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92 念念於心為佛教

接受《中國社會科學報》明海英專訪

時間:二○一四年九月十四日

地點: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

編按:二○一四年九月十四日晚,在江蘇宜興大覺寺內,記者見到了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一襲黃袍、一串念珠,他滿臉安詳地坐著輪椅進入接待大廳。已入耄耋之年的星雲大師,思緒清晰、精神飽滿。當天他在南京出席了兩個活動,路上車旅勞頓,晚上特意抽出時間接受採訪,讓記者倍受感動。

一生弘法 盡好出家人本分

提問一:您一生弘法,歷盡艱辛。在您弘法最艱難的時候,支撐您的信念是什麼?回顧您的一生,您有什麼感觸?

大師:坦白說,我沒有覺得什麼困難,我只是盡心而已。雖然在我一生的弘法歷程中,遭遇到很多阻擾,但都是秉持「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心情面對,人家不能理解的,我就多做幾次說明。比如,我們在美國洛杉磯建立西來寺也不是那麼容易,僅「公聽會」就開了六次,協調會開了一百多次,前後經歷了十年時間才建設完成。回顧我的一生,我並沒有很大的志願,說怎麼樣去復興佛教、福利天下,我不敢承擔這許多慈心悲願。但自從我出家以後,念念於心的就是「為了佛教」。

「為了佛教」,我應該本分地做好一個出家人;「為了佛教」,弘法上的辛苦,也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為了佛教」,我要注意己身的威儀,行住坐臥要莊嚴;「為了佛教」,我要自我充實,不可以讓人輕視出家人;「為了佛教」,我講話要誠懇,不能任意亂說;「為了佛教」,有人批評佛教,我要寫文章護法;「為了佛教」,我要辦教育、辦文化、辦慈善事業等。其實這點小小的事業,也談不上對佛教有多大貢獻。為大眾服務,就要盡我的本分。

提問二:出家七十多年來,「祈願」一直是您每天必有的修行。請問大師,您為誰祈願?不同人生階段的祈願有發展變化嗎?

大師:過去的信者向佛陀祈願,大部分都是向佛陀提出要求,請佛陀給予平安、賜予幸福,保佑身體健康、事業順利,卻很少關懷社會、關懷別人。記得二十歲左右,我與一般人一樣誠心祈福,祈求佛陀加持,賜給我慈悲、智慧、勇氣、力量,心裡也覺得這是理所當然。到了三十歲,忽然感到自己太自私了,每天向菩薩求這求那都是為了自己。我應該要為師長、父母、朋友祈願,希望他們能夠幸福平安。我想我應有所進步,不再自我索求,而是為別人祈求。

慢慢地,到了四十歲,有一天反觀自照,覺得還是不對。只是為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祈願也太狹隘了,應該要再擴大。又改為希望佛陀為世界帶來和平,為國家帶來富強,為社會帶來安樂,為眾生帶來得度的因緣。每次祈求完後,心中欣喜,覺得自己在修行上又更上一層樓了。五十歲時,又覺得不夠圓滿,因為每次都要求佛陀去幫助別人幸福平安,難道我就不能向佛陀學習,為世界眾生服務、為他們解除煩惱憂悲、為他們帶來平安幸福嗎?所以,到六十歲的時候,我覺得應該效法諸佛菩薩「代眾受苦,難行能行」。於是我向佛陀告白,慈悲偉大的佛陀,讓我來擔當天下眾生的苦難,您可以測試弟子是否能承受世間人情的辛酸冷暖,幫助眾生安樂,實踐佛陀的大慈大悲,學習佛陀的示教利喜。這時候,我才真正覺得我的祈願進步了。

「人間佛教」 增進人生幸福的教法

提問三:針對佛教的迷信化與神鬼化傾向,過去太虛大師、印順法師、趙樸初居士都主張「人間佛教」,您的一生也致力於推動「人間佛教」。什麼是「人間佛教」呢?

大師:佛教本來就是人間的。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法在人間,所以名為「人間佛教」。並不是說它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也沒有所謂新、舊佛教的分別,只要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有助於增進人生幸福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就是在家中父慈子孝,在社會上人我和諧,在國際間平等和平,人人本著佛法的慈悲智慧,彼此尊重包容、歡喜融和,真心誠意相待,共創圓滿自在的人生。

提問四:為推進佛教的現代化和人間化,您開創的佛光山做了哪些創新?

大師:過去的佛教總是提倡只要念佛、拜佛,未來就可以往生於佛國淨土。但我覺得不一定要「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應該在「當下」就可以往生到佛光山來。因此,我在建設佛光山時,心中就有一個理想──以一個人的人生為藍圖,把佛光山建設成一個「人間佛國」。把一個人的一生,包括生老病死和生活中所面對的一切問題,都納入到我們的考慮中。

所謂「幼有所教,老有所終」,在育幼方面,我把育幼院從佛光山擴建到斯里蘭卡、印度菩提迦耶、拉達克等地。我在巴西有二百多位「如來之子」,在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有許多善堂師姑,他們把領養的孩子送來佛光山,我也幫助這些孩子接受教育,為青少年成立小學、中學、大學。到現在為止,已經有一千四百位青年兒女開始為社會服務了,他們有的做醫師、有的做記者,士農工商各界都有我們的孩子。為了讓老人得到安養,除了在宜蘭接辦仁愛之家,在鳳山代高雄市政府管理老人公寓「崧鶴樓」外,本山也設有「佛光精舍」。

此外,佛光山還為生病者設立了佛光診所,方便寺裡的眾人、來山的信徒、遊客,包括附近的居民就診;我們也設立雲水醫院,以醫療車將醫療設備巡迴到偏遠地區義診。面對「往生」的課題,我們設立了安寧病房,讓臨終者及家屬都能得到安慰;建造萬壽園公墓、七寶塔等,安奉往生者的骨灰,讓亡者有所歸、讓生者安心。總而言之,佛教最重要的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提問五:一九九一年,在您的推動下,國際佛光會得以成立,迄今在全球一百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請談談您「佛教國際化」的理想及踐行。

大師:佛教不是一個人的,也不是一個地方的。佛教講到時間,都說「無量阿僧祇劫」;講到空間,則說「無量無邊的世界」;講到生命,則是「十方法界眾生」。

我希望在空間上,「人間佛教」的發展,能把佛教帶到「此世界、他世界、十方諸世界」;在時間裡,能把佛教從過去、現在,帶到此時、彼時和無限的未來;在生命上,能夠廣度一切眾生,讓普世人等都能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在全世界五大洲建立了好幾百個寺廟,也影響了很多當地人士。他們雖然有的信仰其他宗教,不過有了佛教平等、慈悲的觀念,心地會更加柔和,也讓他們從中受益。

推行佛教國際化,首先需要透過語言無障礙,所以我們的僧徒學習各國語言,英文好的派到講英文的地方去講授佛法;法文好的派到講法文的地方去說法;韓文好的派到韓國。掌握各種語言的應用,對發展國際佛教非常重要。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廿三日刊於《中國社會科學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