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0 佛光人應遵循的方向

為佛學院學生開示

時間: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一日

地點: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

我自己一生以來,一向自許的不是會講話,而是會聽話。因此,每聽過人講話,就不禁會在心中反復流轉,聽到好的,蕩氣迴腸,感動不已;聽到不以為然的,也會有一些意見、看法,我不歡喜為人馬虎、差不多的「中庸之道」。有很多事情在形式上是可以不要管它,但在我的心裡不能沒有是非,在我的心裡不能沒有辨別。常聽到有人對我說:「你好像什麼都知道。」我並沒有讀過很多書,假如說我什麼都知道,實在是從聽話中得來的。各行各業的人來到山上,只要他講,我都會很用心聽他關鍵性的點點滴滴。

「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可以說一切世間上言詞所能表達的,我都想在我的心版上刻下痕跡;又因為看的、聽的都會印在我的心上,因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點一滴的就這樣慢慢地增加。講到過去的事情、人事,時間不管幾百年、幾千年,在講的這一刻,我就能感受到幾百年、幾千年前的這一回事情。

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說法,我們雖然沒有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不過,在我的心嚮往之,等於參與了靈山勝會;歷代的高僧大德,我雖然和他們沒有見面,從流傳的字裡行間,我好像看到他們人格的風姿、聖德的表露,我好像在迎合他們,在和他們齊聚一堂。講到遙遠的地區或是其他的國家,我好像自己跟著大了起來,因為要擴大自己,把那個地方包容到我的心界之中,那個地方的事情,就如我的事情一樣。我平常吸收知識就是如此,所以古人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我們不一定要在形體上、形相上參與,那是等而下之的;我希望大家做一個上等的人才,用心靈、精神來感受三千大千世界中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

四位法師這一次環島訪問的心得報告,我相信最會聽懂他們話的是我,因為我聽了以後就有很多看法,你們聽了以後感覺如何呢?你們當然會說「講得很好」,但什麼地方講得好呢?你們和我的感受就不同了。你們雖然和我同住佛光山,共同過著佛門的生活,卻和我在思想上、觀念上、認知上有不同;雖然和我同一個鍋吃飯,那也如兩個世界的人生。因此,我在這裡把一些自己的看法、感受向大家說明,也可以說是我對他們出去參訪的人和事,在聽了以後發出的宣言,希望我的這許多看法,也能給你們接受,成為你們的看法。

一、空間的團結

心定法師說:「男眾部很大,平常個人的工作都不在一起,因此一些想法、意見或許不一致,這一次外出環島布教、訪問,有一個機會讓我們幾個人只局限在一部小車子裡面,這個時候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我們的路程是一樣的,我們的方向是一樣的,我們的空間是一樣的。所以這小小的空間,加強了我們男眾部彼此的團結,加強了我們男眾部的了解。」

這讓我想到,在佛光山,師兄弟太多,地方也嫌大,因此大家沒有了解到團結的重要,今天你們對哪一個人或許深深不以為然,深深不滿意,但是,假如今天把你們兩個人送到法國、送到英國,只有你們兩個在那裡,相依為命,沒有其他的依靠,那時你們就會很好了。所以我們在佛光山,空間雖大,但是你要能可以體會到在那部小車子裡面,必須要相依為命的道理,就能團結了。

人,不管是誰,都有缺點,因此你不要不滿意我,我也不要看不起你,只要我們有共同的理想與目標,在互相尊敬裡就能團結。佛教裡有一個故事:瞎子、聾子、跛子三個人同住在一間房子裡,突然失火了,瞎子就揹了跛子,跛子就指揮著瞎子、牽著聾子,他們因為能相依互助,所以就能逃離火宅。我們都是有緣人,相聚在一起一定要團結,團結對自己有幫助,團結才有力量,不要一定讓你住進小廟,沒有了依靠,才知道彼此是師兄弟要團結,在佛光山這個大空間裡就應該要感受得到。聰明的人,天下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四姓出家,同為釋姓」,我們既然有緣,希望大家都能以六和相處,一師一道,團結一致。

二、教界的相處

佛光山十幾年來,一直在建設方面努力,很少和教界來往,人和人不來往,彼此就有心裡的牆、思想的牆,如何把這道心裡的牆拆了?那就是來往。由於佛光山與教界人士少來往,致使大家不了解,因此閒話,甚至批評在所難免,我知道,這一切只要我們與人來往就沒有了,那麼為什麼不來往呢?沒有時間。我也告訴過你們,我在台北的時候,天天給人約了吃飯,天天要應付開會,今天吃飯不到,他說「你看不起我,不給我面子」;明天開會不到,他說「你不跟我合作,不肯支持我」,就為了要看得起他,就為了要跟他合作,我每天都不能安住在道場裡用功,我每天都要為這一些應酬而忙碌。

因此,我就想先把自己縮小起來,佛教界也有人對我說了一句話:「如果你不和我們來往,我們就孤立你。」人情的孤立不足為道,因此,我才有時間創辦佛教學院,才有時間建設佛光山,和你們互相教學研究,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孤立,我們弘法,我們大眾的傳播、雜誌、電視……一樣和社會大眾交流,只是在教界人士方面,我們疏忽了他們,然而我心裡在等,等到我們新生幼苗的成長,他們會為我做這許多與教界團結、相處的工作。

我寄望了多少年,但是在佛光山成長的人,到今天究竟有幾個能可以代表佛光山出去和人見面呢?我們現在計畫要對佛教界打開門牆,和教界長老大德來往。我們和人來往,不可以傲慢,不可以自大,我們要用低姿態才能給人接受。愈成熟的稻穗愈是低頭;愈滿的水愈是不動不搖。我們要對人採取低姿態,尊敬別人、重視別人,如果我們以勢凌人、以氣待人,一定會使人反感。因此,我希望佛光山的大家,今後無論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人相處,都應該用低姿態。

我們與教界的來往,無意於教界給予我們任何幫助,這些對我們都不重要,相反地,我們要對其他的寺廟給予幫助。佛教講布施,我們不要等到人家來布施我們,我們要去布施給別人,唯有布施給別人的人,才是富貴的人;天天接受布施,那是最貧窮的人。我們的發心是奉獻,至於人家給予我們多少,那是意外的所得;唯有我們給人的,那才是我們的發心,才是預算之中的行願。所以今後我們既然和各個寺廟來往,和教界相處,我們必須要盡心盡力給予協助。如何協助?如慧龍法師說:「心定法師對寺廟行政、寺廟稅捐、寺廟登記的法令比較熟悉,因此很多寺院內問題難以解決的,我們訪問到那裡的時候,把一些辦法告訴他們,讓他們解決疑難,獲得無限歡喜。」這就是我們給他們的協助。

我們要協助的事情很多,今天各個寺廟少有人講經說法,我們要協助他們,派人去講經說法;今天各處的寺廟舉辦活動,少懂其中辦法,我們要協助他們舉辦各種弘法活動;今天各寺廟發展建設,布置、設備、甚至於幼稚園、育幼院的立案,都需要人協助。在四位法師訪問的一百多個寺廟之中,幾乎有一半的寺廟辦幼稚園,可見佛教現在很進步了,佛教愈進步,需要我們協助的地方就愈多。因此,要協助別人,必須要先充實自已,協助也要有所取捨,對於佛教古老的活動,如經懺、法會,我們可以不趕熱鬧,但對於創新的、開拓佛教領域的,如佛學講座、夏令營等,我們要協助,我們協助別人,要真能幫助別人,不可以大吃小。從他們四位法師的報告中,發展起飛中的佛教太需要人幫助了,大家多多努力充實自己,自助才能助人,自立才能立人。

三、不要以大吃小

教界顧慮我們的,第一就是深怕我們氣勢大、我們傲慢、我們看不起人,這一點我們自己要注意,不可以給人感覺到我們像在以大吃小。比方說,我多少年來一直在提倡的「教育聯誼會」,就是希望讓佛學院與佛學院的同學彼此相聚在一起,讓我們下一代的僧青年互相認識,互相來往,以期彼此可以交流。不來往久了就會分門分派,造成彼此互不認識,互不往來,甚至相互歧視,相互毀謗,而讓佛教力量分散,無法團結。如果大家來往,自然就會交流,我們這一代已經因為上一輩而造成多少的分裂,今天更應該讓我們的下一代來往互助,團結自強。

我歷屆的呼籲,廣為發起,但是佛教界的反應只是顧左右而言他,就因為這是我發起的,他們心想我是在以大吃小。今天各個佛學院不敢和我們來往,甚至環島旅行到佛光山來都不通知,在不二門前看一下馬上就走了,因為他們擔心沒有力量的鴿子飛出去,會被拐了走。其實這是錯的,在我的想法,假如拐得走的鴿子,還是讓牠走了比較好,何必要養那些讓人家一拐就走的鴿子?拐得走的鴿子叫菜鴿,只能當作盤中物,沒有價值,也沒有了不起,唯有拐不走的鴿子價值才高。

今天一些寺廟不敢讓青年子弟到佛光山來讀書,就因為佛光山度人的力量太大,他心裡害怕,自己辛辛苦苦栽培的一個弟子,會不會就這樣給人度了去?這是他們掛念的問題,因此我們今後在教界,要尊重小寺廟、小團體,協助他擴大,並且不接受人家的寺產。今天有多少人想把他們的寺產送給佛光山,除了口上講,甚至印章、身分證、所有權狀都送來要我們接受的,至少也有好幾十個,但是在佛光山目前的政策,絕不接受人家送的寺廟!

大家要切記,你們以後也不要動這個念頭,想一想,我們要那許多寺廟做什麼?寺廟太多,會把我們的力量分散,會把我們的組織瓦解,我們不希望力量分散,也無意於以大吃小,更無意於取得佛教界給予什麼,我們只想站在平等的,甚至低一點的姿態與大家來往,協助大家,共同努力復興佛教。

四、誰領導佛教

今後誰來領導佛教?凡是佛光人特別要記住:「我,不要領導中國的佛教!」你們千萬不要因為外面教界一些有心人士的話而激動,他們是發自內心的希望:「中國的佛教,一定要星雲大師來領導!」但是現在我要你們知道,我不要領導中國的佛教。

太虛大師在世的時候,他也無意於領導中國的佛教,只是他的學生、徒眾要他出來領導;現在很好,你們並沒有實際的行動,要我來領導中國佛教。今天佛教的知識分子、佛教的青年,在認識上還不及過去大陸上的佛教青年,大陸上的佛教青年有熱忱、有是非、有抱負、有力量,太虛大師都給他們擁護不起來,我,大家也擁護不起來。我也不希望領導中國的佛教,當你們聽到佛教非要某人出來領導不可時,你在心裡可以感謝別人的抬愛,但是絕不要希望我來領導中國的佛教。

我也希望你們不要存有領導中國佛教的心理,我們只要對佛教提出貢獻、提出服務,又何必要去領導人呢?我們只問耕耘,我們做了多少就算多少。假如說有人希望我出來領導中國的佛教,而我也真的出來領導中國的佛教,那時候你以為我會有辦法嗎?沒有辦法的!我們的理想,在目前現狀之下能夠實現嗎?教界的大家,觀念上沒有辦法接受,思想上也沒有辦法認同的。一個創新的團體、事業、宗風,需要時間慢慢地讓大家接受,我們現在只希望佛教界能接受我們就好了,我們並不希望領導佛教,所以我也希望你們在心理上不要想領導別人。

當然,說我個人對佛教的雄心壯志、發心悲願,我可以坦誠擔當,但是要我決心做佛教的領導者,我還沒有想過。我不是不敢想,只是不要那樣想,在我心裡想的,我們大家能健全一個適應時代的僧團,實在要比領導整個佛教好得很多﹔我們挑不起全佛教的擔子,一盤散沙的擔子,砂石會流失的,我們挑不起來,我們只能就現有的力量,能擔當多少,努力地為佛教擔當多少就是了,關於佛教的事情,大家最好不要議論。

五、批評的原因

今天我和佛光山當然連接在一起,你們慢慢也和我、和佛光山連接在一起。而教界給我的印象卻是和我關係疏遠的人愈對我好,愈是和我關係親近的人,就愈是對我不好。如外省人和本省人,比較不歡喜我的是外省人;男眾和女眾,比較不歡喜我的是男眾,這實在是很奇怪的命運。今天佛教的情況,以百分比來計算,百分之九十已經接受佛光山,百分之五還在猶豫,還有百分之五不喜歡佛光山,而這百分之五的不喜歡,已經構成很大的力量。

百分之九十接受的人,他們不是佛光山的徒眾,不是佛光山的學生。因此不會強有力地為佛光山說話,可是不喜歡的雖然少,卻經常會把佛光山的是非拿出來說,因此常住一些徒眾就經常有一個感覺:在山上自己感受到的佛光山是那麼美好,自己親近的大師更是那麼偉大,可是一與外界接觸,怎麼人家都批評我們不好?

是非止於智者,好不好哪裡是人家一說就能決定的?你說我不好,我也不一定不好;你說我好,我也不一定就好。你和我同住過多少年?你了解我多少?實在說,很少有人夠資格批評佛光山。剛才四位法師說了,一次開會的時候,有人議論佛光山,傳孝法師(研究部的學長)站起來就說:「你夠什麼資格批評?佛光山做了多少事業,佛光山多少的建樹,佛光山多少人,佛光山多少發心,你能和他比嗎?你做了什麼?等到你有相對的條件再來批評吧!」是的,沒有相對的條件,沒有看到對方的精神就妄自議論,是不會有立場,不會有力量的。

梵蒂岡教皇在倡導世界和平,史達林就說了一句:「問一問羅馬的教皇,他有多少軍隊?」意思是說,要倡導世界和平,要拿出力量來,沒有力量,講話有什麼用?也有人說:「不給人批評和議論是庸才,給人批評毀謗必有其特出之處。」因此對我而言,假如教界有人批評我,我會很歡喜,因為這正是我有了表現,我的努力有了成果,我不會像一些人一遇到打擊就畏縮,在我心裡,這一切都是自然的。

一般人不容易接受我們,主要原因是他們不了解我們。我們站在時代的前端,拖著大家往前走,他們趕不上,當然會叫苦。我們要知道,今天社會上,佛教界有很多落伍分子在後面拖著我們的後腿,不肯跟著我們前進,只有在後面叫苦、怨怪。我們不要介意這些,因為做一個佛光人,如遇到批評,要有雅量接受,並且不自輕、不自惱。佛陀也給人毀謗,也給人看不起,老子、孔子,古今大德聖賢,也都曾給人毀謗、給人破壞,他們就自惱嗎?不會的,因此你們學佛法,學道最重要的要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自尊心、自重心。

我常想,人,實在很可憐、很愚痴,完全沒有自主的生命,歡喜和苦惱一直都由別人操縱,別人幾句好話就能牽動你歡喜,幾句批評的話就能讓你難過半天,其實,能自我肯定的人,哪裡是幾句好話、幾句批評的話就能動搖得了的。記得我才出家,一天家師兄和三位職事在吃飯,我站在旁邊侍席,他們就議論起我來,一個人說:「今覺(初出家的名字)將來不知道跟廣慈、弘度(我的同學,非常聰明)能不能相比?」家師兄就說:「他要是能和他們相比,恐怕要等到太陽從西邊出來。」

可以說他們輕視我到了極點,記得當初我聽到這話的時候,我一點都不難過,更沒有自輕,沒有自惱,只是有一個念頭:「未來的日子還長,我會好好的努力,看今後究竟是誰家之天下。」給人看不起,給人毀謗沒有關係,所謂歡喜和苦惱我們要自己能掌握,給人美言幾句就歡喜,給人批評一下就難過,這種人生太可憐,生命好像都是給別人操縱,日子好像都是在替人家過的,哪裡有自己的人生呢?

六、我們帶動了佛教

佛光山對佛教有很多貢獻,尤其是帶動了整個台灣佛教。仔細探究三十年來的台灣佛教,第一個幼稚園是我創辦的;第一個講堂是我建的;第一次環島布教是我做的;第一本精裝書是我印的;第一個歌詠隊到電台法音宣流是我領導的;第一次用幻燈機弘法布教是我發起的;甚至於第一個念佛會;第一個度大專青年學佛;第一個成立青年會;第一個成立兒童班;第一個到電台電視弘法;第一個到軍中布教;第一個到學校說法;我倡導佛教走出山門,走向社會,佛教要和民眾打成一片,佛教需要大眾化、生活化……這一切一切都不是今天建佛光山才帶動了佛教,我很早就努力把佛教往時代的前端推進了。

聽到心定等四位法師報告目前台灣的道場有上百所的幼稚園,我很高興,記得當年為了要辦幼稚園,曾分別和台中市政府、宜蘭縣政府、高雄市救國團辦過好多期「幼教人員訓練班」,訓練出來的人,有的在佛教幼稚園服務,有的分頭在台灣各地辦幼稚園,今天大家都只看到幼稚園的外表,對於過去開創者的艱辛卻絲毫不知。許多年前,宜蘭縣議會曾經討論過一個問題:宜蘭縣的各個寺廟哪兒來的力量,每一個寺院都裝修得金碧輝煌,煥然一新?他們討論的結果,是因為星雲法師在宜蘭布教的關係,我雖在宜蘭北門口小小的雷音寺布教,卻可以影響宜蘭整個的佛教。

今天台灣各地的寺廟最大的特色就是都在工程,都在建築,佛光山無形的力量,影響了他們有形的建築,佛光山的建築成了眾所模仿的對象,佛光山的事業也成為教界推崇、效法的典型,我們莊嚴了台灣的佛教,莊嚴了台灣的寺院,這不是我們的貢獻嗎?這不是帶動了整個台灣的佛教嗎?因此大家對自己的所做,要有信心。我說這些無意討功要賞,我只是想我要對得起大家,對得起佛教。

七、我們的做法

大家有想過嗎?我們今後應該如何做法?我們的作風是什麼?我們是要關起山門來天天想著生死、除煩惱、不要和社會接觸?或是嫌佛光山客人太多,希望再入山一點,天天與猿猴鳥雀為伍,生活在森林茅屋之中?如此,對今後的佛教前途,能有幫助、能有貢獻嗎?過去大陸上的四大名山,其實不只四大名山,諸山皆是,茅蓬小廟中的僧侶之多,至少也有百千以上,而他們對佛教究竟提出什麼貢獻呢?因此,如何紹隆佛種?如何光大佛教?如何續佛慧命?如何弘法利生?這是出家人最重要的課題。

有謂「佛法弘揚本在僧」,做一個出家人不弘揚佛法,光是逃避社會,生死就能了嗎?不但生死不能了,連生活都會有問題。想一想,你到深山裡面吃什麼?找護法供養,人家早晚辛苦賺錢,永遠在生死苦海中沉淪,而給你去了生死,你倒逃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不嫌太自私了嗎?所以那一些都不是我們的做法。假如本山有少數歡喜獨自清修的人,我們可以容許他、成就他,但不要廣為宣傳,自覺清高。明白言之,人間佛教能容許你,你卻不可以此來摧殘法幢,批評人間佛教的積極性,因此我們的做法大家要了解。

我們的做法就是致力現代佛教的事業,安和樂利的社會,幸福美滿的人生,道德完成的聖格,這以上就是人間佛教的目標。什麼是人間佛教?要將因果、慈悲、忍耐、結緣,推及到每一個人的生活裡面,讓社會上人人都能知道,並且奉行佛教的因果、佛教的慈悲、佛教的忍耐、佛教的結緣,都能明白善惡、權衡是非,都能過著知足、感恩的生活,都能嚮往解脫、逍遙、自在、灑脫的人生;都能「雖處居家,不著三界」;都能雖處生死,不厭不煩;都能只講奉獻,不計報酬。我深深感覺到人間佛教的樹立,是今後佛法常住於世的必然之路,因此,我們要推廣我們的做法,樹立我們的風格。

八、寺眾的生活

佛教中,一般寺廟人眾的生活是什麼?四位法師環島訪問了一百多個寺廟,有多少人在閉關?有多少人在住茅蓬?可以說少之又少,幾乎沒有,但是這一個思想卻在佛光山相當盛行,常常有人提出「要修行、要閉關、要隱居」的話,過去就是常常有人這樣提出意見,我們只好成就他,我們借佛光精舍做為關房,言明先閉關一個月,然後再慢慢延長;好了,一個月中經常守不住要回家;後來大家就喊出一句話「我們不閉關,也不回家」,天天鬧著要閉關,天天鬧著要回家,這不是很矛盾嗎?

我們要肯定自己,我們是很有修行的,分析一下,發慈悲心不算修行嗎?弘揚佛法不算修行嗎?佛光山的人眾每天除了簡單的生活外,就是拜佛、作文、看經、研究,可以說行解並重、福慧共修,這有什麼不好?你們對這樣契入佛法的修行方式都要否定嗎?當然大多數的人是不會的,但是有少部分的人要否定你們,你們為什麼不提出來糾舉?不提出你們的抗拒呢?每每都只是我一個人在大聲疾呼,你們卻一語不發,因為你們不敢承認自己有修行,你們不懂什麼叫做修行,你們只知道形相、形式上的閉關、苦行才叫做修行,卻不懂得生活的佛教,不懂得在生活中去修行。

四位法師都向你們報告了,一般寺廟的生活是什麼?以慈善稱譽的「慈濟功德會」,幾位比丘尼天天就做衣服外銷,一個月賺得數萬元,做為慈濟之用,這不是菩薩道嗎?我們對事實要了解,不輕視這種發心,對自己的道更要肯定。新竹翠碧岩只要一踏進去,清淨、莊嚴、整潔的環境,讓人自然感受到濃厚的道場氣氛,他們平日做外銷玩具,但還是了不起,靠自己的努力吃飯、拜佛、修行,總比趕經懺,向人化緣來得好。目前佛教界有許多出家人還是了不起,還是很偉大,他們能解決自己的生活,當然就能解決自己的生死,這又有什麼不好?難道佛教的僧眾一定要做經懺,一定要販賣如來,去化緣、乞討才好嗎?

當然,我們的理想是希望每一個出家人都是社會教化的老師,都是人類心靈的醫師,都是身心傷殘者的護士,都是傳教士,都是文化人,再不然,老老實實的守本分,自給自足,在工作裡面參禪念佛,這又有什麼不好呢?另外,仍有許多拖著傳教不得前進的人,只知化緣、做法會、趕經懺、放高利貸、儲錢、搬弄是非、自私自利……比較起來,老實修道的人要好得多了。現在各個寺廟在建築上是進步了,但是在事業上仍差得很遠,我們只有寄望他們將來建築完成了以後,能善用那些建築,做推動佛教的事業。

九、我們的風格

現在我們最緊要的事就是要樹立我們的道風、我們的形象,等於中華民國七十年要樹立一個新形象,我們也應該要樹立我們的風格,樹立我們的新形象。過去多少年來,我一再提倡建立的風格─服裝統一。例如穿長衫,因為穿黑色長衫容易統一,可是,近來眼看著給你們慢慢破壞,因為你們怕熱。我不知道天主教的修女們身上封得緊密,頭上還用布蒙起來,不知道他們熱不熱?但做一個宗教徒,本來對自然環境就應該要有強力的克制力量,對感情、物質、冷熱、榮辱,都要有很大的抗拒力量。熱,有什麼了不起,長衫穿慣了,自然就能克服熱,這是我們佛光山的形象,為了莊嚴、威儀,希望你們不要破壞這個形象,並且要加強。

我們樹立的新形象上有許多,端莊、慈悲、謙卑、熱忱等,都是我們的新形象。比方說,熱忱是我們的新形象,有人說到寺廟去,有些出家人都沒有表情,你們聽說過的,台灣省議會民政委員到佛光山來參觀的時候,我們熱忱的招呼,讓他們感受到這裡的出家人和其他寺廟的出家人不大一樣,起初,他們說不出原因,後來他們說,因為我們有表情。

我們要有什麼樣的表情呢?像慈莊法師,每個信徒來時,他都會滿臉笑容地對人招呼,就是不認識的,也都會熱忱地上前說:「我有什麼能為你服務嗎?」這就是表情,這就是熱忱,這就是慈悲、親切,因此我們要把我們「有表情」的風格樹立起來,我們要把佛教靜態的一面和動態的一面都融和起來,光是靜而不能動,不算是現代人的佛教,現代的佛教是動靜一如的。端莊,是我們的新形象,我們走路的樣子、我們的眼睛、我們的風姿;我們要有豐富的常識,對答談吐都不失出家人大方文雅的樣子,這就是我們佛光山出家人的風格。因此你們要多看書,多接受新知,多注重修養和儀表,努力樹立我們的風格。我和你們講的「怎樣做一個佛光人」,就是我們的風格。

一○、美化環境

你們到過不少的寺廟,給你們的感受如何?許多的道場樹木茂盛;地上乾淨,多清幽、多雅致,清淨的環境會改變人的觀感。那麼,許多人到佛光山來,同樣也希望佛光山的環境能給他們身心有淨化的功能,因此對於我們環境的美化,樹木花草的培植,各處的清潔、整齊,大家要全力以赴,使之一塵不染,不可以寶橋任它髒,男眾部的庭院任其長草,朝山會舘的四周任意堆砂石……好像那一切不是自己的世界一樣。要知道,我們看慣了,不感覺到髒亂,可是你要時時地感受到,這個環境還有別人要來和我們共同欣賞,共同感受的,為了別人,也應該把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環境美化起來。說到美化環境,我就聯想到佛光山的大家,不光是環境要美化,還要美化幾樣東西:

(一)美化面孔:今天有一位信徒寫信來給我,他問我怎麼樣才能使自己美麗起來?你們欣賞美的角度如何我不知道,但是人人都欣賞美,甚至我也在欣賞美,什麼是美呢?我覺得不是五官端正、面孔清秀就叫做美,應該是表現出來的氣質、慈祥,那才是美;內心的慈悲、真誠,那才是真正的美。

(二)美化語言:假如語言也像繪畫一樣,可以供人欣賞,我感覺到你們的語言是最難看的一幅畫。現在的畫,墨畫慢慢地不盛行了,需要色彩,因此我們要把語言學習加上色彩,使其美麗。不要講世俗的話,不要打官腔,人與人之間本來沒有事情,可是常常因為說話的態度不好而鬧出意見、起無明。我們的無明、官腔、無聊的話太多了,希望大家要警惕自己,所有的語言都是要給人歡喜,不是給人難過的。學佛法、修行,把語言先美化起來,是非常重要的。

(三)美化風姿:對人要親切、肯招呼,不要一副默然或一副沒有精神的樣子。我告訴過你們的,像慈容法師,這麼小小的個子,身體又不好,現在在台北能主持弘法道場,萬千信徒對他的尊敬崇拜,憑什麼?就憑他的精神力;從風姿、態度上表現出「我有精神」。大家不要把自己弄得暮氣沉沉、未老先衰、老態龍鍾的樣子;美麗的風姿,天天要像蝴蝶一樣,當然不是跳舞、不是輕浮,而是在莊嚴、文靜中表現出富有熱忱、富有朝氣、富有精神力的美。

(四)美化心理:大家不要以為這不重要,其實哪一個人不要美?父母生給我們的外表是先天的,沒辦法,但是後天的可以自己來雕塑,從歷史上便可以看出。達摩祖師是什麼模樣?大額頭、大眼睛,但是大家總要把他塑到家裡,供在堂位的中間,就是不信佛的也要在客堂、書房掛上一幅,為什麼?道,很美啊!東晉的道安大師,又矮、又黑、又醜,連師父都看不起,但是成為一代宗師,因為這是道德美、學問美。我們先天美醜與否不要緊,後天要努力把它美化起來,偈云:「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心上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要修行、要度眾,美化就是修行,就能度眾。

一一、弟子滿天下

我們的畢業生現在已經感覺到佛光山給予他們的教育有了受用。什麼受用呢?他們對佛教有熱情、有悲願,都是在佛光山學的。因為有這一種「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熱情悲願,因此他們都能創辦事業,如幼稚園、雜誌、孤兒院、佛學院等。在早年,畢業生對母院好不好都不要緊,我心裡想,十年後再說吧!我願意慢慢等,等這一顆十年的果,自然慢慢地紅起來、大起來、成熟起來。

另外,講到佛光山「學子滿天下」,這是不必妄想的。過去,台灣本就形成的門派,如南部的大崗山派、開元寺派,北部的月眉山派、觀音山派,中部的法雲派,另外還有好多較不明顯的門派。但佛教界竟然有人到政府去檢舉我,說佛光山在各處設分院不合法,連佛教會都檢舉我說:「佛教設什麼關係企業,立什麼分公司,寺廟不應該有分寺、分院的。」

甚至台北市政府竟然下令:「台北市寺廟不可以設立分寺。」為此,在台灣省民政廳開會的時候,我就說:「這許多人真是孤陋寡聞,佛教的分院、分寺就叫『派下』;佛陀時代,弘法的道場就是遍滿整個印度的,日本的派下叫做『末寺』,一個大本山有上百上千的末寺。」高廳長立刻提出:「台灣省不實行這一條。」「派下」是佛教的傳統,所謂「一花開五葉」、「臨濟兒孫滿天下」,我們是臨濟派下,我們臨濟兒孫本來就是滿天下的。

台灣佛教過去的那許多本山,現在大都老態、落伍了,慢慢地對派下沒有統一的力量,雖名為派下,實際上他們的行政、財務、人事都沒有太密切的關係,甚至有些後進的弟子,都不知道他與本山的關係;派下對本山沒有義務,本山對派下也沒有關心,這就是教團組織的不嚴密所致。今日佛光山的發展,是照著過去舊有的路線,只是加強本山和派下的關係而已。

佛光山的目標是邁向大眾化的人間教團,因此沒有個人的財產,沒有個人的寺廟,佛光山人眾的職務隨時都要接受調動,你如果不能遵守,或是執著不放,就難以在佛光山生根。我們的根,你不要小視,更不要忽視,大家記住,有許多離開的徒眾弟子,他現在一時的衝動,等到時間久了人家問他:「你師承是誰?」他不願說,卻又不能不說;再問:「你在什麼地方出家?」你不能不說佛光山,當問者知道你的出身以後,如果他再問你:「他們都住在佛光山,你怎麼沒有住在佛光山呢?」你能說「佛光山有多壞,多不好,我恨他們,討厭他們」,人家會不相信的,就是一時贊同你,時間一久,也會感受到你的話有問題。

我們將來的弟子勢必應有嚴密的組織,在組織的軌道上,彼此都需要有團隊的精神,都需要有服從組織的觀念;對於溜單的人,他已經離開佛光山的組織,我們就不承認他是我們的一分子,也不再和他來往。我常常看到一些脫黨競選的人,在我心裡真是不屑看他,有利用時就「國民黨」,國民黨沒有提名你,你就要脫黨競選,可見得這都是一己之私,不算是好黨員;同樣的,精神與名分和佛光山不一致,也不算好的佛光人。

一二、團結畢業生

我們的畢業生現在都很懷念母院。那許多種子我們把他播撒下去後,現在不能不希望他成長,不能不希望他有向心力,經過時間的閱歷,從你們的言談裡,我們可以知道他們懷念母院的心聲。我過去常常和外面一些人開玩笑說:「這是一個實習的學院,我們沒有職員,我們的工作都是學生做的,因為學生出來就是要辦職員的事情,甚至學生都可以出來教書,我理想中的教育就是這樣。」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跟自己學習,不是跟別人學習,你忽略自己的力量,就不會有進步,佛法是向內求的,向外求的依然還是別人的。

我有一個團結畢業生的計畫,希望你們自己來實現這個計畫,這個計畫就是舉辦同學聯誼會,時間大約一個星期,給予同學在思想上、應用上,有更多的受用。現在你們就開始籌備,明年春天舉辦第一次,秋天第二次,第一次可以辦在台北別院普門寺。籌備這個活動,也需要先做一些準備,如給每一位回院的同學一件黑色的長衫、一個佛光山的僧袋、幾本對他們的思想教育有幫助的書籍、各種資料的提供等等,邀請許多大德專家講授,能夠在一個星期當中,對他們的各種問題和難題能有真正的幫助,這一個活動辦起來自然就會有意義了。

一三、慈善的看法

現在宗教界,包括佛教,都一窩蜂地在辦慈善事業,雖然我們也說「教育、文化、慈善事業是佛教復興的命脈,是佛教的生命線」,但是我要把佛教慈善事業更深一層的意義告訴你們。大家在本山,自當不容易了解外面的情況,談起外面的教界人士,沒有慈善事業就高呼要辦慈善事業,已辦慈善事業的,以為只辦慈善事業就能弘揚佛法,這是錯的,如果今天的佛教淪落於只辦慈善事業,那不是跟慈善事業團體一樣了嗎?哪裡有宗教的價值?

宗教的價值是在傳教,是在淨化人心,是在傳播道德,是完成人格。我當然希望你們以辦慈善事業為傳教的方便,如幼稚園的老師、醫院的護士等,但這些都不是根本,而是方便,我們的根本是「傳教」;因為唯有用佛法來改善人間,把佛法普遍在眾生的心靈裡面,這才是最重要的。一般的慈善事業,如孤兒院、養老院,人數仍然是有限的,而佛法的對象是一切眾生都需要的,因此,大家發心出家,要以宗教為主,以一切眾生為對象,不要光是沽名釣譽,拿慈善事業做招牌,做做幌子,以為這樣子就是宗教家了。所以你們學任何東西都可以,但是要知道,我們的根本是佛教,是淨化自己,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完成人格。

一四、發心是根本

在佛教裡面,你要成就事業多大,先看你的發心多大,心不發,願不立,想要將來有前途、有辦法,那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常講,你吃飯要發心,如果發心吃飯,飯很香,飯會吃得很飽;睡覺要發心,發起心來睡覺,覺就睡得很甜、很久;做事要發心,發起心來做事就會有很大的力量。發心的裡面有力量,發心的裡面有歡喜,發心的裡面有財富,發心的裡面有人緣。可以說發起心來無事不辦,希望大家今後都能發長遠心,發廣大心。

剛才四位法師的報告說,在外面常常聽到一句話說:「你們的師父星雲法師很發心的啊!」他們認識我的就是這一個「發心」,我承認,這一切一切都是發心來的,因為發心才有現生緣。光憑福報是不行的,福報再加發心,再加現生緣才是要緊的。你們希望獲得成就嗎?你們也要發心,發了心,一切都是你們的;發了心,成佛的希望都會達到的。

一五、廣結眾人緣

十幾年來,我們一直把自己縮小起來,在這窮鄉僻壤裡慢慢地建設佛光山,不出外攀緣,不隨俗浮沉;但是我在開山以前,在本省已經結過一些人緣,如四位法師拜訪新竹的玄深法師,他六十多歲了,對你們卻很熱情,本來八、九點鐘就養息的,卻跟你們談到十點多鐘還不罷休,歡喜、情不自禁,因為過去弘法布教時我跟他結過緣。不只是他,全省的佛教任你走到哪裡,不少人我和他們都結過緣的,不要說出去布教跟他們結緣,就是寫文章、印書都送給他們。

結緣很重要,文字的結緣、為人服務的結緣、給人方便的結緣,甚至對人微笑的結緣、對人說話的結緣,都要儘量與人結緣。有時候我也跟朝山會舘服務的小姐說,在這裡工作,跟一般社會上的工作不一樣;你們在社會上工作,一個月就是賺幾萬塊錢也沒有了不起,但是在朝山會舘服務,拿個幾百塊錢就覺得很多,因為在會舘工作的裡面有佛法,這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這是發心、是奉獻、是服務的,倒一杯茶、盛一碗飯,給人歡喜,這就是廣結人緣,所以有了緣,就不怕事業不成,不怕沒有方便。

一六、冷漠的教徒

我過去偶爾也感受到佛教好冷哦!佛教裡比社會更沒有人情味,更沒有恩義感,好像「冷血動物」都跑到佛教裡面來了,自私自利;但這不是佛教不好,是他們假藉佛教做為安樂窩,他們不是來服務佛教、服務眾生的,他們是到佛教來找避風港的。四位法師提到,某個寺廟辛辛苦苦地捐助某個佛學院辦學,可是一年只有一次的法會,請學院師生來幫個忙都不肯,因為他們的想法只是「人人為我」,而沒有想到「我為人人」,如此,就算他們教育出什麼人才,也統統都是冷血動物,統統都是活殭屍,這種教育好可怕哦!把一個人弄得枯木死灰,訓練成沒有熱情、沒有活力、沒有感恩,一點人的人情都沒有,哪會有什麼佛法?

沒有感恩的心,就不知道報答人家;沒有熱情的力,就不知道人際間的關係。有些人辦教育,可是教育的人才在哪裡呢?誰在弘法利生呢?誰在著書立說呢?誰在為教爭光呢?多少人畢業後,一點作為也沒有,生命等於與草木腐朽一般,這種教育辦也等於沒有辦,對佛教提不出貢獻,再怎樣自命清高也沒有了不起,冷漠的佛教,佛教的復興一定沒有希望。

一七、除去虛榮心

什麼是虛榮心?衣服要特多龍的布料才穿,肥皂要英女王頭的才用,喜歡人讚美,喜歡出風頭,諸多浮華不實之事,都是虛榮心。其實,做事只要求發心,我們要的是實事求是,對事情求正確、切實,不會就是不會,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就是你不能,有多少就表現多少,要肯承認錯誤,不要打腫臉充胖子,逞一時之快;任何事情都要爭千秋,不要爭一時;任何事情都要為萬世打算,不計較一時之事;要為大眾計較,不為自己計較;要為佛教計較,不為個人計較。如果佛光山的大眾真正的佛法沒有學到,光學會一個虛榮心,以為我們很大,我們很好,我們很有辦法,而不講究實事求是,那是很危險的。

一八、要肯定自己

所謂「肯定自己」,就是先學習我們自己。四位法師向大家報告時說,現在外面的許多寺廟,許多出家人,都已經在肯定我們,在學習我們。但是我們自己卻有些人沒有福報,當教界都已經肯定我們,學習我們的時候,自己卻不來肯定自己,不來學習自己,實在太可惜。我在與你們同時聽過四位法師講述環島參訪感想以後,我也把我的幾點感想告訴了你們。他們看過了環島的佛教,他們現在更肯定自己,更知道學習自己。我聽了他們的敘述,我也更肯定自己,更學習自己,現在就看你們了。當然,我希望你們也能肯定你們自己,學習你們自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