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52 佛光山未來發展的因應之道

海內外徒眾講習會(摘錄)

時間:二○○九年九月十四日

地點:佛光山雲居樓

講習會還有兩天,希望大家一天比一天有智慧,一天比一天有進步。今天大家分組研討「佛光山未來發展的因應之道」,相信一定很精采,一定有很多問題,現在開始提出討論。

提問一:國內外的佛教團體慢慢發展起來,但也有人對於提倡技藝的寺院,如少林寺,不解算不算是佛教?

大師:在《高僧傳》裡的高僧有分好幾類,其中一類就是有神通、有技藝專長的,如懷素是「草聖」,寫草書很有名,一行是天文學家,但是僧團裡沒有人提到他們。

胡適博士曾讚歎近代的蘇曼殊,說:「講到文學,蘇曼殊就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文學作家的代表。」「曼殊」是名,俗姓蘇,社會上尊稱他「曼殊大師」,佛教界則稱他「曼殊」,因為他不是叢林出身,也非佛學研究者,我有一次稱他「曼殊大師」,一位長老很不客氣地說:「曼殊就是曼殊,什麼曼殊大師!」他不屑一講「曼殊大師」。又如八大山人、石濤、石谿在畫界無人堪比,藝術界對他們都很敬重,可是佛教的叢林寺院卻沒有人稱他們「石濤大師」、「石谿大師」、「八大山人」。

名列在《神僧傳》裡的出家人,確實很多是有神異的,也沒有人提他們,因為佛教講究「正宗正派」,其他的叫「旁支」。過去少林寺武功很好,少林派成為武林中的泰山北斗,但在正統的叢林寺院,他們是不上書、不上格的。中國有「四大叢林」、「八大宗派」,分宗立派,但是那許多「旁支」的技藝都不上書,只有修行禪、淨、戒律、華嚴、天台這些佛教的教義,才能稱得上正統、正宗、正派。

佛光山在台灣,被本省的佛教歸為大陸來的外來宗教。可是,台灣哪一個人不是從大陸來的?除了原住民,都是從大陸來的。基本上一個遠處的宗教到了本土,都要受一點苦難,像基督教、天主教早期到中國傳教,是「飛機與聖經齊來,牧師與軍艦並進」,他們藉著政治、軍事龐大的力量,把天主教、基督教弘傳到中國來。

基督教、天主教的傳教士來到中國之後,神父、牧師、教徒被地方民眾殺死、焚燒的,也不只百千人以上。想起基督教、天主教的殉道史、殉教精神,他們能在中國立足,實在不容易。但現在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國傳播就有了基礎。

三、四百年前,台灣沒有什麼宗教,佛教從福建到台灣,大家都很歡迎,就等於現在我們到沒有佛教的國家傳教比較容易一樣。如果當地有佛教,第一個抵制外來佛教傳入的,就是當地的佛教。

如香港的佛教,不敢說我對香港佛教開風氣、有貢獻,但是香港佛教界也不會承認我對他們的貢獻,不准談說、不准有記錄。不過他們能讓佛香講堂在香港立足,這已經很不錯了。我想,香港的佛教要融和,還需要一段時間,就像佛光山在台灣慢慢融入本土,可是到現在,台灣的教界也還不接受。

曾有一個宗教家說:「一個宗教到新興的地方去,沒有二、三百年不容易在當地生根。」佛教從印度傳來中國,應該是戰國時代就開始了,當時透過商人來往,三三兩兩,還不能造成氣候,不過有的商人信仰佛教,就把佛像帶進了中國,像現在中國的胡蘿蔔、胡椒、葡萄等,也都是他們從西域帶過來的。

慢慢地,經過了一、二百年,從秦始皇到東漢明帝,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經,此後佛教才正式被認同、普遍。有一位楚王英奉佛很虔誠,是君王信奉佛教的先例。今日我們到世界各地傳教,基本上失去了當初佛教、基督教傳教的精神,他們到各處傳教,都是從國王開始,國王信奉以後,傳播就很快了。由上而下比較容易,現在都是由下而上,由幾個信徒開始,慢慢成立一個會,再慢慢擴大,這沒有經過二、三百年,不容易引起重視。

所以,現在我們要把佛教推廣到國際,要喊出一句「本土化」。

最近余秋雨先生在大陸接受記者訪問,記者問:「你是佛教徒嗎?你一直在宣揚佛教……」要他回答。他說了一段話值得大家注意:

「中華文明在春秋戰國時期,有莊子、老子、孔子、孟子這些大思想家,諸子百家思想齊鳴。當時佛教傳入了,但是一個外來的思想,哪裡能抵得過中國這些思想家?兩千多年來,那許多思想慢慢蕭條了,佛教卻愈來愈普遍。

即使佛教經過多少苦難如『三武一宗』,仍能昂首闊步在中國發展,因為佛教是人民需要的、是人民的宗教。過去諸子百家不講天文,講氣象、講自然,研究無為清淨;不像佛教講生死、因果、業力,因為佛教講到每個人,所以佛教是人本的、人要的,那許多思想家、哲學家,在佛教的信仰之前黯然失色了。」

剛才這段話,把中國文化的發展、佛教的價值、不容易消失的特點都說出來了。我希望的「本土化」,並不是說我們要完全像當地的法國人、美國人那樣,這需要一段時間,不容易完成,但是我們要傳教,要散播種子。有的種子,春天播種,秋天收成,像大樹的種子,今年種,可能要五年、十年、二十年後才開花結果,佛教傳播,也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生命是無限的,雖然我們一期生命才幾十年,但從釋迦牟尼佛的傳記、本生譚,我們可以看到,成佛也要經歷無量阿僧祇劫,多少生、多少世,所以我們不要太短見,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大體;不要只看到近處,不想到未來。

佛經裡講到時間,就是「無量阿僧祇劫」;講到土地、空間,是「十方世界」;講到人就是「無量眾生」。所以,我們佛教徒在這種偉大的教義之下,怎麼可以不擴大心胸?所謂「法界一心」,我們要有這樣的情操,要慚愧自己遇到聖教卻不成材,沒有信仰、沒有氣質,本性不能和佛教相應,要自我提升。

我們不必去評論台灣各教派的發展,不過,像我在台灣弘法六十年了,二、三年前,有人就在電視上說:「我們看台灣的宗教,只有佛光山是正派的。」有這一句話,自己多少辛酸、多少委屈都可以不計較了。為什麼?佛光山是正派的!希望佛光山的弟子們都能正派,這是很重要的。

佛法無量義,以「正」為本,八正道也是「正」,所以「正字招牌」很重要。我寫的字,有人拿到「正命」,不曉得這對他有什麼關係、什麼意義。其實,在所有的字當中,要覺得「正命」對你是很重要的。人之所以活著,就是一條「命」,命是活的、動態的、永恆的,是生活、思想、財富,是有內容的,命是公眾的、是普利人天的。所以,拿到「正命」,對你可以說是法寶。

我每次寫字要告一個段落的時候,旁邊的人都知道我會寫「正命」。為什麼?我很歡喜,我覺得寫個「正命」才能表達自己的心境,覺得有意義。

現在我們在全世界推廣國際化、人間化,我們推動正派佛教,希望佛光人都是正派的人。

提問二:最近聽到慈濟要立「慈濟宗」、法鼓山要立「法鼓宗」,那麼佛光山會成立「佛光宗」嗎?外界有人問起。

大師:研究中國宗派的發展史,創宗立派都不是第一代,宗派形成不是由上而下,是要到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發揚光大以後,才尊哪個為第一代、第二代,當然他自己也有條件名列第三代、第四代,這就創宗了。

佛光山當然有條件創宗立派,在多少年前就有人要我創宗。就講「人間佛教」吧!歷年來,我對人間佛教發表了多少意見,都收錄在《人間佛教語錄》上、中、下三冊裡。現在大家都在講人間佛教,每一個資料你們都要當寶貝去研究才能懂。不去看、不去研究,還要議論什麼「人間佛教」?你就是說你信仰人間佛教,我也不稀奇。為什麼?你根本就不懂。

例如現在有人說,太虛大師是人間佛教的創始者。我也很崇拜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是由他呼籲的沒錯,但他不是創始者,真正的創始者是釋迦牟尼佛。

也有人說,印順法師是人間佛教的弘揚者。但是他弘揚了什麼人間佛教?立了什麼理論?做了什麼人間佛教的事業?基本上他是宗派論師。做宗派理論的論師很不容易,做人間佛教的創造者容易,因為人間佛教是一個「教」,理事圓融。

如果說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創始者,我也不覺得很了不起,相較於理論的大師,我還是慚愧。我也不敢承認我就是人間佛教的創始者,因為這些都是佛陀的、佛祖的。

有人歧視人間佛教,認為跟原始佛教不一樣,原始佛教講「苦」、「空」、「無常」、「無我」,人間佛教難道就不承認這個道理嗎?人間佛教不是不承認「苦」,苦只是過程,不是目的,我們是要知苦、離苦。就像奧林匹克運動會,它要傳達給人的是勇敢、勝利,有一些宗教,包括佛教也是要給人快樂,所謂「知苦予樂」,要快樂,就不能不知道苦呀!

此外,人間佛教也講「無常」。壞的無常、好的無常,一切都是無常。了解無常,我們才能追求一個永恆的道理。

講到「空」,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四大皆空」,現在我想把它改成「四大皆有」。因為「四大皆空」是一半,「四大皆有」也是一半,「空有不二」,才是整個佛教的宇宙人生。

說到人間佛教,〈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就是根本佛教。

「慈悲喜捨遍法界」,我們要散播歡喜,散播慈悲,從自己擴大到全世界。

「惜福結緣利人天」,惜福,是自我的修行;利人,是服務整個人類,我們對人天的一切眾生,都願意給予祝福。

「禪淨戒行平等忍」,禪、淨、戒行,乃至天台、賢首等,也就是包括佛教所有修行的義理。

「平等忍」,佛法就是一個「平等」義,愈懂得中道、懂得平等、懂得緣起,就懂得佛法。「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最高的意義。

「慚愧感恩大願心」,這是要實踐的,要慚愧感恩,要發大願心。學佛也有學位,修學當然要發願,哪一個菩薩不是從發願開始才成佛、成道的?

所以,光是〈佛光四句偈〉,就包括了佛教八宗的概要,就能創宗立派了。

這一次召開佛光會理監事會議,聽到(心)定和尚帶領大家念「國際佛光會會員信條」,裡面有一句「我們信仰人間佛教」,那就是創宗立派的宣言;我們現在講「一教」、「二眾」、「三好」、「四給」,也是宣言呀!

其實這些信條、宗要也不是我的,我只是整理,所有都是佛說的。

話再說來,法鼓山、慈濟要創宗立派,我們樂觀其成。中國的寓言故事「龜兔賽跑」,我們不是聰明的兔子,我們就做一個笨拙的烏龜,慢慢走。

提問三:早期師父以台灣為起點,把佛法弘揚到世界各地,第一代的信徒以年齡來說,已慢慢老化,當然有的信徒到現在還在各地發心。尤其現在社會慢慢走向少子化,接引年輕人也是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因應信徒老化,以及接引青少年來佛門的問題?甚至接引社會的菁英?

大師:「對老人要尊重」這句話,包含了信徒多少歲月的發心、供養、犧牲、奉獻,因此我們要認識老信徒,要尊重他們,不嫌棄他們,佛光山不是「棄老國」。前一代的老信徒創建了佛光山,為我們全世界的道場盡心盡力,我們不能捨棄他們。當然對老人的尊重、慈悲究竟到什麼程度?這個也很難講。不過我們對一切眾生都應該要慈悲,雖不是做到無限的慈悲,有限的能做到也不容易。

現在我們能享受「佛光山」這三個字,是這些老信徒從開山以來就結下的緣分,我們不能放棄他們的溫暖、不能放棄他們的精神。

說到接引青年,我記得過去辦大專佛學夏令營,很多青年人覺得佛光山真好,吃飯不要錢,一來就有人接待,山上的水果任他們採食,他們認為佛教就是這樣,所以到各個寺廟,都把佛教當作一個俱樂部。

後來有一位會性法師就來警告我:「這些年輕人只會吃喝玩樂,佛光山給人吃得起,我們的寺廟可給人吃不起。」其實,對年輕人就是要容忍一點,像很多年輕人要來寺院做義工,也要給他利益,或者讓他來打工,這也是結緣、幫忙,讓他們對佛教有所參與。

我們過去不也是這許多佛教的前輩給我們一點機會,讓我們參與、跟佛教結了緣,到最後我們出家、入道了?雖然那許多的出家人,他們有時候脾氣不好,也會罵人、怪人,但我們不就是他們度來的嗎?所以要心懷感激、感恩,也用這樣的心來對待年輕人。

佛教裡除了對老人、青年,還有兒童。我們辦兒童班、兒童夏令營,也都要把它辦得有聲有色。另外,如剛才提到的,要度菁英的佛教徒。

《四十二章經》講,度五個沒有信仰的人,不如度一個有信仰的人;度五個有信仰的人,不如度一個了解佛法的人;度五個了解佛法的人,不如度一個有修行的人。像現在一個吳伯雄居士,至今他為佛教發揮了很大的力量。

今天報紙上有一則新聞,提到單國璽樞機主教和聖嚴法師兩個人,他們一生誰也說服不了誰。我和單國璽樞機主教也有幾十年的往來,可是我們誰也不說服誰,你做你的樞機主教,我做我的和尚。這個沒關係,不一定要強人同己。所以,剛才說到對老人、年輕人,對信徒都要尊重、愛護,人都是彼此互相的。

就等於辦學校,一定要有一個好校長,有好校長才有好老師,有好老師才有好學生,有好學生才有好學校,有好學校才能請到好校長,這樣的關係就像是佛教的「惑、業、苦」,都有因果關係的。現在佛教裡有許多的信徒、義工、幹部,和我們出家人都是彼此互相信任才有今天的,因此我們不要自高自大,我們做一個出家人能受到尊重,也是要別人來尊重才有的。

過去有一個空軍的小兵、地勤人員,他要養五個兒女,這怎麼有辦法生活?我就是為了他才辦育幼院的。後來他出家了,從此不用為兒女辛苦。

出家後,有一次他上山來看兒女,就來跟我見面,說:「院長,你們佛光山的比丘尼太傲慢,像慈惠看到我來都不拜。」這個太傲慢了吧!我心想:「你有什麼東西值得拜?」

拜,是心的恭敬,男眾比丘不應該有女眾見到他就要拜的思想。現在世界上多少先進的國家都是提倡男女平等,也有女眾做到總理的,佛教能不進步嗎?

提問四:現在的禮儀公司愈開愈多。他們跟一些臨終關懷的團體,或幾個專門念經的小廟都有聯繫,所以等於是一團人專門在做這個生意。因為這樣,我們有一些老信徒要臨終了,但他的下一輩跟我們接觸比較少,有時候我們要去協助他,也覺得不方便。

大師:時代的變遷是擋不住的洪流,我們只能適應,要改變可能很困難。例如講到「佛教經濟」,過去寺院靠田產生活,後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下來,寺院的土地沒有了。不過沒關係,佛教就辦素齋,今後素食必定很符合時代性。但是現在一貫道到處開素菜館,佛教也慢慢爭不過,素菜慢慢讓一貫道來包辦。

出家人念經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歷來寺廟都有寶塔、納骨堂。寶塔是佛教的,是放靈骨的,但是現在政府也不保障它的存在了,到處在建寶塔,甚至民間也投資建寶塔,給人放靈骨,儼然是一塊可以與佛教爭奪的大餅。

現在台灣到處都在蓋寶塔,經商賺錢,佛教比不過,甚至一些寺院裡的寶塔塔位還沒有滿,卻由於當初沒有向政府登記,反而變成是不合法的。合法的寶塔、納骨塔,恐怕只有佛光山的萬壽園才有。我們的萬壽園早已向政府登記了,所以我們沒有受到殯葬禮儀公司的壓迫,我也不和他們爭,有人來、沒有人來佛光山放靈骨,都不要緊。

要知道,一個納骨塔裡有多少萬千的親情,所以正信佛教的經懺一直都是秉持有義無利的理念,為人服務,何況人都有生老病死,必定會要找我們去念經。

剛才講到禮儀公司以念經為業。社會上一個有志的人,不會去賺念經的錢。佛教的經懺鬥不過這些商業化經營,因此我們義務為人服務可以,賺錢的就沒有必要。

我們要轉移我們的生存之道。我們要有學問,要有佛法,要傳教;我們也可以做醫師、做護士、做心理諮商;我們辦社區大學,辦各種活動,這些都是禮儀、殯葬公司做不到的。

禮儀公司把我們的服務都轉移去了,也給我們一個檢討:我們為信徒的服務,還欠缺一個緣分。

禮儀公司為客戶的關懷是從安寧病房開始,而我們對信徒的關懷,要從兒童、青年的時候就開始。我們要經常為當地的婦女、各界人士辦一些活動。可以從喝茶、喝咖啡、滴水坊、茶藝館,先給來的人種一些因緣,讓他對我們建立感情,可能最後他不要禮儀公司,會要我們來幫忙,因此佛教可以從這方面來加強我們的能量。

佛光山不靠經懺這一行。我記得初到宜蘭的時候,宜蘭台灣水泥公司常務董事林燈的母親過世,全台灣所有重要的人物都去了。當時台灣水泥很有錢,就找宜蘭縣政府的社會科張科長到雷音寺找我,希望我去參加告別式。

那時候連個坐的客廳都沒有,只好立在佛前。我那時已經是宜蘭縣佛教會的理事長,他說:「林燈的家屬要你去拈香,你要建念佛會的講堂,所有水泥他都願意出給你。」

一個講堂的建設,最重要的就是水泥,我那時候雖然年紀輕,但是很有原則,一聽就說:「張科長,水泥有什麼了不起,你用黃金來替我打造我都不去。」他很意外。我覺得,你弄個水泥誘惑我去念經,教人討厭。雖說我沒有發過信徒的脾氣,不過這是科長,不是信徒,我要把出家人的人格告訴他。後來那一次我沒有去。

在宜蘭那麼多年,我替人送葬、舉行告別式,都沒有拿過錢。我願意這麼做,是因為那是我的信徒,他平常支持我,他走了,我送他一程也是應該的。只有一次收了人家給我的六十塊,就把它拿來辦《蓮友通訊》,後來宜蘭念佛會每個月就出一份《蓮友通訊》。現在宗史館還有展示。

我把這個過程告訴你們,就是讓大家知道,我的思想、人格、原則是這麼養成的,有所為、有所不為。

不過五十年前,我為了要辦佛學院,也曾到太平間念經念通宵,從晚上念到隔天天亮。為什麼?也不是說我沒有拿過錢,只是念過以後,佛學院的總務會去收。因此做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關於經懺佛事,佛光山今後的法器、唱念還要再加強。我現在交給傳燈會一個任務,對於梵唄、懺儀、佛事要加強訓練,不光是要好,還要標準。佛光山平時不做佛事,如果要做,威儀第一!排班、威儀還要再加強,要不斷訓練。

提問五:徒眾平時在外弘法,常感到自己很不足,希望能再繼續學習,是否本山,或分洲,每洲至少一年有個幾次,讓大家有學習的機會?‭ ‬

大師:「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講說是出家人的本分。不講說的出家人,在過去叫「啞羊僧」,就是「不會叫的羊」。你們要做一個啞羊僧,還是一個弘法的出家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會把佛法興隆起來,興隆的佛法不會把人帶動起來。剛才提到要訓練出家人的講說,其實自覺很重要,要自我訓練。過去我和你們說過,最初我自己也不會,我是怎麼從不會裡慢慢勉強自己的?丟醜訓練,要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你不聽,沒有想要照著做,再好的道理,大家一解散就沒了。

《佛遺教經》說:「我如善導,導人善道,汝若不行,過不在導。」我引導你走路,你不走,過失不在我。「我如良醫,知病予藥,汝若不服,過不在醫。」我給你的藥你不吃,病怎麼會好呢?過失不在醫生。

所以現在佛光山要有「奉行力」,過去社會講「執行力」,現在還要有奉行力。「奉行」,就是「依教奉行」。每一部佛經的開頭是「如是我聞」,最後圓滿是「依教奉行,作禮而去」,沒有奉行,光是讀「如是我聞」,可能聞得也不真實,可以說一部經聽得七零八落。因此我們學習一部經,要「如是我聞」、「信受奉行」。

剛才講到「出家人如何自我健全」,能夠自覺是最好的。不過人都有惰性,你說要「自覺」,很難。

今天各洲道場不管是辦活動或講經,也不管是一年一次,還是辦一個禮拜的等等,必定要有佛光山的教材。我常常聽到我們的徒眾在哪裡講經,例如有人講《地藏經》你對《地藏經》的地獄都了解嗎?《地藏經》的刀山油鍋是什麼意思,講得出來嗎?我一生都不敢講《地藏經》。講《地藏經》的人,或許你沒有能力講別的經論?或者你和地獄比較相應?或者你從地獄出來的,對它比較了解?不然你為什麼要講《地藏經》?佛光山有那麼多教材,不好嗎?

我剛才說,可以在各洲辦講習會、讀書會,傳燈會可以辦教材營,經過資格評鑑及格的,可以做弘講師、弘教師、弘導師。即使佛陀,當初也要「三轉法輪」說法,因此我們也應該這樣,不能一次就通過。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