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46 心和心的交流

全國教師禪修營

時間:二○○六年二月九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各位老師們,大家吉祥幸福!

過去各地邀請我講話,都是以講演的方式呈現,不同以往,今天是做問題討論。這對我很好,講演很辛苦,討論比較輕鬆。佛教的「十二部經」,有十一種是由弟子發問,佛陀回答,只有一種是無問自說。佛教裡很少講演,中國禪宗也都是問答、語錄。好比你來了,就問:「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做什麼?」「吃過飯嗎?」「有打坐嗎?」「有開悟嗎?」這些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實際上都是心和心的交流。

中國人說「學問」,學了就要會問。各位當老師,最困難的就是學生們不問、不講話,遇到一群不問的學生,老師很寂寞,很難做。趨勢科技企業董事長張明正先生,他在世界各地擁有一百多個公司,一千多名員工,過年時他來拜訪我。他跟我第一次見面就說:「我變魔術給你看。」魔術一變,現場大眾笑嘻嘻,原本大家都很生疏,因為變魔術的關係,忽然感情就增進了,談話氣氛也就更好了。

每次開會,大家光是聽都不講話,場面很嚴肅,可惜我不會變魔術。不過,問答的方式也很好,當然,能現場問最好,一問一答的交流比較有趣,光是一個人唱獨角戲,必定沒有合唱好聽。

現在就請大家把問題提出來:‭ ‬

提問一:對於愛睡覺、愛聊天的學生,佛門有沒有善巧方便可以對治?

大師:學生睡覺,師生彼此都有關係。老師講得不好,叫學生不睡很難;老師講得很好,學生就會認真聽,不會想睡覺;也有的學生打瞌睡,五分鐘過了就不睡了。想睡覺很難過;用功的學生,會用白花油、萬金油、咬舌頭克制自己,有些抹了油還是不行,被睡魔找上,對治不了。

我教過多年書,很少讓學生睡覺,縱然有學生睡覺,我都當作沒看到,故意讓他安心睡覺。課堂上睡覺必定是因為精神力不夠,不得已的,就讓他睡一下。但是,也有的學生不自愛,從頭睡到尾,把教室當床鋪。

佛光山過去有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孩,沒讀過書,讓他插班上國民小學三年級,天天被老師打,因為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後來不忍心他天天被打,轉到佛教學院就讀,但是佛法義理他卻更加聽不懂了。

後來,有一位外請的老師跟我抗議,「你再叫他到教室裡面,我就不教書,他從早上到下午六堂課都在睡覺。」我說:「老師你要慈悲,這麼一個小孩子,他坐在那個地方睡六個小時,功力很高。」意思是,他若到外面亂玩,我也很掛念,坐在教室睡,我比較放心。

他十七、八歲時,變得很能幹,當時大雄寶殿的電力不足,連電器行的人都裝不好,後來他不曉得用什麼方法,竟然讓他給裝好了。過去,上千人要在朝山會舘吃飯,他用大電鍋煮,很快就可以供應一千人吃飯,甚至也在報章雜誌上投稿。

回想他剛到這裡的時候,我和他打球,他都怕球,一直往後面退,到後來,卻可以騎著摩托車,從麻竹園直接衝到放生池,那麼英勇,可見有的人開竅是需要時間的。

過去佛陀講經,阿那律也曾經打瞌睡。佛陀說:「咄咄汝好睡,螺螄蚌殼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教訓他再這樣愛睡覺,睡了一千年,都不能聽到道理。教育各有各的法門,孔子有教無類很好。假如能讓學生規範自己,想睡覺時站起來,就比較不想睡,或者看到他要睡了,就叫他站起來,等到他真的不想睡了,自己再坐下來,讓他自己懲罰自己。如此一來,其他的學生再要睡,你叫他不要睡,他也就不會睡了。

現在有的學生,晚上很晚還在看電視或到哪裡趕熱鬧,所以睡眠不夠。如果多數人都在打瞌睡,就不要上課,統統睡十分鐘,就不會想睡了。人很奇怪,有些人叫他睡他就不要睡,你可以告訴他:「等一會兒就不要打瞌睡了喔!」

老師也要研究方法讓學生開竅,激發他們讀書的興趣,或者常常要他們複講、常常用什麼問題要某人回答,他們會很緊張,就會認真學習。我也沒有什麼好方法,如果真的沒有方法,就給他睡覺好了。

提問二:請問學生不受教的時候,老師是不是可以適度的體罰呢?

大師:基本上體罰是不高明的,老師必定是沒有辦法了,才像鐵匠做工似的─只有打。假如有別的辦法,何必要打人呢?所以老師要善用好的方法、好的教材,因材施教。學生可以分成三等:上等的學生禁得起楗槌,禁得起打罵;中等的學生,禁得起讚美;下等的學生,你讚美他,他還嫌不夠,你給他獎狀,他很討厭,他不喜歡。

現在的世界,尊師重道的觀念淡薄,我自己一生雖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但是在寺院裡感覺好幸福。我很快樂地度過十年叢林教育;無論是打罵的、專制的、無理委屈的教育,現在回想起來都很感謝他們的成就,因為在無理無情之下成長,使我在有情有理的社會裡,更能感覺美好。大陸開放後,過去在叢林裡對我打罵的老師,我都一個一個把他們帶到美國旅遊,報答他們的教育之恩,甚至我依大陸經濟的標準,按月給予一些補助。

記得一九八九年,第一次回到中國大陸時,我佛學院母院的一間房子,沒有一個敢進,只在外面遠遠地看一下,像個禁地似的。這一次我回到那個地方,已經開放了,而且讓我坐在寶座上,老師、院長站在旁邊圍著我。電視鏡頭對著我,我忍不住地眼眶都濕了,想到幾十年前我在這裡被打、挨罵、受教訓,也不敢進到這個房子,現在他們卻把我抬得這麼高,讓我坐上座,他們站在旁邊。人世間這帳是怎麼算呢?所以善惡好壞,要從另外一個角度重新衡量。

對於體罰,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黃金須經洪爐煉,白玉還須妙手磨」,禁得起打罵的人,才能發達。不過,有的人稍微給一點顏色,就禁不起、受不了,就哭起來。他不堪一擊、不堪一教,你何必對他那麼兇呢?我想,契理契機、觀機逗教,能不罵最好,值得罵的還是可以罵。打罵很辛苦;父母是打在兒身上,痛在娘心上。哪個老師喜歡打小孩?都是不得已。

不過,也可以換一個方式。記得小時候,我被送到私塾跟老師學習,父母都是拜託老師,替他嚴格的打,即使自己被打了,也不敢給父母知道。如果父母知道了,回家還要再打一次。這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不像現在,孩子在學校被老師打,回家就向父母告狀,父母就到學校訴苦。世道已經反了,所以世俗的價值,要再重新估定。

提問三:請教大師,有什麼方法可以跟異教徒溝通佛教、禪修等等;基督教往往比較忌諱崇拜偶像,該用什麼方法跟異教徒溝通佛教?

大師:有的人用辯論來溝通,那是最不好的方法。你要讚美基督教很好,你讚美,他沒有辦法反對。你一辯論,他就要反對,何必用反對他的話來講呢?舉個例子:

宜蘭高中教務主任熊岫雲先生,有一個最尊敬的叔父在台灣,他要替叔叔七十歲祝壽,叔叔是我們的信徒,他說:「你不必送什麼禮物給我,你跪在佛前,替我念十句『阿彌陀佛』,我就覺得你送的禮很重了。」熊主任是基督教徒,他覺得:「跪到偶像前面?太傷害我、侮辱我。」就拂袖而去。

後來他想:「我就這麼一個有德的叔叔在台灣,怎麼可以對他這麼不禮貌!」他也好奇,為什麼叔叔對佛教那麼執著。這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我每個禮拜三、禮拜六都會講經,他每次都來聽。我知道他是宜蘭中學的教務主任,不過我也不去招呼他,因為他是基督教徒,我不要讓他以為我在巴結他。

他一連聽了六年,有一天舉行甘露灌頂皈依三寶典禮,他也皈依了。皈依以後,我說:「熊老師,你今天怎麼皈依三寶呢?」他說:「奇怪,這麼多年,你為什麼不叫我信佛?」我說:「信佛是你自己的事,怎麼要我叫你呢?」後來他也成為很好的信徒,這是不言而教,如果我叫了,也許他就不來了。

我也有很多天主教、基督教的朋友,但是我都不跟他們談基督。假如要談,就會用讚美的方式:你真好、你是牧師、你信耶穌必得救。我讚美他,至少他不會反對我。

不過,我也確實很尊重他們,傳教自由、信仰自由,不一定就要信佛教。世間上的土地公、城隍爺、媽祖、王爺,甚至是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阿拉等,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的心,是我們規劃這個是觀世音,那個是穆罕默德,這個是王爺。尊重他們,就等於尊重我們自己。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信仰,佛教徒則是皈依自己。佛教裡有幾句很了不起的話:「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自依止是皈依自己,法依止是皈依真理,莫異依止是不可以皈依其他。禪門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沒有自己。

至於偶像,偶像也要拜,無論紙畫的、木頭雕塑的,水泥、銅鐵鑄造的,都是偶像。它是不是偶像不重要,我們的心裡有偶像很重要。海外曾有幾個人士到佛光山,一來就說好可惜,怎麼都是水泥做的?好奇怪,我們在這裡幾十年,看的都是佛像,怎麼他看到的都是水泥呢?不是很可惜嗎?

我常舉一個例子,同樣是一塊布,做了帽子,戴在頭上;做了鞋子,穿在腳上。但是如果這塊布做成鞋子,你把它擺到頭上,人家就會說:「哎喲,你怎麼把鞋子擺在頭上?」帽子穿在腳上,他說:「那麼尊貴的,頭上戴的東西,怎麼擺在腳下呢?顛倒呀!」其實布是沒有分別的,是做成帽子、做成鞋子之後,它的價值才不一樣的。

一塊布做了國旗,價值也不一樣。美國跟日本作戰時,為了登陸硫磺島,死了千人、萬人,為的就是要到那個地方插一支美國的國旗。你說國旗那麼重要嗎?美國花了那麼多錢登陸月球,到那裡做什麼?也是為了插一支美國的國旗。也許有人說:「那一塊布有什麼了不起?」國旗代表的是國家啊!

同樣的木頭、同樣的布,把它做成佛像,它的價值就不一樣了。它代表佛,代表我們的心,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我看到的它,不是木頭,而是我心裡最尊敬的佛陀了。

提問四:請問大師,早晚課的意義是什麼?

大師:薰習。做早、晚課誦,與佛祖有交流,才不會忘失菩提心。好比稱念阿彌陀佛,實際上,只要一念即可往生極樂世界,既然如此,有人就說了:「那平常不用念,等到要往生再念就好。」這是不行的,因為平常沒有養成念佛的習慣,到了將要往生,也不會念佛,因為記不得要念佛這件事了。你平常念慣了阿彌陀佛,比方遇到颱風、地震、出車禍、房子倒了,那時候就會很管用;你若慌張了,想不起來要念阿彌陀佛,而是叫「救命」、「不得了了」,那個意義就不一樣了。

提問五:請教大師,專注呼吸時,身體會不自覺的緊張、僵硬,如果注意身體放鬆,呼吸又跑掉了,不知道鬆緊之間如何拿捏?

大師:這是功力不夠,功力夠了就不會了。

提問六:年紀大的,腿很硬,還能夠練雙盤、坐禪嗎?

大師:要看你的功力如何。有許多中年出家的出家人,腿子盤不起來,我們常常笑問:「哪裡來的?蹺腳寺來的?」因為他盤腿的時候,腳是蹺起來的。有的人練盤腿,用石頭把腿壓著,壓得大汗淋漓,甚至用繩子把腳綁起來苦練,其實也不用急,慢慢練,練上幾個月,還是可以盤腿的,也不一定要雙盤。

坐禪是要讓身心舒爽愉快,何必要讓身體不舒服?訓練不急於一時一刻的,訓練好了,打坐就很自然、很舒暢。佛光山的出家人,有的進齋堂吃飯,即使是小小的椅子,他也都盤腿吃飯,因為他腿子一盤,感覺到天堂就在當下,沒有什麼可以掛礙,很自在灑脫。但是,腿子痛就無法享受這種感覺。盤腿有盤腿的意義,不下工夫也練不成的。盤腿的功夫不好練,如同勸人讀書一樣不容易,少年不把腿子練好,老大徒傷悲;老了骨頭硬了,盤也盤不動了。

提問七:如果打坐時氣血不順,該怎麼對治?

大師:走路,走走路氣血就比較順了,或者拜佛。打坐是要盤腿的,有雙盤、單盤,但不能只是交叉坐,會把骨盤子架起來。盤腿的道理是身體影響心理,盤起來就會集中意志,統一精神。不過盤腿子很痛,老骨頭盤不起來,也沒有關係,可以掛腿坐,也就是在禪堂裡端身正坐。

不一定盤腿的效益高,但盤腿也不是沒有用,打坐主要是讓心靜下來,心定於一境,集中於一句話、某一個境,或者是佛像上,把佛像觀想得很莊嚴,是活的、是真的佛,他會跟我微笑、灌頂,但是不可以把他的形相改變了,如果讓他變成了魔鬼,這表示功力還不夠。你觀想觀得成熟了,就不必在乎盤不盤腿,也不必在乎氣血順不順暢了。

禪有益於身體健康,好像運動一樣,運動只是讓身體健康,禪還有助於心理健康,禪也不一定只是坐,搬柴運水、挑水打柴,工作裡有禪;寫文章把文章寫好,做事把事做好,有始有終、很負責任、很恭敬、很用心,這就是禪道。到我這種年齡,一法都是一切佛法,不要在事相計較分別,這是庸人自擾。

提問八:請問大師,坐禪最高的境界會怎麼樣?

大師:坐禪的境界,心和物一如也。真正的坐禪,要坐到心和外界融為一體,比方平常把門關起來,人不能進來,坐禪以後,門不再是障礙,因為他可以穿牆入壁。什麼叫做無門呢?有一次我在寫毛筆字,寫「無念」、「無住」、「無門」,旁邊就有人說:「沒有門怎麼行?」其實,沒有門才廣大,有了門就把我們關起來了;無門,天下都是我的,沒有障礙。

向各位報告,我這一生沒有什麼長處,但是,想一想,我也有很多好習慣。我不需要辦公桌,有辦公桌也沒有抽屜,所有東西都擺在桌上,也不用好的東西。有一次慈惠法師看到一個很好的石頭燈籠,他說:「這個買回去擺在大雄寶殿很好看。」我說:「不行,太好看了人家會來偷。」我們大雄寶殿是不上鎖的,要搬就把佛像扛回去,但是搬佛像回去對他也沒有用。因為沒有值錢的東西,所以大雄寶殿沒有遭過小偷。

佛光山的文物陳列館,現在叫做「寶藏館」,也沒有人來偷過,明白的說,那裡展示的東西,你以為很好看,其實拿去賣一點都不值錢,因為都是複製品;真品很麻煩,我也不敢要。真品一般是要收藏起來的,自己看不到,別人也不能看,但這樣收藏起來幹什麼呢?拿出來給大家欣賞,假的也是真的。

坐禪最高的境界就是看人都是佛,看什麼都是海闊天空,看什麼都是增上因緣,看什麼都是簡單、單純、很容易,看什麼都很歡喜、很快樂。好比釋迦牟尼佛看提婆達多,他說:「啊!你是我的善知識。」沒有黑暗哪裡有光明,沒有罪惡哪裡有善美?你欺負我、陷害我,我更要感謝你幫忙我成長。

各位,假如現在有人罵你們,你們就說:「啊!感謝,替我消災,替我懺悔,謝謝!」這樣他怎麼罵得起來呢?人家魔法、魔心來待我們,我們用佛心來待他們,你就成佛了;稍微擁有這樣的佛心,你就得到很大的利益了。

提問九:禪修研習班的內涵和次第,跟禪宗所闡釋的是相同,或者不同?

大師:法無定法,觀機逗教,看什麼根機,什麼時候,有時候講得非常好,你不一定需要,講得不好,反而是你需要的。

舉例來說,小時候我認字,是我不認識字的母親教我的,母親為了消遣我幼小的童年,就找一些兒童閱讀的小叢書,叫我念給他聽,我常常念錯,他都會糾正我。比方洛陽的洛,三點水再一個「各」,我不懂就念「各」陽,中國字念半邊,他就說:「不是各陽,洛陽才對。」這樣我就記得了。又例如紐約,我念「丑約」,他問:「丑約在哪裡?」「在美國。」「美國哪裡有丑約?是紐約啦!」我的中國字就是這樣學的。

我再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信徒很喜歡跟出家人辯論道理,住持法師很忙,這樣講,那樣講,都拿他都沒辦法。有一個賣豆腐的人見到住持,問道:「大和尚,好像有什麼事不開心,煩惱什麼?告訴我。」「沒有用。」「說嘛!」「我每次說法,有一個人老是要辯論,我又講不過他。」賣豆腐的人說:「你把你的衣服借給我,讓我來對付他。」住持心想:「我都沒有辦法,你這賣豆腐的有辦法嗎?好吧!」就把衣服借給他了。

那位信徒一來,看到賣豆腐的假和尚坐在位子上,他想:「呦!今天和尚這麼好,很早就坐在位子上等我了。」遠遠的就豎起十隻手指頭來,賣豆腐的跟著舉起五隻手指頭,那個信徒又改變為三根指頭,賣豆腐的就用一根指頭指著他,信徒一看,跪拜後就走了,從此不再辯論。

大和尚看不懂,就問:「你怎麼這麼快就把這個人打發了?」「這個人真是來鬧的,他問我,十塊豆腐賣多少錢?我說十塊豆腐五毛錢。他沒有良心,竟然還討價還價,只願意出三毛錢,所以我就用一指指著他:『你沒良心。』他一被罵就走了。」

那位信徒回去以後就說:「大和尚今天開悟了,佛法真高呀!」「如何高?」我一去就問:「十惡如何對付?」他說:「五戒就能對付了。」我再問:「貪瞋痴三毒怎麼對付?」他說:「一心就能對付。他真的開悟了!」

事實上,是佛法即非佛法,不是佛法都變成佛法。所以,對機很重要;大和尚講了多少,說了多久,他都聽不進去,對他講豆腐幾塊錢,他就開悟了。

提問十:請示大師,什麼是佛?坐禪可以成佛嗎?怎麼樣才可以稱為佛呢?

大師:你們都是佛,怎麼忘記自己是佛呢?假如你們承認自己是佛,不好的事情就不會去做,因為你自己是佛,就敢承認、敢承擔。人人本來就有成佛的性能,只是現在能量還不夠,還要再增加。

提問十一:請問大師您日常生活都做些什麼事?讀哪些書?未來的使命感有哪些?

大師:吃飯、睡覺是必然的。另外,每天要會客、寫文章、看書。看書是最幸福的事了,可以暫時放下佛光山的事情不管。不過現在出家、在家的徒眾很多,要丟垃圾、丟煩惱,就會來找我,我也要負起責任,面對他的需要;他不得力了,我當然有心幫忙,他能照我的話去做,我也為他歡喜。但是,也有些人會陽奉陰違,表面上服從,心裡不以為然,這也算了,各有因緣,我盡我的心意就好。

我出家六十七年來,一直倡導人間佛教,吃飯是修行,睡覺也是修行,甚至跟人講話、做事,行住坐臥、衣食住行,都是修行。我也歡喜念佛、打佛七,算一算,主持佛七應該也不只一百五十次以上,另外,早晚課念佛,每逢星期六的共修念佛,也不知道有多少次。

你說我念佛念出一個什麼名堂來嗎?我本來是臨濟宗的弟子,跟著大家打坐,你說坐了有開悟嗎?不能說開悟,也不能說統統都沒有悟,我必定和一般人不一樣,因為坐到現在,一個八十歲的老和尚了,也有一點自得其樂。

什麼最快樂?有感恩心最快樂。有了感恩心,吃什麼都覺得好吃,睡哪裡都覺得舒服;到了哪裡,人家對我太好也覺得受不起,不敢當。要到哪裡就有飛機坐,要旅行就有飛機票,人生還有什麼不滿足?人生實在太好了!

不過,我也不希望太好,所以我規定,到各地旅行、弘法,哪個道場超過十個人到飛機場接我,那個地方我至少一年不會再去;假如有人再獻花,兩年不會再去;若用紅布條歡迎,三年不會再去;如果請我到餐館裡面吃飯的,四年不去,沒有寺廟的地方例外;吃飯的時候,一道一道地出菜,五年不去。所以,現在全世界各個地方,他們都知道不能太多人到飛機場迎接。我不必去打擾大家,人生有多少因緣?要節用,好比銀行裡的存款,要慢慢用。

至於讀什麼書?我幾乎是看到的書都讀,我無書不讀。在大陸我做過圖書館的管理員,這一生沒有長處,就是喜歡念書、讀書。過去記憶力很好,現在慢慢差了。在你們剛才來之前,救國團主任委員林炯垚帶領台南市、台南縣、高雄市、台中市等總幹事,以及許多主管一起到山上來,座談結束後他們就走了,我的侍者就考我:「師父,那個主任委員姓什麼?」我說:「姓林。」他說:「你怎麼記得?」我說:「談了那麼久,總該記得。高雄市的好像姓李,高雄縣姓黃,屏東縣姓江。」「你怎麼都記得?」「大概是習慣吧!我不記得,他會生氣呀!」

念阿彌陀佛有益,阿彌陀佛會記得你;讀書也是開卷有益,當然要是讀正派的書。我過去有一段時間歡喜看武俠小說,武俠小說提起我看書的興趣,甚至看中國的《三國演義》、《七俠五義》、《西遊記》也都看。我沒有學過文學,寫文章也都是看書學的,像是話本一樣,他怎麼寫,我也學著怎麼寫。

我曾經特地學過英文、日文,特地學還是學不會,因為我的音調沒有深淺。書裡自有黃金屋,書裡自有香菇麵,書裡自有好寶貝。從閱讀中,讓我明白許多道理,尤其是忠孝節義;看到那許多忠臣孝子,就覺得「我當如斯也!」看到那些奸臣逆子,就覺得可憐,會被淘汰。

提問十二:佛光山的法師們都具有多項專長,不知道大師您是怎樣培訓的?

大師:他們都是自覺的,不是我教的,不是我的功勞。他們在學校裡,老師把他們教得很好;在家裡,父母把他們教得很好;到了佛光山,頂多是增加佛法的內涵,不過有的人有增加,有的人還是沒有增加;有信心、有發心,結果就不一樣。徒眾有一些成就,我不敢居功,我只是給予一點方便接引而已。

「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凡事要靠自己覺悟。佛陀也是自覺、自悟才能覺他的。各位老師今後在學校裡,也要提倡「自覺教育」;你教導,學生不一定會,反而啟發他「自覺」,比較容易學會。‭ ‬

提問十三:出家人能夠吃葷的食物嗎?

大師: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中國出家人都要素食,不過,能不能吃葷這很難講。我幾乎沒有看過佛教的出家人吃葷。一般人吃雞肉,直說好吃、好吃,出家人若想吃肉,在大眾面前他也不敢啃雞肉。所以,再怎麼壞的出家人,還是比一般人好,因為他知道慚愧、知道這樣做是錯的。又例如喝酒,社會上的人,一杯接一杯地喝,無所忌諱,假如出家人想要喝酒,他心裡會想:「慚愧、慚愧,我是出家人,竟然還想喝酒。」因此,出家人還是值得尊敬。

有時候去買麵包,店主會說:「不要買這個麵包,這是用蛋做的。」甚至說:「這糖果也有葷油。」這不要緊,麵包照吃,糖果照吃,因為你沒有想到是要吃葷,你只是想到要吃麵包,所以不算吃葷。

常常有信徒請我到他家吃飯,他說:「師父,你放心,我把鍋子洗呀洗,沖呀沖,很乾淨的。」或者說:「師父,我特地買了一個新鍋要煮菜給你吃。」我說:「你煮菜給我吃,就用你原本的鍋子就好了,我是吃菜,又不是吃鍋子!」吃素的人不要作怪,對這個問題,也不必太用心計較。

現在的人歡喜吃素,不過有一些素菜的味道像葷食,吃到口裡就想要吐,但是在人前吐沒有禮貌,也只有憋住氣吞下去,你能說那是吃葷嗎?現在有些商人很沒有道德,不把素菜做得像素菜的味道。素菜有素菜清淨、淡雅的味道,葷菜混濁。

聽說今年過年,佛光山後面的素菜,賣得最好的是臭豆腐,吃了很有味道;在佛門,青蒜、韭菜,味道都太強,不清淨、濁氣,臭豆腐也是濁氣,少吃比較好,不過,吃了也不是那麼大的罪過。

基本上南傳佛教、西藏佛教也都是吃肉的,吃牛、羊,因為他們沒有其他的東西吃。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很多靠海的漁民會問:「我們靠海維生,沒有捕魚就不得生活,怎麼辦?」即使殺生,但是不要有殺心;六祖大師在獵人隊裡,一藏就藏了十幾年,他都挾菜在鍋邊煮,慈悲心要做到這麼高明也很難。

提問十四:對於人生的名利、富貴、貧窮以及生死,應該有何正確的認知呢?

大師:因果是不會差錯的,比電腦還要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過去做什麼,從現在的生活就可以知道;「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想要知道未來如何,就看現在怎麼做。富貴、窮途不得怨天尤人,都是自己找的。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云:「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三好運動,身要做好事,口要說好話,心要動好念,這是好業,改變我們身口意三業,當然未來就會好。

提問十五:請示大師,怎樣能消除自卑心跟嫉妒心?怎樣才能時時保持輕鬆自在?

大師:這個問題要問你自己,因為我不能跑到你心裡去幫你,這些心都是多餘的。對於嫉妒心,我們肯要求自己的話,慢慢會變好。你可以這麼想:「幹嘛要嫉妒?」「嫉妒對我有什麼好處?」比方說,有人建高樓,表示他有錢、有辦法,而我沒有辦法,當然就建不起高樓。你要想,他建高樓很好,假如下雨,我也可以在那走廊下躲雨;我不必嫉妒你,那對我還是有用的。你有錢,家裡買了新電視,我雖然沒有,那也沒關係;你看電視的時候,我站在旁邊看一下,沾光沾光。假如你有這種心,別人的好處不但不會妨礙我們,還會增加我們的利益。

我們普門高中,過去有一個校花,長得好漂亮,有的同學嫉妒他,就恥笑說:「你這狐狸精,妖裡妖氣的,真是妖怪。」這種心態是我得不到,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就是嫉妒。後來我跟他們說,一個很美的小姐在這裡念書,大家都要感到與有榮焉,假如他當選中國小姐,我們普門中學就很有名氣,那麼你們也會增加光采,難道要讓我們普門中學各個都是醜八怪,你們才高興嗎?

要珍惜,不要嫉妒。我過去的同學、同事都比我強,跟他們在一起,就像龜兔賽跑;他們統統都是兔子,都很會跑,我是個烏龜,只好努力不懈。嫉妒沒有用,只要我努力不懈怠,即使你看不起我也不要緊,十年後、二十年後、三十年後,總會有差距的。

凡事要靠自己,靠別人沒有用。

提問十六:「色即是空」正確的意義是什麼?

大師:《般若心經》講的「色」就是物質,眼睛所看的紅、黃、藍、白、黑,桌子、椅子、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有概念的、有形相的都是「色」。「色即是空」,「空」是無,是沒有;有也是空,空也是有。舉一個例子:

茶杯不空,茶、水倒到哪裡呢?耳朵不空,鼻孔不空,口腔不空,腸胃不空,我怎麼能活下去呢?所以,要空才能有。這個地方沒有空間,我們怎麼集會呢?因為空,大家才能在這個空間上課。最大的空是虛空,虛空擁有萬物,要空才能建設有,不空就不能建設。你的皮包不空,即使我給你再多錢,你也沒地方放;你的頭腦不空,我說的道理再好,你不接受也沒有用。所以空很好,空了才能建設有。

空的道理很深,要講得很精簡、完整,也不容易懂。人對這個世間的空和有,都是錯誤的認識,我們認為有的,明明是空,我們認為空的才是有。世間的見解是顛倒的,舉一個例子,我問你們:「這個是什麼?」「桌子!」「這個是什麼?」「茶杯!」「這個是什麼?」「椅子!」這樣說對不對?不對,你們的認識都是錯的。

這個是桌子嗎?不是,這是木頭做成的。如果再問你們一次,你們會說這是木頭,我就說這是山裡的大樹做成的。再問你們,這是什麼?你們又說這是樹。還是錯,因為它是一顆種子,經過空氣、水分、氧氣和時間,才長成大樹,把它分解之後,做成各種東西。那這到底是什麼?這是因緣條件和合的東西。所謂「色即是空」也就是緣起,一切總要有因緣才能存在。所以,我們要感謝因緣,如果沒有商人做賈,沒有農人種田,哪裡有吃的、穿的?所有世間的一切,都在幫助我存在,都是我的因緣,我應該要感謝。世間上沒有仇恨,沒有什麼人待我不好,除非自己不好。一切人都是我的有緣人,都是我的恩人。

懂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提問十七:《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懺悔之後,仍然對過去所犯的錯誤耿耿於懷;請問大師,我們應該如何原諒自己,真正放下?

大師:佛教不重視過去,但是未來很重要,過去就過去了,懺悔了就好。你老是記著過去放不下,這是執著。一直流連於過去,就沒有未來了。你要進步,唯有放開一步才能向前,不放怎麼能進步呢?

要求進步,必定不能老是執著過去,掛念過去。過錯可以改正,已經做了可以自覺,可以重新再來,再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不是聖賢,都會有過錯,不要老是惦念著過去。尤其是年輕人為了今後前途,自我要求當然要嚴一點。

過去有一個蓮花色女,是一個自暴自棄、非常放蕩的風塵女郎,想要破壞目犍連的修行,破壞比丘的形象,目犍連知道他居心不良,就告訴他:「你不可以存著害人的心。」

蓮花色女就說:「我過去給很多男人騙過,所以我要報復。我過去罪業很深重,橫豎是一不做,二不休。」

目犍連講了一句很了不起、很偉大的話,他說:「蓮花色女,過去的事情已不重要,你要看清明天,看清未來,那才重要。」

罪業就像衣服髒了可以洗一洗,地下髒了可以掃一掃,凡事都有辦法的。所以我們不要再想過去所做的惡事,也不要老是記著過去的功勞。

禪門有兩句話:「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什麼地方都沒有留一點蹤跡,聲色之外,應該還要有一分超越的心情。

提問十八:怎麼樣才能夠放下萬緣?‭ ‬

大師:誰叫你那麼複雜,誰叫你挑得那麼重呢?本來就應該輕鬆一點,是你自己要挑那麼多!壓力太大就要放下呀!當提起的時候要提起,當放下的時候要放下。好比出門上班提著一只皮箱,回到家裡就可以將它放下;要用的時候,你不帶走也不行,但是不用的時候就把它放下。學佛修行要提得起,也要能放得下。

家庭的責任你要提得起,煩惱是非也要放得下;正念、正知、正見要提得起,貪、瞋、愚痴也要能放得下,該放下就要放下。你自己要懂得什麼時候該提起,什麼時候該放下。當提起你不提起,不孝順父母,不教養兒女,不管理家庭,這當然不可以。或許你說:「這些我都放下了啊!」誰叫你結婚的?又是誰叫你生兒育女的?這是責任,不能放下,要提起。

在家也是修行,連父母、兒女都不要,怎麼能修行呢?佛法是很妙的,教人做正當的事,教人不要偏斜、要中道。

提問十九: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大師:人生的意義,說好聽一點,應該就是服務。你要有意義,就要有責任、有傳承。社會上的人為了傳承,付出種種的辛苦,佛教也是一樣,為了弘揚佛教,讓世間佛光普照,也要有傳承。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