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52 十項修鍊(下)

海內外徒眾講習會

時間:二○○四年三月十四、十六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4.積極參與

積極參與,是一種觀念,是一種合群,也是一種進取心。像到人多的地方或參加大遊行,感受會不一樣,對積極參與的認知也不同。

在佛光山聽到有集會,要熱心參與,你參與,就能與大眾融和;你參與,就能發揮潛在的力量;你參與,就能增加智能、增加光和熱;你參與,就能感覺到「眾」的力量很大。甚至辦活動的人,度量要大,所謂「有容乃大」,我們不但自己要熱烈參加集會,還要歡迎大家都來參加。

就如我們辦講習會,常會有人來問:「我能參加嗎?」像英國的陳慧珊小姐與本山的因緣有多少,他說:「我能參加這一次的講習會嗎?」事實上,我們的會議能有他來參加真是與有榮焉。因此我說:「當然可以。」這麼一個有條件的人,請也請不到啊!可是我仍然不放心地告訴他:「假如有人說你不可以參加會議,你就說是大師叫我來的。」我只有先給他一個特別的權利。

你們唱的梵唄,他比你們會唱;你們敲的法器板眼,他比你們還懂。他寫佛教音樂的博士論文,走遍了大陸、台灣及其他國家做田野調查,他對佛門的唱念是很懂的。佛光山第一次到歐洲表演梵唄讚頌,就是由他策劃。他對佛光山的這種熱愛,可以將佛光山當作他的家,並且覺得很溫暖,可是你們住在佛光山的出家人,有把這裡當作家嗎?有感覺很溫暖嗎?‭ ‬

有一次,我們心定和尚講經,有一個在家眾要參加,結果山上的職事阻止他說:「和尚是講給出家眾聽的。」會這樣嗎?你們問心定和尚,在家眾不可以聽嗎?我們是四眾弟子的道場,佛法有分能聽或不能聽的嗎?像禪堂打禪七,也是有一個在家眾要參加,結果被禪堂趕出來,在寮房裡流眼淚,哭了兩天。他在佛光山服務,難道也不能參與嗎?所以,我們自己熱烈參與,也要讓別人有機會參與。

再講「上台下台」。有一句話對佛光山大眾很有用:「常住叫你上台,你要服從命令;常住叫你下台,你要歡喜。」如果你上台容易,下台也歡喜,以後的結果是常住會常常找你上台下台,就像老師教課一樣,上台下台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了不起。在佛光山不要將上台當作一回事,否則你會很苦惱。常住經常要調職,要選舉或要你下台,如果你下台很苦,情緒很多或有不當的動作,就會讓主辦的單位不敢讓你上台,因為你一上台,就不容易下台,這個很可怕,讓人事作業很困難。最好是「上台就上台,下台就下台」,因為你上台也在佛光山,下台還是在佛光山;再說,台下很有空間,你還會有另一番天地的。

說到沒有「積極參與」性格的人,要修鍊並克服心志的弱點,克制自己個性的盲點。佛光會有一句話「走出去」,代表思想觀念要走出去,眼光境界要走出去。有的人思想太保守,太孤僻,不跟大家在一起,因為沒有參與,很多的事都不知道,這個不知道要怪誰?只能怪自己。

佛光山有的人愚痴、愚昧、無知,對很多世間的常識都不知道,對外面的世界也不了解,那都是由於自己將自己束縛起來、框起來、關起來了。

佛光山是一個教團,我們有目標、有宗旨、有領導,「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其實,我是很民主的人,該民主的地方很民主,但在佛光山,團隊的精神與統一的意志是非常重要的,不懂得團結、統一,佛教與佛光山是不會有力量的。

「我們只有佛光山,沒有個人。」所以,大家必定要團結一心,才能讓所有佛光山的人放心、放心、大放心。

5.樂群和眾

出家人稱為「眾」,即「和合眾」。你出了家卻不歡喜樂群、不歡喜與人和諧、合作,這不合一個出家人的性格。如何樂群和眾?由你們自己去想。

6.改善心智的模式

每一個人心智的模式,都有一種自我的歸類,也因此,有的人有智慧,有的人沒有智慧。其實,人應該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有的人肯「改」,窮則變;有的人不肯改,執著不變。思惟的模式是可以修正的,就像山塌陷了,火車要改道;河川受土石流影響,也要改道,甚至畫家畫一幅畫,要填填補補;寫文章的人要修修改改,才能讓它更好。心智的模式不斷地修正,也會更好。遇到困難挫折時,不要鑽牛角尖;遇到痛苦,忍受不了時,也要「轉身」,改變一下,不要一成不變。像設計這棟房子的彭伯平先生已經過世,多少年來我袒護他,主要地就是他不會「自以為是」,每次要求修改,他都是回答:「是、是、是,我馬上改!」很肯得配合。

大家要學習與信徒相處,要「不變隨緣」,做人處事要隨緣,而道德、慈悲的原則不能改變。不犯戒律的,可以方便隨緣,但對重要的紀律、規矩則不能變。像打球、練拳、舞蹈時,教練都會要求手或腳的動作,不斷地修正,將來投籃才會準、姿態才會美。凡事都不能定型,需要一改再改。

7.養成閱讀的習慣

這一項很簡單。其實你有閱讀,只是沒有養成習慣而已。習慣,有好的習慣、壞的習慣,壞習慣要改,好習慣要培養,像閱讀的習慣就要養成。什麼樣的人能進步?不斷地閱讀、不斷地吸收,就能進步。有的人沒有閱讀的習慣,有了時間卻不閱讀,胡混一下,身心是無法安住的。《金剛經》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我們不要住在六塵裡,要住在佛道上,要住在書上,優質的閱讀能令人開卷有益。所以,自己要規定自己每天讀多少書。

近年來我的眼睛不太好,但是無論到哪裡,身邊一定都帶書,沒有書的日子不好過。書中有沒有「黃金屋」並不重要,主要是書中有能讓人安住身心、增長智慧、讓人反省、無相無形的精神油料。我記得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時,蔡東藩先生所著的《歷朝通俗演義》,共四十本,每一本大概三十萬字,整部一千多萬字,我每一天都要看上幾十萬字,花了一個多月才看完它。

回想起自己從前在佛學院讀書時,因為枯燥無味的課業不合自己的性格,還曾經偷看許多歷史小說,感覺真好!現在,你們可以公開地看書,如果閱讀的習慣又能養成,那是很寶貴的。就像念佛、禪修、拜佛,要養成習慣;言談的禮貌或舉止的威儀,也都要成為習慣。一旦能養成習慣,就例如開車,駕駛久了,不用刻意用心,要快要慢、要左要右,或者變換車道,都是熟能生巧。所以,凡是對未來有所成長的事物,都要將它養成習慣。

8.認知挫折的美妙

你們受過挫折嗎?舉凡父母、社會、朋友、長官、部下給你的挫折、難堪、阻撓,乃至身體上疾病的挫折,心理上煩惱的挫折,認知上錯誤的挫折等等,挫折裡面有委屈、有懊悔、有遺憾,你都能承受嗎?

在美國,小孩子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媽媽就把他往水裡面放,讓他自己發揮潛能,慢慢划到岸邊。難道小孩子的母親心不疼嗎?他就是要製造挫折,讓小孩學會解決自己的挫折。反觀我們現在是挫折一到,就不知道如何是好,沒有解決挫折的準備。所以,我們要能夠感覺到挫折的美感,對於自己討厭、不願意的挫折,要去修正它、美化它。

昨天,我在電視聽到聖嚴法師說:我感到對我不好的人都是我的恩人,因為他刺激我,讓我更堅強,讓我能禁得起,讓我這一生可以在世間上過得快樂,過得有力量。我感謝、感恩那許多給我傷害的人,他們訓練了我,讓我能承擔。

一個人所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試問自己:究竟我有多少武功、技藝能夠精通?你希望人事、境界都能夠順「己意」,但是即使到了佛國淨土,也不可能凡事都順己意的,必然是要「逆來順受」。所以,你們更應該要學習的是「順他意」。

9.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的人遇到問題,往往沒有辦法解決,即使做部下的向主管請示,主管也是支支吾吾不知道如何解決。其實,你們可以設計多少困難的問題,如同學數學要做習題,試著去推算、解決。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什麼問題來了,就用什麼辦法解決,這就是一個靈巧。像彭伯平先生建房子很精明,但是遇到很難解決的問題也會來找我,雖然我沒有他的專業,但是解決困難我是超越他的,哪裡多一塊、哪裡路不通、哪裡應該如何改善……我都可以告訴他。又例如蕭頂順先生,也是做了幾十年的建築,他有困難來找我說一下,我都能提供一些方法或靈感給他,馬上就能解決問題了。

困難朝朝有、處處在,世間哪裡不困難,但是你要有解決困難的智慧與方法,如果你連一點困難都解決不了,一碰到問題就打退堂鼓,一碰到麻煩就是一句:「我不幹了!」這樣是不行的。我們遇到困難或問題時,不能退縮,要學習解決。

10.學習互動互勉

一個人「孤家寡人」是不行的,我們要有信徒、要有同道。你們不是常常回山請求「再給我一個人」、「再給我兩個人」嗎?常住也不是絕對沒有人,只是人調去了,你能與他互動嗎?不能互動也沒有用。如果有人與我關係不好,我一定會找出原因,想辦法解除人我之間的結。人與人之間,終究是需要互動,相互聯手的。

就像前陣子參加「手牽手」活動的人說:「平常感受不出手牽手有那麼大的力量!」是什麼力量?「突然間會覺得那些人都是我的親人,覺得我們都是一家人,好像同胞兄弟姊妹一樣,頓時世界宇宙都與我們融和了。」這就叫做「互動」。

我們要互相幫助,一個人挑擔很吃力,兩個人抬就很容易。甚至不但「互動」,還要「互勉」,同門師兄弟、同窗同學,同在一個屋簷下,你有心事了,挫折、落寞、精神力不夠,我要勉勵你、為你加油,這些都是人我相處的修鍊。

我們不只是在蒲團上修鍊,或是在佛前跪拜修鍊,在人前的修鍊也是很重要的。

十種改進

1.本位主義要改進。

2.歸罪他人要改進。

3.缺乏思惟、思想要改進。

4.關注單一事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改進。

5.藐視危機要改進。對於慢性的威脅,偏差、墮落不能不注意。就像漏水的一個小洞,看似不要緊,但是滴水雖微能穿石啊!

6.沒有目標要改進。當你出了門,卻不知道要往哪裡走;走到街上,卻不知道為什麼而去,那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同樣地,你們學佛出家了,卻不知道為什麼出家,失去目標、失去方向,就像一艘船在大海裡航行沒有指南針,或是航空飛行者在空中失去了方向,都是很危險的。

7.理由太多要改進。要學習不說理由。

8.不敢請示要改進。不敢反映問題,也不去解決問題,將問題悶在心裡,一旦爆發,後果就會更嚴重。

9.掩飾是非要改進。一直掩飾自己的過失,問題會愈描愈黑。錯了,承認就沒有事,否則就要愈陷愈深了。

10.揣摩上意要改進。

安心解決問題

要怎麼安心?就像達摩祖師對慧可大師說的:「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或許你人在國外,但一心想著回台灣安心,其實那是沒有用的。你們在當地面對包羅萬象,能夠心若虛空,無論到哪裡都是可以安心的。《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你住在色聲香味觸法裡,一旦六塵起了變化,就不能安心;如果你住在人我情愛裡,一旦感情起了變化,就不能安心;如果你住在金錢裡,一旦財富變化了,就不能安心。所以,無住、無相、不執著,才是最高的安心之道。或者你能住在慈悲上、住在讀書上、住在信仰上、住在修持上、住在努力工作上,多少還是會幫助你安心的。

能幫助我們安心的是自己,你要看得開、想得通,思想要四通八達,否則,想不通的結果,也就像心臟血管堵塞,需要開刀將堵塞清除。人生有條條大路,遇到困難就要改道、要打通。例如:要想讓智能增長,就要讀書,虛心向人請教,或者寫文章、寫筆記、做功課。不然,就如再美麗的花草樹木,你不為它澆水、不為它施肥,它也會枯萎;就算你再怎麼了不起,沒有飯吃、沒有菜吃,沒有了營養,也不能活下去。我們的肉體是靠飲食而存在的,慧命則是靠思想、正知正見與道德人格來長養的。

現在,我最掛念大家的是「人和」,你們的人事相處沒有本領,就像打一場爛仗。其實,是非人我根本就沒有意義。你們不但自己錯了不知道,就是連自己做對了也不知道,本來可以打勝的戰爭,也因為自我毀滅而打了敗仗。所謂「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人往往因為一句話,在人我相處上,損壞了多少好因好緣。

演培法師說他過去脾氣不好、很會罵人,二十六歲擔任佛學院教務主任時,有一次院長跟他說:「你發脾氣能解決問題嗎?」他一聽,發脾氣只有增加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從此克制自己不要用發脾氣來解決問題。

發脾氣能解決問題嗎?能,你就發;不能,發脾氣是會壞事的,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恚之火能燒功德林」。因此,凡事最好「只從柔處不從剛」。做部下的不滿意主管,這是最大的過失;做主管的不喜歡部下,也是最大的過失。要知道,我們都不是佛祖,而是凡夫,誰沒有過失呢?

無論佛說、孔子說、孟子說、哪一位法師或老師說,只要是好話,我都要能吸收;對於人家講的一句話,聽了都要覺得有用。

南亭法師是從大陸來到台灣的出家人中,最年長的老法師,他住在華嚴蓮社,那是華嚴宗的道場。那時候在台北,有錢、有地位的信徒,全都拜在他的門下。有一次他跟我說,到了台灣以後什麼都沒有,必須重新來過。當時他只帶來一個侍者叫做束東凱,是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他說:「東凱,我們就只有兩個人,要在台灣立足,最重要的就是『相依為命』,要『合作』。以後講經說法就由我負責,信徒來了要吃得好,就由你負責。」束東凱很聰明,在端菜給老法師吃之前,沒事在廚房等菜煮好,他就邊看邊學習,也學到了一手好菜,可以說,全台灣做素菜的人都沒有比束東凱做得好的。他們就靠著這種互相合作的關係,讓蓮社增加了很多信徒。‭ ‬

我們也一樣,都是相依為命,和合養命,誰也不要捨棄誰。主管和部下之間,主管未必好,但他是代表常住,是常住授權給他的,我們就要尊重他。過去我的老師經常替維那師、糾察師講話:「維那師父、糾察老師是常住請的,你們對他服從,就是服從常住;對他不服從,就是不服從常住,不服從常住就『不共住』。」大家「不看僧面看佛面」,他是主管,就要留一些餘地、空間給他,畢竟你不是他的長官,也不是管理他的人。只要他對你的管理不到殘暴無道的地步,忍耐一下就過去了,這樣對你也會很好;甚至,他對你不好,你能學習忍耐,慢慢地,將來你也一定可以超過他。

當然,做主管的人也不要打官腔:「你怎麼都不聽我的命令?我叫你做的事,已經再三跟你說了,怎麼還是沒有做?」你這樣如何能讓人心甘情願呢?

總歸一句,你們在各個地方發展,要想人心歸向,增加人員,要靠「自救」!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