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0 認識人生

為勝鬘書院學生開示(摘錄)

時間:二○○一年九月卅日

地點:佛光山如來殿梯形會議室

慈惠法師:勝鬘書院在佛光山的教育體系裡,是一個很特殊的班級,以遊學的方式學佛,藉由遊學的機會,可以多體會寺院道場、出家人的生活,乃至認識佛光山這個教團的特色──弘揚人間佛教。未來你們將去的地方,都是本山所建立的道場,希望大家能體會佛光山這個寺廟教團跟一般的寺廟是不一樣的。

在佛光山的教育事業裡,勝鬘書院成立歷史雖短,而且每一期只有二十幾個人,可是勝鬘書院的學生對佛光山各方面的弘法事業工作,所參與的、表現的,都非常優秀。我們每一個人對勝鬘書院的學生都非常期待,也非常欣賞。

大師:參加勝鬘書院要先受十大受,十大受就等於十聖法界,主要是讓我們了解參加這個學院的目標、主題是什麼。勝鬘書院的院長是慈惠法師,慈容法師是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的署理會長。照理講,參加勝鬘書院的人都要成為佛光會會員,因為佛光會是一個可以照顧你們,和大家關係非常密切的團體。

提問一:最初創辦勝鬘書院的宗旨是什麼?身為勝鬘書院的學員應該如何自勉?

大師:為什麼要辦勝鬘書院?我看到社會結構在改變,現在很多女性青年,所謂「女強人」,他們不要結婚,也沒有找到一個歸宿,只有工作。他們的未來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就想為社會上這許多女強人,找到另外一條出路、一個方向,讓大家了解佛法是什麼。

也有一些女性遇到婚姻問題,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成為單身貴族,他可能需要別人的照顧,不知道到哪裡才有安身之地,我想,勝鬘書院可以讓他有個家。

有這個想法是我在美國遇到一位單身的女強人,他虔誠信仰佛教,做義工、參加法會、禮拜都很認真。二十年前,他一個月就領三千塊美金,等於台幣十餘萬。生活很好,開的是賓士車,神氣、活潑,滿面笑容。

有一天他打電話問我:「我的門窗關得很緊,別人的靈魂能進來嗎?」我反問他問這個做什麼?原來,有朋友邀他參加另一個朋友的告別式,他藉故推辭。有一天睡到半夜,打開電燈,看到牆邊一個男士走來。他不害怕,但很緊張,漸漸地才沒有了。後來他跟朋友一起去參加告別式,走到靈前捻香,一看,就是半夜去找他的那位男士。

女性到了這種年齡還過單身的生活,就會沒有安全感,沒有未來性。男士不一樣,因為他不在乎這個。

我告訴他:「你才三十多歲,可以結婚去。」他說不要,跟我表示要出家。我說:「出家比結婚難,因為結婚是找一個人靠,出家是要靠佛,你跟佛有建立什麼因緣條件嗎?信心夠不夠?出家是要靠常住,常住能接受你嗎?你能接受常住嗎?二者之間可能有差距。出家是靠大眾、師兄弟,師兄弟要你嗎?你要這許多師兄弟嗎?」

在家庭裡,苦樂都會有,你進了佛教,可能才開始就很辛苦,它要靠你自己創造一些特殊的緣分,將來再用這個緣分去發展。

類似這樣的信徒,你叫他念佛學院是很艱辛的,念一般學校比較容易,下午放學回家了,可以去吃餐館、吃宵夜、看電視、交朋友,日子很好過。在佛門,到了晚上,用一句小說寫的話「青燈伴古佛」,他會覺得深山叢林好寂寞喔!當然我們不會感到寂寞,而是很忙。

一般人在社會上只有一個家庭,父母、兄弟、姊妹之間,恩怨、愛恨都有,他在家裡能容忍、能接受,可是他到佛門來,都是不相干、不認識的人,一下子忽然和他做兄弟了,這也要有緣分,沒有緣分,他看不到人家的好處,就只看到錯誤的地方,怎麼安住身心?看不慣別人,實際上都是自己的問題,自己的問題別人幫不了忙;你看不慣人家,人家怎麼好幫助你看得慣呢?

我在佛門六十三年了,很看得慣,甚至哪個出家人不持戒吃個香菸,我總想到他了不起,為什麼呢?他只吃香菸,沒有吃毒品、吃鴉片煙;聽到哪一個人喝酒也不管,我想,他還是比社會一般人好,為什麼?他吃了酒,內心一定很慚愧:「唉!我出家了,還吃酒、吃魚、吃肉,實在不應該。」他會有慚愧心,這就很了不起。社會上的人喝酒都是:「來!再來一杯、再來一碗。」假如是一個出家人,他一定吃得不敢給你們看到,他會偷偷地到旁邊吃,心裡想:「抱歉!抱歉!」基本上,很壞的修行人,都比社會上的人要好一點。

大體上,我是比較能看到大家的好,承蒙許多人都說:「你很有肚量!」對的,佛祖的肚量包容天地,我怎麼能不包容人呢?我能包容人,我就感到快樂,不覺得苦了。

你們來勝鬘書院讀書,這個發心就已經勝過一般社會上的人。因為要求功名、求利祿、求權力、求愛情的人很多,要找一個想要發心修道、想要圓滿自己、昇華自己、擴大自己的人,恐怕不是很多,不容易有啊!今天你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佛的這一念,就會帶領你們往真善美的路上走,「一念生淨信者,可以滅八萬四千生死重罪……」一個念頭生一個信心,這好難得啊!

有這麼一個記載:有一個出家人看到皇宮美女,感嘆:「唉!好可憐喔!怎麼不出家?」

這些美女說:「我這麼美貌,怎麼可以出家?」

出家人說:「就是因為美貌、外形不長久,所以要找一個永久的莊嚴、永久的美麗。」

「我們還要享受很多的快樂、愛情、親情。」

「就是因為人間的快樂不真實、不長久,你們要找一個更長久、更真實、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

佛門又有「選佛場」之稱,各位能可以到選佛場來,是「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而來的。我十二歲到佛門來,老師看到我都說:「你很有善根。」我心想:「講這什麼話?我要出家,憑什麼善根,是憑我自己。善根是有過去的因果,是與過去世有關係,我不是,我是今生今世的。」現在,幾十年的佛門生活看來,真的體會到,能一步踏進佛門,都是久遠的福德因緣。有人問我:「你說佛門很好,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離開佛門,溜單了?」佛教說,天人的福德因緣享盡,就要墮落了,等於銀行沒有存款,就要負債了。所以,很多人在佛門待不住,不是怪佛門不好,要怪自己的福德因緣不具備,還要培植更大、更多的福德因緣,才不會走叉了路。

提問二:身處在今日國際局勢混亂的時代,應該具備怎樣的態度?能夠為當地做些什麼?

大師:禪宗有一段話:要到哪裡去?熱到熱的地方去,冷到冷的地方去。意思是,要禁得起考驗。所以,我們不能見到哪裡有苦難就逃避。美國人對他們的生命看得比世界其他地方都寶貴,難道會因為這一次恐怖分子劫機撞世貿大樓事件就不要生活嗎?其實,以目前的情況,你們去美國旅行會比往日更安全,為什麼?過去交通、關防懈怠,現在嚴格,對你們的安全就加了一層保障。

像我這一次從澳洲回來,帶了一個針線包在手提行李箱裡,也必須先交給航空員保管,到台灣再交還,甚至連指甲刀都不能帶。我有糖尿病,打針的針劑也不可以帶。所以現在是最安全的。

多年前,我到吉隆坡弘法,他們把我安排住在東亞飯店,房間好大喔!我說,華人真有辦法,在吉隆坡能建這麼大的飯店。據當地人說,幾年前這裡發生種族鬥爭,死傷好多人,有個華人看到土地跌價,趕快把它買下。朋友勸他:「這裡危險啊!才剛死這麼多的人。」他說:「會常有種族衝突嗎?再發生第二次,可能也要好幾百年後了。」所以,就以很便宜的價錢買了那塊地,建了大飯店。因此,這個要看時機,有時,危險的時候,正是我們表現的時候。(備註:因行程變動,勝鬘書院原美加之行已改往澳洲)

提問三:佛經說「富貴學道難」,對於女強人、企業家,怎麼樣接引他們學佛?

大師:講什麼「學道難」?就是剛才講的「福德因緣」的問題。你要有因緣才能得度,等於一條河流,要有橋梁才能過去,要有渡船才能過去。像你們能來勝鬘書院,必定有一些因緣,或者父母鼓勵,或者看到朋友參加,或者什麼人跟你講一句話,或是你看到文宣,一個因緣牽引就進來了。這應該是善因緣,你自己是善的,因緣也會跟你善下來。

所以,我覺得貴夫人也好、貴小姐也好,富貴之人不見得學道難。佛教歷史上,多少的公主、皇后虔誠學佛,像勝鬘夫人,他是波斯匿王的女兒,出身公主,後來嫁給皇親國戚,做了貴夫人,夫家沒有學佛,但是他卻能弘傳佛法,他辦兒童班,把七歲以上的兒童集合起來,給予佛法的教育。

我不勸人家一定來佛門學佛,我覺得他應該是信基督教的,我就鼓勵他去信基督教,應該信天主教的,就叫他信天主教,不一定非學佛不可。

我看世間上的宗教,從土地公、城隍爺、天公、王爺、哪吒太子,到觀世音、釋迦牟尼佛、耶穌基督、聖母瑪利亞、穆罕默德……我不覺得他們很有分別,也不必比較誰大誰小,主要的是看這個人心裡的規劃,你的信仰、宗教是土地公呢?是王爺呢?是佛祖呢?是耶穌基督呢?是由你自己去規劃。

其實,佛祖、神明他們沒有分別,是我們在分別。他們都一樣嘛,佛教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分佛是佛、眾生是眾生,意思是說,這要看在什麼時候。

其實,每一個人基本的條件都是一樣的,立足點都是平等的。不過,由於大家各自因緣、業報的發展,生出來就有高矮等等的不一樣,雖然不一樣,也不是說高者就能頂得住天,矮的人就沒有辦法,而是要看個人的智慧、慈悲、因緣來決定。

提問四:讀了勝鬘書院以後,如何從文教上著手,為社會、為我們的信仰盡一分心力?

大師:文教工作是佛教基本的工作。有人說:「我們也可以做善事。」做善事是社會學,像慈濟功德會就是。

做善事,全世界每一個人都能接受,每一個人都能做。比方我有錢,我給你十塊錢,你們人人都可以接受;你們有錢,只要你們願意給我十塊錢,就可以給我十塊錢。所以,這是社會事業,比較容易做。宗教是我要說法給你聽,那就不容易了;還要讓你們接受佛法,這更不容易啊!

因此,像天主教、基督教,哪一個不會做善事?哪一個不願意接受人家的好處?但是,你叫他接受佛法真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國家、社會、政治對於宗教比較不喜歡,他們喜歡做善事。像政府,多少年來,一直鼓勵寺廟做社會公益、做善事,其實想起來,慈善、救濟應該是政府的事,你收我們的稅,當我們苦難的時候,你就要出來幫助我們。現在你叫宗教做善事,又要叫宗教繳稅,等於我們一樣要繳稅,又要叫我們做善事,我覺得不應該這樣子的。政府應該讓宗教去傳教,淨化人心、改變社會風氣,不必鼓勵宗教做善事。

從古以來,壓迫宗教、不肯承認宗教的,第一個就是政治。為什麼政治不要宗教?他覺得:「這許多宗教師,法師、牧師、神父……在社會上受到人人尊敬,算什麼?我們政治人物才是上座型的人。」什麼叫上座型?吃飯坐上座、照相坐中間、走路走前面。「現在,怎麼可以讓宗教人士來分享我們的榮耀呢?」所以他基本上對宗教不歡喜,宗教的存在是由於社會大眾的需要。

另外,媒體也不喜歡宗教,「你們都做好事,我們都報導好事,電視、報紙就沒有人看了。」連看報紙、看電視的人都喜歡看壞事,你看,一打開電視,第一條新聞必定是殺人等壞事,報紙報導的大部分也都是壞事。台灣人也很奇怪,批評媒體不好,都是報導壞事,現在我們《人間福報》報導的都是好事,你為什麼不看呢?打開電視,「哎呀!今天立法院沒有打架,不要看!」現在的人心不好,他要打架的才看,你多報導做好事,他說報紙不精采。

所以,歷史是不公平的,甚至研究佛教史的許多專家,他們寫佛教史,我都覺得他不公平,為什麼?因為他們不知道佛教對社會的貢獻。不管研究什麼宗教,他都是從公文書引用資料,哪個寺廟犯法、哪個出家人不好,他把這許多東西抄下來就說是佛教史。你看,現在也一樣,我們做多少好事,報紙都不發表,如果是壞事,它就報導一大篇。所以,媒體對宗教也是不公平的。因為這樣的關係,宗教界人士在社會上的地位,要給人尊敬真是不容易。

尤其是文教事業,比方說,現在我拿一、二千塊去布施給某一個人,哪個人就去替我寫一篇文章,說我做善事;但是現在我捐獻一百本書、二百本書,分了給大家看,報紙不覺得精采,它不要替你報導。所以文教、宗教,宗教徒在宣傳上面是很寂寞的。

過去,中國社會講「士農工商」,士就是「文教」,很受人尊重。現在不是了,沒有人要教書、做文教。你看,現在考文學院的比較少,只有某一些有理念的人從事文教。我們的佛光大學還是叫「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有人說很少人願意讀文科,我就跟校長說,如果我們宗教的辦學,也是跟著社會潮流辦工商、管理,不是不可以,只是宗教也帶頭讓社會都向錢、向功利主義看,就太教人感慨了。

過去叫「搶救眾生」,現在面對人性的墮落,一定要靠文教救社會,一定要靠宗教淨化人心,我們知道很難,也很不容易,不過不能因為困難就不去做啊!

做文教的人,安於貧窮、安於寂寞、安於憂患,你想想,寫一篇文章要絞盡多少腦汁?報章雜誌不給你刊登也賣不到錢。

記得三、四十年前,我就出版《釋迦牟尼佛傳》這一類的書,我到書店推廣,老闆不肯替我賣,說:「拿回去啦!沒有人買啦!」我說:「這個書賣的錢都給你,我志在宣揚佛法。」他說:「沒有人買啦!我沒有地方放。」他說他沒有地方放,你就知道,那時候是書架上連一本都不肯擺的。現在,「星雲大師來了!」各個都來跟我要書,一本書賣幾十萬本,現在變成不是佛書他也要賣,「因為是星雲大師作出來的。」他覺得你是一個有名的人。他們是看名利,只有我們才能看得到佛法啊!所以,將來各位從事文教的人,不要自閉、不要小看自己。

佛光山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一開始就強調以文教為主。

現在佛光山的文教事業犧牲重大,像出版《佛光大藏經》,重新標點、分段、考證,讓藏經現代化,才能讓人看得懂,我們做了二十幾年,也才出了《淨土藏》、《阿含藏》、《法華藏》、《禪藏》、《般若藏》,還有好多系列,大概還要四、五十年才能把所有的藏經整理好。我們的文化院、編藏處真了不起,把人間所有功名利祿都忘記了,很努力地做這些寂寞的事情;但是我們花了好多的錢印刷,書印出來了,沒有什麼人買,因為一套很貴,一般人買不起;花了郵寄費寄送給人,收到的人也還要怪我們:「我們沒有地方放,不要寄來了!」

最近,山上在編《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收錄碩士、博士論文,共一百冊。有一個法師打電話來罵我們的編輯部:「你們印這許多書,誰來看啊?這許多博士、碩士他們懂佛教嗎?」他們不了解,當作資料了解也很好嘛!我們做出來了,佛教界不給我們鼓勵也就罷了,還要嫌我們不好,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送給他。徒眾問我:「萬一他不要,退回來怎麼辦?」我說:「那不是我們的錯,是他的錯,不要緊。」

我們還要編一套《中國佛教文化論叢》,把這百年來佛教的論文、叢書編輯起來,也有六千多萬字,大約上百本,目前才收了一部分,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也是慈惠法師負責,他做得也很辛苦;我最近有著作出版,有稿費,我就說:「我捐你一千萬。」一千萬大概不夠,不過,不無小補。我也沒有少什麼,本來這一切就是十方來十方去。

另外,現在也編《世界佛教美術辭典》(今名《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以前編的《佛光大辭典》得過「金鼎獎」,越南還來信要我們讓他們把它翻成越南文;《普門學報》也出刊幾期了,比起來,台灣很少人要看《普門學報》,都是大陸的學者比較多。

本山的文化事業單位還有很多,像《人間福報》、好幾個文教基金會,尤其(慈)惠法師的文教基金會舉辦的佛學會考,用漫畫做為會考題目,有一百多萬人參加。

山上很需要文教的人才,許多文化事業要有人參與,尤其「寫作」才能把思想表達出來,把見解寫出來,所以我一直鼓勵佛光山的學生、職事在文化或教育上努力。

我一直提醒我們的別分院,不要只是以宗教的傳教為主,老是拜懺誦經。我們慢慢要讓寺院文教化,以辦學校來代替寺廟。所以我們辦西來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南天大學,最近在埔里也要辦一所均頭中學,以教育來接引大家,提升佛教信仰的品質。

全世界佛光山的寺廟跟其他的寺廟不同,比較辛苦,因為其他的寺廟可以把門關起來,但是佛光山不行。不但從早就要開門,到了晚上還要接待,因為晚上信徒會到寺院參加念佛會、禪坐會等。尤其佛光會成立了,各地不只需要檀講師、檀教師、讀書會的講師,出家眾也要會以各種語言弘法,例如英文、日文、德文、法文……所以現代的出家人慢慢地和早期的情形不一樣了。在傳教、教學上,佛光山的未來會再進步,我們也很希望有志趣的人,能加入我們弘法度眾的工作。

提問五:請師父開示未來學佛的次第。

大師:學佛教當然有次第,但是次第不是適應每個人的,有的人沒有次第。像我,沒有進過大學,沒有進過中學,沒有進過小學,連幼稚園都沒有讀過,我的次第怎麼辦?我一生都沒有領過一張畢業證書,但是現在發給人的畢業證書很多,像叢林學院、南華大學畢業典禮,都叫我去發畢業證書、去授證,幾千人啊!不好受。

學佛的次第不要等人家給我們,我們自己為自己訂次第,當然不要想一步登天,要像六祖大師提倡的「頓超法門」那樣頓悟的人比較少,一般都是漸修漸悟,等於爬樓梯,一步一步漸上。

像你們這樣,我想第一要具備信仰。信心要具備,信仰才有力量,好比我有信心爬到山頂,那麼途中流汗、腿痠、氣喘都不算什麼了,「因為我有信心,我一定會爬上去。」假如沒有信心,我爬這個幹什麼?我不要去,中途就會退心了。

佛教的次第是「信、解、行、證」,有了信仰,也要有慧解;具足了慧解,就要修行、要實踐,才有證悟。依信、解、行、證的次第,這也可以。

勝鬘書院的同學留在佛教裡,會有許多發揮的空間,像有的在佛光緣服務,有的開辦滴水坊,都好優秀。佛光山的道場也有在家眾當家的,不一定永遠是出家眾當家,像台中洪金娥師姐做了多少年當家,都很了不起呀!

你喜歡文化的,可以到人間福報、佛光出版社、佛光書局,大部分都不是缺少員工,而是缺少老闆,缺少管理。勝鬘書院出身,就是本山的子弟兵,只要有條件,將來都可以主持文化事業。我們也需要學教育的,但是我們需要校長,因為找老師容易找,找校長難。本山國內國外將近兩百個寺廟,每一個寺廟都需要一個社教主任,來推動社教。像慈容法師在三峽建了一個信徒大學,預備開幾十班,可以容納兩千個學生。如果一個教室一個老師,就要好多的老師。只要你有興趣、有信心,文教工作在佛光山是做不完的。

提問六:讀完勝鬘書院之後,能夠出家嗎?

大師:什麼人不能夠出家?不是這樣講法。你能夠成佛,為什麼不能出家?問題是看你的福德因緣,能不能適應。我說天堂這麼好,也要問你要不要去呀?能不能出家,在佛經裡有一個故事,有一群賣魚的人,晚上沒地方住宿,到賣花的店裡借宿,一直睡不著,為什麼?原來,他聞魚腥味聞慣了,忽然換成花香,反而不習慣,怎麼辦呢?到外面把魚簍拿進來擺在床頭,他就睡著了。

出家、在家都一樣的,學佛本來不一定要出家。有一些在家人士,看到我們就說:「真可惜!這麼年輕怎麼出家了?」我們那個時候也是年輕氣盛,心想:「真可惜,你們為什麼不出家?」所以,出家好?在家好?不一定的。

在佛光山出家,說嚴其實一點都不嚴,沒有條件,沒有設限,也不要你帶錢來,也不要跟家人有什麼關係……就接受你了,但是也有人在這裡住了好幾年,即使申請出家,也不能答應他,為什麼?沒有出家的性格,出家要有出家的性格。

出家跟在家的生活比,在家太渺小、太不自在了。慈惠法師、慈容法師今年快七十歲,如果他們不出家,現在坐在這裡的是兩個老太婆,你們看他們像嗎?他們是法師,是不一樣的,他們走到什麼地方,都受人尊敬,為什麼?因為出了家。就好像頭頂上戴了皇冠,戴了一個榮耀的光環,等於佛陀成佛的光環,那不一樣呀!

像我連幼稚園都沒有畢業,一個鄉村小孩,如果我不出家,我能夠走到世界舞台嗎?我如果不出家,我可以在這裡講話,你們肯聽我講話嗎?在家,天天在欲望、愛情、金錢、世俗是非煩惱裡,在家庭複雜的人我是非裡。出家就不一樣了,清淨自在,為理念、為理想。在家都是為自己,出家不但為自己,還要為別人,這就進一大步了。

人在世間上都要追尋快樂幸福,快樂幸福處處求,究竟在哪裡呢?世俗上的人追求金錢,王永慶不是很有錢嗎?王永慶不煩惱嗎?他可能痛苦比我們還要大,我們沒有錢,但是我們佛法的財富必定比他多。外面的人常常跟我講:「大師!只是你出家了,你不出家一定跟王永慶一樣。」我說:「慚愧!我不跟王永慶比,他是經營之神啊!他會賺錢,我不會賺錢,但我有佛法,王永慶擁有塑膠王國,我擁有宇宙世界。」每一個出家學佛的人,都擁有三千大千世界,我是一個出家眾,究竟我富貴還是他富貴?他不能跟我比。

講親情、愛情,愛情裡面有快樂幸福,但是它也有煩惱、有是非。有的女孩子給人毀容了,為什麼?因為愛而恨。像我走出去,沒有保鑣,也沒有安全人員,沒有人要對我不好。你問慈惠法師:「你有什麼安全顧慮嗎?」沒有呀!這沒有愛情嗎?不見得。他愛佛祖、愛常住、愛眾生、愛世界,什麼都可以愛,但是就不愛一個。像你們在家生活,你能愛兩個嗎?不能,愛一個就很危險,愛兩個就麻煩了!

一般人追求事業飛黃騰達,像現在社會上的女強人弄得都不回家吃飯,最後精疲力盡,一天下來得到什麼?我們也忙,但是我們忙了以後,有法喜,有禪悅,感到自在輕鬆,心安理得,一般人以為看起來都差不多,但是出家人和在家人還是差很多,不一樣的。

發出離心的,不以榮華富貴為意,能活出大眾的生命來的人,可以出家。如果想活出自己的,就當在家人,也是一樣。有五欲塵勞的性格、結婚組織家庭也不是不好,這很正常。好的好,壞的壞,好好壞壞,好壞好壞,很難講。

慈容法師:小時候念書很苦,希望快畢業,但是出了社會以後,就知道再回過頭來做學生,像你們就能夠真正把握到人生,就知道重新做學生,讀書很重要。

勝鬘書院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是你能夠從這幾個月當中,更認識我們的人生,真正人生的生命在哪裡?價值在哪裡?參與勝鬘,不但能夠把握人生,還有能夠認識人生,從認識裡面更提升人生,你才能夠真正發揮你的生命力、你的能量。

當你認識了人生以後,你會發揮得更加精緻,從提升中擴大人生。佛教講:「人人有佛性。」表示人人都有無限的能量。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能源,這些能量發揮出來,我們的人生就會更加有價值,所以,你們參加勝鬘的學習,我是覺得非常有意義,希望這幾個月當中好好把握人生、認識人生、提升人生、擴大人生。

大師:在勝鬘學習期中,往好處想、往大處想、往遠處想。這一念裡面有天堂、地獄,我們在一天中,從天堂到地獄,從地獄上天堂,來回不知道多少次。天堂、地獄就在我們心中,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在這個短短的學習期中,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比方你學習反省,學習懺悔,認識錯誤,學習肯得改過,學習對人尊敬,學習善心善念,知道懂得因緣法,學習心中和平,學習懂得慚愧,學習懂得信仰……這許多都學會,就能畢業了。

我們讀勝鬘書院,不只是來學做人,還要學佛、學道,也有這種逆向思考,一般人向外面學,像你們到美加參學,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也不一定這樣,不一定到外面去學,要向自我的內心學,但是你沒有到美加走一走也不行,不能懂得。

記得幾十年前,有一個新竹小姐到美國留學,後來出家了。梁實秋感慨說:「你要出家,隨你到台灣哪一個寺廟,只要幾個小時,你幹嘛走那麼遠的路,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到美國去之後才知道出家呢?」他是回到台灣後,到新竹去出家的,從台北到新竹才兩個小時,那幹嘛花幾年從美國回來到新竹出家?我卻認為,如果他不花這幾年,他不經過美國,不經過加拿大,不繞那麼一大圈,他不知道也不懂得出家的道理。所以,不一定向外看,要向內求。

也不一定從好處去選,選好的學校、選好的居住環境、選好的老師,這都不一定。我也常跟人家講,是不會教書的老師,把我教會怎樣教書,是不認識字的母親,把我教會認字。雖然各位過去受過很多的教育,但是現在要有一種不同的學習方式,不一定向人學,也不一定向佛學,向自己學。我這句話或許你不是那麼了解,以後你就會懂得,這裡面很妙的。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