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90 我們要學習什麼

為佛光山叢林學院暑期留院學生開示

時間:二○○○年七月廿二日

地點:佛光山東禪樓禮堂

記得過去,我離開山上一段時期以後回來,學部老師都來跟我說,希望我和同學們見面講話。這一次已經回來幾天了,也沒有人來找我講話,我就自動要跟學院出家眾以及繼續留山的在家眾同學們見面、講話。見面了,往事也不須追討,總想到未來我們怎麼辦?我們現在是學習階段,今天跟你們見面,要問你們一句話:「我們要學習什麼?」現在我告訴你們,要學習什麼?

一、學習叢林語言

第一,希望今後我們的學部要學習「叢林語言」。我這一次在各個地方行腳,發現我們本山的徒眾由於不知道「叢林語言」,彼此所發生的不協調、糾紛,比社會還嚴重。例如常住派了一位職事去負責一個地方,他到了那裡卻跟信徒不是很有緣分,但我們寺院的發展就是要靠信徒,如同一個商店沒有買主,店怎麼開呢?一個寺院沒有信徒,寺院要用來做什麼呢?信徒要的只是你很慈悲、你很親切、你很會講話。不得已,常住就派了一個會做知客的,去補他的不足。原以為這樣是最好的安排,哪裡知道不是如此;兩個人一開始就水火不容。我還在洛杉磯,他們就打電話來跟我說,我們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沒有辦法再相處下去了。究竟是哪個對、哪個不對呢?彼此彼此,彼此都不能忍辱。後來我了解原因,其實沒有事,就只是不會說「叢林語言」,造成雙方的不愉快。

比方說,早上有些地方沒有打掃,「喂!常住派你來幹什麼的,有叫你不用掃地嗎?」聽話的人即便去掃了,也不會高興。可以這樣講話嗎?任誰聽了都不會高興。另外還有更嚴重的話,如:「你是來幹什麼的?」「你是來享受的嗎?」「你怎麼沒有常住觀念呢?」「你怎麼這麼懶惰呢?」「你怎麼這麼不合作?」「看你的樣子,真教人不歡喜!」這些話比晚娘還厲害,我們當然不能這樣說。

現在的年輕人,大家在一起,沒有禮貌,沒有尊重,沒有「叢林語言」。儒家講「禮」,「禮」是人與人之間和諧、聯誼的要素。沒有禮貌,到任何地方都沒有生存的餘地。所以一般在社會上,彼此見了面都說:「請問您的大名?」「請問有什麼貴事?」現在西方的語言也很好:「我能幫忙什麼嗎?」「我有為你服務的榮幸嗎?」都是要這樣有禮貌。甚至一見面就說:「Hello!」「Howareyou?」「你好!」遇上不認識的人,也會問候一句:「你好!」

其實廣東話、英語、法語、日本話,每種語言都很好,但我們現在說的「叢林語言」更重要。過去不論你來自哪個階層,你是江洋大盜、土匪、小偷,種種不好,都沒有關係,到了叢林,它就是大冶洪爐,破銅爛鐵都能煉成鋼。

什麼是「叢林語言」?比方說:「請你開示」、「學人慚愧」、「學人初學、愚昧」;或者跟人往來,也要講謙虛的話:「能榮幸得到你的開示,謹記在心」、「學人想跟你親近,今天誠意請問哪些問題」、「坦白誠實來向你稟告」;或者是初見面的人就問:「上下」、「大名」、「尊師大人」、「貴常住在哪裡」,都是很尊敬人的語言。因為對人先有一個尊重、禮貌,下面就不會有吵架、不愉快的事發生。比方說:「你很慈悲,給了我一個開示」、「我很慚愧,我會努力地學習改進」。說了叢林語言之後,不好的話就接不上去了。又例如:

「你很慈悲。」

「莫名其妙,你說什麼!」這話就接不上了,或是:

「請你開示。」

「你算什麼東西!」

這些情況是不會發生的。所以我就發現「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本來都是很好的事情,只是因為表達方式不周全,才會產生是非,例如我不懂梵唄,今天常住派一個人來幫我,我就說:「啊!感謝你。」彼此的關係自然可以和諧。

最早我們辦幼稚園,為了讓小孩子看到充滿色彩的教室,很有新鮮感,就找來一個人畫圖,其實他畫得不是很高明,但還是比我們畫得好多了,所以我就替他找筆、找紙、泡牛奶、倒茶、請他吃飯,配合他。為什麼?因為我要讓他畫畫。

我記得當時要辦雜誌,特地找了一個人來幫忙,這個人後來對台灣的雜誌界很有貢獻。他剛來的時候很邋遢,有時吃菸,菸灰擺著就不管,甚至放在資料上面,我還要幫他找個菸灰缸;沒有菸灰缸,就找個盤子給他用。有時候看在他那裡寫啊、改的,鼻水流下來了又吸回去,也不能說他不清淨,說了怕傷他的尊嚴,我就拿衛生紙給他。有時候到了晚上還不睡覺,我們說那是文人的習氣,但他不睡覺,我就要陪他,他要什麼,我就要去找,需要什麼資料,我就去蒐集。我是師父,他是我徒弟;我也會編輯,只是他編得比我好一點,我認為他是比我有藝術,所以我親近他,跟他請教。有時候他到了一、二點才睡覺,我忽然想起,天氣這麼寒冷,被毯會不夠暖,但他已經睡了,我就叫慈莊法師趕快去給他加一條被毯。慈莊法師那時候還沒有出家,很忍耐地就去替他蓋被,所以他現在常說:「師父,你真莫名其妙,我那時是小姐,怎麼叫我替一個大男人蓋被毯。」不過待人就是這樣,沒有這種愛心、慈悲心,待人不結緣,你想要有「成」,但難以「就」啊。

所以今天佛教有很多寺廟、很多出家人、很多的大法師,都沒有下一代的傳承。例如這次到洛杉磯去,看到悟一法師,他是我的學長,今年七十九歲,比我大幾歲。他沒有徒弟,為什麼?他做過中國佛教會的祕書長,做過世界華人會的祕書長,在台灣是風雲人物、有權有勢,為什麼沒有徒弟呢?因為他不結緣。

我們臨濟宗兒孫滿天下,我們不絕子絕孫,今天可以發揚臨濟祖師門風的是佛光山;是你們這些佛光山的子弟,繼承臨濟祖師,兒孫滿天下,廣結善緣。甚至學佛祖的話,佛陀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年長的是我的父母,年輕的是我的兄弟姊妹,你沒有用這種心情出家是白出家了。我的意思是:你想要做一個出家人,要學習「叢林語言」。

如果你們有心,可以去編一套《叢林語言》的書籍,說明在叢林的法制裡應該要怎樣講話。我曾經跟慈惠法師說,我們來編一本《烏鴉嘴集》。我記得過去在壽山佛學院的時代,有個在家眾幾乎快畢業了,都一直不敢皈依,為什麼不敢皈依?照正常講,應該皈依過才來念佛學院,況且他來讀了三年,又那麼乖巧,對常住、佛法那麼有信心,為什麼不皈依?但我們又不好意思叫他來做徒弟。後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皈依?」原來他有動念頭要皈依,但是同學笑他:「你在想院長的五層大樓。」院長是我,他一皈依,就是想院長的五層大樓?真是奇怪,你們都做我的徒弟,你們有想要佛光山嗎?佛光山本來就是你們的,你們有想要五層樓嗎?由於別人的烏鴉嘴,嚇得他幾年來都不敢皈依三寶。

又例如,每逢初一、十五,觀音菩薩聖誕的日子,在家信徒為了送先生去上班、送兒女去讀書、家務打掃、去買菜、煮中午的飯菜,常常是匆匆忙忙才趕到寺院上供,這種信心真的很難得,忙裡偷閒來拜佛,可是我們別分院的人或是在家的義工不懂得「叢林語言」,開口就說:「這麼慢才來,來吃飯嗎?」讓對方一想:「哦!我吃飯才來,不好意思。」奇怪!人家是好心,你為什麼用牛糞眼講人家的壞話呢?

那本《烏鴉嘴》的書,可惜到今天還沒有出來,但已經收集了不少。我們的學部,可以來編《烏鴉嘴》、《叢林語言》的教材,這是第一學習。

二、學習認錯

第二要學習什麼呢?我不叫你學習做法師、做住持、做大師,你們學習什麼?學習「認錯」。認錯真好,你們看小孩子,媽媽要打他,只要他說:「媽媽,我下次不敢了。」媽媽就打不下去,為什麼?因為他認錯。哪個人沒有錯?有錯不怕,誰能無過呢?知過必改,要認錯!你看美國的柯林頓總統犯錯,罪過很大,原本是要下台的啊!但是他能認錯,一認錯,全國人民態度就一百八十度轉變,接受他、再支持他,連美國國會都沒有辦法奈他何,甚至美國司法部也沒有辦法,法律也無法制裁,為什麼?因為全美民意擁護他。認錯的力量是這麼大。

佛教裡面的懺悔,就如清淨的法水,你有認錯懺悔的心情,就會清淨。我最近跟徒眾常常接觸,一開始講話,就話不投機,講不下去。為什麼呢?現在的年輕人太會保護自己,不肯認錯。比方你跟他講:「為什麼要將茶杯擺在那邊?那會打倒,把它換到另一個地方。」其實只要順手把它換個地方就好,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他就要回答:「因為那個地方要空出來給你用,你會比較方便。」「因為擺在那裡,你才看得到。」他總有他的理由。但你是為我倒這杯茶,我要你擺在哪,你照做就可以,何必要堅持你的對?難怪過去的叢林就是要打你的「對」,要打你的「有理」,打得你有理變無理,因為在無理的前面你都能服從了,在有理的面前也必然會服從。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現象真是莫名其妙,開會遲到了應該講:「對不起,我遲到了。」不要再講理由,但是他的理由卻很多:「我今天才出門,電話響了,就去接電話。」意思是他沒有錯,去接電話是對的。「啊!我才要來,客人就來找我」、「我要出來,就下雨了,我要去找雨傘」、「啊!我才要來,等不到公共汽車」、「我要來,但是路上堵車」。究竟你遲到,是誰錯?我沒錯,是汽車錯、雨傘錯、電話錯、客人錯,都是他們的問題?

他們都沒有錯!要開會,你為什麼不早幾分鐘到?哪一天大概會有什麼節目活動,你會不知道嗎?你說你要走,電話忽然來了,如果你早二分鐘走,就不會有電話了!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可講。你們將來要成功、要有人緣、有事業,先把道理去除,改說「我沒有道理」、「對不起」、「我錯了」。

我們在三寶面前要認錯、在真理面前要認錯、在聖者、師長面前要認錯、在大眾面前要認錯,不要什麼事都不認錯。我再說一句,就是有理也要認錯。當然,世間上有理、無理不是絕對的,不過我們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學習認錯,時時認錯。曾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一天反省三次;袁了凡每天寫功過格,我犯了哪個過?哪裡不對?都會記錄。如果我們找不出自己的錯誤,也不肯去認錯,錯了都不知道,我認為是沒有辦法長進的。懺悔為入道要門,「慚恥之服無上莊嚴」,慚愧、羞恥、改過、認錯,這些都是美麗的衣服,穿在身上很莊嚴。所以,剛才講的叢林語言:「學人慚愧」、「學人罪過」、「真不該如此」、「得罪了」、「請慈悲原諒」,雖然都是簡單的、生活的用語,可能你也不覺得是重要的語言,但是對我們的一生卻是會有影響的。

三、學習規矩

你們來學習什麼?學習規矩。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什麼叫做規矩?團體有團體的規矩、學院有學院的規矩。甚至於這個老師和那個老師的規矩也不同;這個老師有這個老師的規矩,那個老師有那個老師的規矩。你看我們辦這個學院幾十年來,我就發現到很多老師的規矩都不一樣。

過去,有位老師一來上課,旁邊一定要擺一瓶花,沒有花不上課。「嗯!你又不是佛祖要供什麼花?」你要跟老師講理嗎?不要講,你就擺一瓶花!他是老師,理是在老師那邊。像煮雲法師來上課,那個時候的佛學院,班級已經很多,曾經也到了七、八班,一上課他就說:「倒一杯茶來。」那時我是教務、是院長,我說:「不可以。」假如未來我的學院變大了,有一、兩百間教室,上課鐘一敲,要一、兩百個學生都來倒茶,不就變成茶館了!你喝飽了以後再去講課嘛!講過課以後再喝嘛!講課的時候喝什麼茶!

他後來跟我講:「你不要這樣慳吝,你這個政策是不行的,人家來你這裡上課,有時候上台前沒有喝到茶,講到中途如果有一口痰,也會需要一杯水,你連一杯水都不肯布施,將來怎麼把佛法給別人?」我心裡就想,你們真有這麼計較,那我就讓步。所以現在學院老師喝茶我都不開口說什麼,事實上我是不滿意的。我自己是到最近兩、三年,由於身體因素咳嗽,才偶爾吃茶,不然我是不吃茶的。

說到學習規矩,規矩不是個人的,規矩是公家的,不能用自己的習慣、觀念而不服從規矩,像五堂功課就是常住的規矩,早上起來過堂吃飯是規矩,出坡也是規矩。打鐘上課了,在老師前面進教室;下課了,在老師之後離開,都是規矩。

常常有些徒眾、學生找我:「師父,哪個人要跟你見個面。」

「不行呀,我要上課。」

「只要一分鐘。」

你們想想真的只要一分鐘嗎?擦身而過就可以?見了面總要問候:「你哪裡來?吃過飯嗎?最近好嗎?」甚至他會跟我說:「大師,你身體要保重,我們好想念你……」一下子就過了三分鐘。就算我希望他停下來,但是見他眉飛色舞,說:「好不容易看到你」、「我今天真高興」、「哎呀!我好有福氣呀……」我也不能不聽他講。受過規矩訓練的人,會知道人與人相處,要有一種體諒、了解。

我們今天經過燕巢,想起要送人家的禮品,沒有在上面簽名,就臨時請人下車替我買墨水筆,方便在路上寫。見他這一家沒買到,就跑步到那一家,買好之後,又跑步回來。等他上了車,我就跟他說:「你怎麼跑步?你不是常常聽我講嗎?出家人在路上跑步很難看呀!」結果我才講了兩句,他就回我好多話,不肯認錯。

不能跑,走路要有走路的規矩!釋迦牟尼佛講「威儀」,你們到這裡來學什麼?學佛。但是你沒有規矩怎麼能成方圓?人有人的規矩,哪一個行業沒有那一個行業的規矩?現在很多徒眾、青年學生來找我,一見到我就非要坐下來,好像不坐就不能講話。只是說,坐下來也要我叫你坐才坐,就像客人來了,也要主人說:「你請坐。」才坐下,主人都沒叫你坐,你就坐下來,這也不對。再說,難道跟師父講話一定要坐下來嗎?

過去很有名的宣化上人,他的徒弟跟他講話都要跪下來,他講兩個鐘點,徒弟就跪兩個鐘點;他講四個鐘點,他們就跪四個鐘點。當然他那個規矩是過分了些,規矩要中道。我們這許多規矩從哪裡學來?過去受戒的時候,棲霞寺的丹墀沒有現在佛光山的好,都是小石子。一個長跪,兩、三個小時是常事,我記得最多一次跪過四、五個小時,跪久之後,小石子都陷到肉裡面去,衣服也貼到肉裡面去;在那種石子拿不出來的情況下,血、衣服都是黏在皮肉上。我只是隨便舉一個例子,說明我們是這樣慢慢熬出來,在規矩前面低頭、服從、接受的。

規矩就是法治,不要向法治抗爭,不要跟規矩抵制,要皈依法、皈依規矩。你說這個規矩、制度好不好?這很難論定,世間上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團體的規矩是十全十美的?這很難說,見人見智。但是,在這個規矩沒有更改之前,大家就是只有接受,等於戒律,「五戒」講不殺生,你不能說現在殺生不要緊;講不偷盜,你不能說現在可以偷盜,在佛教的規矩是「守戒」!

現在我們的法制觀念太薄弱了。有的人不懂規矩,還自以為有規矩,一知半解,規矩是不簡單的啊!尤其我們現在都是初參、初學,規矩不全,只得虛心接受,接受開示、接受指教、接受告誡,接受才能有規矩,不能不接受,所以光是學習一個「接受」就不容易。

很多青年學生不會考試,當然也不會讀書,為什麼?老師在講,他沒有接受啊!他在看別的書,他在頑皮、打妄想,他不以為然,他不肯接受啊!這是封閉自己。如同茶杯倒蓋,茶水倒不進去,帶著我慢的心拒絕,帶著懷疑的心排斥,再好的規矩也沒有用。

四、學習信仰

你們到這裡來是學習信仰,信仰佛教。信仰那麼簡單嗎?信仰的人要禮拜,你會禮拜嗎?拜得如法嗎?信仰的人要恭敬,佛法在恭敬中求,你有恭敬履行嗎?你恭敬的如法嗎?信仰的人,對於佛法僧要「四不壞信」,我都能做得圓滿嗎?信仰的人,要奉行佛法「慈、悲、喜、捨」,我都能做得圓滿嗎?我信仰了,要勤修「戒、定、慧」,我真的有勤修戒定慧嗎?可以說,我們有信仰之名,但對於真正的信仰,還距離好遠,所以經典裡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而信仰的完成就要一大阿僧祇劫,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我不是要來講演的,你們為常住辦了好多活動,也當行堂、典座,到各處去支援,做引禮、做什麼……當然都是學習。不過學習要真心,我聽說最近很多人熱心地看《往事百語》,尤其職事們,不過那不是看的,你要去做。所謂「心甘情願」,當行堂,我心甘情願,要做得很高興;做典座,我也心甘情願;支援哪一個地方的活動,我心甘情願,不覺辛苦。你有心甘情願嗎?問題是在這裡。

「難遭難遇」啊!這麼多小朋友上山,這麼多的人過堂吃飯,能為大家服務,難遭難遇啊!要好好地把這一餐飯準備好,所有的事情都要想成是難遭難遇。像今天有多少的活動,幾千人在山上,光是佛光園、九二一災區就不曉得有幾百人上山,有十六部車,都是難遭難遇。

對了,我是來問問你們的,不是來跟你們開示、教育的,有什麼話想跟我談嗎?比方學習上的希望、生活上的改進、心裡上的不以為然,或者學習當中的磨鍊、知障,都可以提出,求知、求解也是學習,是應該的,或者是你個人的、家庭的問題,都可以提出來。

不久前我到香港,因為我平時不買東西,身上沒有放錢;就是有錢,也是在離開香港幾個小時前,就趕快給人,讓大家去用。那一次到了飛機場,忽然看到一個東西想要買,需要五十塊港幣。你們想想,像我這種人要買五十塊港幣的東西,還會有什麼困難嗎?但是我身上沒有錢。沒有錢也不要緊,只要我說一下,旁邊的人都會替我買,甚至不要說佛光山的人,我只要看到上飛機、下飛機的人,他來跟我說:「大師你好!」我跟他說:「對不起!你替我買這個東西。」他也會很高興。我看到慈惠法師在旁邊,也幾次想跟他借五十塊,但是到最後還是成功地不買了,為什麼?我跟他一借的話,讓他看不起我,「師父,你也需要買這許多東西嗎?」當然我想他會很歡喜給我,也不要我還,可是我就在徒弟面前表現貪心了。心裡盤算之後,還是不買了。你們看,到我現在這種程度,還要這樣子掙扎。

上了飛機,我告訴他:「剛才想要買個什麼東西,想了幾次沒有買!」

「你剛才怎麼不買?」

「我沒有錢。」

「跟我講嘛!」

「我想要跟你講,最後還是沒有跟你講。」

「哎呀!師父,你不要這樣。」

不過下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我仍然一樣。總之,要學習的東西好多,不買也是學習。

這次到洛杉磯一個月,我沒有到過街上,沒有到過商店,沒有到過另外一個什麼地方,你們不要以為出國很好,出國是很辛苦的,飛機坐到當地,住進那個小房子裡,關閉個多少天就回來,如此而已。頂多也只有到西來寺主持三皈五戒法會、供僧法會,跟出席「美洲人間福報」會議。

你們有話想要跟我談嗎?你們有話想跟我談,我就常常召集你們談。

提問一:關於外籍學生的適應問題。

大師:要舉出實例來,例如溝通不良是怎麼溝通不良?他們適應得不好,是什麼樣的適應困難?舉出一些例子來,我就能依照你的問題來解釋。

關於習慣上的不同,隨時會發生,隨時就要講,隨時就要開會,大家共同檢討,彼此了解。如果不檢討,下次又再發生,一次忍耐、兩次忍耐還可以,忍耐很多次就忍耐不下去了。習慣不同,這是必然會有的,要叫大家心理上有準備。像許多時候,善意地拍拍肩膀,他卻認為是惡意,這就叫做文化的差距。所以觀念、看法不同,這沒有絕對的善惡、好壞,我們要尊重個人文化背景的差異。

對山上的外籍學生,本地的學生要能吃虧一點,對他們要尊重,對他們要原諒、包容,因為他們是少數民族。我們到國外去也是少數民族,也會希望他們大多數的當地人,對我們要包容一點、好一點嘛,同樣的心理,我們這麼多人,他們在我這裡是少數,我們要給他們一些特權。譬如美籍的同學,台灣這種六月天、七月天的熱,他們是受不了的,基本上美國是寒帶,即使像洛杉磯是副熱帶,也沒有夏天,四季如春,我六月在洛杉磯,每天都穿毛線衣。所以我們要幫助他,替他爭取住有冷氣的地方,常住是應該要這樣對待他們的;像從印度來的,印度氣候相當熱,我們現在這種熱,他們是不怕的,反而到了冬天,他們冷得很難受,這時候就要多給他一些毛線衣,或是什麼幫助,因為他不知道會這麼冷。

像西方人士來,有時候他吃我們的飯很痛苦,就等於我們到印度去,天天都是喝奶茶,吃得也很痛苦,那怎麼辦呢?我過去都是一個禮拜一次或兩次供應他們麵包、牛奶,像四川人歡喜吃辣椒,沒有辣椒好痛苦;馬來西亞來的人歡喜吃咖哩,看到咖哩口水都流出來,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要滿足他。總之一句,佛光山要大,佛光山是國際化,就要有國際的心胸、國際的包容。外籍學生的生活週記中有不同的觀念,你就一條一條幫他記下來,再來問我怎麼做。

提問二:學院的自修時間少,該如何調配?

大師:說學部自修的時間少,連考上南華的人都覺得自修時間少的話,其他人就更加覺得不足了。因為他能考上南華,必然是比較會讀書。你舉一個事實的情況,說明什麼叫做自修的時間很少。

要求增加自修時間,這是應當的,自修時間就等於牛吃草後反芻,會幫助消化,如果沒有自修的時間,自己沒有思考,只有填鴨式的聽老師講,不容易進步。你聽講兩個小時,可能我自修兩個小時,比你更受用。自修很重要,但現在問題是,我們學部是不是真的把同學的自修時間弄得沒有了?我們看現在一般大專院校學生的學習時間,算一算一個學生一週有多少堂課。

以標準來講,假如你本身希望再多一點自修時間,最好學習利用零碎的時間。什麼叫做零碎的時間?我算了一算,已經替你們跟院長和山上的大和尚爭取,讓你們早上不要四點半起床,改為五點半,早上多睡一個鐘點。這實在很重要,因為時代不同了。我過去是三點起床,但是我那個時代晚上六點鐘就睡覺了,因為沒有燈,睡到一、兩點就醒來,醒來之後只有起床,所以三點做早課差不多,但是現在都忙到十點、十一點、十二點才睡,四點半就起床,實在睡眠不夠。睡眠是休息,休息是四種精進力當中的一種,沒有休息就不得辦法精進,所以適當的休息是加油,如同車子開得快,要停下來加油。我懂這個道理。

我不懂教育,不過有一些行事的方法,我後來講給一些人聽,在哈佛、在哥倫比亞教書的人,都說我這個教育法很好。基本上,我本來就具備有很先進的頭腦,我不落伍,可是這個社會、生活、僧團不是我一個人的,是大家的,就等於從四點半做早課改到五點半,是我爭取了多少年才有的,過去我一講出來就被許多人反對,自己想想也很慚愧:我是這麼不精進的人嗎?我是這麼懈怠的人嗎?你看他們多精進,都是四點半起床。但是堅持要四點半起床的,都是不做早課的人。

做官的人多半是將政策說來給別人實行,自己不能以身作則,但是我要自己做得到的,我才能要求別人,自己都做不到,要求別人是不對的。

我現在講五點半起床,可能有的人還是會看不起我,說:「大師現在愈來愈方便了,出家、學佛人本來就應該早起,過去《佛遺教經》說,初夜、中夜、後夜都沒有休息。」我覺得他會錯意了,《佛遺教經》真的是這樣說嗎?如果我知道是哪一個徒弟會錯意,要把他叫回來,叫他天天初夜、中夜、後夜都不要休息。

就是一般社會上的學生,自修時間不夠,他也會利用早晚、利用禮拜六、禮拜天,利用人家出去遊玩的時間自修。我也曾經爭取自修的時間,怎麼爭取法呢?我就爭取做行單,做行堂,當行堂就會有優待,不用上早、晚殿。我行堂速度很快,像我們這裡六點吃飯,我差不多五分鐘前準備就可以,頂多十分鐘。那麼做一個早課要一小時,我就爭取到五十分鐘可以自修、背書了。還有,利用睡眠、人家放假出去遊玩的時間,我也可以有多一點自修時間。

我剛才叫你們利用零碎的時間自修,怎麼用法?我用過去的時間來算,你們比較容易懂。過去四點半起床,五點鐘早課,這當中,漱洗只要五分鐘就好,另外二十分鐘用來排班。排班的時候,我就在那裡觀想,背單字、背佛學名相、思惟文章的鋪陳、遣詞用句,打腹稿。五點早課,五點半就下殿,到六點之間還有時間,基本上下殿後我不會自修,會感到疲倦,就去睡回籠覺,在佛教裡面「回籠覺」是很有名的,回籠覺五分鐘、十分鐘,比一、兩個小時好,睡一下今天的精神就很好,有時候迷迷糊糊也沒有睡著,打個盹,靜一下。

早齋後打掃,當時不懂,只是用力地掃地、抹桌子、打掃廁所,但現在我覺得六點半應該要放英文廣播,或者是放一些音樂,陶冶身心,也等於睡覺一下,養精蓄銳。學語言就是不斷地聽、不斷地讀,習慣就會了,你看許多小孩子,哪裡有老師教,但他卻很快地就會講當地的話。

八點、九點是上課,過去都是五十分鐘的課程,中間下課十分鐘。這十分鐘也可以利用,把老師上課的精華、重點用紅筆畫一下,沒來得及記的筆記再記一下,這個記一下、畫一下,對讀書的功用,效果很大,那一句你畫一下就是你的,你不畫,它就溜走了,做了標記以後,如果再複習,很快就能獲得效果。

到了十點那一節課,就要把整個上午的課程全部溫習一遍,將感想記錄下來,融會貫通。接下來就等吃飯了。還沒有排班的時候,同學拖拖拉拉,我就到布告欄看看報紙,或是和先到的同學談談讀到的新聞、資訊,三言五語,那是很快速的。過堂去吃飯的時候,走路也可以用腦筋,吃完飯等唱〈結齋偈〉、回來的路上,都可以思想,不要覺得思想怎麼這麼辛苦。這不要緊,機器用得愈久愈靈光,思想愈用愈有思想,思想不會辛苦的,就如佛法中說的「思所成慧」。

至於跑香、睡午覺。跑香一定要有,因為除了讀書,身體很重要,現在醫學證明一個人的健康、長命百歲,有三件事情最重要:一、吃素,飲食要清淡;二、每天走一萬步,你們每天到齋堂用餐就走三次,尤其女眾部那麼遠,大概一次來回兩千步,三次就六千步,在路上走不浪費,那時間給你休息也好、用功也好;三、思想,腦筋不用就生鏽了,我看到我們學部的學生,在工廠工作的,大部分都不能和人競爭,因為在工廠做了三年工、五年工、六年工以後,頭腦都是機械化的,不會思想。所以,你們一定要把思想的框框打開,要會思想,走路就是給我們思想的時間。

學部以後會實行檢定,你不想上這堂課沒關係,只要你檢定合格了,就不用上。像國文,你來考試,超過多少分就不必上國文課;你會英文的話,也不必去上英文課,因為已經會講了,跟大家一起上課等於是浪費時間。

在學院裡,晚上的這一堂自習課是很要緊的,可以好好地做一些寫作、思考上的計畫。我算一算,假如把禮拜六、禮拜天的一天十二個小時算在裡面,自修二十四小時很夠啦!就算天天都不上課,給你去自修,你不會用功的話,也是會叫苦連天的。要學會利用零碎時間來自修,很多事情難有一定的標準,都是因材施教,各有用途。

馬上就要出來服務的同學,要學一些實用的科目,如梵唄、法務,不會是不行的。甚至要懂各種規矩,要有各種認識。例如:怎麼樣認識別分院,或者認識職務,或認識佛光山。到了專修部四年級,在學習上,我要高深一點,專門研究,讓學問更上一層樓,這也很重要。基本上,在佛教裡面沒有什麼深的,也沒有什麼淺的,一年級和四年級有時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差距。你一年級,但有慧根,跟你講《大乘起信論》、《楞嚴經》、《金剛經》,你馬上就懂了。你四年級了,再教你學佛行儀,也可能你走路還是走不好,吃飯還是吃不標準,〈爐香讚〉還是不會唱。我想你們現在就有這個情形吧!基本上佛教裡沒有什麼深、淺,是看你的根機深或淺,你有根機,深的也是淺的,你沒有根機,淺的也是深的。

在我的了解,每一個佛光山的弟子,一定要了解佛光山,這是必要的。不但了解,還要實踐佛光山的宗風。你的心中擁有的佛光山有多少,你將來的成就就有多大。佛光山三十幾年來的成績,也夠你幾年當中的學習。你不要捨棄、嫌棄佛光山。基本上我們沒有辨法了解的,你們了解的是你們自己的佛光山,真正的佛光山不是那麼簡單。現在大家讀書沒有很大的成長力量的原因,就是對於看報紙或讀書,聞、思、修不夠,都沒有經過「聞」,諦聽的聞、全聽的聞也沒有;「思」當然更沒有;「修」這就更不容易了。

如果要想有遠大的未來,除了功課以外,你們今天做了佛光山的弟子,成為佛光人,不管有上課或沒有上課,就以《佛光教科書》為例,你在每一課上面做筆記,什麼筆記呢?將譬喻、感想及補充說明寫在每一課上,至少要寫一千字以上的筆記,將來出去講經說法,就有資料可依循參考。你一定要做這個工作,如果將來四年級畢業,連個《佛光教科書》都沒有辨法去講,怎麼行?現在我們的別分院,自從有《人間福報》以後,大家都在講〈迷悟之間〉,我想想覺得很可憐,可見得大家平時都不用功,跟信徒說法沒有材料,這〈迷悟之間〉短短的白話文很好用來解答信徒的疑惑。但是假如今天是和地方一些文教人士研討佛法的理論,研討佛法的思想,你就要真的有佛法。我認為從《佛光教科書》開始,然後再選擇《佛教叢書》,每一本《佛教叢書》有六十課,十本就有六百課。你至少選擇比較喜歡的一半三百課,每一課的重點用螢光筆註記、說明,然後再蒐集一些資料。

有一次,從獅頭山閉關出來的會性法師,人家要找他講經。我對他說:「你準備一下,你要出去講經。」他說:「我在閉關的時候就準備好了。」他閉了九年關,他說:「我把我閉關準備的筆記都給你看。」你看他在關房就把未來要弘法的東西做出來了,所以你們在學院裡面,也要把未來的東西做出來。本來是應該講全部都要看,何況全部看也不難?就算討一個價,至少也要看一半。如果你實在對這個沒興趣,像《佛光教科書》的「宗派概說」,那與你們比較沒有什麼關係,可以先放著,基督教、天主教我不用了解,可以不研究。

除了《佛光教科書》、《佛教叢書》以外,專論你一定要懂幾部。什麼專論呢?像《大乘起信論》,還有《攝大乘論》、《中觀論》,然後《八識規矩頌》、《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在學部,《唯識二十頌》可能要講一個學期,太慢了,如果找一個老師來講,他把綱目像領航一樣傳給你,你就要會自己去用功。其他還有《百法明門論》等等。

另外,經典方面:《金剛經》、《般若心經》、《圓覺經》。如果這許多經都讀通、讀進去了之後,《維摩經》、《普門品》、《彌陀經》,根本就不要研究,自然就會了,總之融會貫通,你書讀得多了就會通。現在我們一直不容易入門,就是我們不能融會,通達不了。

提問三:如何引導青年學佛?

大師:現在你可以不要考慮這個問題,你把書讀好了自然會。另外,現在有許多畢業的人在做引導青少年的工作,你就觀察他們怎麼做。你若能抓出他們不對的地方,你就會辦青少年的夏令營了。

我們的《人間福報》登了一篇文章,說人生如春、夏、秋、冬。春天就像青少年,夏天等於壯年,秋天就是中年,冬天就是老年。

引導青少年的方法你現在不必懂,方法隨時代改變,心理要先建設,建設將來要怎麼為青少年熱心,將來要怎麼到社會弘法,只要你有心理建設、願力堅強,將來那許多的方便必然是會有的。

如果現在我告訴你,你可以用電視來度青少年,過了幾年,電腦網路出來了,青少年就不看電視了,他玩電腦,那麼我教你的方法就隨著時間淘汰了。你要用時代的眼光來看事情,要先進。現在的社會變動太快,看起來我們也要快速,不過,雖然快速地變化,我們的真心要不變。如果你連制度、立場、心都在變,那就危險了。

時間很長,講了很多,你們也很累、很辛苦了,只要我在山上的時間,歡迎你們有問題找我講話,我也很願意。但一個一個講,我實在講不了,四年級的同學有很多問題要問,有的人問我怎麼了脫生死?……這不著急,以後再聊好了。也有問我怎麼樣斷煩惱?真麻煩!我沒有辦法替你們斷煩惱。不過既然成為師徒,大家有這麼一個時間小參、集合,你要想到這是很難得的機會。有時候送東西給大家,這個家有這麼多的人,就算送一人一張衛生紙,也不容易。送「一個人」一個寶貴的東西,很容易,但是送給「大家」就不容易。可是偏偏大家收了一個東西就說:「有什麼了不起!大家都有!」教人傷心。你要改變一個觀念:「那麼多的人,我都能分到一張衛生紙,了不起!」就譬如我在這裡講話,要你們不要吵、不要鬧,學佛的人要安靜、和諧,大家聽了都能認同,但一下課馬上就吵架、大聲、奔跑、吵鬧。

「剛才不是才跟你們講要安靜、不要吵鬧?」

「你什麼時候叫我們不要吵鬧?」

「嗯?剛才上課……」

「那是你對大家講的。」

這種學習態度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我在這裡講話是對「大家」講的嗎?你們要改變觀念:這是對我講的,今天師父講的這些話,都是針對我講的。甚至不論什麼時候、什麼人講,都要想是對你一個人講的。如果你有這種觀念,什麼都是你的,不是大家的;沒有這種觀念,再好的東西都是分給大家,你沒有。我希望這許多道理,你們真正地能受用;再好的道理,你們不受用也沒有用。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