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44 檀講師應具備的條件

預備檀講師講習會

時間:二○○一年六月九日 

地點:佛光山麻竹園法輪堂

佛教需要弘揚,所以要有檀講師。做個檀講師初選的條件是語言、學養、口才、威儀、品德、行為和信仰;基本必修的課程是佛教、佛光山、佛光會、人間佛教。

一、佛教:過去,佛教有所謂「三藏十二部」經論,但艱澀難懂,無從下手。現在我們有《佛教叢書》十冊、《佛光教科書》十二冊。了解了佛法僧三寶、佛教的真理,就夠用了。

二、佛光山:除了佛教外,必修的內容是佛光山,佛光會是因佛光山而成立的,對佛光山不了解,上了台,人家跟你講佛光山,你不懂、不知道,就不像檀講師。

三、佛光會:大家是佛光會的檀講師,對於佛光會基本的內容,如成立的因緣、歷史、宗旨、理念等等,不能不懂。

四、人間佛教:除了佛教、佛光山、佛光會,今後「人間佛教」必定成為佛教的主流學科,也是必修的。大家要講「人間佛教」,人間佛教要靠各位傳播宣揚,讓它成為「佛光學」;這是佛光教團,包括佛光山僧眾、佛光會信眾所要弘揚的。

這些必要的科目,希望我們佛光會要加強學習。

「檀」是齋主、施主,就是在家信眾。六波羅蜜中,第一是「布施」,叫做「檀波羅蜜」,布施可以完成自己的修行。過去講「布施」,只以為是布施錢財,其實不然,布施錢財是初級,比布施錢財高一點的是出力護法,再高一點,便是布施語言。經典中都讚歎布施四句偈的無量功德。如《金剛經》說,若能以四句偈布施於人,功德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功德。

而最上等的布施是布施心意,我的口才不好,力氣不大,錢財也不多,但是我有心,可以跟你結緣。

在天主教的歷史上,到了第一千五百年左右,出現了一位偉大的人物,叫做馬丁路德,他致力於宗教改革運動。天主教從出家的神父、修士,到了基督教的牧師、傳教士,轉變成在家人也可以傳教,不一定要做神父、修女。各位就是佛教二千五百年後的馬丁路德,今後在家的傳教士。

傳統的佛教僧團不喜歡在家人說法,既得利益的出家人甚至會說:「白衣上座是末法現象。」等於現在南傳佛教,比丘不喜歡比丘尼教團一樣。其實這都是違背佛陀的本意。佛世時,有所謂「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像《維摩經》中的維摩居士、《勝鬘經》中的勝鬘夫人,也都是大菩薩,不都在傳教說法嗎?

五十年來,台灣的法師們大都講《金剛經》、《心經》,不喜歡講《維摩經》、《勝鬘經》,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們不提倡在家眾說法。這種現象當然不好,一個具有國際觀念的人,有未來眼光的人,這麼做是不對的,這只會讓佛教愈來愈縮小。

五十年來,每年佛教界都會傳授三壇大戒,一次平均三百人受具足戒,十年三千六百人,五十年也不過一萬多人。加上每年往生幾百人,也只剩下幾千人。做為全世界偉大的佛教,就算有幾千個出家人,人人能說法,幾十億的眾生,又都能教化嗎?因此,假如讓我們的在家信眾,都能參加弘法傳教的行列,佛光會百萬會員,能有一萬、二萬人在全世界各地教化,一個人度一百人、二百人,不就是幾萬人了嗎?所以,檀講師的制度是今後佛教的需要,也是全世界眾生的需要。身為檀講師的大家,任重道遠啊!

做一個在家眾,可以去賺錢,去學校教書,為什麼一定要做檀講師?因為檀講師說的是佛法、無為法,跟學校老師,社會上一般教化的講師,心態是不一樣的。身為檀講師,無所求,不是為名,不是為利,是為了以佛法跟人結緣,是為了教化。

教化有什麼好處?

第一、教學相長:我做檀講師,教的是佛法,當然我自己就要有佛法,自己心裡也要清淨。做一名檀講師,我有功德,等於播種,種一收十,種十收百,種百收千,千千萬萬,未來不可限量,都會因為播種而有收成。

第二、自度度人:身為檀講師,把佛法的一句偈、四句偈傳播出去,讓眾生一念生清淨,不但彼此能滅無量阿僧祇劫的罪業,此人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會成道的。

我們現在身強力壯,年輕有為,哪裡會想到將來怎麼樣?但是光陰迅速,無常難免,我們不能不為人生做一個預備。就像晴天出太陽,不能不準備雨傘,否則下雨怎麼辦?雖然是白天,不能不準備手電筒,黑夜來臨的時候怎麼辦?所以,做檀講師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人,自覺覺他,雖然辛苦一點,但是這個世界上,需要我們犧牲、奉獻,社會才會更美化,才會更進步。

檀講師以信佛教為光榮,同樣地,由於你傳教成就,將來佛教也會以你為榮,感到很有成就。當然,做一名檀講師,社會上對我們的品德、行為的要求就會比較多一點。就像一般人對出家人會要求比較多。講話聲音大一點,旁邊的人聽了就會說:「出家人講話那麼大聲。」生氣時,就說:「出家人還發脾氣。」可見,做一個出家人,社會對他的要求會多一點。這不是不好,要成就偉大的人格,必定要受很多人的要求。

各位要做檀講師也是一樣,將來也會有很多人對你們要求,你們不要難過。比方:「他講什麼佛法?」「你看他講話那麼粗魯。」「你看他行為那麼不好。」等等。你要警覺,不要怪別人對我們講什麼,再說,只要我們真的發心,就是給人批評了,說一些閒話,這也是替我們消災,也是給我們一個懺悔、反省、檢討的機會。

今天來上課,不是講「怎樣講說」、「怎樣有台風」……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解決檀講師的問題,需要我來幫你們解決什麼問題?比方:你們掛礙什麼?將來會遇到什麼?家人信仰不一樣,不歡喜你做檀講師,或是做了檀講師,這裡也叫我講、那個地方也要我講,怎麼辦是好等等。

我們的檀講師到哪裡講,那裡的人都很歡喜。我再問:「有車馬費嗎?」他說:「我不知道。」沒有車馬費,是講不長久的。做一名檀講師,還要另外賺錢付車馬費嗎?至少車馬費的部分要替他負擔。所以,我們的檀講師受邀到世界哪一個地方講課,機票、車費等,要替他負擔。當地的別分院,至少要負責吃、住。類似這樣的問題都可以提出來。

像林清志的夫人林秀美,在監獄裡布教,得到多少獎,受到多少人稱讚,多少出獄的人對他懷念。他們在監獄裡布教二十年,現在都做了大學的老師。

檀講師究竟有什麼利益?有什麼好處?只要你能把檀講師做好,到處都有人歡迎你。

提問一:在很多人的面前講話會緊張,怎麼辦?

大師:大眾的威德讓我們膽怯,遇到人多就不敢講,這是初步的現象。等你講慣了以後,一問:「今天有多少人聽啊?」「三、五百人。」「就這麼一點?」你會嫌少的。

我從小在叢林裡,沒有出過山門,長大後,見到人就害怕。不要說講演,只要一、二個人和我對談,都會發抖。就算很少的人,叫我上台,開始時的三、五分鐘,都感到不自在,心裡也告訴自己:「怕什麼?他們又不會吃我,也不會殺我。現在是我講給他們聽,有什麼好怕!」緊張,那是自然的。我最初講經時,把桌子抓得緊緊的,深怕自己從台上倒下來。台上的經驗,總要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不是幾次就行的,甚至要一年、二年、三年。我也是經過好幾年的訓練才比較純熟。慢慢地,到什麼地方講演,我希望聽眾多多益善,不介意人多或人少。

不過,現在也不喜歡人多,覺得一百人到二百多人最好,就像現在一樣,為什麼?因為講演者一定要有精神力能貫注到大家,讓每一個聽眾都感覺到你的眼睛看到他,你心裡有想到他,你跟他有交流,他才會要聽你講。假如我在這地方,精神力貫注不到你那裡去,甚至我講話的聲音,你在那邊都聽不清楚,我的講演效果,就沒有很大的功用了。因此,檀講師不但語言要響亮,精神力也很重要。

不過,佛光會有一個給各位學習很好的機會,那就是「人間佛光讀書會」(今人間佛教讀書會)。讀書會最大的貢獻,是在後面的半小時。平常我們在家裡,遇到一些困難不知道問誰,現在有十個同學共同讀書,可以互相討論解決。例如有人說:「我現在沒有時間來讀書了。」「為什麼?」「我家的管家跑走了。」旁邊的人一聽:「我替你介紹一個。」或者有人說:「我現在好苦,失業了沒工作,很煩憂。」「你會什麼?我替你介紹到那裡工作。」

無論你有什麼煩惱、憂愁,兒子交友、夫妻感情的問題等等,「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十個同學,可以協助你解決好多問題。這在佛法裡,叫做「法決」,就是以佛法來解決問題。我們的讀書會不講是非,只要不講金錢,不談愛情,談佛法都不會出問題。大家可以藉由讀書會來訓練自己的膽量,訓練自己的思想,經常參加讀書會,就會老練,對於講說、領導、開發思想,會有很大的功用。

提問二:在台下,腦子裡有很多建議,可是一拿起來麥克風,就忘得一乾二淨。

大師:以前成功大學有一位姓閻的教務長,二十六歲就在工礦公司做總工程師,總工程師等於是學校的正教授。做了正教授,就要上課,他在家準備了可以講四小時的教材,結果二十分鐘就講完了,他滿身大汗,不曉得後面的時間怎麼樣才能度過去。經過這一次痛苦的經驗,他發現可能是講說的方法不對,日後,他每講一個問題,例如力道、自然、空氣、水等等,便把主題寫在黑板上,再以畫表的方式講解,講到最後,整塊黑板就成了一個圖表。

後來,這位老師到我們叢林學院教書,每次都用這樣的方式上課,讓我覺得他實在太高竿了。我問他:「講課怎麼能那麼準時,打下課鐘了,一整面的黑板也剛好寫完?」他說:「我是花了多少時間苦練,才能成就的。」後來他也在佛光山出家,可惜很早就圓寂過世了。

現在我告訴你們方法。我曾在「迷悟之間」專欄,寫了一篇〈思想一、二、三〉,我到哪裡講話,都是用四點的方式,有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第四點,就會很好講。

叢林中的出家人,從早上開始,天還沒有亮,準備上早課,要排隊;到齋堂吃早飯,要排隊,一天到晚,你等我、我等你,光是排隊,不曉得就花多少時間。記得當時我對排隊頗不以為然,學生吃完飯,自由回去就好了,為什麼還要排隊?我的一位老師不贊成我的思想,教訓我說:「排隊是一種條理、次序、修行、忍耐,你們這些做法師的,不就是排隊、排隊,排到現在才輪到你的嗎?」他就是贊成排隊很好。

確實,懂得利用排隊的時間,可以記英文單字,可以記佛學名詞,可以作文打腹稿,第一段寫什麼、第二段寫什麼……到現在,我寫一篇文章,可以想好從開頭、中間到結尾的內容。

所以,我覺得講演的人,腹稿需要準備好。或許你說:「是啊!我準備了,但是上台都記不得了。」你可以用一、二、三、四點的方式列綱目。例如:第一點要講什麼是佛,第二點要講什麼是法,第三點要講什麼是僧。如果佛法僧都記不得,沒關係,還可以把佛法僧三個字寫在手心上。你總要想方法解決。

提問三:準備講題時,如何分配時間?如何訓練講演?

大師:如果今天的講演是一個小時,講者不可以講一個小時零一分,要在時間內結束,如此大家都會歡喜。你們有沒有一個感覺,再用功的學生,聽到今天放假不上課,也會很高興;一個怎麼歡喜聽講演的人,知道你要簡短、提早結束,也一定非常開心。講演最怕已經要結束了,「我還有一點。」「再有一點。」「想想還有一點。」就像念經敲木魚,只有愈念愈快,血液不能倒流,水也不能回頭,講演也是要有節奏。

一個小時的講演,要算一算講多少字,可能有快和慢之分。比方,播報新聞就要快,因為一個小時之內,要報導很多事情;平時講話則要慢,太快人家聽不懂。一個小時,可以講多少道理,綱目要弄清楚,有時講理沒事,道理不明;有時只講事,太膚淺,內容不精采。所以,你們準備教材,一定要有佛法、有故事。

道理抽象,枯燥無味,要有故事,以事顯理。在我的經驗裡,每一個印證的故事、譬喻不能太長,一定要在兩分鐘,最多三分鐘內結束,如果講了五分鐘的故事,就不精采了。理要事來明,事也要理來顯,講故事沒有理也不行。因此,一場好的講演,要事理圓融。

常常會遇到一種情況,平時知道很多故事,可是輪到自己要講就沒有了。最好的方式是用名片記下來當作小抄,寫好帶在身邊,當然,小抄上所記的文字要有用。

每一場講演,以一個小時來說,三分鐘的故事要準備三個,詩詞、成語要有四、五條,譬喻、例子多多益善,如此,一場講演就能事理圓融。

過去的讀書人,語不驚人死不休。我們出去弘法,講說的人也是一樣,要把佛法裡精采的、好的東西拿出來講。你要想,講一個小時,我要有多少的佛法給聽眾,才能讓聽眾在我的講演當中有所得。

你們將來開講了以後,就可以知道每一個場次講得好不好,如果演講結束了,大家不散,還留下來跟你講話,雖然講的不是你所說的,那也表示你講得好,為什麼?因為這許多聽眾一時捨不得離開,氣氛、法喜、禪悅,還在他的心中醞釀,想找人談話。假如今天你一講完,人還沒有走出去,聽眾就一哄而散,這就是失敗了,因為人家一點留戀都沒有。

提問四:身為檀講師,怎麼充實自己?已經是檀講師的人,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失去檀講師的資格?

大師:台下沒有聽眾,沒有法緣,自然會被淘汰,自己也不好意思講。不過,當你的正知正見不夠,講過的話,讓人檢舉,說哪裡講得不對、哪裡講得不好,違背佛法、因果、道德,可能你就不被佛光會允許擔任檀講師了。

時間、地點、人名記錯,不常發生還不要緊,只要平時的見解正確,說話清楚,即使偶爾有一些話講得不準確,道理形容得不是那麼好,也不必怕如過去的文字獄般會有罪過或造口業。我想,佛法不是這樣的,只要真誠講說,依於佛教的「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法不依人」,你所說的有合乎佛法嗎?要以合乎佛法為標準。

「依義不依語」,要依道理,不依語言。語言錯了沒有關係,但意義要正確。

「依智不依識」,識是分別,是主觀的見解,不一定要依於意識的分別,但要依於般若智,佛法就是佛法,出世法就是出世法,世間法就是世間法。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要依於究竟的道理,不依不究竟的道理。

佛法裡很多是方便說,就像賣牛奶的人,每天擠牛奶卻沒有人買,為什麼?因為牛奶才擠出來的時候,有腥味、味道難聞,太真實,不好吃。這時候,如果能加工處理、重新製造,就會感覺到牛奶的香醇。又譬如藥很苦,但只要用糖衣包一下,就吞得下肚。意思就是說,我們要運用方便說道理,讓眾生慢慢進入佛法真義。

比方,有人說:「犯了戒,會有什麼罪過。」或者說:「不得了,吃了肉,將來要還債……」等等。我想,佛教不一定要用這種恐嚇人的方法,讓人聽了害怕,嚇得不敢信佛教。對於初學者,要告訴他:「沒關係,懺悔可以消罪,做功德可以減輕罪業……」你給他一些積極的方法,不要讓他停留在恐懼裡,否則佛法是不能弘揚出去的。

例如我到小琉球弘法,當地佛光會的會長是一位校長,帶著我四處參觀,看著茫茫大海,他問了我一個問題:「我們小琉球有一萬多人,都是以捕魚維生。但是佛教講戒殺生,如果我們戒殺就不能捕魚,就無以為生了,這麼說,我們小琉球的人就不能信佛,不能弘揚佛法了。請問大師,我們該怎麼辦?」

當然,我不能說可以殺生、可以捕魚,這在佛法中是說不過去的。但是,我也不能說不可以捕魚,這樣叫他們怎麼生活呢?這種問題,一時之間也很難回答。我只有說:「縱使殺生,不要有殺心。雖然捕魚,但不是和魚有仇恨而要殺死它,只是為了生存、討生活。」讓他聽來,不會感到不安、恐慌。

世間上究竟的真理在哪裡?有時很難說,都是看你的用心。例如在高雄,大家認為烏魚季一來就可以捕撈發財,報紙對此也沒有批評,但是老百姓網捕飛過屏東的伯勞鳥、黑面琵鷺,報紙輿論就給予攻擊、懲罰。後來有一個人就說:「靠海吃海,靠山吃山,為什麼他們靠海的人,吃海就可以;我們靠山的人,吃山就不可以?」乍聽之下,對啊!道理要公平,為什麼對吃海的人寬容,對吃山的人就那麼嚴厲呢?社會公理是很難講的。

又例如在西方國家,感恩節到了,家家吃火雞,可是有一隻鳥不小心被人射中了箭,揹著箭到處飛行,被媒體報導出來,許許多多的人為此都不要工作了,為什麼?為了要搶救這一隻鳥。電視台天天報導、報紙天天刊登這隻鳥飛到哪裡、如何救這隻鳥,為什麼?不忍心牠身上插了一支箭。

那時候我就想:「奇怪?殺了那麼多的火雞,怎麼一點都不同情?」因為殺火雞已成了他觀念裡的一個陋習,可是忽然看到一隻鳥身上中了箭,這從來沒看過,也就要張揚、搶救。

世間上常常有這許多不公平的事,我們要找平等公平的道理是很難的,只有如佛法所說的:「我的心很公平。」

基本上西方人士還是很慈悲的,還是有善良的本性,為了救這隻鳥,舉國震動。總之,朝好處去想就好了。

慈惠法師從大陸帶回來一張《動物世界》CD片。他說:「一套有十二張,我先買一張給師父看,因為內容很殘忍,如果你看了不怕的話,我再叫人把那十一張帶回來。」過去我曾經看過,確實看不下去。但是後來心裡想:「這也不是真的,不曉得是哪一年拍的片子,何必給它騙了呢?不怕!」就再看看這個《動物世界》究竟如何?看了幾遍以後,真叫我坐立不安,為什麼?好像是身上戳了很多刀、箭,很多的牙齒咬住我,真難受。

之後,看到一句話:「生命的存在要殺戮。」意思是,生命要存在就是要殺戮。我最初對這句話很反感,佛教戒殺生,怎麼說生命的存在要靠殺戮呢?不殺,就不能有生命嗎?

看了《動物世界》,感受到生命之間互相殘殺,我不殺你,就會被你殺;我不殺你,不得吃就會餓死;為了一己的存在,而有殺戮之舉。但是,又覺得這個世界怎麼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生命的意思呢?

現在教育部提倡「生命教育」,幾十年來,我慢慢觀察到,像衣服,也有生命,我愛惜它,就能穿得久一點;如果不愛惜,可能幾天就壞了。你以為桌子、凳子只是木材嗎?它是有生命的,你愛護它,就會用得很久;不愛護它,很快就損壞了。甚至整個宇宙、大自然、山水都是有生命的,樹木花草有生命,青山綠水也都有生命。

不過,「生命的存在靠殺戮」也沒有錯,這就是娑婆世界嘛,要讓這個世界上的種種問題平衡、平等、平和、平安實在不容易。所以,《金剛經》裡說「是法平等」,我們如何從千差萬別、森羅萬象裡,不思善、不思惡,到超越這個世間呢?是有這麼一個究竟的世間,但是這個社會沒有。在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有此處、彼處、十方,怎麼樣把這些千差萬別調和,我想,所謂「學佛」,就是要在這上面下功夫,使心靈淨化、心靈擴大、心靈昇華。如果功夫不到,無法認清世間上的差別因緣,也就跟著流轉了。

提問五:對敬老院或者仁愛之家的老人應該講什麼話,他們比較能夠接受?

大師:一個月去一次,一年講十二次;十年要講一百二十次,一百年要講一千二百次,我寫的《迷悟之間》會有一千二百篇,夠講一百年。

《佛光教科書》兩百多篇,一次講一篇,也要講十幾年;《佛光大辭典》有上萬條的名相,很多都是老人家需要了解的,為什麼?因為他要對世界有認識,對人生有認識,對心有認識。

或者,可以講傳記,找古德、高僧大德艱難困苦的奮鬥修行歷程,像歷史上曾當過皇帝老師的國師,不下五百位,也是講不完;另外,有一本書《教乘法數》,講四大、五蘊、八正道、四弘誓願、四聖諦、四攝法、三皈五戒、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也可以有很大的發揮。

看書的時候,最好作筆記,看到哪一段好,就把它抄下來;看到哪一個問題好,就把它記下來。記多了,不管到哪裡講課,翻出一個題目,或翻出一段小抄,就可以隨堂開示了。

隨堂說法就是,今天大家在這裡唱歌,就講唱歌;大家在這裡跳舞,就開示舞蹈。對於社會上的各種事業,為了應他的機,就跟他講什麼話。觀世音菩薩不就是這樣嗎?「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對敬老院的老人說法,可以分不同的主題開示,不要一次講完。比方老人應該怎麼吃,才會增加健康?食物要煮得爛一點,注意衛生、少油、少鹹等;對於老人的運動,如果你能懂得一點「八段錦」、「健康體操」,也可以帶動他們;乃至如何讓老人保持樂觀?唱什麼歌?說什麼好話?每一次開示,都要有一個主題。

過去有一些台北、宜蘭的信徒、朋友,自從我到佛光山開山,三、四十年來,都沒有和我通過信,也沒有來往。我想,你是我的信徒、朋友,幾十年來,怎麼都不跟我聯絡一下?等到走不動了,老病了,才忽然想起我:「大師啊!四十年前我們在哪裡結緣,我現在走不動了,能安排我一個地方住嗎?」當然,我是一個出家人,行菩薩道,救苦救難是必要的。但是,你怎麼到今天才來找我呢?早幾年找我不是很好嗎?你來為常住立功,與大眾結緣,今天不必我照顧你,大家也都會照顧你啊!為什麼不懂得事先要給人,才會有收穫呢?

如我在「迷悟之間」專欄寫的一篇文章〈老來子〉,老了,就來了。當然,你來不要緊,但要想到:「我來了以後要對你們有用,我可以替你看門、替你澆水、替你接聽電話……」像現在台北、高雄許多大樓,多少退伍的軍公教人員,他們退而不休,趁退休的這一段時間與人結緣,有結緣了,大概什麼事都好辦。

四十幾年前,我們就已經辦了救濟院。為什麼人到了年老要給人救濟?有時候是家庭因素,有時是個人問題。一個人假如沒有人緣,就是有錢、有能力,到老的時候,要解決老年的問題,也會比較難。

你可以講:「怎樣做個老菩薩?」「怎麼養老?」「怎麼度過老年?」「老人睡不著怎麼辦?」「你要怎麼想得開?」意思就是,既然要到敬老院說法,對老人的問題就要了解、研究。不過,叫年輕人去講老人的問題,說實在,會講不好。為什麼?因為他沒有體會。等於一般人講說佛法,可以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佛法主要在證悟,悟比較容易,證是不容易的。

提問六:現在網路科技發達,從網站設立演講架構是否可行?

大師:把資料提供上網,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也不是全部。假如跟我一樣的人,上網資料他就看不懂,因為不會看。我想,這個社會裡像我一樣的人還是很多。不過,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那就沒有用,基本上,現在是E世代,佛光山、佛光會的相關訊息也都已經上了網路。

在國際佛光會的組織裡,一百個會員才能成立一個分會,十個分會才能成立協會,四個協會才能成為總會。現在,中華總會有四百多個分會,以後可以成立北區協會、中區協會、南區協會、東區協會、外島協會。

另外,佛光山的道場也在計畫,今後北區總部設在三峽金光明寺,那裡至少可以容納一、二千個人上課、集訓,吃飯、住宿、停車都有安排;中區的分部就設在福山寺,現在正在重建,擁有一間能容納一、二千人的大會堂、大齋堂和住宿的地方;最近在高雄也有一塊地可以建一、二十層大樓,未來叫做「南屏別院」,也可以容納一、二千人活動。

我們希望把道場和佛光會結合在一起,讓佛光會的人在裡面可以辦一些活動,或者學習,會有一些貢獻。

今後我們的別分院,凡是法務,誦經、法會由出家人做;凡是外事當家、總務、社教……可以讓佛光會的在家信徒負責。所以,你們對各別分院要有多一點了解、學習,將來都可以到寺廟來當家。像東海道場的洪金娥、泰山禪淨中心的許卉吟,不等於是當家嗎?海外有一位信徒叫蔡辰光,我曾告訴他,可以留在西來寺當當家。他有豐富的社會經驗,認識各工商界人士,如果他留在西來寺當家,必定比很多的出家眾做的好。就像南傳佛教,比丘受供養,寺廟行政則交給在家信眾推動。

不過,我們佛光會的督導、會長也有一些危機,什麼危機?不認識佛光會。比方,督導和會長爭辦會務、督導把會員帶到別的團體等等。實際上,我參加了佛光會,我就要對佛光會忠誠。對團體忠誠,在這個會裡面發展,才有前途。我是佛光會的會長,慈濟功德會它很好,但我不是慈濟功德會的;法鼓山很好,但我不是法鼓山的。等於我是張家人,就姓張,你是王家人,就姓王。面對王家的爸爸、媽媽,我是張家人,卻跟著喊爸爸、媽媽,這是不對的啊!要分清楚。

有督導、會長對這一個主題、中心還不認識,就更不要說會員了,這表示我們的教育還不夠。所以,我一開始就講,佛教、佛光山、佛光會、人間佛教必定是我們檀講師要研究的,是必修的功課,將來希望大家統統都做檀講師。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