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6 看見夢想的力量

時間:二○一三年九月十五日「第二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大覺堂

時間:二○一三年十月十九日北京國家圖書館專題講演

地點: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

時間:二○一四年四月十九日「鎮江公益講座」

地點:江蘇鎮江體育會展中心

舉世的人都有夢想,每個人的夢想各有不同,大陸總書記習近平先生上任之後,提出「中國夢」,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說到夢想,有人說夢想就是希望,但夢想比希望容易實現。希望它沒有一個具體的實質形象,而夢想有山河大地,有日月星辰,有一切萬象。因此,希望不及夢想來得更有成就。夢想應該是願力,有動力的夢想,就能夠成就願力和現實。

過去,佛陀夢想成就佛道,唐玄奘大師夢想把經典傳來中國,歷代的諸佛子無不夢想佛法興隆,夢想佛法能輔助國家,對社會提出貢獻。我是佛教徒,以下講述佛弟子的夢想,有十個代表人物。

第一、地藏王菩薩

第一位是地藏王菩薩。過去新羅國的王子金喬覺出家,在大陸九華山修行,相傳他是地藏王菩薩的化身。在諸大菩薩中,地藏菩薩與觀音、文殊、普賢等,同列名為「悲智行願」的代表。

所謂「地」,即大地的意思。它能生、能載、能藏、能持,堅牢不動,說明菩薩願力好似金剛,不可破壞;固如磐石,不可動搖。所謂「藏」,是指祕藏,說明地藏王如庫藏中祕密收存的金銀珠寶,可以用來救濟貧困,所以有祕密、包容、涵育的意義。

地藏王菩薩有什麼夢想呢?「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就是地藏王菩薩的夢想。

地獄會空嗎?地獄不會空;眾生能度盡嗎?可能眾生也不會度盡。再說,沒有地獄,這個世間也不公平;眾生度盡了,沒有人間,也沒有趣味;但是現在問題不在那裡,對於地藏王菩薩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地藏王心中的地獄必定是會空的,地藏王心中的眾生,一定是度盡的,所以地獄空不空不是問題,眾生盡不盡也不是問題,地藏王菩薩自我的願力必定能實現,自我的希望必定能到達。

第二、惠能大師

接下來要講的,是與各位在家信徒關係比較密切的高僧─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也倡導「人間佛教」。過去,我在錢穆博士(無錫人)講演的時候,聽他說過,有九本書可以做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其中一本就是《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裡面有一首〈無相頌〉,共有十六句,說明一個在家信徒如何安定身心。

說到「安定身心」,共產主義提倡建設國家社會、提升人民生活幸福安樂;但是心靈的安頓,還是要依靠宗教。

六祖大師是一個砍柴的工人,即使做苦工,但是他也有夢想。他的夢想是什麼?希望能到五祖弘忍大師那裡學習,做一個有為有用的人。後來在安道誠資助十兩銀子之下,如同獲得獎學金一般,他終於如願到了湖北黃梅縣,投身弘忍大師座下,最後開悟了。

悟是什麼?就是:我懂了、我明白了。大家每天都要能悟:「啊!我懂了!」「我明白了!」「原來是這樣!」不過這不算大悟,所謂「大徹大悟」,是超越時空、人我一如、世界一體,沒有對立的。

惠能大師悟道的過程很精采,但是時間的關係,我只能為大家概說〈無相頌〉十六句話中的四句。這四句話旨在說明做人要修行、修身、養性。

「心平何勞持戒。」人只要心平等,就不必持戒了;換句話說,持戒不持戒不重要,心平很重要。各位可以摸摸良心,問問自己:我的心平等嗎?我有平等對待父母、兄弟姊妹嗎?對於人世間的道理,我都能公平看待嗎?「心平」不容易,就像現在到處都講「和平」,實際上並不容易做到。所以,胡錦濤總書記提倡「和諧社會」,倡導「擱置爭議」,兩岸要和平,這是很偉大的主張。

「行直何用參禪?」行為正直,做人誠信、耿直、講信譽、重品格、有道德,參禪不參禪就不重要了。所以,試問自己:我的行為正直嗎?

「恩則孝養父母。」在這個世間上,不是有錢就是富人,有錢的窮人也很多。什麼是富人呢?懂得報恩,肯得報答國家的恩惠、報答社會的恩惠、報答師長的恩惠,甚至士、農、工、商供應我種種,對我有恩,我也都應該要回報他們。而當中最大的恩惠,則是來自父母,所以我們要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除了孝順父母,報答父母恩之外,做一個在家人,一樣要講仁義。仁義是什麼?上下相憐。也就是長官與部下、大人與小孩等,彼此互助,互相憐愛。

我講這四句話,只是為了提起大家的夢:我能對世間平等嗎?我能愛國、愛教、愛家、愛人類嗎?我的行為要耿直,做人要有品格、道德;我要報父母恩、國家恩;我要講仁義,對所有人等,無論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要能給予幫助,不計較、不比較,不與人鬧意氣。如此,人人都能廣結善緣,社會多美好呢!不就是「和諧社會」了嗎?人人有夢想,社會就會進步了。

第三、鑑真大師

第三位講的是我的前輩─唐朝揚州鑑真大師。一千三百年前,日本派了不少遣唐使到中國來,知道鑑真大和尚的佛學素養高深,便邀請他到日本弘揚佛法。他為了到日本弘法,經過十二年努力,五次的失敗,遇到盜賊、颱風、海難,幾乎喪失生命,甚至隨行的徒眾因為恐懼危險,竟然告官出賣他,想要阻止師父前往。

由於鑑真大師已經承諾要到日本,儘管經歷這許多困難、挫折,乃至有人勸他乾脆放棄不要去了,但他說了兩句話:「為大事也,何惜生命?」為了弘揚佛法,為了把中華文化傳到日本,這是大事,怎麼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呢?到了第六次東渡,鑑真大師抵達日本時,已經六十五歲,眼睛都看不到了。

鑑真大師的夢想,終於在日本實現。那個時候,他帶了數百多人一起前往,這當中有農業家、藝術家、建築家等,才有了現在的日本文化,現在日本人用的筷子、文字、建築等,最早都是由中國傳過去的。因此,稱鑑真大師為日本的「文化之父」,也不為過。

他到了日本之後,當時聖武天皇、光明皇后立刻跟隨他皈依、受戒,他也展開了弘法活動,建設唐招提寺。在他老年的時候,並沒有回國的打算,在圓寂前,他有一首偈語:「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從這首偈語看出他的慈悲願力,他的豪情壯志。

鑑真大師的意思是,他的故鄉在中國,現在「山川異域」,越過了萬重山,跨過了萬重水,儘管人在異域,日本和中國不同,但是「日月同天」,太陽和月亮同在一個天地之下,中國也好,日本也好,也都在同一個天下,都是人類,都有佛教在流傳;因此,寄望佛子要同心同德,護持佛教;大家不要對立,要互相幫助;不要糾紛,要相互和諧;不要傲慢,要和平相處,在一個偉大佛陀的領導之下,我們共結未來的因緣。

對於鑑真大師這位前輩的夢想,身為後輩的我們只有效法他。所以,二○○三年,我在揚州請慈惠法師建了一座「鑑真圖書館」來紀念他,讓鑑真大師的夢想永遠的做下去,永遠的流傳在世間。

第四、玄奘大師

唐三藏玄奘大師不是《西遊記》裡的人物,而是另外有一位真實的玄奘大師。他在二十六歲的時候,為了實踐自己的夢想,到西天印度取經,研究佛學,要把真正的佛法做一個考證、了解,再帶回到中國來。

那個時候,要從中國到印度,也是「山川異域」,雖然「日月同天」,卻不是那麼簡單。他進入八百里流沙的時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經過函谷關,如唐朝的詩人說:「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從此踏上漫無人煙、孤單獨行的道路。

為求真理登淨域,為弘佛法滿人間,他不惜生命,將生死置之度外,在無盡無邊的沙漠上,一步一步的受到風沙的煎熬,身邊只有帶著一匹馬,把水也弄翻了。在沙漠裡,水是很寶貴的,沒有了水,必死無疑,但是玄奘大師發下一句豪語:「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抱著必死的決心,就是要完成他的夢想。

玄奘大師在印度參學,歷經十七年,親近了多少的善知識。他曾經在一千三百年前,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度那爛陀大學中學習;大學裡有三萬多個學生,跟著校長戒賢論師研究佛法、搜集資料,不但影響了中國唐朝的文化、歷史的傳承,一直到現在,玄奘大師也影響了印度的佛教復興。

佛教曾經被回教排斥,印度幾乎沒有了佛教。五十多年前,我去印度巡禮佛陀聖蹟的時候,了解到印度就是依據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記載,從地下挖掘了多少佛教的寶塔、寺院。當初佛陀時代的聖地,因為虔誠的佛弟子怕它受到回教的破壞,用泥土把它堆疊掩護起來,像現在我們看到一百多米高的菩提迦耶正覺大塔,也是被埋在土堆底下。可以說,千百年來,多少人都在努力希望實現佛教復興的夢想。

玄奘大師回到長安,成為中國第一位留學生,所以現在的留學生應該以玄奘大師吃苦耐勞、堅貞不拔的精神做為模範,把中華文化傳播到國際社會。我們的夢想就是學習玄奘大師,做一個對國家文化、歷史、人類的幸福、人間的道德、慈悲都有貢獻的夢想。他在印度留學期間,把《道德經》翻譯成印度文、梵文,流傳在印度;他的夢想也不只在學術方面,一部《大唐西域記》,有一百多個國家的翻譯本,從這裡可以知道,對於有夢想的人,社會大眾不會辜負他的。

第五、憨山大師

明朝的憨山大師。他在十九歲受戒時,生了一場重病,醫生都束手無策,於是他轉向三寶請求幫助,發願諷誦《華嚴經》,這場病竟不藥而癒。爾後有一個月的時間,每天的生活好像在夢遊一樣,走在街上,張開眼睛,卻看不到人,也看不到房子,這時候他的心就像棲息在另一個世界裡,對世間的榮辱毀譽都不放在心上。

憨山大師本來住在溫暖的江南一帶,他感到在這樣的環境修行,不容易刻苦自勵,於是前往北方氣候嚴寒的地方去磨鍊自己。北方人看到他身上只有一件單薄的衣服,同情說:「這個出家人好可憐啊!只有這件單薄的衣服,窮成這樣子。」憨山大師說:「我有三衣一缽,足以抵過萬鍾的富貴。」

有一次,他在法會結束回家途中,走路的聲音驚動了一戶人家裡的老夫婦,老太太說:「這半夜三更,還有什麼人走路?」老先生說:「半夜三更走路的,不是賊骨頭就是經懺鬼。」憨山大師一聽,覺得有辱出家人的身分,從此發願「寧在蒲團靜坐死,不做人間應付僧」,他的這兩句名言,也給了我很多的影響。

對於人生,他曾慨嘆說:「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回頭日望家山遠,滿目空雲帶夕陽。」意思是說,人一味的向外馳求而流浪「他鄉」,走了許多冤枉路以後,才知道自己汲汲營營追求的寶藏,其實就在自心中。

憨山大師有一首〈醒世歌〉,其中有一段提到:「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我想,這幾句話一般人不容易了解,但我勉勵自己確實做到「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凡是好事隨境,凡是善事隨行,凡是好念隨心,隨順因緣就不會妄求了。

憨山大師過去也歷經很多苦難,從他的一些行儀裡,可以知道他的一生視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寫下的這些詩偈、法語提醒我們,夢要醒、夢想要成真。人生如果能對物質減少一分,人格就能增加一分;對世間的情念減少一分,道念就能增加一分,就如他所寫的這首〈醒世歌〉,裡面的文句,都很值得我們參考學習。

第六、仁山法師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事情─金山寺觀音閣的出家人仁山法師大鬧金山。仁山法師認為時代在進步,大家卻大夢不醒,不會做夢,憤而把鎮揚一帶的出家人都集合到金山寺訓話,給予大家羞辱。

雖然是出家人,受到這般羞辱,大家還是不服氣,起了瞋心,就把仁山法師綁起來、吊起來,打了一頓。

這樣的小事若發生在民間或許覺得很平常,但是在慈悲的佛門裡卻是很嚴重的事情,尤其金山寺是首剎,在全國各地寺廟中,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大叢林,所以仁山法師大鬧金山的消息很快地就傳遍全世界。

後來我出家,雖然幼小,這一位仁山法師也還做了我的老師、做了我的教授和尚,所以我和他也有過一段香火因緣。

仁山法師深受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響,也有個夢想,他要改革佛教、復興佛教,要讓大家從夢裡醒過來!

說到金山寺,也就是民間故事《白蛇傳》的背景。有的人認為法海和尚不慈悲,所謂「但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他為何要阻撓許仙和白娘娘的愛情、婚姻?事實上,這也說明了各人有各人的夢想、各人有各人的理念。

從《白蛇傳》的「水漫金山」,一直到一百年前仁山法師的「大鬧金山」,金山寺在歷史上一直都享有盛名。不過現在我講的是「夢想」,回歸正題,在我了解,今日佛教真是沾了仁山法師的夢想之光。為什麼?繼此之後,佛教一片改革之聲,太虛大師、趙樸初居士都倡導「人間佛教」,夢想佛教能走入人間。當時,焦山也決心要辦佛學院,北京大學的教授薛劍園還辭職,不做北大教授,來到焦山佛學院教育僧侶,希望佛教有所改良。

假如說,今日佛教能有一些人才,有一些出家人能講經說法、走上社會,仁山法師的夢想不能說不重要。

第七、太虛大師

太虛大師是浙江人,幼小失怙,深受外祖母的宗教熏陶,十六歲由小九華寺士達監院為他剃度出家,法名唯心,但都是由他的師祖奘年和尚給予教育培養。

他五十歲生日是在印度過的,當時正逢抗日期間,印度國際大學譚雲山居士給他過生日,太虛大師有感,便寫下一首詩〈五十歲生日感言〉。幾十年來,每逢母難日,我也都非常習慣的念它一遍,只因為其中的文詞和內容頗能引起我的共鳴。內容如下:

我生不辰罹百憂,哀憤所積多愆尤;捨家已久親族絕,所難忘者恩未酬。

每逢母難思我母,我母之母德罕儔;出家入僧緣更廣,師友徒屬麻竹稠。

經歷教難圖救濟,欲整僧制途何修?況今國土遭殘破,戮辱民胞血淚流。

舉世魔燄互煎迫,紛紛災禍增煩愁;曾宣佛法走全國,亦曾行化環地球。

國難世難紛交錯,率諸佛子佛國遊;佛子心力俱勇銳,能輕富貴如雲浮。

恂恂儒雅譚居士,中印文化融合謀;遇我生日祝我壽,我壽如海騰一漚;

願令一漚攖眾苦,宗親國族咸遂求;世人亦皆止爭殺,慈眼相向凶器丟;

漚滅海淨普安樂,佛光常照寰宇周。

我曾經短期接受過太虛大師的教誨,可惜他沒有活到六十歲,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就在上海圓寂了。太虛大師也有夢想,他有兩句話說:「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薩戒本。」他的志願就是把佛教的僧伽制度整理好,但這句話太困難了。

他本來立志,中國佛教有一百萬個出家人,可以做為全國弘傳道德的佛教師,但是後來感覺到一百萬太多了,沒有辦法,就重新改正為八十萬;後來八十萬也不行,還是太多,沒有辦法達到目標,又改成四十萬、二十萬;到了他圓寂前剩下四萬,想以四萬人為基礎,但還是覺得很難,到最後,只成立了一個「菩薩學處」,即學菩薩的地方,不分出家在家,這個世間都是我們的菩薩學處。

太虛大師自己說:「我是一個佛教革命失敗者。」但是我覺得沒有,因為今天大陸好多的僧青年,不都是太虛大師的再傳弟子嗎?今天就像我星雲,能夠在佛教裡面,也呼應太虛大師的「志在整理僧伽制度」,我願意繼續他創建人間佛教的理念;「行在瑜伽菩薩戒本」,戒律我們要持守,不是那許多冬烘老朽的觀念,而是要學菩薩戒,要學做菩薩、行菩薩道。

好比說能不能殺人?佛教說不能,這個殺業太嚴重了;不過,如果你能殺一個壞人,救幾百、幾千個好人,有的時候為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不得不如此一做。

我覺得太虛大師的夢未完成,不過沒有關係,再由我們大家來幫助太虛大師「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薩戒本」,繼續完成他的夢想。

第八、趙樸初居士

第八位要講的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人稱「趙樸老」,我在三十年前和他在國際會議上認識,他大約長我二十歲,承蒙他對我不棄,把我當成忘年之交;也承蒙他的看重,經常要我到大陸去。但是大陸方面對我有些誤會,我不容易成行。後來他排除了萬難,經過多少次的努力,終於在一九八九年,趙樸初先生把我邀請到大陸,讓我能夠回去弘法探親。

那個時候我帶了五百個人前往,我不知道大陸的習慣,不能有那麼多人一同過去,後來,就把這些人分散到各地旅遊,我們這個主要的團體有七十二人。承蒙當時的國家主席楊尚昆、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先生對我們種種的幫忙,後來還讓我們到全中國各處參觀,這可能是最早到大陸參訪的佛教團體了。

乃至一九九三年第二次回鄉探親,也是因為趙樸老的奔走,最後得到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先生的協助,我終於再度到南京,回到故鄉探望我的母親。

趙樸老幾次從北京到南京來看我,我很懷念他。他寫了很多詩詞給我,其中一首:

經年別,重到柳依依,煙雨樓台尋古寺,莊嚴誓願歷僧祇,三界法雲垂。

金陵會,花雨滿秦隄,登岸何須分彼此?好從當下證菩提,精進共相期。

趙樸初居士在詞裡面說:「分別一年了,現在又再重逢,正是春暖花開,桃紅柳綠的時候,我們在金陵這個古都相會,不是為了私人的感情,而是為了鑽研佛法、弘揚佛法,希望佛法的慈雲布滿天下,縱然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都不怕。」

「登岸何須分彼此?」在那個時候,大陸與台灣的關係還是很嚴峻,不敢講交流,是到現在才慢慢恢復和平往來。其實,兩岸同胞都是同文同種,要登彼岸,又何必分別你我呢?兩岸人民應該彼此尊重友愛,好比一個家庭,夫妻感情相互愛敬,兄弟手足尊重愛護,有愛就沒有對立,有愛就會和諧幸福。

趙樸老可以說是今天大陸佛教復興的重要推手。據我所知,他在世的時候,一直到垂垂老矣,還是不斷的向周恩來、鄧小平、李瑞環等國家領導人反應,希望開放哪個寺廟、請哪個出家人出來做住持、要為佛教做什麼、如何促進社會安定和諧等等,他的努力奔走呼籲,讓今天的佛教有了一些生機。

但是我想,如果他知道今天大陸的寺廟賣門票,應該也會感到遺憾的。這些佛教的寺廟,都是過去大家發心出錢做功德建設而成,應該將寺廟還給人民,讓人民除了有一個滋養色身的家庭外,還有一個寺廟去護養他的精神慧命。

二○○○年五月,趙樸老往生了,我想要去看他,但時局無法讓我前往,於是我寫了「人天眼滅」四個字紀念他。後來經過多少年,我終於又能夠到大陸,並且到他的靈前去祭拜。那裡什麼都沒有,只有他的一張照片,廳上還掛了我寫的那四個字。

我希望趙樸老的夢想沒有改變,大陸有這麼多的出家人,都是復興佛教的後繼者,應該繼續實現他的夢想。趙樸老和我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推動人間佛教,我忝為趙樸老的故交,我也不自棄,我願意繼續為他努力,把大陸的人間佛教發揚起來,讓兩岸社會在有宗教、信仰、道德,有秩序、有倫理的中華文化之上更加發揚光大。

第九、慈航大師

台灣肉身不壞的慈航大師是福建人,十七歲出家,在年輕的時候,就立志追隨太虛大師,寫下了「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座右銘。後來他到台灣,應中壢圓光寺方丈妙果老和尚的邀請,主持佛學院的院務。

我還沒到台灣時,就知道慈航法師在台灣,當時國民政府大肆逮捕大陸僧青年,慈航法師喊出「搶救僧寶」的口號,挽救了許多台灣僧青年的的慧命。我到台灣的時候,他的身邊已有許多學生,我和他同處多時,論交情、私誼都很好,承蒙他不把我當晚輩,都稱我「小老弟」。不過,他也是沒有活到六十歲就圓寂了。

慈航法師五十歲的時候,住在台北汐止這個地方,有一位老師跟我講,慈航活不過六十歲的。我心裡想:「老師,你怎麼可以詛咒人家呢?」他說:「慈航現在到了汐止,『汐止』二字的意思,就是潮水沒有了,慈航到了沒有水的地方,能不死嗎?」後來果真應了他的話,慈航法師在汐止圓寂了,不過,他的肉身不壞,也說明了佛教修鍊的功夫。

慈航法師的慈悲、正直,都是我們所景仰的境界。他有一首遺偈,我們請慈惠法師念一下。

奉勸一切徒眾,時時反省為要。每日動念行為,檢點功過多少。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少。自作還是自受,誰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場,處處時時建好。望爾廣結善緣,自度度他宜早。

這是慈航法師的囑咐,一直到今天,我們讀了還是感覺這真是一位良師益友,給了我們好多的訓示。「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試問,我們的心安了嗎?如果你自己覺得對人、對事、對國家、對社會,心裡都很平安、無慚愧,那麼到哪裡都是一樣;只要自己心安,大陸也好、台灣也好、出家也好、在家也好、老也好、小也好,不管怎麼樣都能隨遇而安。

「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這個世間上,如果還有一個人沒有得度,我們都要精進,不可以放下。我覺得慈航法師的夢想也是一樣,要由我們現在的佛弟子,大家共同來幫他完成。

慈航法師曾經跟隨太虛大師到印度學過佛法,他在南洋創建很多的學校、寺廟,並且編輯《人間佛教雜誌》;後來到台灣來辦佛學院,也曾經被政府逮捕,坐了一百二十幾天的牢獄。他在牢獄裡打佛七念佛,不過,我也是因為他的關係,坐了二十幾天的牢獄。這許多苦不重要,困難也不重要,甚至羞辱也不重要,因為這都是一種教育,都是讓我們成長的資糧,增加我們奮鬥的力量。所以佛法裡說的四聖諦「苦集滅道」,苦,對我們是很好的朋友,它教育我們,提升我們,讓我們有所奮發。雖然慈航法師的夢想沒有太多的實現,不過沒有關係,後繼者一定有人為他實現。

第十、印度阿育王

印度的阿育王對於我們中國的關係重大。阿育王是在佛陀入滅以後,大概兩百年左右才出生,信仰佛教之後,廣為弘揚佛法。他發願到各處建了八萬四千寶塔,影響今天中國大陸有那麼多寶塔、古物出土。不久前,我曾經到江蘇連雲港,那裡就有一座阿育王塔,至今還存在。

歷史也不辜負他,現在全世界都豎立有阿育王石柱,並且以它做為佛教的標誌。在我們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有一座宜興市政府幫忙建設的地標,就是阿育王石柱,特別具有歷史意義,代表阿育王致力弘揚佛法不朽的精神。

阿育王派遣許多布教師到各地弘法,也讓自己的兒女出家,開啟了斯里蘭卡的佛教。對於這麼一位對中華文化有無遠弗屆影響的國王,我們今天的中國人不能忘記。

阿育王跟秦始皇生長在同一個時代,他也跟秦始皇統一中國一樣統一了印度,但有別於秦始皇,阿育王勤政愛民,奉行佛法。歷史的記載,他最初宣示主權時,儘管那許多人民扶老攜幼來迎接他,但從他們的眼睛裡看到的,不是心悅誠服。阿育王感嘆的說:「我沒有征服到他們的心。」後來他改變政策,愛護人民、弘揚佛法,做慈善、修道路,後來再去巡視時,那些父老幼童們就真的是打從心裡尊崇他了。

慈悲可以征服一切,所以阿育王講了兩句名言:「力的征服,不是真的勝利,法的勝利,才是真的勝利。」我們今天各位佛子,無論是建寺廟、做什麼功德,都還只是表相上的修行,我們要真心弘揚佛法,讓佛法真正進入到我們的心裡。

我的夢想

最後我要講星雲的夢。我這一生做多少夢自己也記不清,有的時候也會做噩夢,不過我不太計較。現在的夢想還是要實際一點,我用十六個字代表:「中華團結,萬家生佛,社會和諧,人民安樂。」

中華民族有五十多個民族,國土很大,我走過幾十個國家,看到全世界沒有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遍及全球,可以說「有太陽照到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海水流到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過去,我們被譏諷為「東亞病夫」,但現在不一樣了,大家更應該團結起來,不分彼此,倡導文化,讓人民認識國家、幫助社會。

過去孫中山先生說過「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中華民族在平等之下,大家團結一致,那就「萬家生佛」,一個輝煌的中國會產生。

特別是人間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廟走入家庭,從談玄說妙走向服務實踐,它可以輔助政治,幫助社會安定人心、建立次序、道德重整,會達到胡錦濤總書記提過的「社會和諧」。

和諧,不是叫大家做一樣的事、同住一起,這不叫社會和諧。就好像一道菜,味道調和,就很好吃,一件衣服,顏色和諧,就會好看;又如我們的腸胃五臟,如果和諧就沒有毛病;我們眼耳鼻舌身同在一起,各自發揮作用,它們彼此合作,要看就看,要聽就聽,要說就說,眼睛不會罵鼻子,鼻子不會罵嘴巴,自由發揮功能;又好比一個合唱團,有二部合唱、有四部合唱,高音、低調很好聽,為什麼?因為和諧。跳舞的時候,要伸手、要伸腿,看起來好像亂七八糟,其實不是,手舞足蹈也很和諧。

所以,我們的社會要提升淨化、中華民族要團結和諧,和諧以後人民幸福安樂,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夢。人人心裡沒有恐怖,大家都活得很喜歡、很自在,這就是星雲的夢,希望能實現。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