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04 人間融和

接受《志工企業家》作者、

美國《紐約時報》資深記者David Bornstein採訪(摘錄)

時間:二○○六年七月十九日

地點:佛光山台北道場

與會: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

發行人王力行女士

記者:大師!您應邀到聯合國講演(二○○六年六月二十四日於日內瓦聯合國國際會議中心,主講「融和與和平」)的時候,想向大家傳達的是什麼?

大師:世界和平、人間融和。

記者:請問大師的方法是什麼?如何讓大家對融和與和平有更高的警覺性?

大師:這個世界講究貧富,我富有,你貧窮;我有力量,你沒有力量,這都是比較性的。我覺得和平一定要平等。

世界之所以有爭執,就是以「我」為中心,我認為、我以為、我覺得,你非得要記得我,這個都是我執、我慢,是糾紛的起源。讓自己跟別人是對等的,我、你都是一樣的,把你當成我,不要執著,就容易和平。

記者:一邊聽大師講,一邊也思考關於最近撰寫的書籍,書的內容提到近年來的社會變遷,也都有大師的這些想法在裡頭。應該要如何應用到理論上面呢?

大師:這個世界需要和平,人民需要安定,但是也要有一些有心人士來促進,就像高(希均)教授在出版界,天天提高社會大眾的知識,提高人性的光明;心胸寬大就能容納,就能促進和平。

記者:我認同大師的講法。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只是單純地模仿他們眼前所看到的,很多時候忽略了社會上美好的一面,也因而錯失了一些比較重要的訊息。

大師:現在的大眾傳播,對於光明的、善美的發揚比較少,對於醜惡的、渲染的比較多,這是很遺憾的事。我看你有心發揚光明的一面,所以很高興跟你談話。

記者:我在紐約當過二年的記者,寫過有關於犯罪、商業及娛樂界的新聞,後來慢慢就寫一些社會正面的故事、新聞,但是發現這些好像大家比較不感興趣。

大師:可是社會很需要。

記者:大師您建立了很多國際性的組織幫助人,在這個過程當中,您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大師:佛教講因緣,也就是條件,具備條件就沒有困難,就有因緣。

記者:您有可能創造這些因緣嗎?

大師:這個因緣是對等的。比方你要富有,要看你待人如何;想要獲得社會的公認,你就要有付出,沒有付出、沒有對等交流,就不能成事了。好比有的人想發財,但是沒有播種,又如何能收成呢?就像你問我關於台灣的志工,也就是中國人常講的「義工」,不管志工也好,義工也好,主要就是先講究付出,你有付出,才能改善這個社會、改善人我。

台灣在政治上雖然吵吵鬧鬧,在武力上也不及一些世界大國,但是台灣的人民做義工,毫不講究收入,都是真心地付出,是世界之冠。

記者:我在寫書的時候,發現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採取一種比較強硬、強勢的態度,想要改變這個社會,他們不肯接受現實社會的生態、狀況,覺得自己的行為可以讓這個地方變得更好。我也發現,前者這個強勢、積極的態度,好像還是能改變這個世界,但是佛教卻提到,我們應該接受現有的因緣。就這二者,請問大師您的看法如何?

大師:一個是力的表現,一個是慈悲的、柔性的表現。有時候需要用力來折服,有時候則需要用愛來攝受,雙管齊下。好比父母對於兒女的教育方式,父親都是比較嚴厲,母親比較慈愛,也好像春夏秋冬,氣候冷熱能夠調和,萬物就能生長了。

高希均教授:大師!我請教您一個問題。您經常到世界各地弘法,最近也去了一趟歐洲,見了重要的人物。您對於世界上和平相處、慈善、慈悲的潮流,感覺是愈來愈強烈,還是沒有什麼變化呢?

大師:中國有一句話叫做「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啊!現在的人心對於過去所重視的「仁義」觀念,相較之下是比較沒落。

記者:是不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焦點都不對了?雖然我們承認這些人是領導者,但是可能真正的領導者,可以改變世界的領導者是在其他領域,而我們沒有看到這些人?

大師:眼睛看到的是形相上的事物,在佛法講是假相、幻相,好比是天空彩色的雲朵,一下子就消失了。如果你看到的是「仁義」,這種如空氣般看不見,但是卻為人所需要的東西,它才會萬古流傳。

記者:在我的書最後,提到關於社會上正面的故事,就像我們喝的水和空氣,雖然我們常常會忘記它的存在,但是我們還是需要這些故事來豐富心靈。

大師:牙齒是有力的,舌頭是柔軟的,但是牙齒先掉,舌頭最後。

外在的東西可以建設,會進步,而內心的慈悲、智慧、道義、對全人類的包容,這是教育,更要搶在前面進步。

記者:我們要如何進行慈悲的教育呢?

大師:經常做立場互換。

記者:所謂「立場互換」是我們與生俱來就有的能力,還是我們要常常去練習的?

大師:這可以練習。比方我快樂、你痛苦,我就不能把我的快樂建立在你的痛苦上,要想到「假如你是我」,如此,大家就會平衡了。好比過去釋迦牟尼佛就是毫無要求、報償地付出,他一生都不是執意要賺一個什麼東西,都是在為別人犧牲奉獻。如果這種人多的話,社會就會改善,就會有人願意效法他,佛教也就是這樣形成的。

佛教在世界各地流傳,跟基督教一樣,都是為了宣揚博愛、慈悲,這對社會是有貢獻的。我們認為釋迦牟尼佛就是最早的義工。

記者:大師您見到教宗的時候,有沒有機會跟他提到羅馬教廷對於女性(擔任)神父的因緣?

大師:沒有談到這個問題。倒是有一位樞機主教強調,信了天主教不能再信別的宗教。佛教的看法就不一樣,例如,我在這個學校讀書,也可以到另一個學校去交流;我可以交這個朋友,也可以交那個朋友;我可以吃這一道菜,也可以換另一道菜;又好比女性可以嫁一個丈夫,但是也可以有很多男性的普通朋友。你不能因為信了一個宗教,其他的就不來往了。我認為,你可以選擇信仰一個宗教,但是和別的宗教還是可以成為朋友。

說到平等,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教義是主張兩性平等的。

王力行女士:佛教裡,對男女平等有沒有一些特殊的看法?

大師:從廣義來說,男性能成佛,女性一樣也能成佛。男性所擁有的,比方穿的衣服、住的房子、生活、思想、見解,女性也一樣可以擁有。佛經裡也提到了很多女性的菩薩,如觀世音、勝鬘夫人,他們的地位都很崇高。

記者:我吸收到的資訊,在台灣,同樣的工作,女性的工資只有男性收入的三分之一。請問大師這是不是真的?

大師:在佛光山,無論男眾、女眾統統都不要錢。再說,台灣的女強人也很多。不論男眾或女眾,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大家應該互重互補。在中國社會裡,過去主張男主外、女主內,但是現代的中國女性一樣可以到社會上工作。

記者:大師,您早期在提升佛教女性的權位和地位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大師:過去有一段時期,男性對於得到的利益不肯鬆手,所以必須靠時間慢慢來成就,當女性的能力、智慧發揮,讓男性感覺到確實比他好的時候,就會服氣了。目前在台灣,比丘尼在大學裡教書的比比丘還要多,著作比比丘還要多,創建寺廟的也是比比丘多,所以不用多講,女性的地位自然就提升了。

記者:在人類的思想變化之前,可能環境要先改變,因為人類思想的淨化是基於現實社會環境的改變。

大師:改變環境前,更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心,因為一切環境都是我們的心去影響的。心好像是一位畫家,可以畫出美好的世界,也可以畫出不美好的世界;天堂、地獄不在另外的地方,就在心裡。

記者:除了台灣,還有哪些國家的佛教女性地位正在提升?

大師:除了中國以外,韓國、日本,甚至屬於南傳佛教的中南半島國家也都在改變,女性的地位都在提升;這個世界都在變化。

記者:最近讀到二篇文章,其中一篇是關於教廷,可能最近會因為女性地位問題而分裂。另外讀到,在印尼,女眾晚上七點之後不能出門,出門就會被逮捕。

大師:這個世界有很多的意見、看法,但是由於個人的執著、權力,要把它調和一致比較不容易。有些地區對於女性的歧視,我們也認為不可思議啊!

記者:這些對女性的不平等,可能來自對另外一半的恐懼和害怕。

大師:男性有優越感,獲得人間既得的利益,就不想和另外一半分享。

高希均教授:在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碰到很多重要的領袖,但好像沒有訪問過許多宗教領袖是吧?

記者:訪問的對象很多都有宗教信仰,但是在訪問的過程當中,並沒有涉略到宗教信仰的部分。

高希均教授:您現在見到大師有什麼感想?

記者: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雖然提到社會變遷的問題,講貧窮、講饑餓,但是一直到了見到大師,才覺得沒有考慮到所謂內心的這個部分。

高希均教授:身為一個社會的公司、團體,雖然一樣出版書籍、一樣辦活動,但是不管怎麼樣,佛光山出版的書和舉辦的活動都比我們精采;如果我們的職員注重的不是收入,或許結果就會比較好一點。

記者:如果沒有收入的問題,那所有的人都平等了。

大師:沒有收入,付出會更多、更好;心裡不要收入,就會肯付出。你可以做調查,一個有工資的人,他一天的工作可能只有十分,但是不拿工資,願意來做義工的,卻可能達三十分以上。有待遇,他是有價碼交換的;沒有待遇,他覺得我是無限的、無價的。當然也有人是我拿多少待遇都不計較,而付出也比待遇更多,就像高教授和王小姐。

記者:在我的書上提到一則故事,一個印度的組織,專門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這個組織的成員大部分本身就是街頭流浪的孩子,而他們卻覺得有必要去幫助別人。

大師:這個社會,有人覺得自己擁有了,就會去幫忙別人,但什麼叫做「擁有」?在自己的心裡,感覺到別人需要幫助就去幫助,這是比較進步的。在台灣,做義工的人並不是他很富有才當義工,只是他覺得自己應該要對這個社會負責任。

記者:我以前也是一個商人,做過五年的電腦工程師,後來才轉換跑道寫書。我覺得轉換是很困難的,要放棄賺錢,其實並不容易。

大師:錢在世界上是很重要的東西,一切的動力都要從它開始。但是比錢更有力的,就是心,心的力量勝過一切。

記者:你是怎樣發現和體驗到這一點的?

大師:在佛教裡就是倡導這種道理的。我也感覺到,所有宗教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付出比收入還要快樂。付出必定富有,只想要收入必定是貧窮的。

王力行小姐:David的書裡面訪問了一個組織,叫做「阿育王」,阿育王是佛教裡很重要的人物,也許他在訪問當中對於阿育王並不是那麼了解,大師可不可以做更進一步的解釋?

大師:阿育王是距今大約二千三百年前的人,他是一個征服者,統一了印度,但是當他到被統一的國家巡視時,那許多出來歡迎他的人,都是帶著怨恨的眼光看他。阿育王看得出人民的不服氣,後來改用佛教的慈悲、仁愛,尊重他們,解決他們痛苦的問題,幾年後再去巡視,大家扶老攜幼出來歡迎他,真正地恭敬他。阿育王就說:「我過去用力征服他們,沒有得到國家人民的歸信;現在用慈悲、用愛來對待他們,他們真的歸信了。」所以,法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

現在布希總統用力戰勝了阿富汗、伊拉克,接下來就要用愛與他們融和,才能讓他們歸信。在這個世界上,用戰爭去對待別人,戰爭是不能停息的,人就是要被打死了,他也會想:「我要跟你戰鬥到底。」只有用愛、用慈悲、用教育、用關懷才能解決問題。就像是一個巨人,拳頭伸出來要打一個小孩,小孩也會跟你拚命。所以,你只有跟他和好、愛他,才能和平。

記者:您覺得中國有沒有一天會用慈悲和愛來對待台灣?

大師:現在已經開始。

高希均教授:大師已經到大陸很多趟,最近也參加在杭州舉行的「世界佛教論壇」。

大師:現在我們感到彼此都能互相影響。

記者:大師您最早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會有今天的成就?

大師:沒有去想,這在佛教裡叫做「隨緣」。我什麼都沒有,人也不是我的,但是世界都是我的。

記者:在你開始創立組織的時候,是不是有什麼三年、五年的計畫?要有多少預算、需要多少人來完成這個目標……你有沒有想過這些?

大師:我只想過要耕耘,讓別人來收穫。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