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2 發心

佛學院開學典禮

時間: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一日

地點: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四恩堂

今天是本學期開學的日子,我想讓大家來認識一個問題:你們上山來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來讀書,這個意義太過狹小,因為其他地方都可以讀書;來了,是為修心的,這還比較廣泛一點。講到修心,我們的心要如何修呢?修心先要發心。何謂發心?比方開山、建寺、弘法、利生,發心就像開採能源一樣,需要用大力量去開發;因為我們的心如田、如地,開發了的心田才能播種,開發了的心地才能成長。

所以學佛第一步就是學發心。不發心的人,在佛教裡是很不名譽的事情,我們要批評人,常常會說「那個人不發心」;要讚美人就說「那個人非常發心」。我們看到有一些兒童在看電影或電視的時候,開口就問「好人?壞人?」我們可以說,凡是發心的就是好人,不發心就是不好的人。做一個佛教徒的標準很難定,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是一個好佛教徒呢?也就是要看發心。你不發心,事業做不成;你不發心,甚至於吃飯都吃不飽,睡覺都睡不好。我不是常講的嗎?吃飯要發心,才吃得飽;睡覺要發心,才能睡得好;做事情要發心,你發心,事才做得好。學佛應該從發心開始,心裡有無窮的財富,心裡有無盡的寶藏。我們是來修心的,修心第一步就是發心,發什麼心呢?我提出一些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發感恩心

今天社會風氣之敗壞,人性之墮落,主要的就是因為缺乏感恩心。一百件事,九十九件都對他很好,滿足他的要求,只有一件沒有如他的意,他就忘記一切恩情,甚至還要恩將仇報。佛教徒早晚課誦的時候常常要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像三民主義一樣,佛教也有很多的主義,諸如懺悔主義、發願主義、報恩主義,佛教的報恩主義之透澈,如國家讓我們安定、豐足,我們要知道報答國恩。社會大眾哪一個對我們沒有恩惠?農人不種田,哪有飯吃?工人不織布,哪有衣穿?乘公共汽車,沒有司機開車,車子怎麼能動起來?所以,我們的生存,都是要靠社會大眾護持我們才能夠生存,社會大眾每一個都對我們有恩,師長有師長恩,父母有父母恩,我們在種種的恩情恩義裡面慢慢成長。如果沒有感恩心,只曉得收入,不知道付出,就實在太可憐、太貧窮了。

其實,感恩並不需要你付出,你只要有心,如果你連一顆感恩心都不具有,是你的心太缺乏內容了。古人說:「滴水之恩,湧泉以報。」韓信,對於漂母一飯之恩,雖然是貴為將相,也要回報漂母。我們各位想一想,沒有三寶,我們怎麼知道佛法?沒有國家,誰來保護我們?沒有師長,怎麼知道禮義?沒有父母,誰來養活我們?沒有朋友,誰來提攜我們?沒有社會大眾,誰來護持我們?三寶也好,國家也好,師長、父母也好,其恩比天還高,比海還要深。你們今後學道修行,能不能有成就,就看你們能不能做一個發感恩心的人。

二、發慚愧心

在佛教裡面常常聽到一句罵人的話:「不知慚愧!」這是一句很難聽的話。社會上常罵人「不知羞恥」、「無恥之徒」,無恥就是不知慚愧。所謂「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沒有羞恥的心,不是跟禽獸一樣嗎?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是因為人有慚愧的心。

什麼叫做「慚愧」呢?「慚愧」二字,慚者慚自,愧者愧他。何謂「慚自」?比方說常常自忖道:「我這件事情做得對不起自己的良知,對不起自己的人格,對不起自己的道德。」何謂「愧他」?比方:「我們做這事情對不起他人!我說這句話對不起大家!」你時時說話、做人、處事都要記住,我不能對不起自己,我不能對不起別人,這就是慚愧心。

三、發向道心

我們到山上來,為什麼要素食、要早起,要受種種的規矩、種種的約束,因為我發了向道的心。沒有向道的心,心就向著社會,向著世俗、物質、財富,在五欲中沉淪苦惱。古人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船要逆水而行是很難的,修道也是如此。人要順流而下是很容易的,但是要逆流而上卻很難,所以佛教的四果阿羅漢,初果就叫做「逆流」,你要向道,要逆流而上,你不能習慣的要習慣,不能忍耐的要忍耐,不能接受也要接受,要能逆流而上,就要靠有向道的心。

佛門中定一個人的人格,定他能不能做一個好的佛門弟子,就是看他有沒有道心,有道心,才是修道的人。所以你們初學的佛門弟子,要加強自己向道的心。比方要拜佛時,很歡喜去拜佛,這就是向道的心;要上課、聽經、聞法,很歡喜的去上課、聽經、聞法,這就是向道的心;聽到修行、聽到弘法利生、聽到佛菩薩的名號、佛教的榮譽,就感受到歡喜,這就是向道的心;看到社會上的生、老、病、死,就知道要發出離心,這就是向道的心;看到財、色、名、食、睡五欲的誘惑、束縛,就迫切的發出離心,這就是向道的心。你是不是佛門的法器,就看你有沒有向道的心。

四、發功德心

我們常常感嘆自己業障重,所謂「業不重不生娑婆」,所以今天我們有緣到佛門來,你不能再繼續造業。「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因此我們要發功德心。何謂功德心?任何一樣東西,哪怕一針一線,也不輕易浪費,這就是功德心;一花一草一木的成長,你都能夠關心,這就是功德心;隨喜把地掃乾淨,這也是功德心;隨喜助人一臂之力,也是功德心。

在團體大眾裡面生活、處事,你能有功德心,人人都歡喜。「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惜福也是功德心;肯布施人慈悲,布施人歡喜,也就是功德心。我們生活的圈子,要把它當作是一塊功德園地,大家要發心,把我們這一塊功德園地時時美化,能美化我們的生活園地,也就是功德心。

五、發尊敬心

佛法在恭敬中求,有一分的恭敬,就有一分的收穫。佛門裡面很講究合掌、問訊、禮拜、瞻仰、圍繞……這許多都是為了要恭敬,你能有恭敬心,自然就能容納別人,就能去除傲慢,所以我們不光是對佛菩薩要尊敬,就是同學之間,有很多的新學,你如果是先進者,要有一種不輕後學的態度,後學是不可以輕視的,有謂「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新學雖然是比我們後進,但是在無盡的未來裡面,好多利根的人,三、五天證阿羅漢果的多得很,相反地,三年、五年一無所得的人也不在少數,因此,我們不可對後學者輕視。

佛門中雖然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助長我們的尊敬心,但是仍然不容易做到;放眼今日的佛教界,一般說來尊敬心都很缺乏,比方你學問很好,原來很值得尊敬的,有人就說:「這個人只是會寫文章,口才不好。」那他就努力把口才訓練好,等到會講經布教時,又有人說:「那個人只靠一張嘴巴,不會做事。」好!又再學習教務、行政。有那麼一天能幹時,話又變成:「那個人只會做事,不會修行。」不修行很不好聽,好!又趕快念佛、拜佛。但還是有話說:「這個人只曉得自私修行,一點都不為大眾,不發菩提心。」這種對別人都沒有養成尊敬心的人,要能獲得佛法的法寶就很有限。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道、學佛法,要從尊敬心的裡面學,所謂「佛法在恭敬中求」是也。

六、發深信心

人,與生俱來必然有宗教的性格,即使一些平時不信佛教的人,一旦遇到苦難,自然會脫口而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就是宗教性格的證明。人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因為人有宗教的性格,但是我們不能光靠宗教的性格,必須要發揮宗教性格的情操。我們現在到佛教中來,在信仰上必須要有一種深信行願,具備深信的心,才能與佛法契合。在我們的心中不是迷信,不是泛泛的信仰,要透過信仰,使人格昇華,使人生圓滿,才是深信的心。今天有很多信仰宗教的人,只是一味地祈禱,比方說:「神明啊!給我中愛國獎券吧!給我兒孫吧!給我平安吧!」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利益,這會助長我們的貪心。

所以佛教講犧牲,以犧牲為主義。一些佛教徒不明白最高宗教的意義,以為有病,要求神明醫療;有難,要求神明幫助;甚至怪神明沒有保佑,怪神明沒有降福,怨怪信仰宗教沒有感應。這種信仰是一般信仰,不具備佛法的甚深信心。甚深的信心,是奉獻的心,是廣大心,是菩提心。不管遭遇如何,都不改所信。要發深信心,才能完成我們的信仰。

七、發廣大心

何謂發廣大心?見人沒有吃飯,就給飯吃;見人沒有衣穿,就給衣穿。這種發心幫助只算小惠,不叫廣大心;幫助很多人,給他們衣穿,給他們飯吃,也只是在人與人之間的愛心,世間上還有很多動物沒去愛護,這也不叫廣大心。再將心量擴大,連這些動物也來幫助,但是你只給牠飯吃,只給牠生活上的需要,而牠的生死沒有去除,煩惱不能了脫,所以仍然不叫廣大心。

《金剛經》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無量法界的眾生,我們要發廣大無邊救度的心,所有眾生我都要救度他們進入無餘涅槃,我要讓他們不光是吃飯穿衣而已,要讓他們能得解脫,能證得無餘涅槃。

你們才初入學,聽到發這種廣大心,一定會覺得很難,其實,你不發心是很難,發了心就沒有難事。我們的心有多大?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虛空不為大,虛空都在我們的心裡。常常有人問起:「佛陀的境界是什麼?佛陀是什麼樣子?佛陀在哪裡生活?」「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假如你要認識佛的境界,就先要讓你的心如虛空般廣大,心沒有大起來,就與佛不能相應,就不能認識佛。

我記得學院過去有些同學每到了考試,大家都好忙,有時候分數考少了幾分,飯也吃不飽,覺也睡不好。有一個老師告訴大家:「你們各位到這裡來,是發心要了生脫死的,分數都不能了,怎麼能了生脫死呢?」這話並不是叫人不要用心,不要求榮譽,對每一件事都應該全力以赴,而在全力以赴之後,得失就已經不是重要的了。你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在一起相處,難免有人在言語上中傷了我,在行為上給我難堪,這些誤會都必然會發生的。你對這些小小的人我之間的摩擦,都無法包容,都不能放下,你的心量未免太小。

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我們做一個佛教徒,這顆心要能包容天地,怎麼能夠幾句閒話就包容不了,一點傷害就承受不住呢?所謂廣大心,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四弘誓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地藏菩薩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就是廣大心。

八、發忍耐心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有力量克服煩惱。世間上什麼力量最大呢?大家不要以為颱風的力量最大,洪水的力量最大,世界上最大的力量是「忍者」的力量。忍,是宇宙最大的力量。在一個能忍的人面前,沒有什麼可以懼怕的,沒有什麼可以動搖的。佛經上說:「忍的美德,是布施、持戒所不能及。」布施、持戒還是人天的修行,人天的福報,在五乘佛法裡面,做人的條件也只不過是要學習持戒而已,但是菩薩道最重要的卻是「忍」,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能忍,就不能修菩薩道。布施不能忍,布施就大不起來;持戒不能忍,持戒也持不好。所以布施、持戒都要以「忍」做基礎。

佛說:「不能忍受惡罵、毀謗、譏諷,如飲甘露,不能名為有力大人。」聽到惡罵、毀謗、譏諷,不但不難過,還要如飲甘露,像《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任你打我、罵我,「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佛門裡面師父教訓徒弟,徒弟還要禮拜師父:「感謝師父慈悲,對我這樣愛護。」為什麼打過了還說對我這麼愛護呢?主要的就是「我有力量,我能接受」。今天的人都是匹夫之勇,都是逞一時之快,都是情緒化的人生,都是在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中生活,因此生活就動盪不安。佛法對付壓制這些七情六欲的煩惱很簡單,一個「忍」字,統統都應付過去,在「忍」之前,還有什麼放不下?

有人才初入學,「這裡這麼早起,我受不了」,早起並沒有要求過分,你為什麼不能忍耐呢?早晚課站著誦經,不過站個幾十分鐘,就耐不住性子,所謂「人道」的基本條件不夠,當然就難以學「佛道」了。「天天素食,我不習慣」,你難道一定要把動物的身體、生命拿來做為口福才能生存嗎?有仁德的人,是不把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你甚至於把自己一餐之口福都要建築在眾生的生命上,這也是人道所不許的。所以我覺得素食並不需要忍,自然就應該有這種認識的力量。當衛兵,一立正就是幾個小時;當警察、憲兵,站崗也是幾個鐘點。我們要成佛作祖,學人天師範的,大道之行更不是那麼簡單的。

你們入學,第一個要先講究發心,講究在我們心田裡面播什麼種子,講究我的心田如何來開發?大家到這兒來,是來開發心田的;要播種,播感恩的種子、播慚愧的種子、播向道的種子、播功德種子、播尊敬的種子、播深信的種子、播廣大的種子、播忍耐的種子、播很多善的種子。有了播種,果實自然就能成長。

要發心,也就是世俗所謂的立志、立願。在人生的旅程中,當然會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難,但是在發心的前面沒有挫折、沒有困難,在發心的裡面有很大的力量,在發心的裡面有很多的財富,你心能發起來,真可謂無事不成,無事不辦。無論你求學也好、修道也好、做人也好、創業也好,大家好好發心,彼此相互勉勵。

今天你們初開學,我就以「發心」來勉勵大家。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