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2 怎麼樣做一個出家人

為海明寺戒子開示

時間: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五日

地點:樹林海明寺

剛才承蒙得戒和尚上悟下明長老的介紹,諸多讚美誇獎,實在不敢當。

在台灣佛教界長老大德之中,論修養、慈悲、熱忱,悟明大德是讓人敬佩的,甚至他也曾多次對國際佛教提出貢獻。你們很有福氣,能可以在悟明長老的道場求得大戒,福德因緣實在殊勝。

你們發心出家,又發心受戒,實在難得,在戒期之中,我想各位戒師已經給你們開示很多戒的意義和戒的價值。你們不要以為受了戒就已經完成出家人了。要知道,受戒只是出家生活的第一步,受了戒,有待我們努力學習的還很多,就拿「三學」來說吧!先學戒而學定而學慧,三學增上圓滿,才能成就佛道。因此,我今天除了講「戒」以外,還要告訴你們「怎麼樣做一個出家人」。

做一個健全的出家人,需要學的、需要知道的、需要具備的條件很多,現在我提出四點供養大家:

一、發心

發心,就是立志。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觀音菩薩十二大願,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可以說沒有一個修行者不發大心、立大願而能成就的。你們要發什麼心呢?

(一)發出離心:怎麼樣才能表現出出家人的風格與精神?就是要發出離心,有出離心,才能夠像一個出家人。印順法師曾說:「佛教所以衰微,就是發出離心而具備出家性格的比丘、比丘尼太少。」你們大家既然發心出家,既然來此承受三壇具足大戒,千萬不要人在佛教,心在世俗,我們寧可人在世俗,心在出世。既然出家,對於你們可愛的故鄉、親愛的父母、世俗的親情、欲望,都應該把它放下,對佛法大事你才能擔當起來。唯有發出離心的人,才能放下萬緣,擔當起復興佛教、弘揚佛法的重任。

(二)發慚愧心:過去在叢林裡參學的十方衲子,如果被人批評、喝斥一句「不知慚愧、沒有慚愧心」,這是非常羞恥的事。《佛遺教經》云:「慚恥之服,無上莊嚴。」我們要時時地感覺到「我的道德不夠」、「我辜負了大家的希望」、「我承蒙三寶恩賜、施主之恩,而我努力的程度不夠」。你能有這許多慚愧心,才能趨近佛道。

(三)發感恩心:出了家要常常想:「我能夠出家,是師長的成就;我能夠在佛教中安心辦道,是十方施主的供養;我能夠在這裡得戒,是戒常住和戒師們的加持,這裡的一切一切,對我有無限恩惠,而我何功何德得承受之?」你不發感恩心,如何能對得起師長、施主及大眾?佛門中縱有一些不到之處,你也不夠資格不滿;佛門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個人你不以為然,你也沒有資格說話。常住、道場、十方大眾成就我們進入佛道,除了感恩,你絕對不可以再有其他想法。「佛法在恭敬中求」,你沒有感恩、恭敬,就不能得到佛法。

(四)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才能有「根本」,就如一棵樹木,根本能厚植,將來開花結果也才能茂盛。你們也常念「戒為無上菩提本」,什麼叫做「菩提本」?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你出家,你有發「上求佛道」的心嗎?你出家,你有發「下化眾生」的心嗎?什麼叫做菩提心?為了佛道,為度眾生,「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你在佛門裡面,今後在弘法利生的道路上,能夠「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就是表示你有菩提心。

二、參學

你不要以為受了戒就是一種「完成」,就像讀書的人所謂的「畢業」。受過戒以後,擺在你眼前的,是怎麼樣去「參學」,千萬不可以二、三個道友合買一間房子,或是共住一間小廟,只是圖取生活而已,不可以做「獅子身上蟲」;也不可以到處化緣、到處誦經往來營求生活,不要把自己人天師範的僧格貶低了,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那麼應該如何參學呢?

(一)廣學多聞:《八大人覺經》云:「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但也不要先去學世間法,既然出家了,應該以佛法為本,世法只是附帶而已。時下有一些年輕的出家人,出了家才想到要去讀社會學校,如初中補校、高中補校之類,難道佛門的龍象,只希望求一個初中的、高中的畢業文憑嗎?出了家,佛法真理、大藏經數千卷,窮畢生之精力,也無法把它學好;佛門多少的善知識、長老大德,有的長於義理、有的長於論理、有的長於佛門的規矩、長於佛門的梵唄、長於佛門的事務、長於佛門的修行……都有待我們受了戒以後,去向他們參學。

參學,就是親近善知識,對於善行、德行,我們要學習,對於壞的卻不可承襲,年輕的人在佛門裡面不可以故步自封,製造很多的派系,譬如這個地方我喜歡,那個地方我不喜歡;這位大德我喜歡,那位大德我不喜歡等。前一代的人已經為佛教製造了很多的門戶之見,難道你們初發心出家,就任這樣的陋習一直延長下去嗎?古人參學不執處、不執時,只要有一技之長,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們各位應該「廣學多聞」。

(二)福慧共修:出了家以後,要學習威儀,如果說行、住、坐、臥都不像個出家人,雖是受戒,又有何意義?受了戒以後,要學習有容人之雅量,所謂惡事向自己,好事向他人。外出參學尤其要學的,就是「服勞役」。受戒以後,回到你們的常住,或是到哪個佛教學院念書,或是住到他方的寺院參學,最要緊的,要從「行單」做起。文殊菩薩都在五台山做過典座,印光大師都曾經做過行堂,多少的禪宗祖師做過水頭,又如六祖惠能大師,一到五祖的地方,就擔任碾米房舂米的工作。

出了家,受了戒,自己先要從行單,如挑柴、擔水等求福的工作發心做起,要福慧共修,今後才能像佛陀一樣,達到福慧「兩足尊」。中國有一句話說:「有志無志,就看燒火掃地。」你將來能不能以「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那就看你今後對你的道場、常住服勞役、工作的程度多少而決定。

出家受戒以後,不要以為我從此以後是人天師表,或者是我要離開大眾,我要去清修。古人云:「不開悟,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今天一些年輕的學道者,自以為到山裡面去,遠離世俗就是清高,要知道,受了戒,你的道心,你的生活、規矩不在僧團裡面去磨鍊、參學,怎麼能夠完成一個健全出家人的形象?

三、弘法

怎麼樣做一個出家人?你也發了心,也參學了十年,或二十年以後,該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弘法。

你們距離弘法的階段,當然還有一段時間,不過,我在這裡也應該告訴你,弘法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條件。要知道,做一個出家人,比做一個世俗上的人還要困難得很多。世俗的人,做木匠的,只要把木工做好;做水泥匠的,只要把水泥工做好;或是護士、理髮、裁縫、會計等等,只要學會一行就行了;但是做一個出家人,就不是這麼簡單,為了將來弘法的方便,所要具備的條件就很多。

就拿一個寺廟的住持、當家來說,寺廟的金錢來往,你要會記帳;寺廟裡需要很多的文書往來,各種的文書,你不但要文理通順,並且要有一手好的書法。寺廟都是十方大眾團體在一起,所以最重要的是和人相處之道,人際的關係如何才能和諧。所謂「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也需要具備相當的條件,是弘法者所不能缺少的。

做一個出家人,必須要以弘法為事業,而弘法就需要具備佛學、世學和各種的方便。很多的才能都具備了,還要再懂得佛法的宣揚重在「契理契機」,也就是如何「觀機逗教」。今天,很多的法師在弘法布教的時候,不能適應眾生的根機,不能應病與藥,因此不能收到效果。譬如對於在家初學佛的人,你講出離心、講出家法,當然不相應;對於小機者、小乘根性的人,你講大乘的菩薩道,當然不相應。所以今後大家弘法的時候,要懂得眾生的需要是什麼,眾生所需要的佛法是什麼樣的佛法。

眾生需要,你們也需要,你們需要什麼?做一個出家人需要慈悲、需要忍耐、需要正見。今天佛教很可憐的現象,就是很多佛門的人沒有佛法。佛陀告訴我們要慈悲,我們沒有慈悲;佛陀告訴我們,出家要有忍耐,我們瞋恨心特別重;佛陀告訴我們,學佛要緊的要有正見,但在佛門裡面,邪見的人也很多。

所以今天佛門之中,不少人沒有佛法,沒有佛法的慈悲,沒有佛法的忍耐,沒有佛法的正見;這種沒有慈悲、沒有忍耐、沒有正見的人,又怎麼能成為一個健全的出家人?又怎麼能對自己的發心肯定、堅持。更怎能完成一位擔當弘法的出家人?

四、修行

說到修行,大家都知道要念佛、要參禪、要拜佛、要誦經、要持戒、要修定,這些固然都是修行,但是,光只是這樣的修行還是不夠的,還不徹底,因為身為出家人,對於修行應該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怎麼樣修行?你發心為佛教,你發心度眾生,這就是修行;怎麼樣修行?你思想健全,你威儀具備,這就是修行;怎麼樣修行?最要緊的,在生活裡面,你的衣食住行,你的行住坐臥,統統要有佛法,把佛法實踐到你的生活裡面,這就是修行;你對於每天的生活,能知足,能感恩,知足、感恩就是修行;你每天的生活能節儉、樸素,節儉、樸素就是修行。尤其說到節儉,不光是對金錢、物質要節儉,更要節儉你的時間,節儉你的生命。

所謂「樸素」,一個出家人物質的欲望減少一分,道念就能增長一分。你能夠守口、守心,這就是修行;口,不要搬弄是非,不要妄言、惡口;心,經常保持清淨、寧靜,把貪瞋煩惱拋在心外,這就是修行。希望大家出了家以後,要把佛法的慈悲喜捨,把佛法的四無量心、四弘誓願、八正道、六度四攝等等,從生活中表現出來,這就是做為一個出家人應該要用心的修行。

修行,受過菩薩戒的比丘,應該如何修行?如何將菩薩的六度四攝法門,從生活中表現出來?舉例來說,布施,所謂「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予龍天」就是布施,受完戒回到常住,常住分配你典座,你不能說:「我要打坐,沒時間!」常住分配你行堂,你不能說:「我要拜佛,沒時間!」我們應該要將身體勞力布施給常住,為大眾奉獻,做到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眾第一,自己第二,才是真正行菩薩道的布施。

布施,所謂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大布施」,為了兒童的佛教教育、道德教育,常住要你辦幼稚園,你不能說:「我要閉關,辦那種幼稚園,一天到晚吵死人。」我們應該為提高佛教在社會的地位設想,應該為寺院發揮社會教育的功能設想,做到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團體第一,自己第二,才能符合菩薩布施的真義。

又如持戒,不忘菩提心是菩薩的根本大戒。受完戒,生活中不能生起私心,為早日求得自我的解脫而閉關或參禪;見到別人弘法有成就,不能生嫉妒心;知道自己修道有所成,不能起傲慢心;別人來請問佛法,不能起慳吝心;別人對不起我們時,不能起瞋恚心。這些都是生活中很容易觸犯的,而這些卻又都是菩薩的重戒,因此,離開人群、離開眾生,何處去修行菩薩道的持戒波羅蜜,又何處去修行布施、忍辱呢?所以我說,光是閉起門來參禪念佛、誦經修定的修行還是不夠的,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廣行六波羅蜜,福慧共修,才是徹底地從人道走向圓滿佛道的修行方法,就如太虛大師所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怎麼樣做一個出家人?我還要大家記住的一些話:寧可以做一個庸庸碌碌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的出家人,但是不可以做一個很聰明、很能幹、很有用,而危害佛教的出家人。

怎麼樣做一個出家人?我寧可以披搭袈裟、堅持淨戒而死,也不敗壞佛門,有辱佛法的名譽而生。

有的人很快出家,很快受戒,但也很快走出佛門,對於自己的發心,難道這麼快就忘記了?對自己的願力,難道這麼快就沒有堅持的力量了?我們的教主佛陀出家的時候,國王派了多少大臣追趕上來,請他回去,他當時說了幾句話,我把它告訴各位。

佛陀說:「我已經吐出來的東西,你叫我再把它吃進去怎麼可能?五欲的世界,我已經放棄了,你叫我又再去接受那種生活,就等於叫我將吐出來的東西再吃進去一樣,這是不可能的。」佛陀又說:「我已經從那個失火的房子逃出來了,你叫我再跑進那失火的屋子裡去,我怎麼能這樣傻呢?無常的世間,我已經覺悟,我已經逃出來了,你再叫我到猶如火宅的無常世間裡去,我怎麼樣也不甘願啊!」古德說:「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為此苦,退失菩提心。」

你們受戒以後,不可以再有人我是非的觀念;不管男女,絕不可以再沉入感情的漩渦裡面;絕不可以再對金錢有執著的念頭。我想引用《佛遺教經》佛陀說的話,換幾句勉勵你們大家的話:「太陽可以變成冷的,月亮可以變成熱的,須彌山可以變成大海,大海可以變成須彌山,我肯定自己是一個出家人的志願,永不改變。」

你們要記住,今天在台灣有名的道場海明寺求受三壇具足大戒,要發願生生世世堅持下去。我剛才跟你們講怎麼樣做個出家人,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只以一、發心,二、參學,三、弘法,四、修行等來勉勵大家,祝福大家增福增慧,求得上品上戒,我今天就以這些話供養大家。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