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76 人生的選擇之道

為佛光山第十六期勝鬘書院學生開示

時間:二○○七年六月十七日

地點:美國洛杉磯西來寺法堂

五十五年前,慈惠法師還沒有出家,十九歲,穿著旗袍、高跟鞋來到道場。我遠遠地看他朝這邊走來,不理睬他,掉頭就走。一般出家人見到人來總會上前招呼,哪有躲避的道理?由於過去佛教給人的印象是老公公、老婆婆信仰的宗教,許多年輕小姐來到道場,自以為最美麗、最特出,總是心生傲慢。但愈是自覺特出的人,我就愈不理睬他。不過慈惠法師很謙虛,他隨眾拜佛、唱誦。至於他後來為什麼走上出家路,沒和他談過,也不知道。

人投生到世間,有從天上來的,有從人間再來的,也有從阿修羅、地獄、畜生、餓鬼道來的,由不得自己選擇。小孩剛出生時,屁股上有一塊青色胎記,據說就是被閻羅王一腳踢出來的。因為人間很苦,許多眾生不願轉生,閻羅王只好使上臨門一腳,讓他們儘速來到人間。

雖然這是傳說,然而投生人間確實由不得個人做選擇。不過來到人間以後,就會有很多選擇。除了所生父母不能選擇,出生以後,歡喜喝什麼牛奶、吃什麼糖果、何時睡覺、睡哪一種搖籃、歡喜什麼顏色、什麼學校、老師、朋友、職業,都由自己選擇。

人生很難做選擇。有人選擇做皇后,但成為皇后真的幸福嗎?綜觀世界歷史,皇后的痛苦實在不堪。所以過去多少聰明的父母,聽到皇帝選妃的消息,便趕緊把女兒藏起來,免得被選到皇宮裡受苦。世間上連皇后都不好當,到底做什麼好?有人說,當選世界小姐、中國小姐最好了,那真的就幸福嗎?就是當皇帝,也不見得好。有一回到大陸紫禁城參觀,有人驚訝地說:「皇帝住的地方好大!」我說:「皇帝好可憐,觸目所及只有紫禁城,難得到城外走走,還是我們幸福,擁有廣闊的世界。」

人生在世,「自由」最寶貴。自由,在佛教裡叫做「自在」,也就是不受束縛的意思。或許有人會說:「佛教的戒律要人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不就是束縛嗎?」所謂「自由」,不侵犯別人的自由才叫「自由」。所以戒律是人間基本的道德、規矩,一旦遵守了,就不會侵犯到別人。如同人人遵守交通規則,也就不會發生意外事故了。

世間上究竟什麼最好?剛才說當皇帝、皇后不好,就是有錢也不一定好。王永慶、郭台銘先生比任何人都有錢,但是有我們快樂嗎?他們在大樓裡,接觸的不是股票就是支票,還不如我們小老百姓可以數到鈔票。

人生有很多選擇,連方位都要選,東方、南方、西方到底哪個好?其實好壞不在於方向。有人說這條街的地理位置佳,做生意必定發達,但終究還是有的人賺錢、有的人倒閉。這能怪地理嗎?凡事還是要靠自己,看地理不如看心理。

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情有情理、道有道理、心有心理,這是世間萬物存在的規則。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心理通了,一切都跟著通達。

在社會上,學習藝術,最多三年、五年就能畫好一幅畫,彈好一首樂曲;學習技術,無論是電腦、會計或是駕駛,終有一天也能成功。但是要認識心、認識佛法卻很難,即使學了八年、十年,也很難認識。雖然這是一個很難成就的選擇,但是一旦選了它,就會影響我們一生乃至來生。

或許有人會說:「我不知道來生會怎麼樣?」但是當他自覺命運不如某某人時,則會怨嘆:「我前世如果能好好修行、做功德,今生也會過得好些。」他又怎麼知道前世如何?同樣的道理,倘若今生不好好修,來世還是會再怨嘆前生。

今天我們不談佛法、學問,就談人生的實際問題─選擇。

人生要如何選擇?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我們在三重埔成立「佛教文化服務處」,有好多位小姐發心服務,慈惠法師也是其中一人。他在那裡服務時,已經在佛教裡奉獻十年,快三十歲了。他的弟弟奉父母之命來找他,弟弟說:「爸爸、媽媽要我請你回去,你年齡不小,是該嫁人了。」

當時他就問我:「師父,你的意思呢?」我說:「我沒有意見,就依你的意思。」這是個人的選擇,不好由別人決定。但是他一聽,眼淚就掉下來了。他說:「難道佛教不要我嗎?」我說:「不是佛教不要你,只是我還看不到佛教未來的希望,你很有才華,在佛教裡會沒有前途啊!」

慈惠法師:那時候在三重埔佛教文化服務處服務的,還有幾位年齡相仿的青年,其中一位就是現在的慈莊法師,他是我宜蘭蘭陽女中的學長。大家一起在那裡發心,覺得工作起來很有意義。反倒是突然間家裡來提這件事,師父沒有留我,心裡覺得滿難過的。

師父說那時候佛教沒有什麼前途,但是我們追隨師父,並沒有這種感覺,覺得佛教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在那裡,我們不但出版佛教書籍,而且還編輯十天發行一次的《覺世旬刊》。每當有人訂購,我們就趕緊包裝、寄送。每天在校對、發行、印書、寄書中度過,日子過得很充實。

大師:佛教文化服務處成立之初,大家忙著編雜誌,但是往往書寄出去了,便石沉大海,沒有任何回應。因為過去台灣佛教,不但少有年輕人,也沒有人愛看書。雖然如此,我總覺得不能因此放棄弘法責任。

後來我逐漸領會到,不興辦教育,佛教就無法壯大。可是辦教育與辦文化不同,辦文化,一張桌子就能辦,而辦教育,要有空間才能讓大家上課、吃飯、睡覺。因此,在因緣際會下,我決定創建高雄壽山寺。

壽山寺高五層樓,信徒上下樓不方便,所以我就把最上層用來辦佛學院。第一屆學生共有二十幾位。時光飛逝,一年過去,又有學生要入學了,但是教室只有一間,怎麼辦?於是我就和信徒商量,希望能運用骨灰堂旁邊的空間,做為二年級學生的教室。只要學生不怕,在那裡上課,既不會妨礙骨灰,又有這麼多人陪伴他們,也沒有什麼不好。就這樣又辦了第二屆。這兩班的導師就是慈惠法師,當時他還是個在家眾。

由於人多,大家對骨灰也不怎麼害怕。我還記得,供在這裡的骨灰當中,有一位是不小心被汽車壓死的「金馬號」小姐,名叫阿秋。

壽山寺人最多的時候也有七、八十人,盥洗很不方便,於是我們就用布將浴室隔成好幾間。雖然克難,但沒有人嫌不好,因為大家來的目的都是為了求學、讀書,也就不計較了。再說,其他地方也有佛學院,他們也可以選擇別家啊!但是人各有志,他們就是選擇留在這裡。佛學院從民國五十四年(一九六五)創立至今,已經有四十幾年。

勝鬘書院如同一所旅行學校,學生們在世界各地學習,每一個人都很歡喜。這讓我想到,中國的教育需要改進,老師天天在教室裡做填鴨式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限。

我小時候沒有讀過書,也沒有機會上學,甚至沒看過學校,因為我的家鄉沒有學校。只聽說鎮上有一所學校,但也不敢去探看,深怕被學校裡的老師抓走;那時候家人嚇我,說學校裡的老師會抓人,所以我一直不敢去。

所幸後來我出家了,寺廟重視讀書,也設有圖書館。雖然佛學院的生活,天天都要做工、打柴、挑水,但總有一點讀書的時間,有幾個同學的程度好,正好可以向他們請教。日子久了,我的見聞也就增加了。

往後我體會到,讀書不是靠老師,要靠自己;也不一定靠學校,整個社會就是學校,甚至生活就是教育,行住坐臥、衣食住行都在教我們怎麼做人。最重要的是凡事要「發心」,心一發,任何事都能做得好。

發心真好!我發心吃飯,會吃得很飽;我發心睡覺,會睡得很安然;我發心做事,會做得心甘情願。我不需要別人呼喚,就會主動發心,儘管是艱苦、吃虧,沒人要做的事,我也能發心。

初到台灣,我掛單中壢圓光寺,每天替寺裡打六百桶井水,供給寺院八十人的吃、用、盥洗。由於沒有大水缸裝水,所以我分三次提水,一次大約提兩百多桶。我的動作很快,桶子才入井裡,立刻就提上來。因此提水的時間,前後加起來不到兩個小時。

過去我在大陸叢林裡擔任行堂,六年來從沒有喊說我不做了。由於工作做久了,經驗豐富,行堂起來自然駕輕就熟,到最後那些碗筷似乎都已聽我的話,只要我的手一揮,它們都會跟著我走呢。

每逢初一、十五行堂,為人添菜,平時對我好的人,我不必看桶子,就能舀起一塊豆腐給他;平時對我不好的,杓子一入桶子,只聽到「撲通」一聲,舀上來都是水。(眾笑)童年、青年時期難免有這種分別心。雖然如此,我還是懂得發心的意義。

我在中壢圓光寺,每隔一天,就要拉「犁阿卡」(台語,即「拉車」)到十五里外的鎮上買菜。每去一次,來回就要花上一個小時。不少人掛單在圓光寺,照理說,工作應該由大家輪流做,但是每當輪到其他人,他們就說:「星雲,你力氣大,就你來做吧!」我的力氣確實很大,因為我有發心,更何況我不做,誰做呢?

有一次碰上下雨天,路面泥濘,車上載了三、五百斤的米、油、鹽,上坡時,拉不上去又滑了下來,反復數次之後,由於使力過猛,竟然嘔吐。於是我蹲坐一旁,稍作休息,這時突然領會到:「原來這就是有力氣!」佛門「發心為首」,我能發心就有力氣。做到會嘔吐的事情,別人不肯做,我肯,當然就有力氣。

選忙?選閒?清閒不一定好,忙才有意義、才有成就。選苦?選樂?快樂人人要,痛苦沒人要。在佛門,有些小廟負債,想要轉手,又苦於沒有買主,最後拜託我買下。例如基隆極樂寺、嘉義圓福寺。但是往往買下之後,才知債務豈止這些?雖然如此,我還是覺得,吃虧就是福,吃虧就能成就。

人人都選擇有利於己的,誰願意選擇吃虧?但是即使你選擇當皇帝、皇后、中國小姐,也不可能立即實現啊!所謂「升天要有升天福,求仙未必能做仙」,福德因緣是要靠平日發心培養的。

各位過去世或者與佛教有緣,或者是初入佛門,都不要緊,重要的是今生要培養福德因緣。

順治皇帝說:「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出家之後又還俗,實在可惜。過去有一位徒眾,出家幾年後,慨嘆父母始終沒有發財,因而對出家功德感到懷疑,決定回俗家賺錢。我說:「回家就能發財嗎?這不合因果!發財有發財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聰明智慧也有聰明智慧的因果。」據說他出了山門之後並沒有還俗,被人找去殯儀館做經懺佛事。我聽了,心想:「糟糕,怎麼墮落成經懺鬼?」往後又聽說他做不下去,到報社當送報生,我一聽,心裡感慨萬千:「怎麼愈來愈可憐!」

有人說佛光山制度很好,但還是有人不能安住,這種情形在佛教裡叫做「五衰相現」;天人福報享完,就開始出現衰亡現象。

心安,一切都平安;心有,宇宙萬物都是我的。過去在宜蘭,睡覺時連腿都無法伸展,大家不也住得很快樂?反而現在床鋪大了,還睡得不安穩。

我從來不叫別人出家,過去有人到佛光山請求出家,我問他:「為何你要出家?」他說:「我喜歡。」也有人問:「出家要多少錢?」我說:「出家又不是賣身,怎能論價錢?既然你想出家,我就出一個問題考考你,看你合不合格。」我問他:「倘若你在這裡出家了,你覺得佛光山是誰的?」一般人的回答和他一樣:「星雲大師的。」我說:「如果佛光山是我的,你在這裡出家,怎麼能住得安穩、快樂呢?」所謂:「桃源雖好,不是久戀之鄉。」在五星級飯店住久了,也會感到不歡喜。

所以,佛光山是誰的?是我的!要有這種想法。直下承擔,世界、宇宙即刻就是自己的。大家可以隨意欣賞夕陽、月色、美景,它們不就是人類的嗎?倘若不敢承擔,它就永遠不屬於你。

當然,「有我」在佛法裡是不究竟的,學佛應該「無我」,但是修行的過程中,「有我」也是重要階段,例如我的正見、我的正言、我的正念、我的正心。

我常說:「佛光山的出家人,各個都是歡喜來出家的。」妙士法師在大陸弘法,有人問他:「小姑娘!那麼漂亮,怎麼跑去出家?想不開嗎?」過去出家人給人的印象就是想不開才出家,但是現在已經不是了。我佩服妙士法師,出家十七年來,不為五彩繽紛的世間所動搖,很有道心、道格、宗教情操,具足善根。

心中要有「我的」,佛光山是我的,再好的寺廟我都不會去;佛教是我的,我就不會信天主教、回教、基督教;師父是我的,我就不會再去拜別人做師父。如同我有父母,怎麼能再去認別人做父母呢?

我小時候長得胖嘟嘟的,人見人愛,甚至還有人要我做他的乾兒子。我心裡很納悶:「連母親我都放下來出家了,為什麼我還要做你的乾兒子?」所以,我非常看不起佛光山少數出家眾,做別人的乾兒子、乾女兒。自己的父母都能放下來出家,為什麼還要別人做你的父母呢?自己已經擁有很大、很多了,還想再擁有什麼呢?應當珍惜現前所有。

生死也要選擇。遭遇危急,想要活命嗎?心說:「你跟隨我做惡、殺人,我就饒你一命!」身體說:「我寧可死去,也不要損傷我的心,心比身體重要。」這是生死交關之際的選擇。

有人不小心掉進水裡,高喊:「救命喔!」大夥兒連忙把他救起。上岸後,眼睛一睜開,他卻說:「我的錢呢?我的皮箱呢?」由此推論,落水那一刻,生命對他來說最重要,上岸後,錢又比生命更重要。先選擇要命,後選擇要錢,可見生命在不同時刻是有輕重之分的。

各位今後回到社會上,也會面臨很多選擇。已經結婚的人,當然不必再選擇,嫁的好或不好都要認命,倘若還未婚,也不要輕易做選擇,一旦選定就要負責。過去我並不是主動發心出家的,甚至我不懂出家為何事,只因為師父一句「你要出家嗎?」我隨口答:「要!」我是為了信用而選擇出家。

選擇職業,也有國內、國外、南部、北部之別。究竟什麼樣的選擇最好?我已經八十歲,出家將近七十年,看盡世間好好壞壞,應該可以給大家一點意見。

創建佛光山、開辦弘法事業,都是由於不得已,它並不是我的第一志願,我的第一志願是做佛教的評論家。我自覺有是非的觀念、公平的性格。記得有一次母親要我做一件違背良知的事,也就是我想救助親戚,他卻說不要。我心想,母親向來慈悲,樂於助人,為何現在變了樣?連我要去幫助別人,他都叫我別去。我聽了,就說:「媽媽!我什麼都能聽你的,唯有這件事不能,因為我心裡已經打算幫助他了。」母親一聽,手朝床邊一拍,厲聲說:「這麼不聽話!」我頓時閉口無言,滿腦子迴盪著母親的聲音:「不聽話、不聽話……」 

人要有公平、公正的性格不容易!我愛父母,更愛道德、慈悲。人都有愛,愛同鄉、愛同學、愛親戚、愛朋友、愛父母、兄弟、姊妹,而且愈愛就愈親,即使他們犯了錯,也覺得不要緊。

台灣有許多做丈夫的人,因販毒、走私而被抓去坐牢,太太還忙著為丈夫辯白:「他沒有犯罪,你抓我、抓我吧!」這實在莫名其妙,他做壞事本就應該由他承受因果的,為何說抓你?或許有人會說:「這太無情了吧!」或許這才是真情。這也是人生的選擇!

現在佛教裡沒有公正人,如果我做佛教的評論人,對佛教的貢獻應該不輸現在。但是我為什麼不做?總覺得佛教並沒有什麼大是、大非的事情,即使有問題,也都是拇指般大小的事,例如寺廟財產、出家人守戒問題等,這都算不了什麼,不做也罷!於是我選擇走上發展佛教這條路。現在留一點時間給各位提問。

提問一:如何讓自己的心量變大?

大師:談到「心量」,人有心量,不表示沒有是非、好壞的觀念。佛教說「心如虛空」,一個人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

自古有句話,「宰相肚裡能撐船」,可惜現在人沒有這種心量。當然,人修行證悟,到了「無分別智」現前,心量也會變大,此時此刻,宇宙虛空之中,無論好壞,他都能包容。好比髒東西掉進大海,大海依舊清淨,不受汙染。雖然凡夫俗子心量要大比較難,好比原本只能容納五加侖水的桶子,你要它放大,不可能。但是只要自己願意改變,經過時間的磨鍊,一樣能成就。

我有一個同學,一生不斷找我麻煩。有一回他在這裡住了很久,主動來找我,他說:「我們現在都八十多歲了,我很佩服你的心量,你的心量之大,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是我臨死前一定要對你說的話。」我聽了,心裡感到詫異:「我有心量嗎?」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心量的大小是比較來的。不過與他相比,我的心量確實比較大。我常說:「每當我遭遇苦難、挫折,都會忍耐下來,等到事情過後,就覺得自己的修行功夫又進步了一點。」所以,我提倡「人間佛教」要在生活裡修行,每天讓自己的心量擴大一點,道德觀念完美一點,弘法利生的願心加強一點。

如何讓自己的心量變大?比方用喜捨心對治貪心,用慈悲心對治瞋心,用般若心對治愚痴,用尊重、包容心對治嫉妒……所謂「說時似悟,對境生迷」,這些理論人人都會說,但是不一定能做到,往往境界一來,就被迷惑了。如果根機夠,能禁得起各種考驗,也就能如樹木經過日晒雨淋之後,長得更加堅硬了。

提問二:我想留在佛門裡學習,但是掛礙家中年邁的父母,該怎麼辦?

大師:大家一樣都有父母!中國人注重孝道,「孝」是應該的,但是「順」卻誤了天下多少蒼生。例如,為了敬事父母,我不敢到美國留學;為了父母的反對,我不敢跟某人結婚;為了聽從父母的意思,我不敢做自己有興趣的職業。

當年,釋迦牟尼佛為了孝順父母,決定以大孝回報,所以他擱下「順」,出家修行去。我的母親一生歡喜打牌,於是我僱請了四位老太婆,每天陪他打。牌友只需三位,我請了四位,為的就是讓他們也能輪休。甚至後來我還把母親接到美國來奉養。為什麼要給他歡喜?因為感念他的養育之恩。

我十二歲那年,為了信守承諾,央求母親讓我出家。他說:「不行!」我說:「沒辦法,我已經答應別人了。」他一聽到我答應別人,眼淚就流下來了,直說要去見我的師父,不過最後他還是讓我出家。雖然我心裡知道母親答應的理由,但還是想讓他嘴上說一下,做為驗證。因此,相隔四、五十年後,他來到美國,我就問:「媽媽,當初我跟你說要出家,為何你那麼快就答應了?」他告訴我:「媽媽想到自己沒有辦法成就你,看你的性格也不像一般小孩,所以你想要出家,走自己的路,媽媽實在不忍心阻攔。」我一聽,果然如我所想,終於獲得證明。父母與子女之間能相互「跳探戈」,你幫助我,我幫助你,真好!

所謂「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為了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佛光山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出家眾,當初父母都不贊成他們出家,但是不到一年、兩年,那些反對子女出家的父母,各個都說:「好佳哉(台語)你出家了!」為什麼?

最初他掛念、捨不得兒女出家,最主要就是怕他們「呷憨菜」,擔心他們到佛門會受苦。但是一旦兒女出了家,有了歸宿,漸漸地也就放心了。所以,許多事情不一定要用什麼方法對治,本身就有一個自然的發展原則。

提問三:如何看淡親情、友情?

大師:親情、友情如同金錢一樣寶貴,別人要你看淡,你不一定能做到,唯有靠自己看淡。看淡以後,別人再跟你說金錢多麼寶貴,你也不會相信。

一般年輕小姐想要跟隨我學佛,我都勸他先回社會工作。待他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經歷種種辛酸、苦楚之後,不用我苦口婆心,自然就會看淡一切。

佛說世間上功名富貴、愛情等五欲之樂,都是暫時、虛幻的,終非究竟,唯有法樂才是恆久。有個故事這麼說:

一個旅人,不小心掉落井裡,幸好即時抓住井邊的藤蔓,不致摔落井底。這時,懸在半空中的旅人,往下一看,四條蛇吐著信,害怕之極,更是緊緊握住藤蔓。忽然間,來了黑、白兩隻老鼠,使勁地囓咬著藤蔓。在生死交關之際,井口竟飛來五隻蜜蜂,滴下了五滴蜜,恰巧就落在旅人嘴裡。在美味的誘惑下,旅人竟一時忘記危險處境。

四條蛇就是組成人體的地、水、火、風「四大」,「四大」靠著如生命線的藤蔓維持生命。而黑白兩鼠,如同白天和夜晚,晝夜不停地啃咬著藤蔓。正當命在旦夕之際,五隻蜜蜂滴下了五滴蜜,五滴蜜代表財、色、名、食、睡「五欲」,使人在貪戀沉湎中,忘記了危險。

我今天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請客〉。請客不只是做菜請人來吃,請客還要有配備,例如要有碗筷、講究環境、氣氛、展現笑容、口頭讚美等。人生亦是如此,要能盡情享受人間味,就要有健康的身體、良善的朋友、正當的職業、正派的觀念、正常的生活。生活配備愈齊全,人生愈是幸福、成功。

提問四:在就讀勝鬘書院期間,學到很多佛法。但是為什麼這些道理,在我遭遇逆境時,還是無法派上用場?

大師:生命的價值不在年齡、不在歲月,而在成長、認識、智慧。佛法不能運用在生活上,最主要就是理論與現實不能合而為一。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境界一來,不一定會運用。比方有的人會說:「你們統統都好財好利,只有我不貪財。」但是當別人要給他二十兩黃金時,不免就動了心:「反正我又不是偷來、搶來的,還是收下吧!」

我有一位姪女,近來大陸某個集團找他做副總經理。以我的了解,凡是叫「副總經理」的,都只是暫時用一下,隨時可以不用的。但是他認為集團的副總經理是個很高的職務,應該珍惜。其實,就是做了總經理、董事長又如何?封為「世界女王」,又怎麼樣?總是要有功勞、有基礎,才能實至名歸。

大家千萬別做春秋大夢,不要活在虛幻的世界裡,要回到真實的生活中,看看現實的人生。不但看現在,還要看未來;不但看個人,還要看全人類;不但看名利,還要看精神力,要把自己放大、放高、放遠。

過去孔子的弟子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的生活雖然清苦,但仍不改其樂。為什麼?因為他心裡有法樂,在精神上是自由的。

有的女孩子重視吃,對於自己未施脂粉、沒有穿漂亮的衣服、家裡破破爛爛並不介意。有的女孩子愛美,總要裝扮得像個樣子才敢出門,但是家裡髒亂、吃不好,他並不在意。也有的女孩子只顧著談情說愛,其他事情都不管。當然,還是有人能顧及全面,過全面的人生。大家各有愛好,你要選擇單項的人生,還是十項全能的人生呢?

提問五:學佛以後,漸漸覺察到自己的不足,但是卻出現自我否定的情形。請問師父,如何開啟內心的智慧,面對這一切?

大師:不須否定過去,它總是給了你一些成長的經驗,即便是煩惱,對你還是有貢獻的。

佛門有句話說「煩惱可以成就菩提」,例如鳳梨、柿子、香蕉,還沒成熟時,吃起來好酸、好澀,但是經過太陽晒、和風吹,再來吃它,就變甜了。所以,人生的閱歷,是一生寶貴的經驗,不應視之為敝屣,就以它做基礎,好好建設未來吧!建設什麼?建設家庭、事業、友誼、愛情,建設金錢世界、知識學問、般若智慧,甚至建設空無的生活、空無的人生、空無的世界。

如何建設空無的世界?這與人的心量有密切關係,放寬心胸,世界就會變大。

或許大家聽到「空無」,會感到害怕,以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其實,「空」不是沒有,「空」才能建設「有」。茶杯「空」了,才能裝茶;庭院「空」了,才有地方坐;世界「空」了,才能任人遨遊。

各位是讀書兼旅行,我是法務兼寫作。這一趟行程,我從台灣經日本來到美國。十天中,我除了參加三次法會、兩次會議,以及講演之外,還寫了七十篇文章,比各位同學遨遊世界學習的成績更好。今晚與大家講話,讓我少寫了四篇文章,這帳怎麼算呢?(眾笑)不過不要緊,如果你們聽了我的話能受用,還比我寫四篇文章的價值高。大家參一參!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