太方便。」那好,我來建朝山會舘,給各位在吃住上方便。有些國外的人士也跟我通信或直接到我這裡來,他們想要到中華民國來研究佛學,那勢必我要建國際佛學院;很多男眾、比丘也到這裡來,我就建男眾學部……。

佛光山就在你跟我講要這樣,他跟我講要那樣之下,我就一一地順從大家的意思,把佛光山建成現在的規模。實在說,佛光山的建設是「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

問:佛光山是一座寺廟,可是卻好像與一般寺廟有所不同。請問佛光山寺到底是做些什麼工作?

大師:佛光山做了些什麼?我簡單地用四句話說明:第一、是以教育培養人才。第二、是以文化傳播佛法。第三、是以慈善福利社會。第四、是以朝聖淨化人心。那麼在此四個主題裡面,我們怎樣用教育培養人才呢?在本山光是佛教學院就有六個:中國佛教研究院、東方佛教學院、男眾佛學院、國際佛學院、台北女子佛學院、福山佛學院。除此以外,我們還有普門高級中學,裡面有觀光科、幼保科等,曾被教育廳評鑑為私立學校當中最好的學校。普門中學的學生都是住宿的,我們的老師很注重生活的教育,考取各個大學的也不少。另外我們還辦大專佛學夏令營,還有信徒各種的教育,如都市佛學院、信徒講習會、兒童夏令營、媽媽夏令營等。

在文化方面,我們有《覺世旬刊》,每十天出版一次;有《普門雜誌》,一個月出版一次;有《佛光學報》,每一年出版一次;我們有佛光出版社,出版各種通俗的佛書;另外還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辭典》的出版等種種事宜。在慈善方面,我們有孤兒院(大慈育幼院),有六、七十個小朋友;有養老院──佛光精舍(自費的),另外我們還辦一所「仁愛之家」,經常都有一百個老人左右,我們不但不收費,還供給他吃、住,每人每個月還發幾百塊錢零用金,已經辦了也將近二十年了。

此外我們還有施診所、普門醫院、佛光山施診醫療隊。我們有兩部醫療車,每週四天到山區或偏遠的地方,去為許多人治療,每次一部車子平均要看兩、三百人;每月每部車,光是醫療費就要花兩百多萬。不過很好,很多民眾因為我們的醫療而健康。像昨天我隨著我們的醫療車到高雄縣甲仙鄉及桃源鄉兩處,我聽到那邊一個高山族同胞的里長說:「佛光山的醫藥很好,吃了病就好了。」我聽得很高興。

讀普門中學不必出家

問:大師剛剛說這裡有普門中學。如果我去就讀,要不要吃素?要不要出家?

大師:普門中學是向政府立案的普通高中和普通初中,來這讀書不要吃素,也不要出家,甚至我們辦了將近二十年的大慈育幼院,算一算不知已有多少小朋友,但一直到今天還沒有一個人出家。許多社會人士認為在佛光山一定要出家,其實不是的,連就讀我們的佛教學院,都不一定要出家,甚至於一些在家的學生,回到家裡還是可以不必素食,男婚女嫁都可以的。當然,出家是要素食的。不過,小朋友,我告訴你,你回去跟爸爸媽媽說,讀普門中學不必吃素也不必出家,歡迎你來讀書。

問:大師說教育體系中,有普門中學,也有佛教學院。那佛教學院要什麼條件才能去讀?讀了以後做什麼?

大師:佛教學院,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女眾,入學的主要條件是:要有信心,就是要信仰佛教。因為宗教生活有很多的儀式,像誦經、禮拜啊,甚至於吃飯,必須要有信仰佛教的心,才能因為受教育而得法喜法樂。

就讀我們的中國佛教研究院,至少要高中畢業;東方佛教學院,初中畢業就可以;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要大學畢業。山上很多出家法師,有的是佛教學院培養出來的,也有很多的人,是由社會各大專院校畢業後,才來入學的。比方說,這位慧開法師是台灣大學數學系出身的,這邊慈惠法師是日本大谷大學文學碩士、日本國立京都大學研究員,現在在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書。

所以在本山佛教學院就讀的學生,將來的出路很多,可以做布教師,從事文化、弘法、教育、慈善等工作。甚至我們佛教學院的學生,還沒有畢業的,很多寺廟就來請他們當住持、做當家,這家要請他們去辦佛教的行政工作,那家請他們去編佛教的雜誌。社會上有一句俗話說「粥少僧多」,意思就是找一個工作很難。我報告各位,佛教裡可以講「粥多僧少」,很多職位都等著我們佛教學院畢業的學生去服務。本山佛教學院的學生畢業以後,最起碼是不會失業,而且很受大家歡迎的。

陳列館的維護費

問:佛光山是一座寺廟,為什麼有很多地方,如極樂洞窟、文物陳列館等處要收門票啊?

大師:那不是門票,那是維護費。你來參觀陳列館,我們要開冷氣,讓你在裡面不熱,同時還要很多人來為你服務。而淨土洞窟也是一樣,要開很多的電燈,要有很多的人來維護,譬如要打掃清潔。我現在告訴你們,佛光山陳列館及淨土洞窟對外開放這麼多年來,還沒有用過你們的門票錢來養活我們,那只能維持而已,反而我們本山還要籌募經費去收購古物、佛像,供大家觀賞。

在日本、韓國等佛教國家,他們把寺廟寶貴的東西拿出來陳列以後,也都有收費。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出一點點的費用,聚沙成塔,公眾的事業就容易發展;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只來享受某一個人的布施、奉獻,勢必無法長久,因為個人力量畢竟有限。所以我很希望社會大眾要了解,佛光山不是一個要收門票的地方,只是說,我們為了要發展這個事業,有些單位,不得不收一些維護費。

我再告訴大家,常有一些人以為佛光山很商業化,這實在是太不了解佛光山了。當然有人會說,那些「佛光旅行社」、「佛光大飯店」、「佛光砂石場」、「佛光冷飲店」,甚至還有「佛光草莓園」,又是怎麼回事?其實,告訴各位,那都不是佛光山的!我們不做那些世俗的生意。我想你們各位從台灣各地來,或許看到過台北新生南路有一座星雲大廈,在嘉義也有星雲大廈,在台南也有星雲大廈,在《中央日報》上還有星雲山人看相卜卦的,這都與我星雲沒有關係,那些以「佛光」為名的也與佛光山沒有關係。至於有人講,為何不把「佛光」兩個字登記商標?我也覺得不必要,讓「佛光」普照於人間不是也很好嗎?

我只希望大家能了解,佛光山不做生意,也沒有商業化,我們是以服務來奉獻社會的。我把佛光山的僧俗二眾在這裡服務的情形說出來,讓社會大眾了解的話,大家一定會很感動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儲蓄金錢,每一個人的工作都超過十二小時,有的讀書、有的修道、有的弘法、有的辦事,我們每一個人在佛光山,對社會的服務可以說是捨身捨命的,將來希望你們對整體的佛光山,再能做深一步的了解。

生活就是修行

問:佛光山做了很多事情,大家很忙,但法師們在這裡又要工作,又要修行,那麼他們是怎樣修行的呢?

大師:他們早晨四時半起床早課拜佛,六點吃早飯,吃飯時要「過堂」,要念經咒,然後打掃;七點鐘就要在教室裡上課,連續三小時,然後還要自修;午飯以後要跑香、禪坐;下午要再上課三小時;晚上要自修、課誦、念佛、打坐──這是一般通常例行的生活。就我的估計,佛光山每一位出家人每一天至少在佛殿、齋堂、教室裡頭要花十四小時以上。

另外的一些職事,他們有的閉關,有的甚至睡覺「不倒單」,有的是行「般舟三昧」。什麼是般舟三昧?就是要一百天不坐也不睡,一百天過後,那個修行的出家人像脫胎換骨一樣。在佛光山的出家人,有的每日一餐,有的過午不食,有的念佛,有的參禪,有的修自己的密行,都隨大家自由。

在佛光山的法師們,都很懂得修行,他們利用禮拜六、禮拜天,志願到外面來幫忙揀菜、炒麵、煮飯,供應朝山遊客的飲食。

佛光山的修行,剛才我講到的還不算什麼了不起,佛光山最大的修行是從生活裡面去修行。比方說吃飯,再怎樣不好的飯菜,還是甘之如飴地吃下肚。現在的人都睡所謂的彈簧床,而佛光山的人,還睡榻榻米,還睡木板床。佛光山的人,穿衣也不太講究,像我這件衣服已經穿了幾年了,但我仍然覺得很好,非常滿足。可能一般人有三件衣服、五件衣服還嫌不夠,為什麼?這個顏色已經過時了,那件不流行了,而我們一件長衫天天流行,年年流行。所以佛光山的人在心理上很滿足,在思想上很昇華,在內心裡面很淨化。佛光山的大家,真正做到了安貧樂道,可以說大家都很有修行。

現代化設備輔助弘法

問:我來到這裡看到佛光山有專用的汽車,會議室裡有麥克風、房間有電話、冷氣套房、地氈,佛教的寺廟需要設備這麼豪華嗎?還需要乘坐汽車嗎?請問大師為何要有這些設備?

大師:假如沒有麥克風,你和我距離那麼遠,我講話你聽得到嗎?我們兩個人沒有辦法交流、溝通,這個麥克風是用來溝通的啊!像過去我們的佛陀,他講話的時候,出廣長舌相,說話的音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你說佛光山為什麼有地氈、冷氣、電話,我再告訴你,我們常常念佛,念佛要到哪裡去?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那個極樂世界裡,地是黃金鋪地,豈只地氈而已;極樂世界裡是和風吹動,豈只是冷氣;極樂世界裡七寶樓閣,欄杆是四寶飾成,用的水是八功德水,比起我們現在科學發達的世間,還要超過不知道幾千萬倍。因為那裡的社會非常地富有,那裡的民眾非常地安樂,那裡的建築很美,像都市一樣;那裡的自然界很美,像公園一樣,因此大家就喜歡到極樂世界。

那麼今天佛光山的設備,一來是適應時代,比方說,今天你們各位到佛光山來,假如我沒有這許多的設備,你們一定不肯住在這裡,你們一定要到高雄、台南去住。很多國際人士到佛光山來,假如不用現代化的設備來接待他們,他們就會以為我們中華民國很貧窮,還以為我們宗教界很落伍,所以這是時代必然的產物。你還說到汽車,汽車是用來代步的,我們不但坐汽車,還坐火車、坐飛機呢。我現在告訴各位,我也有一部裕隆的汽車,現在換了千里馬。有些信徒說:「啊!出家人還要坐車子!」我每個月要幾次到台中、彰化、宜蘭、台北等地的工廠、軍營、機關、學校去講演,還到文化中心、國父紀念館去做佛學講座,假如我不坐車子用走的去,喔!走到台北,太遠了吧!所以這許多的「奢侈品」,那也只是為了增加弘法效率的工具罷了。而有人卻把它看成是享受的、太現代化了?出家人豈是講究享受的呢!我告訴各位,坐車子是很辛苦的啊!尤其在車裡暈車更辛苦,我們遇到要出門總是很畏懼,但是為了要服務社會,為了弘法、度生,我們是不得已啊!

所以看佛光山,不要從這些方面去看,要知道這些都是時代進步必然的現象。佛光山其實還是很傳統的,也不是完全現代的。我剛剛不是講嗎?像佛光山的弟子們到現在還是睡木板床,吃飯也頂多是一盤菜一碗湯,到今天他們所用的東西都是很簡單樸素的。我們出家人的生活保持淡泊,但是對社會、對十方的信眾,我們不能以出家人的標準來要求在家的信徒,所以這一點希望各位能了解。

人人都能做佛光人

問:佛光山有很多出家眾及在家眾,如何才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呢?

大師:我很高興聽到你問「如何成為佛光人」。在佛光山住的人有在家的、有出家的。出家人一定要受過高等教育,大專以上的程度,或是高中畢業來念佛學院。男的比丘,希望能做一個醫師、布教師、老師;女的比丘尼,我們至少希望能做護士、幼稚園的老師、能做各種的慈善工作。

如果是在家的信徒,五十五歲以上,可以申請到我們佛光精舍安單;如果沒有超過五十五歲的壯年及青年,可以到普門中學做老師,或是到山上各種工程部,清潔打掃我們也很需要人,也可以到我們佛學院做老師,像小姐你可以到我們育幼院做老師。另外還有年輕的男士、小姐們,你們要研究佛學,可以進我們的佛學院,我們希望以後有緣的人都到佛光山來做「佛光人」,歡迎你們一起來參加。

問:報章雜誌對佛光山的報導,與我們親眼所見的似乎有些出入,請問大師如何處理這類的困擾?

大師:昨天《中國時報》在社論裡面說到,我的退位,不僅對佛教做了一個典範;同時,對現代的社會、政府機關及人民團體,也都做了一個很好的模範。其實佛光山一個住持退位而已,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竟然社會輿論這麼重視,因為這樣能影響社會風氣,我覺得這樣很好,也覺得非常地高興。

不過前幾天,有某周刊的記者來訪問我,這裡的法師都不准我與他見面,因為他們說,這個周刊的記者不好。我們佛光山這麼多年來給外面的人說閒話、誤會,其導因就是這個周刊。他們當初到這裡來訪問,說我們做生意,商業化,還說:「你們這麼吵鬧,怎麼修行啊?」我們一再告訴他,他也懂得我們的內涵,但是雜誌發表了以後,仍然還是照他的意見寫,使得社會大眾誤認為佛光山和一般的寺廟不一樣,是在做生意,又很世俗化等等,人云亦云。所以帶給我們很多的困擾。

這一次這個周刊又要來採訪了,我們的法師不樂意,而這一位記者先生說,他知道過去他們錯了,這一次他會從正面來寫。我說,你們記者應該把事實真相報告給社會大眾,上一次來採訪的人,違背我們的意思,以負面的角度來醜化我們,說佛光山商業化等等,我就質問那位記者小姐,他回答說:「不這麼寫,沒有讀者,讀者歡喜看反面的文章。」我說:「做一個大眾傳播工作的人,能違背事實,去迎合讀者的喜好嗎?這樣做,未免失去了一個記者的人格與社會責任。」這一次這個周刊發表後,上面要怎麼寫,我也不知道,希望不再重演以往的歷史。這一次為了退位,倒引來一些記者先生他們的良知,從正面報導的多。

何干政治

問:大師,冒昧地請問您,這幾年來佛光山的事業蒸蒸日上,各種毀譽也隨之而來,我不知道大師對這些毀譽是否了解?比方說,有人批評大師是政治和尚、佛光山的作為與政治很密切等等,很多不好聽的話。而我個人認為,佛光山的法師都有慈悲的心懷,用慈悲來對待這類話題,不如從正面澄清一下。

大師:佛光山並不直接參與政治,有人說我是政治和尚,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樣的政治法。當初我們的佛陀常為國王大臣說法,佛陀也是「政治佛陀」嗎?玄奘大師常隨唐高宗出巡,以備詢佛教問題,玄奘也是政治和尚嗎?清凉、賢首、誌公、悟達、慧忠、無業等等,都被當朝封為「國師」,他們都是政治和尚嗎?佛光山既不求政府補助,又不跑衙門,但愛國就不能說完全脫離政治啊?既要面對各階層、各行各業的社會人士,能完全脫離政治嗎?

問:佛光山的經費是如何來的?對外界民間所辦的「佛光旅行社」、「佛光砂石場」等,人家誤會是佛光山辦的,大師為何不做解釋?

大師:佛光山的錢,我也說不上來是從哪裡來的。我仔細想一想,好像是從很多方面聚集而來的。比方說,最早佛光山從事文化工作,像我喜歡寫作、出版,我印的《釋迦牟尼佛傳》、《普門品講話》,人家一買就是五百本、一千本,那許多書我都印了幾十版,那麼多少年來這許多書,對於佛光山最早的創建,是有不少的幫助。

另外,我們佛光山有不少的青年,甚至於是在家眾,幫我去做幼稚園的老師,他們的收入也統統都奉獻到佛光山來;我們的出家眾到學校教書,譬如東海大學的心定法師、文化大學的慈惠法師、依空法師等,他們得到的束脩也交回佛光山常住來;我們的慧開法師,做普門中學的校長,他拿了錢也都交到佛光山常住來。還有,我們的出家眾,有的信徒請他們念經,像我個人有時也會到殯儀館替亡者念經,甚至到太平間念經,為什麼?因為我辦佛教學院,他們要吃飯,要請老師上課,我必須要辛苦些才會有能力來供養十方大眾啊!

當然,現在佛光山的發展,海內外有很多的信徒,他們也會支援我們,他們來這裡添油香,積少成多。佛光山的經費從何而來?那是沒有固定的,甚至於明天怎麼過,今天都不知道。所以我常講「日日難過,日日過」,但是有一件事很不可思議,就是佛光山在金錢上從來沒有遇到困難。常常明天有一筆經費或支票要付出,而今天還不知道錢在哪裡,到了第二天卻意想不到地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常講,宗教就是宗教,由於佛菩薩的靈感,使我們充滿信心。我們認為佛菩薩、三寶不誤我們,只要發心正確,大家在一起努力,一切都用不著掛念。

至於外面所辦的「佛光大飯店」、「佛光草莓園」、「佛光大旅社」、「佛光砂石場」等,我說那與佛光山沒有關係,就沒有關係,人家誤會也就算了。就像我剛才聽你們說「譽之所至,謗亦隨之」,雖然有人有些誤會,可是我告訴各位,我接觸的人都沒有誤會,我所接觸的人,對我都充滿信心,都很了解。當然我也希望社會大眾對佛光山了解,佛光山是一個道場,我們稟承佛陀的慈悲,稟承佛陀的傳統,我們在此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明白說,我們是不做生意的,我有一個原則就是「非佛不作,非佛不講」。各位到佛光山來,我也希望你們帶點佛光回去,帶點法水回去。所以「佛光普照,法水長流」。謝謝大家!

(刊於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普門雜誌》七四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