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72 般若的真義

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節目錄影

時間:二○○六年十二月六日

地點:廣州中山大學懷士堂

李(萍)副書記、梁(慶寅)副校長、劉(長樂)總裁,各位教授、嘉賓、同學們,以及主持人曾小姐,大家好!

我本來要講的題目是「般若的真義」,由於一般人不大了解「般若」兩個字,所以就方便說是「佛教智慧的真義」。不過「般若的真義」還是比較好,因為智慧是般若,但不完全代表般若的意思。

智慧是對外界的分析、分辨、解釋,而般若就像一面鏡子,你表現什麼,它就呈現什麼。智慧有好、有不好,例如智慧可以增進科學的發明,也可能造成智慧型犯罪,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但是若能將智慧昇華為般若,情況就不一樣了。

般若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它是人人本具的寶藏,是每個人的心。心的種類很多,有肉團心、分別心、私心等,而其中的般若心,又叫做「平等心」,是世界上至高、至大、至美的心,雖然每個人都擁有它,不過大部分的人還沒發現它。所以大家要努力修行,以修到般若心或平等心現前為目標。

平等心好比陽光無私,普照大地;大地無私,普載大眾;空氣無私,隨人呼吸;流水無私,任人汲取。又如同聖人的心,孔子、孟子、耶穌、釋迦牟尼佛愛世人的心,就是從般若中表露出來的。

般若是人人內心的寶藏,也是我們不死的生命。人有生死,而般若的生命不死。好比茶杯破了,不可能恢復原狀,但是茶杯裡的水,即使流到桌上、地上,用抹布、拖把擦拭,仍然一滴不少。所以身體是物質,有生滅無常的現象,但是生命如流水,在五趣六道中流轉,永不停止。

過去有人唱「薔薇薔薇處處栽,薔薇薔薇處處開」,我們也可以說「般若般若處處栽,般若的花兒處處開」。倘若我們能把生命裡的般若寶藏發掘出來,它的功用將是無限的。

般若最大的功用,不在哲學的談說、知識的辯論,它可以運用在生活裡,可以是人生最高的知識。般若,就是智慧,就是靈巧,我們一旦擁有它,就能了知一切。

般若是有層次的,如同學校裡的課程,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之分。

一年級的般若是「正見」。正見如同照相,必須將焦距、光圈對正,才能照出清晰的畫面。又好比信仰,要選擇正信,一旦邪信就危險了。一個人沒有知識,頂多是愚痴,但是一個人邪見,見解、觀念錯誤就危險了。

正見什麼呢?正見世間的因果。凡事都有前因後果,沒有任何東西是突然從地下蹦出來,也沒有什麼東西是忽然從天上掉下來的。他能發財,必定是辛苦付出的代價;他會貧窮,也必定是有因有緣。因果是不欺負人的,如同般若是平等的。除了正見有因有果,還要正見有善有惡,有前生有後世,有聖人有凡夫。

二年級的般若是「緣起」。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到的宇宙人生真理就是「緣起法」。世間上無論什麼東西,都不能單獨存在,都是眾緣所成。例如:一朵花要靠土壤、水分、人工、肥料才能成長;我們要靠父母養我、老師教我、朋友幫我、機關用我、工廠織布、農夫種田等,仰賴眾多因緣,才得以生存。甚至藉著這些因緣,我們才能再給人因緣,養活家小、幫助朋友、貢獻社會。所以,一個人了解「因緣」,就不會自私,就能同體共生、感恩、包容。

人是互相依賴的,有你的存在,才有我的存在,假如沒有眾人,只有自己,連個說話的對象都沒有,生活就乏味了。因此要常想,為人服務是應該的,別人給我因緣,我也應該回饋,給別人一些因緣。

三年級的般若是「空」。空,不是沒有,要「空」才能「有」。例如:茶杯是空的,才能裝水;口袋是空的,才能置物;房屋有空間,才能聚會。耳朵要空、鼻子要空、口腔要空、腸胃要空,倘若不空,如血管阻塞,那可麻煩了。

佛教說「空」,是將「空」和「有」做調和,切莫將「空」和「有」對立、分開。就如《般若心經》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物質,空是精神,這兩個東西沒有不同。

「空」是本來面目,所謂「真空生妙有」,因為「空」才能「有」。比方有人說這是講台,這是桌子,其實它不是講台,也不是桌子,它的本來面目是木材。木材做了桌子,才稱桌子;做了椅子,才稱椅子;做了凳子,才稱凳子。講台、桌子、椅子、凳子只是假相,木材才是本來面目。

或許大家一聽是木材,日後便改口說這是木材。也不是這樣!它的本來面目是深山裡的大樹,大樹被砍下來後才做成木材的。

我再問這是什麼?各位可能就說這是大樹了。不對,這是一粒種子。種子埋進泥土裡後,經過陽光、空氣、水分、肥料的滋養,宇宙萬有因緣和合之下,它才成為桌子、凳子的。

說它是假相,乃因它是空相,是暫時的、緣起的,就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是凡夫的心住於假相上,才看不清真相。

有了般若,看待這個世間就會不一樣。一般人看它是真的,其實是假的;看它是假的,其實是真的。好比甲認為潔淨的,乙說很骯髒;甲說骯髒的,乙認為很乾淨。又譬如人視糞便為汙穢惡臭,而狗子卻把它當作珍饈美味;有的人覺得小魚小蝦好髒,愛吃的人卻視它為佳肴。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可以舉個比喻:

有對男女,婚後不久,先生歡喜地對太太說:「太太,今天我放假,地窖裡的酒應該已經釀製成功,拿點上來喝吧!」太太聽後立刻到地窖裡拿酒。酒缸才一打開,太太便嚇到了,「哎喲,竟然藏了一個美女在這裡。」於是他怒氣沖沖地從地窖上來,對著先生大吼:「喂!你怎麼在酒缸裡藏了一個女人?」先生說:「哪有這回事?」說完便親自去看。先生一看,更加生氣,說道:「哼!你這個賤人,自己藏了男人,還說我藏女人。」兩個人因此大吵大鬧,「你藏男人」、「你藏女人」……

恰巧他們的師父路過,聽到兩個徒弟在吵架,便敲門進去關心。接著,兩個徒弟帶著師父到地窖裡了解情況。師父掀開酒缸一看,不覺笑了起來,順手拿起一塊石頭朝酒缸丟去,酒流出來了,連個人也沒有,這才知道原來那是他們的影子啊!

人常常因為執著假相而造成誤會,因此,唯有空才是正見,才可以見到真相。

四年級的般若是「證悟」。真理不是公說公有理,也不是婆說婆有理,是禁得起印證的。真理應具備的條件:

第一、普遍性:普遍如此的意思。真理不只在廣州說有理,在全中國、全世界說都能被認定。例如:人有生就有死、花開了就會謝,這種道理不會有人否認。

第二、必然性:必然如此的意思。無常變化是世間的必然性。好比小嬰兒出生後,漸漸長大,成為女童、小姐,再有男人追求,做了太太、媽媽,最後就變成老太婆了。究竟這個人是女童、小姐、媽媽,還是老太婆呢?都是,也都不是,因為這些過程都是假相。

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恆常不變的,但是無常不一定不好,因為世間會變,所以人不會一生一世窮、一生一世苦、一生一世愚笨,只要努力,就可以改變人生。

第三、平等性:真理不是你有錢,所說的話就有道理;他沒有錢,所說的話就沒有道理。不管男女老少,有錢沒錢,道理就是道理,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基督教常說:「信主得永生。」這句話沒有錯,但是站在佛教的立場,其後可以再補一句:「不信也得永生。」因為永生不關信或不信,生命本來就是不死的。

當然,不是說有了信仰,人就不會死,生老病死還是如常,只是對生老病死的看法會不一樣。舉個例子:

有家醫院宣布某位老婦人將死的訊息,老人的兒女、親人聞此消息,各個圍繞在他的床前嚎啕大哭。這時老人忽然開口:「我想喝杯酒。」人都要死了,怎麼還想要喝酒?雖是如此,孝順的兒女們還是趕緊去找酒。老人喝過酒後,又對大家說:「我想吃一根菸。」信天主教的兒子不以為然地說:「媽媽,醫生說將要歸天的人不可以吃香菸。」媽媽就說了:「要死的不是醫生,是我耶,他怎麼知道我的需要?」大家一聽,覺得有理,便又弄來香菸給他吃。吃過香菸後,老婦人歡喜地說:「人生好美呀!」便安然歸西了。由於老人心中有般若,對死亡沒有恐懼,所以就能解脫。

世間上,時間有春夏秋冬,空間有東南西北,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只要你擁有般若,就能看透無常這一回事,就可以發覺自我的價值。

《般若心經》開頭說:「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什麼是「觀自在」?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誰是觀世音?各位就是觀世音。

有人問:「觀音菩薩手持念珠,他念什麼啊?」「念觀世音。」「觀音菩薩為什麼拿念珠念『觀世音』?」「求人不如求己啊!」每個人都是觀世音,自己不能自我健全,卻付託給神明,是遙不可及的。所以,自我觀照,才得自在,能自在則天地宇宙、虛空萬有都是你的。

不過有時觀照自己還是不能自在。為什麼?比方看到這個人,我心裡就不歡喜;看到這個地方,我就不高興;到了這個時間,我就不舒服;面對這個社會,我不能接受、認同,如此,也就不會自在了。

記得多年前,海外經常可以聽到大陸的廣播:「各位海外同胞、台灣骨肉同胞……」骨肉同胞、血肉相連,這是多美好的關係,但實際上並不那麼美好,我在台灣住了五十七年,台灣人不認為我是台灣人,反而說:「這是大陸的外省人。」等到我有機會回大陸故鄉揚州探親,揚州的父老兄弟姊妹們也不認識我了,他們都說:「這是台灣來的和尚。」我已找不到我的家,找不到我的根源,找不到自己了,我好像是一個流浪漢啊!雖然出家後,早已過慣了孤單的生活,但是到底無家可歸,無國可投,還是痛苦不堪。因此,後來我就安慰自己:做個「地球人」,因為地球不會捨棄我,它允許我在這裡生存。

雖然如此,中國大陸還是很偉大的。近年來中國建設發展迅速,經常在世界上嶄露頭角,國力愈來愈強大。過去中國人在世界各地被稱作「東亞病夫」,現在已經沒有人提了,各個都說「中國好偉大」、「中國的前途無可限量」。所以,現在的中國就如虛空一樣廣大。

再說「空」的相狀,例如茶杯是圓的,它就是圓的;房子是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它就是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所以,空是無相,但無所不相。

用「般若」分析世間的真相,才能進入「觀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說,人要能「觀自在」,最重要的就是「照見五蘊皆空」。所謂「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也就是組成人的生命體的五個要素。

「色」是物質,「識」是精神。當物質和精神互相結合,就有了受、想、行的功用,五蘊和合的我也就是「五蘊我」。

佛教常說「四大皆空」,所謂「四大」是指地、水、火、風,而「色」就是由四大組合而成的。好比人的骨頭堅硬如地,痰、便溺如水,體溫如火,呼吸如風。假如四大中有一個出問題,所謂「四大不調」,人就不能存活了。同樣的,花草樹木也要有土壤、水分、陽光、空氣的滋養,四大和合才能生長,沒有這些因緣就不能存在了。

因此,所謂「空」,不是死亡後才空,是指個體不能單獨存在,沒有獨立性,必須和其他因緣相互依存才能存在。任何東西,即使小如一沙一石,都離開不了「空」。

人生為什麼會苦?就是人和人、人和物、人和環境、人和氣候、人和社會……不能協調。

歐洲足球比賽場上,幾十萬人聚精會神地盯著足球賽觀看。一位先生邊吃香菸邊觀賞,正當看得入神,一不小心香菸燒到鄰座男士的袖子,男士痛得驚聲叫喊。吃香菸的先生趕緊道歉:「對不起、對不起!真怪我不小心。」恰巧這男士看球看得忘我,隨口就說:「沒關係,回去再買一件就好了,看球比較重要。」萬萬沒想到火舌竟然又延燒到另一位小姐的頭髮,小姐大叫:「哎呀!我的頭,我的頭髮怎麼起火了?」這位先生趕緊再道歉:「對不起、對不起!是我的罪過。」沒料到的是,小姐也因為看球看得入神,竟說:「不要緊、不要緊!回去再換一頂就好。」

入神、忘我也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能「無我」,當然連苦都沒有了。

中國總書記胡錦濤主席近來倡導「和諧社會」,儘管中國有十幾億人口,只要大家都能用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人人具有般若的光明,那麼「和諧社會」就不難了。

提問一:佛教興起於東方,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東方智慧,那麼以西方人的思惟方式和既有的宗教信仰,要接受佛教的理念,是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大師:信佛教不是絕對的偶像崇拜,也不是釋迦牟尼佛或觀世音要你信仰,其實信佛教就是信自己,因為人人都有佛性。大家不要把佛當作神仙,佛是人,我們應該發展以人為本的佛教,發揮人性,提升人性,就能到達佛性了。

現代信教自由,也有佛教徒信仰其他宗教,或基督教徒信仰佛教的情況。我覺得,宗教之間可以相互往來,「異中求同,同中存異」,不必強調絕對要信仰哪一個宗教。如同中山大學學生除了修文學課,還可以再修哲學課、物理課;吃了這一道菜,還可以再吃那一道菜;交這個朋友,還可以再交另一個朋友。

提問二:雖然不同的宗教間可以「異中求同,同中存異」,還是想再請問大師,在弘揚佛法過程中,是否曾和各地原有的宗教發生矛盾或衝突?

大師:佛教在歷史上,沒有和政治、社會、宗教發生過衝突。就以中國來說,佛教從東漢明帝傳入中國兩千多年來,不曾向政治反抗、革命。佛教徒就好像公司的員工,一心只為服務社會、圓滿工作、對人慈悲、觀照般若、實踐無我、捨己為人、弘法利生,對於公司董事會的運作,誰上台、誰下台、種種是非糾紛,一概不用管。因此,中國社會雖歷經改朝換代,任誰當家,佛教徒都是給予擁護,就像現在中國大陸各地大小寺廟的出家人、佛教徒一樣,都很愛自己的國家。這就是佛教的特性。

提問三:您和大陸佛教界經常有些交流,您覺得大陸和台灣的佛教發展有什麼不同之處?

大師:無論是大陸或台灣佛教,都是信仰同一個佛陀,基本教義「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也都是一樣的,這沒有人有異議。只有戒律、制度傳到中國之後,各宗各派因為修行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意見。其實這種現象在學術界也是如此,一個學術道理,大家總會給予一些論議。但是向各位報告,我出家將近七十年,從不好辯,總覺得既然兩人想法不相同,何必再辯論呢?

在台灣,我常聽到一句話:「三通未通,宗教先通。」所以,基本上兩岸佛教的往來和諧、熱絡,相同之處還是比較多。

提問四:佛教團體在歷史的不同時期,面對不同的歷史情境,會呈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徵,比如魏晉南北朝和唐宋時期的特徵是不一樣的。請問大師,您認為面對當今社會,佛教團體最應突顯的是哪一方面的性格呢?

大師:佛教在中國流傳兩千多年,最早只是傳播,如譯經、刻經、出版、立佛像,這從敦煌、雲岡、龍門石窟可見一斑。日後漸有改變,比如有的人喜歡參禪,就蓋禪寺;禪宗也因此而轉型。有的人喜歡念佛,就走入民間,形成「三根普被」、「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景象。

歷朝以來,佛教除了各宗各派爭奇鬥豔之外,還有大乘、小乘,密宗、顯宗的區別。到了現代,為了佛教未來的發展,推動人間佛教就格外重要。

二十年前我到北京,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提及他倡導「人間佛教」,我心裡很高興,就對他說:「我自覺我有人間性格,所以我也倡導『人間佛教』。」

我想人間佛教和禪、淨二宗派的偏於一邊,又有不同。釋迦牟尼佛是人間的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在人間,順理成章的佛教就是人間佛教。所謂「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佛教,也就是能改善生活,消除每一個人的煩惱,增加歡喜自在的佛教。目前人間佛教已經像陽光般普照大地,也如同般若的火炬逐漸點亮全世界,我想假以時日,必定是人間佛教的時代。

提問五:請教大師兩個問題。第一,古代的高僧大德經常說出家人「行必頭陀,住必蘭若」,這句話在今日還有意義嗎?第二,戒律對佛教界來說非常重要。您與大陸佛教界經常接觸,對於今日僧團的戒律情況,總體上有什麼樣的看法?您覺得最應該注意的是哪些問題?

大師:第一個問題,出家人有好多種類,有的人出世性格較強,深居山林,各自修行,獨善其身,即所謂「蘭若比丘」、「苦行頭陀」。由於他們不貪不求,勤修苦行,所以受人尊敬。另外有一種叫做「人間比丘」,具有人間性格,見到你痛苦,他不忍心,會救苦救難;見到你有困難,他會幫忙,甚至他也修橋、鋪路、救災,造福人群。人間佛教的推動很需要這種人間比丘。

佛光山現在培養的年輕學生,有的人較有出世性格,就讓他做蘭若比丘,有的人具有人間性格,就讓他做人間比丘。不過,最好是能「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出世的思想」就是放下世間的功名、富貴,除了放下,還要能提起,「做入世的事業」,積極奉獻社會。

第二個問題,因為不常在大陸走動,對它的認識不夠多,所以對於大陸佛教的發展,我還在研究中。不過,戒律對佛教發展是很重要的,戒住則佛法就能常住。如同中山大學的校規健全,大學的發展就不為難,倘若沒有校規,學生就會不知如何遵從。佛教的戒律,就是佛教的法律。

提問六:有個疑問請問大師。生滅無常是佛教的教理,為什麼從生到死所遭遇的種種經歷,要把它當成一種假相呢?

大師:人對於真實的事情容易產生執著。比方某人被倒債一百萬元,他若執為事實,心裡就會很難受,不願罷休,甚至上法庭訴訟。但是如果他換個立場想:「大概是我欠他的!」心裡就會舒暢些。

把事情看得太過真實,是一種執著,把事情看得太過虛假,也是一種執著。所以在佛法裡,有所謂「空假中」三諦,而學佛就是要學「中道」,不偏於一邊。好比生活過得熱烘烘,會樂極生悲;太過冷冰冰,又覺得單調乏味,所以最好在熱中能平淡,在苦中能積極,這就是人間佛教。

提問七:基督教信仰認為愛是從上帝那裡來的,剛才大師講到「般若」,能否請問大師,「般若」是從何而來?另外,既然人皆有佛性或皆有般若,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又會出現不和諧,是因為他們不認識般若,還是另有原因呢?

大師:說到愛,沒有宗教不講愛的。常有人問:「人從哪裡來?」人是由愛而來的,如果父母不相愛,就不會生下我們了。但是佛教有時排斥愛,那是排斥自私、執著、虛假的愛。

人是「有情」,「有情」就是有愛的人,而菩薩是「覺有情」,就是覺悟愛的人。覺悟什麼?覺悟愛不能愛得自私、糊塗、不當。佛教講「五戒」,五戒中的「不邪淫戒」,就是戒愛得不當。男女談戀愛、夫妻結婚,是佛教所准許的,是正當的愛,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批評,總希望夫妻相處能夠和睦。

目前國際佛光會舉辦活動,先生參加必定要帶太太一起來,太太參加也必定要和先生一起來。夫婦一同來到寺廟,也可以住在一起。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說夫婦要分開住。所以佛教是很有人情味,很有愛的性格的。

愛是傳承、是提拔、是放光,也是善良的表現。佛教的愛,叫做「慈悲」,種類很多。有「愛見」的慈悲,對關係愈親近的人就愈愛,例如:對父母、妻子、兒女的愛,對朋友、親族的愛。又如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對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行業,要有尊重的愛、互助的愛。

從愛見的慈悲,進而到無緣的慈悲。我不認識你,我和你沒有親友關係,但是我也能對你慈悲。不論男女老少,看到對方受苦,能感同深受,這就是佛教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慈悲的最高境界了。

提問八:東方宗教,比如道家說「人人都可以成仙」,儒家說「人人都可以成堯舜」,佛教說「人人都可以成佛」,甚至佛教也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與基督教相比,基督教認為人是渺小的,是有罪的,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成為上帝。把信者當上帝,在西方國家來說是不可理解的。請問大師,是不是東方宗教對人性、對宗教的神聖性太樂觀了呢?

大師:西方的宗教是一神教,東方的宗教是多神教。一神教就是只能信奉一個神,這太過專制。東方的宗教比較民主,好比佛教說人人都可以成佛;儒家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人人都可以做堯舜;道家說:「神仙本是凡人做。」有志學道者都能做神仙。但是儒家和道家雖有自由民主的思想,卻沒有佛教教義的透澈。信仰佛教,首先要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之後,你就是佛,就能跟佛平等了;這多民主、多平等啊!若再受五戒,五戒就是不侵犯人,不侵犯別人的財富、不侵犯別人的生命……彼此互不侵犯,尊重對方的自由,大家就能過民主自由的生活了。

釋迦牟尼佛雖然沒有把自由、民主、平等說得很詳盡,但是佛教的教義本身,其實就已表現出自由、民主和平等了。

你們問我信佛有什麼好處?我很難回答,這需要時間體會。好比有人問讀書有什麼好處?只要你肯到中山大學讀個幾年,就知道好處了。不過我也有一個快速獲得利益的法門。我在皈依場合,會請信徒跟著我說「我是佛」。能直下承擔「我是佛」,就會得到種種好處。當你要喝酒、抽菸的時候,想到自己是佛,還會喝XO、吃香菸嗎?不會的。夫妻、兄弟姊妹要吵架了,即刻想:我現在是佛了,怎麼能跟你計較、吵架呢?就不再吵了。

信佛的好處在哪裡?我一生受惠於佛教良多,現在雖然八十歲了,但是一點也不憂愁老死要來、明天要怎麼過,總覺得日子過得好自在,這就是信佛的好處。

提問九:您說佛教所倡導的眾生平等、仁愛觀,對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想大師也知道,大陸改革開放多年來,雖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在改革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請問大師,是否認為當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佛教中的一些文化對促進和諧社會大有作為?如果您這樣認為的話,是不是可以給大陸的黨和政府提供一些建議?

大師:你問得非常好。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或建設皆突飛猛進。我有一個徒弟,他在參觀無錫大佛的建設後,就大大稱讚中國一定強。

中國大陸從過去的清算鬥爭,到現在提倡「和諧社會」,真是中國人的福氣。雖然我已經老了,但是我也願意為中國的和諧社會盡一點心力。去年我參加中國大陸舉辦的「世界佛教論壇」時,也曾提到和諧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

提問十:這幾十年,您親身參與和推動人間佛教的改革運動,您是怎麼看待這個運動的?您覺得人間佛教的運動是佛教面對現代社會世俗化傾向所做的一個方便施設,還是佛陀精神的回歸呢?

大師:佛教是化導社會,不是給社會所化,如果佛教被社會所化,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所以,人間佛教一定是秉持佛陀的本懷來化導社會,給眾生信心,給眾生歡喜,給眾生希望,給眾生方便。

佛法是為人所需要的,為了眾生的需要,所以「人間佛教」不會隨俗沉浮,不會俗化。這是一半一半的世間,佛一半,魔一半;善的一半,惡的一半;光明的一半,黑暗的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對於一半一半的世界,我們要用善的一半去淨化另外的一半。

基督教有一句相當好的話:「原諒你的仇敵。」佛教也講「怨親平等」,意思都是包容仇人,不要置人於死地。例如現在許多進步國家,紛紛廢止死刑,就是人間人性化的表現。

人間佛教是以發揚人性善的一面為目標,也希望能將人性墮落的一面引導為善良的一面,讓大家同往善道。謝謝。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