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8 修福修慧

佛光山教師佛學夏令營座談會

時間:一九九○年八月十六日

地點:佛光山東禪樓禮堂

提問一:如何讓國小、國中的學生信仰佛教?

大師:國小國中的學生,你叫他來信佛,這可能太嚴肅了。有些父母信佛很虔誠,時常帶著兒女到寺裡參加法會活動,當他們看見寺裡的師父,便會叫小兒小女快來向師父頂禮。小孩不懂得為何要拜拜,而父母親卻叫他們拜師父,我想小孩是拜了,但卻會對佛教很反感。方便需要智慧,不要拘於什麼形式,像國小、國中的學生,只要把他們帶到寺院裡遊玩,或者讓他們參加寺院舉辦的兒童夏令營,一旦他們覺得很好玩,感覺到寺院很有人情味、很美好,菩提種子在他們的八識田中種下了,以後就會起現行,發芽生長。

各位老師對社會青少年的問題、教育的偏差,希望藉由宗教來感化。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學佛道上,只要先滿足他們的欲望,再慢慢以佛法化導就好了。

提問二:如何「聞」思修入三摩地?

大師:佛教的智慧有三種,所謂以聞成慧、以思成慧、以修成慧,或者以信、願、行淨土三資糧,以戒、定、慧三無漏學著手,這要一一講起來是很繁冗的,不過你只問一個怎樣「聞」。怎麼「聽」是很重要的,我們看這個學生是否會念書,先看他聽講的態度,有的學生很注意聽,聽了以後會作筆記,甚至自己提出問題;有的學生不會聽,你講你的,他不留心聆聽。在佛教裡講,聽聞如「地植於種」、如「器受於水」,應離三種「失」。什麼是「地植於種」呢?‭ ‬

一、如果我們將種子播撒在砂石上,種子是無法生長的。

二、將種子種植在荊棘、雜草叢生處,也是無法生長的,這就好像人一旦邪知邪見,也就無法接受好的意見、觀念。

三、把種子種植於路面上,沒有深埋土裡,鳥雀一來就把它銜了走,這如同我們的心不堅固,一聽別人說什麼,信心就給人動搖了。這就如「地植於種」的三種過失。

什麼是「器受於水」?就等於:

一、一個茶杯、木桶放進水,不能使其有漏;就好像聽法,不要右耳聽、左耳出。

二、茶杯不能將它覆蓋過來,否則水無法倒進去。

三、茶杯裡面也不能有髒東西,這就好像我們人如果有成見,也就無法吸取好的內容。

所以這三種過失,在佛教講是聽聞上的障礙。

佛光山佛學院有時集合二、三百位學生聽我講話,我也講得很歡喜,但是講到要大家忍耐、不亂發脾氣,要隨緣隨喜,要大家互相如何……話才一講完,一下課,就有人發脾氣了。人家問他:「剛剛師父不是才叫我們不要起瞋恨心、不發脾氣嗎?怎麼你還發脾氣呢?」這個學生回答:「這是跟大家說的(意思是對大家說的,不是對他說的)。」所以,我覺得聽聞佛法,每一句、每一字都要覺得是針對我說的,每一句、每一字都要深入刻印在心版上。

有時候學生聽我講話,都要使用錄音機,我是不喜歡的,不要錄在錄音機裡,要錄在心上或筆記裡,記在筆記上,有朝一日要講說時較能受用。過去我們讀書時,沒有錄音機、筆記,只有用「心」聽,聽了就記在心裡。常常有人說:「你怎麼記得那麼多、知道那麼多?」明白說,我沒有辦法不記,因為我沒有錄音機、筆記,但我有「心」,無論是聞思修、信願行或戒定慧,都是要用「心」。

提問三:《地藏經》裡的地藏菩薩,與駐錫九華山的地藏菩薩(韓國金喬覺太子),兩者之間有何關聯?

大師:在佛教裡,有人說宋朝永明禪師就是阿彌陀佛,而將十一月十七日阿彌陀佛的聖誕,說是永明禪師的聖誕,不是阿彌陀佛的聖誕。一般人把永明禪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之外,甚至唐朝豐干禪師,也有人傳說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寒山、拾得傳說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同樣地,韓國金喬覺太子創建九華山,也有人說是地藏菩薩的示現,即所謂「千百億化身」。

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但是江、海、溪、湖都能映月,因此,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月亮,水淨月出。同樣地,「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諸佛菩薩也到處都在現身,只是我們心湖裡的水沒能與他相應;要在我們的心有了佛、菩薩以後,才能與他們聲通相應,才能知曉佛、菩薩證得的般若。般若要用智慧相應,所謂「佛佛道同」、「燈燈相映」,法身是無障礙的,以空印空,水乳交融。

提問四:佛光山的法師們很辛苦,法師們是否應該有個適當的休息,不要太勞累,以便未來為更多眾生服務?

大師:前幾天,退休的高雄教育局局長寫了一封信給我,表示他持有美國綠卡,聽說我辦西來大學,就說如果叫他去掃地、做任何事,他都願意前往。他說:「我持有綠卡已經一段時日,家人都在美國,可是我不願意去,因為在美國很閒,無事可做,好像置身地獄之中,好苦呀!」所以,閒很苦,每個人最好能做到「能忙能閒、能大能小、能有能無、能進能退、能冷能熱、能苦能樂、能早能晚、能飽能餓……」。

人是無所不能的,我覺得出家的法師們,能忙能閒才好,如果叫他們統統閒下來,不能忙,也就無用了。

佛光山的出家眾,都是福慧雙修、行解並重、知行合一。佛學院的課程安排,學生的生活,從清晨四點半起床做早課,上午三小時的教育課程,接著用膳、跑香、午休,下午再有三小時的課程,晚上二小時的自修、晚課。

有人說:「佛光山這麼忙,怎麼好修行?」佛光山開山二十幾年,晨鐘暮鼓、早晚課誦,五堂功課沒有斷過。佛光山的法師們,大部分的工作都不是命令他們去做,而是自己自願發心,所以就不覺得辛苦。或者有的人上午服務、下午自修,或者下午工作、晚上自修,且一定要打坐、禮佛、複習各項功課,這叫做「密行」。

我們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修行是個人自己的事,不是形於外給人看的。我出家五十餘年,從未看過釋迦牟尼佛,我一樣熱心為他做事。所以,慢慢地,多少年來,佛光山也很習慣於默默中耕耘、成長。

提問五:有何方法能促使外教與佛結緣,得到佛法的妙諦?如何藉宗教的信仰,避免戰爭而趨向世界大同?

大師:宗教大同、統一、合一的思想是不正確的。有一年,八大宗教在台北舉行會議,羅光總主教主持,由我主講。會中,就有很多人提議「三教同源、五教一家」。我覺得宗教就等於各位學國文、地理、英文、數學一般,不能統統叫國文,或統統叫數學,不必要這樣,各人的根機不一樣。

所以我說不要講宗教「統一」,要講「不同」,要容許不同的存在,容許異己的存在。各宗教有各宗教的教主,不要混淆,等於每個人都有爸爸,張家有張家的爸爸,王家有王家的爸爸,不能說你的爸爸,就是我的爸爸,要讓爸爸各自「歸位」。各宗教的教理必然是不同的,不可以說《聖經》即佛經、《道德經》即《論語》、《孟子》,這是不同的。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只要在目標上求一致就好。至於可以「同」的呢?像宗教徒之間握握手、行禮、一起用餐、聯誼,這是沒有關係的。

提問六:是否真有一個地方叫極樂世界?佛教為何要講「福」?

大師:所謂「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佛看一杯水有八萬四千個微生物,有人認為這是神話,但是現在於顯微鏡下,卻變成千真萬確的事實。甚至佛說在虛空中有「三千大千世界」,就好比我們想不到過去美洲新大陸未發現時的面貌如何,但是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知道一杯水真的有八萬四千蟲,虛空中也有無窮無盡的世界。

極樂世界在哪裡?先從淺處說,一般人會問:「天堂、地獄在哪裡?」第一種說法,天堂在天上,地獄在地下。但是有人說:「我不相信,我沒有看到。」第二種說法,天堂、地獄在人間,住高樓者,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這不是天堂嗎?到市場裡去,看到種種殺、剝、煮、炸,這不正是刀山油鍋的地獄嗎?第三種說法,天堂、地獄在哪裡?就在我們的心中,我們每天在天堂、地獄來回不知多少次?早上起來,朗朗晴空,想到今天我應該做一些「福利世間」的事,此時天堂、佛菩薩的心生起了;吃早飯的時間一到,肚子餓了,「怎麼還不給我飯吃?」此時貪欲、餓鬼的心生起了;對飯菜不合意,就說:「天天都吃這些!」筷子一擺,我不吃了,此時瞋恨、地獄的心生起了。因此,所謂「一念三千」,一個人一念之中,天堂、地獄往返就不知多少次。

究竟有沒有極樂世界?佛經上說「當然是有的」,大約距離地球有十萬億佛土之遠。一億佛土即一大千世界,十萬億佛土則是不可思議的遠。有人說:「火箭到月球,一下子就能到,將來再發明火箭一射就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必念佛了。」這是不能的,科學有科學的世界,心有心的世界。

《阿彌陀經》說:「從此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所以我們不能說沒有極樂世界。佛有聖言量、現量、比量、神通量、譬喻量,佛說的聖言量是沒有錯的,確實有極樂世界。而極樂世界一定在西方嗎?也不一定,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或另有一個極樂世界都好,事與理都是可以體會的。

修福,是本來應該做的,不必要去修。不過,這有兩種解釋。《金剛經》說「福德」和「福德性」是不一樣的,經云有人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不如四句偈的布施;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恆河沙之生命布施,也不如四句偈布施。

這四句偈有這麼大的功德、力量嗎?確實是的,你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生命的布施,這是修「福德」。福德有多少?就是不可稱、不可量,但還是有個數字。而「福德性」這個真理、法性,是我們的自性、真心、真如,不是可修可證的,是本有的。因此,我們對佛法要建立信心,不論五趣流轉、六道輪迴,要肯定自性本心都是死不了的,頂多多幾個流轉,多幾次輪迴,罪障再深重,最後仍有解脫的一日,因為生命是不死的、生命是永恆的。

但是藉著這個真心就可以成佛,就可以不修行了嗎?不是的,理上具有,事上漸修,雖具有福德性,但不毀棄世間法。

佛教講「無我」,不是說一個個殺了叫做「無我」,而是我們工作、吃飯、睡覺時,活活潑潑的生活中有一個「無我」的真理。「無我」即大我,不自私、不貪著,在行住坐臥、衣食住行,在思想上,有無邊無限、永恆生命的體會,眾生是我心中的眾生,世界是我心中的世界,任何事物在我心中無對待、無顛倒時,就有一個福德性,但須經過福德,漸漸才能體會福德性。

提問七:當前社會風氣、風俗習慣不好及倫理道德式微,佛教應以何種方式來影響社會?要如何結合兩岸佛教使其統一呢?

大師:社會上的葬儀有些不是很好,尤其父母長輩去世,一般都說要「超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子女認為父母去世了就是當鬼,黃泉路上很淒涼、可憐,如果這樣想,就是最大的不孝,為何不想父母死後是升天或到極樂世界,而要想他們是下地獄當鬼呢?希望這個觀念能改過來,不是說「超度」,而是叫「助念」,接引往生西方。人死不一定當鬼,鬼只是六道之一,死了也可能做人、升天或做畜生啊!

另外,人去世除了要助念、入殮外,有頭七、二七、七七、百日、週年等民間習俗。我覺得在這個繁忙的社會裡,時間就是金錢,有的信徒很富有,家人往生了,找來幾位和尚念經四十九天,甚至念上一百零八天。死了一個人,卻要十幾位法師花費那麼多時間,實在好辛苦啊!喪事應當舉行的「簡單」才好,如出葬日花車遊行等,已經是很悲哀的事,為什麼又要招搖呢?所以對於喪禮儀式,確實有「簡單化」、「佛教化」的需要。目前佛光山已編有「助念須知」,不過有待將來推廣。

講到兩岸統一,優秀的中國人,要把不好的文化去除,把優秀的文化及現代的自由民主思潮保存和宣揚。不過,自由民主往往只是政治上的理想、目標,仍不究竟,國家雖然自由、民主,而百姓過得不快樂,則自由民主又有何用呢?我覺得要和平安樂加上自由民主,大家在和平安樂的前提下生活,未來的中國,才是全民的幸福和希望。

提問八:在經過幾十年後的今日,面對當年禮拜觀世音菩薩,求智慧的一段往事,請問大師的感受如何?

大師:往事不堪回首啊!有一次,偶然聽到南亭法師講他參訪同參時所發生的一則真實故事。過去在大陸叢林出家的兒童叫「沙彌」,他說沙彌在寺裡,無專人帶領,也無固定的作息、修行,除公務勞動外,每天晚上師父就叫他禮佛。通常我們禮佛是一、兩個小時,而沙彌是要拜一支香,甚至師父告訴他:「你不只拜一支香,你要拜到菩薩搖手才停止。」我們知道,佛像、菩薩像是木頭、泥塑的,怎麼會搖手呢?原來是師父動了手腳,他在佛像的手上綁了繩子,再把繩子拉到他的房間,等沙彌禮拜到一定的時間,他就拉一拉繩子,沙彌一看菩薩搖手了,就停止禮拜。

有一天,師父睡著了,沒有拉繩子,沙彌拜到氣喘如牛,最後菩薩搖手了。第二天,師父質問沙彌:「昨天菩薩沒有搖手,你怎麼不拜了?」沙彌說:「我看到菩薩有搖手呀!」師父覺得奇怪,心想:「咦?今天要好好注意。」晚上沙彌唱誦著:「悉發菩提心,蓮花遍地生,弟子心朦朧,禮拜觀世音,求聰明拜智慧,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忽然地,沙彌喊:「師父趕快來!」師父說:「怎麼不拜呢?」「師父慈悲,菩薩剛剛搖手了。」師父想:「我沒有拉繩子啊!」但又覺得不好說出口,於是告訴沙彌:「如果明天菩薩跟你搖手,你還是要繼續拜,要拜到菩薩跟你講話,才可以停止。」

晚上,沙彌繼續努力禮拜著,菩薩跟他說:「我剛才已經跟你搖手了,你怎麼還繼續拜呢?」沙彌回答:「我求聰明拜智慧,但是您沒有給我聰明、智慧,所以我還要拜您……」菩薩聽後就從台上走了下來,向沙彌摩頂授記說:「你會有聰明智慧的。」

據說這位沙彌後來有了過目不忘的智慧,像《法華經》、《華嚴經》幾十卷,他一看就能記得。後來,南亭法師就試驗他,是否真的能過目不忘。有一天沙彌到信者家誦經,負責念文疏,一到信徒家,只看了一下文疏,南亭法師就將文疏藏了起來,但沙彌一點也不緊張,念文疏時一字不漏,統統無誤。

只是很可惜地,這位沙彌雖然真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但由於當時的環境,沒有什麼弘法、傳教事業,寺中的住眾不論聰明、不聰明都是一樣,全都在寺廟裡做經懺佛事;假如當時環境好,好好地培養他,沙彌的成就必定不凡。

這又讓我想起了馬來西亞的竺摩法師,他有一篇文章叫做「因禍得福」,曾於《海潮音雜誌》刊載。這是幾十年前的事,抗戰期間,大家都不知道竺摩法師到哪裡去,那時他隱居一處,禮拜著地藏菩薩,後來地藏菩薩真的跟他講話,還與他見了面,所以竺摩法師寫文章經常都寫「恩師地藏」,說地藏菩薩是他的師父。

這也讓我回憶起十五歲那年受戒,我的師父掛念我長大以後,不知道靠得住、靠不住,怕我還俗了,於是就拜託戒師替我把戒疤燒大一點;他是想戒疤若燒大些,比較不好還俗。那時戒師接受了家師的意見。

等到燃香時,戒師朝我點十二粒香珠的頭頂,用力吹氣:「呼!」這一吹,火瞬間膨脹了,頭上燃點的十二個戒疤,當下相連在一起,頭蓋骨凹陷,造成日後剃頭都不好剃,這也不要緊,但我卻從此失去了記憶力。像是在佛學院念書的時候,我不會背書,好不容易「子曰:『學而時習之。』」念了一百次,似乎有一點記得了,要往下背「不亦樂乎」,但是背了後面,前面的「學而時習之」就忘記了。我想:「完了,這一生完了。」不過,當時也沒什麼怨嘆,只是感覺到自己怎麼這麼不聰明,沒去想是因為燒戒疤才失去記憶力的。

後來,老師要我背書,即使我很用功,但失去了記憶,怎麼樣都不會背,甚至給老師打手心,一面打一面罵:「你這麼笨,怎麼不會背書呢?你要禮拜觀世音菩薩求智慧!」那時候,我的心忽然亮了起來,「拜觀音菩薩就可以有智慧!」從此之後,晚上我不再偷偷看書了,而是偷偷起來禮佛,拜觀世音菩薩。

在深山古寺中,我一個人靜靜地拜著,菩薩曾經來摩我的頂嗎?沒有,但是我禮拜了兩、三個月後,忽然就會念書了。會到什麼程度?像那時候教的《古文觀止》、《論語》、《孟子》等,裡面的註解我都能懂,從此之後,讀書真是一帆風順。

現在回想起來,只覺得惋惜,假如當時在那兩、三個月後,能夠繼續再禮拜下去,我想結果不止於此;那時候一會念書,菩薩就不再拜了,很可惜。當年沒有親教師可以指導,都是一個人誤打誤撞。不過,在我往後幾十年的人生歲月中,想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不管別人信不信,也不論自性的或者唯心的都好,我心中一直都有佛、有菩薩。比方說,一到睡覺,或者忙碌過後,閒下來了,儘管身邊沒有書、報紙,也沒能跟別人講話,但心中自然地就浮現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

甚至人家都用念珠念佛,我則很少把念珠拿到手上來念,看到外面的一根電線桿、一棵樹,就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沒有電線桿、樹,就念田地;沒有田地,就念人,看到一個人,就念一聲「阿彌陀佛」。明白說,我可以把山河大地都念成是佛,念成是我心中流露出的佛。

念佛,要說有多少功夫、神通、奇異,我不敢講,不過我確實也是有體驗的。四十年前,我在宜蘭打佛七,每當夜晚在房間裡睡覺,外面馬路上有人走路、講話,雖然已經睡著,心裡卻是明明白白,知道他們講什麼話;甚至每到吃飯的時候,吃的好像也都不是米粒,而是一句一句的「阿彌陀佛」;刷牙,也好像不是在刷牙,好似吹口琴般,吹出一句一句「阿彌陀佛」的音聲。

一個人有了宗教體驗,人家說有說無,都不重要,只要自己心中洞然明白。總之,我不感覺到自己在修持上有什麼奇異的功能,不過卻是有這麼一個功夫。

提問九:大師曾說,光有慈悲,沒有智慧,是濫慈悲,那該如何求得真正的智慧呢?

大師:一般講智慧,在佛教稱作「般若」。我把般若分為四個層次,最淺的般若叫「正見」,正見就是智慧;比正見高一點的,「因緣、緣起」就是智慧;比緣起更高的就是「空」,體會到「空」就是智慧;最高的智慧就是般若。二乘的聲聞、緣覺體悟到的是「緣起」、「因緣法」的智慧,菩薩體會到的是「空」的智慧,最高的智慧就是佛的「般若」。

人怎麼樣才會有智慧?

一、正見有善有惡,能辨別善惡、明白是非,知道得失、權衡好壞,就是智慧。

二、正見有業有報、有因有果,對前因後果能洞察了然,即有智慧。

三、正見有前生後世,知道生命並非從天而降,也非如孫悟空從石頭中蹦出的,相信生命有過去,也有未來,這就是智慧。

四、正見有聖人、有凡夫。

以我們凡夫的「正見」來說,能認識到這四種真理,就算是有智慧了。

提問十:請大師談對「靈感」、「感應」的看法?

大師:我們提倡人間佛教,不太提倡「靈感」,靈感的事到處都是,但可遇不可求,佛光山並不希望用靈異去取得信徒的信仰,我們是以人格、道德、慈悲、服務、誠心為本。

提問十一:皈依後,還能拜土地公、關公、媽祖、祖先等神祇嗎?

大師:我們念皈依文時,有一條:「皈依佛,生生世世不皈依外道天魔。」皈依與拜拜不一樣,拜拜是一種禮貌,皈依是身口意盡形壽的皈向、投靠。比方我們遇到神父、牧師,和他點頭、問好、說再見等,這是一種恭敬、禮貌,同樣地,「皈依者」給媽祖、神明上香、問訊,沒有違背皈依。

提問十二:現代社會功利主義盛行,而且政治的暴力時常呈現在電視畫面上,加上傳播媒介的渲染,使現代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汙染,身為老師如何在課堂上,使這些在溫室內的孩子,對國家、社會、家庭心存感恩心呢?

大師:一個人不知道感恩,一定很貧窮。懂得感恩的人很富有,因為我「有」,懂得感謝人家;如果「沒有」,如何感謝呢?

「有」什麼?有心,縱使我沒有東西感謝你,但我心裡很感謝你,很尊重你。

希望小孩子能有感恩心,就要時常將佛法的道理告訴他們,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世間不是一個人能成的,是結合很多因緣而有的,所以要重視因緣。在日本,佛教很興隆,小孩子一生下來,父母、老師就會告訴他們:「這一粒米來得多麼不容易!」「這東西是多少人給我們的!」心裡充滿感謝,我感謝你,怎麼會害你?怎麼會偷你、搶你的東西呢?存有感謝的心,什麼壞事就都不會去做了,所以感恩是最好的。

提問十三:我在大學時曾聽過大師在台中演講,我發覺在大師講演時,場外有很多的出家人托缽,當初認為都是佛光山的師父,經過幾次後才知道不是。不知道大師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

大師:講到托缽,只要佛教一有活動,那些出家眾都會去,其實這罪過是信徒造成的,因為有不開智慧的信徒,盲目地布施給他們,如果不給,他們自然就不會在那裡托缽了。但我實在不便於表示意見,否則他們會說:「星雲大師那麼了不起,那麼多徒眾,那麼多的供養,我們只是托缽而已,你卻容不下我們!」

所以,大家要有智慧,想想看,在那樣的場合托缽實在不好,而且破壞出家人的形象。我雖然很不歡喜、不願意,但實在很難處理。他拿個缽,又沒搶,也沒偷,連警察也沒有辦法啊!有些甚至不是出家人,也臨時拿著缽,披上袈裟,但也不能查他的身分證或戒牒,所以只有靠信徒有智慧的布施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