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88 心靈自救

《南都周刊》專訪

時間:二○一一年四月十二日

地點:香港佛光道場

提問一:請問大師,現今世界災難頻仍,我們該如何面對災難?

大師:面對外在的災難,我們首先要問:「心靈是否出現毛病了?」身體生病,心靈也會生病。心靈有哪些毛病?貪欲、瞋恨、無明、嫉妒、疑惑等,佛教稱之為根本的毛病。人生負擔著這許多根本毛病,心理不健康,再加上後天學習的欺騙、不誠實、說謊、自私、蒙蔽等,成為現在汙染社會的毛病。

既然問題的根源在於心靈,那麼探討「心靈自救」則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因為不論透過父母、師長或社會,外在的力量總是有限,最有用的方法還是靠自己。

在自救以前,很重要的一點是「自覺」,自我覺醒。一個人知道自己生病,才會看醫生;肯承認自己錯誤,才會想改進。不自覺、不承認錯誤,就談不上自救。

那麼,要自覺什麼?比方說,自覺慈悲心不夠、慚愧心不夠、勤勞的力量不夠、對人的真誠不夠、忍耐力不夠,當一個人自覺自己的不足,就會想到改進、自救。

如何自救?舉例說,自覺慈悲心不夠,可以換個立場、人我對調,想想「假如我是他」,明白對方的痛苦,自然能生起慈悲心。

自救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認錯,不認錯就不能自救。如一個人生病,卻不承認自己有病,又不去看醫生,怎麼會痊癒?因此,首先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承認自己需要別人的救濟。

關於救濟,社會上有很多好因好緣,例如透過讀書,中國歷史、哲學中有許多道理,當然道理再多,自己也要懂得運用;又如交朋友,可以互相提攜;又如工作,透過做中學,就能慢慢從中體會許多道理。

地球需要救護,所以人類提倡「環保」;社會問題複雜,人類也想辦法解救,然而更重要的,是每個人自己要自覺、自救。讓一個人腐爛、墮落是很容易的事,讓他懂得自救比較困難。例如戒菸、戒酒很不容易,面對社會上的誘惑,要讓自己不受汙染也很不容易,因此必須自立自強。

如果自己內在的力量不夠,就容易受誘惑,透過參禪就會產生定力;甚至不守法違法了,遭受牢獄之災,也會不得自由,因此持戒才能自由,要以戒律管理自己,以戒律讓自己自由。「平常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人在世間上,能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無愧於父母、師長、朋友、全人類,就是自救。

提問二:如何去除無明?

大師:無明是我們人生的根本煩惱。常有人問:「人從哪裡來?」從愛而來。愛是什麼?愛就是無明、不明白。愛,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它是存在的。有愛,就有恨,有人因愛生恨,也有人不打不相識,總之,人的心理變化很多,因此,如果要自救,首先要救心。

簡單來說,不明理就是無明,甚至自以為很明理、強詞奪理的人,也是無明。凡是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好的人,基本上自己本身就有毛病。為什麼你不往好處想,而要看人家的錯誤?所以不要說理,要往好處想、自我認錯,才容易給人接受。

現在很多人批評陳光標先生高調行善,但問題是批評的人本身有行善嗎?沒有行善的人有什麼資格批評?所以,不尊重好人好事、自己不知慚愧,再多的理由都無法令人服氣,這也是無明。

提問三:災難發生以後,人們如何面對家園及心靈的雙重創傷?

大師:日本有一個小女孩,他的父母在這次大地震中被洪水捲走了,他不但沒有流眼淚,反而還到災區幫忙救災。有記者問他:「你為什麼不難過、不傷心?」他說:「這個時候,我沒有資格難過,我要幫助苦難的人類。」記者又問:「你的父母都隨著海嘯而去,你不痛苦嗎?」他回答:「雖然我的內心很痛苦,可是我愛我的父母,所以我更要把愛父母的這份心,來愛大眾。」我覺得這是面對苦難時很重要的想法,不要自我設限、鑽牛角尖,要把對親人的愛,化作對普世的大愛。

提問四:對於沒有信仰的人來說,一下子要求他們愛天下的人,會不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大師:不難,這在於一個心念的轉變,念頭一轉,一切就會不一樣。因此,要懂得「轉」,轉迷為悟、轉邪為正、轉苦為樂、轉惡為善。即使覺得困難也要做,如現代年輕人常說「我沒有辦法」。你沒有辦法,誰有辦法?有用者,必須自救,不能自救,就沒有用。我們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分子,都要做有用的人,有用的人才能自救,自己都不能救,如何救人?

雖說現今世界天災不斷,但其實天災有限,人禍無窮。日本大地震,萬餘人死亡,汶川大地震,八、九萬人死亡,而中國歷史上一場戰爭,至少幾十萬人,甚至幾百萬人死亡,可見人禍比天災嚴重。

我想,祈願天災息滅,先從減少人禍開始。所以,中國儒家思想自古以來主張修德、修身、養性、感動天地。現代人雖然講究環保,事實上還是缺乏環保意識。如濫砍濫伐,不重視公共財富,只重視私有利益。過分破壞大地的結果,大地也會反撲,大家不妨細想,一頓中餐、一頓晚餐,桌上碗盤裡的菜肴、湯水,是多少的生命換來的?牠們不含冤、不訴苦嗎?牠們不會反撲嗎?

因此,面對災難,人類一面說要自救,卻一面為所欲為,如果你認為「我傷害別人不要緊,人家不要傷害我就好」,這個想法就太自私了。所以,要自救,先從自己的行為做起。

自救,不僅是災禍後的療傷,救傷畢竟還是消極的,我們更要積極地在根本上做身心的保健,營養均衡、保持衛生,身體才會健康;修正觀念、不斷淨化,心靈才會健康。心如工廠,如果工廠都是生產品質不好的東西,就沒有價值,甚至會傷害別人,如過去的毒奶粉、毒食品事件,造成社會很大的傷害。因此,要把心裡自私的毒素去除,才能自救。

提問五:中國人大多忌諱談論死亡。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

大師:死亡是很自然的,不是死亡的那一刻才叫死亡,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要死亡。死與生是在一起的,生了要死,死了要生,因此不必忌諱。

過去有一位良寬禪師,他的書法字寫得很好,有位老先生過壽,請他提字祝福,良寬禪師提筆寫道:「父死、子死、孫死。」老先生很不高興,問禪師怎麼寫不吉祥的話呢?

良寬禪師說:「父親死了,才輪到兒子死,然後才輪到孫子死,是最合乎人生倫理次序的;難道你要孫子死後兒子死,再輪到祖父死嗎?」

不少人恐懼死亡,是因為害怕死後什麼都沒有了,不過宗教告訴我們「輪迴」的觀念,死了以後會再來的。

佛教的「世間無常」是真理,如大樓會倒塌、家具會損壞、衣服會破損,但無常並不消極,反而更積極,只要我的信心不壞、信心不倒,可以再建好的大樓、再造好的家具、再做好的衣服。總之,有信心,就有辦法。

提問六:災難中有不少白髮人送黑髮人,他們覺得生命的安排不該如此。請問可以如何幫助他們?

大師:這不是「覺得」和「不覺得」的問題,這是世間的道理、大自然的道理、人世間運轉的道理。氣候有春夏秋冬,我們無法要求時間停留;事物有成住壞空,我們無法要求物質的不壞;同樣地,人生有生老病死,我們無法要求不老、不病、不死,也不可能要求死了以後不要來生。無常是真理,真理是不可違背的。

所以,要懂得佛教的「因緣果報」。一顆黃豆的種子,你把它埋在土裡,它有了土壤、陽光、空氣、水分的因緣,就會慢慢成長。世間萬物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關係。

提問七:人會留戀生、懼怕死的原因是什麼?

大師:因為害怕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不但認識的朋友、擁有的家財沒有了,死了以後要到哪裡都不知道,所以恐懼。假如懂得佛法,知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一切都脫離不了因果關係,就不會有恐懼了。

因此,佛教對中國社會最大的貢獻,就是「因果論」,無論什麼東西都有因果法則,因果可以規範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愁不報,時辰未到」,所以要相信因果。

提問八:您曾提出「不變隨緣」的觀念,在現今劇烈變化的時代,我們如何保持不變?

大師:「不變」,是對自己內心的道德、善念要有不變的原則。例如我盡力、我堅持、我守法、我守道、我要做好人,不因為外在的條件而改變自己的原則。「隨緣」,是隨順當前的環境,無傷於道德理念,例如和別人吃一頓飯,或別人來我家裡拜訪,這都是不要緊的。

「不變隨緣」,是一句鼓勵的話。對自己的理念、好的理念要有不變的原則,但對於不好的東西,還是要變。這個時代,外在環境變化劇烈,不過,自己要懂得分辨,如果他變好,我也要跟著變好;他變不好,則堅持「他變,我不變」的原則。變與不變,要能自我調整。

提問九:我相信高僧大德如您,一定能做到「不變隨緣」;但對於一般普羅大眾來說,這個時代本身的誘惑非常大,人心很容易隨著環境而變化,該如何是好?

大師:不能說「你做得到,我做不到」,所謂「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的彌勒」,一切都必須靠我們自己立志。

中國人說立志,佛教說立願、發心,發心從不好變好,發心讓好的變得更好。變與不變,都是在心的一念之間,我們不能只要求別人做好事,都認為只有別人做得到,更不能說我們只是社會大眾,又不是佛陀、聖賢,所以不好是應該的。提升道德、淨化人心,人人有責。

在佛教裡,人人是佛。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即說:「大地眾生,皆有佛性。」假如你能自我肯定「我是佛」,就不會做壞事,就會自我要求,這就是自救。自救需要力量,力量來自信仰和信念、精進不懈、保持正念善念、禪定和智慧,佛教稱之為「五根五力」,即信、進、念、定、慧。

「信」,不一定要信佛,最重要是信仰自己、信仰父母、信仰國家、信仰社會。有信仰,就有力量。

「精進」,就是勤勞,不停地往前進,不能停頓、不能退步,念茲在茲於自我的昇華與擴大,如運動選手,自許能跳得更高、跳得更遠、跑得更快。精進,就有力量。

「念」,保持正念、善念,要給自己正面、積極的力量。

「定」,不受誘惑、不能隨便,堅持做人的原則。不能口中說自救,卻因為人家的一、兩句話就灰心、失意,甚至放棄。不明理、責怪別人都不能自救。有定,就有力量。

「慧」,透過信、精進、念、定的實踐,漸漸降伏妄想、執著等煩惱,這就是智慧。有智慧,心中就有無限的力量。

佛陀大慈大悲、大智大願,我們既然知道不及他,更應該要慚愧,並效法佛陀,不應該說「他是佛祖,我是凡夫」這樣的話,那就等於為自己找一個自甘墮落的藉口。現在要自救、自覺,先要摒棄「我就是不行」的想法,同時提起「他行,我也行」的信念,這一念很重要。

提問十:佛教認為貪欲是煩惱的根源,然而在物欲橫流的社會,有什麼具體的方法處理紛擾的欲望?

大師:欲望有兩種,一種是「善法欲」,善的欲望很好。比方我要讀書,我要做好人,我要好的職業,我要為國家、社會貢獻,我要堅守道德,我要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這些都是好的欲望。欲望是一個動力,人不能沒有欲望,因此要擇善固執。

另一種是「染汙欲」,就是不好的、骯髒的欲望。例如:吃飯只要吃飽、淡泊就好,你偏要過分要求珍饈美味;住房子只要多少空間就好,你卻過分要求享受,造成浪費;踐踏別人,成就自己;不知貢獻,只想需索,這些欲望都不好。

對治欲望,我們要學習「給」,給人是富有,接受是貧窮。你說沒有錢,能給人什麼?可以給人一句好話,給人一個笑容,給人一點因緣。給人,不一定給錢,就如從事新聞媒體工作的朋友們,給予大眾正確的觀念,社會就能不斷進步。

另外,如不受金錢買動,非禮勿取;不說不實的言語,非禮勿言;不貪取不當的名位;不留戀不當的愛情,「君子愛人以德」,不能說別人愛你,你就不得不接受,尤其婚外情、破壞別人家庭,都不應該。不受金錢誘惑,不受愛情誘惑,不受名位誘惑,不畏威權勢力,都是自救的方式。

「五戒」是佛門的戒律,指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即不侵犯並尊重生命的自由;「不偷盜」,不侵犯並尊重別人財產的自由;「不邪淫」,不侵犯並尊重別人身體名節的自由;「不妄語」,不侵犯並尊重別人名譽的自由;「不飲酒」,這裡的「酒」,包括「不吸毒」,即不侵犯並尊重自他的智慧與安全。所謂「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戒律是自我管理的規則,也是非常具體的解決之道。

解決問題,就如修路一樣,如果這條路不好走,不能想「它本來就是這樣啊」、「沒辦法,它就是不好走」,而應該想「非要修一條高速公路不可」,這就是改變。人生必須不斷修正自己的觀念,尤其錯誤的觀念,不能一直錯誤下去,否則永遠不能進步。

提問十一:請問大師,您如何看待財富?

大師:錢財是給人用的,有錢是福氣,用錢是智慧。對於錢財,要「捨得」,能捨才能得。錢財如果放著不用,即使是黃金,也如同磚瓦一般。

如何善用財富?以淨財、善財為原則,以利益大眾為原則。財富不是個人的,而是大眾的,要用在該用的地方。財富就像拳頭,打人一拳,這個拳頭就是惡的;好心幫人搥背,這個拳頭就是善的,因此,善用財富,能造福社會,使用不當,則後果堪虞。

普遍社會都存在著貧富不均的問題,因此我提倡要縮短貧富距離,讓它能均衡。這時候除了「自救」,也需要「他救」。比方政府提供就業機會,讓人人有職業、人人有土地、人人有生財之道。世間無常,沒有人是定型的,貧窮的人不會永久貧窮,富貴的人也不會永久富貴,只要發心、勤勞、勇敢、不斷學習,總有無限的可能。夢窗國師曾說「知足第一富」,可見知足最重要。

提問十二:談及社會問題,近日一起大學生撞傷人並故意殺人案,引起大陸社會高度關注。肇事者開車把一個農村婦女撞傷以後,因為在大陸有一個「撞傷不如撞死」的觀念,於是他拿出水果刀,以六刀把婦女殺死。在判決過程中,很多網民表示一定要判他死刑。大陸很多學者認為,網民的聲音反映著社會充滿戾氣、暴力的情緒。請問大師,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大師:學者說得太輕而易舉了。想想,對一個已經受傷的婦人,在他的身上又刺上五、六刀,這是什麼樣的心腸?難道沒有因果嗎?我也贊成判處死刑,這是因果,不能違背因果。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身為人就必須符合人性,法律也講究人格尊嚴,如果你不像人,就必須受法律的制裁、受因果的報應。

因此,網民的反應及輿論是很正常的,這不是暴力,大家知道對於殘暴的做為,應該要有對等的制裁,這是很公平、很正義的,不能說風涼話:「不要嘛,放他一馬吧!」「上天有好生之德啊!」如果死者是他的女兒、妻子,他會輕易說出「放他一馬」、「不要緊,死了就算」嗎?要推己及人,要有「人我一如」的觀念。

現在這個社會需要「公平正義」,失去公平的社會很可怕。面對社會種種問題,人人有責,我雖然是出家人,但心中有人、有眾生、有社會、有國家、有大眾的需要,佛教有助於社會道德的提升、心靈的淨化、風氣的改善及秩序的建立,我認為中國需要佛教。

現今大陸的教育在發展、風氣在改善、社會在開放,與世界的文化會互相影響,我有信心大陸會愈來愈好。除了提倡復興中華文化,更希望提倡復興正當的宗教、正當的佛教,即所謂的「人間佛教」。

提問十三:請問什麼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是您喊出的口號嗎?

大師: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不是我的,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教,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人間的佛陀。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一切都以人間為主。只是佛教在傳播的過程中,慢慢走入山林、走進寺院、脫離社會、遠離人群,法久則生弊,因此,我們應該把佛教拉回人間來。

提問十四:我們如何獲得平靜、喜悅?

大師:要「自覺」,靠自己,做自己的貴人。

提問十五:現在大陸除了佛教以外,也有許多不同的宗教。有的信仰者是為了尋求更高的智慧,有的則是在身心靈受創後,希望迅速找到一個安慰,更多的是透過供奉神明,祈求神明的庇護。請問大師,您認為世間上有神明存在嗎?

大師:過去有人說,人類是神明創造的,依我對宗教幾十年的了解,倒不一定是神明創造人,而是人創造神明。以中國民間的信仰來說,假如找不到公安幫忙,他會找土地公,因為他心中有土地公;打官司老是輸給別人,縣太爺不幫忙,他會拜城隍爺,因為他心中有城隍爺;讀書人會找文昌帝君,想結婚的人找月下老人,希望生小孩的人會找註生娘娘,可見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神明。

世間上有很多道理,在「有」和「無」之間,必須給予一個寬容的地帶,不必要一定說有,或一定說沒有,信則有,不信則無。

宗教信仰必定對人有正面的利益,可是信仰宗教必須慎重選擇。信仰最怕「邪信」,因為一旦信錯了邪教外道,就如一個人錯喝了毒藥,等到藥效發作,則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則不如「迷信」,因為迷信只是因為不了解,但是至少他有善惡因果觀念,懂得去惡向善,不信的人,則如一個人不用大腦思考,不肯張開眼睛看世界,那麼永遠也沒有機會認識這個世界。

當然,信仰最終是以「正信」最好,能夠信仰於史有據、道德高尚、戒行清淨、正法圓滿、智慧超然的正信宗教,才能幫助我們昇華人格,解脫煩惱。

(刊於《南都周刊》二○一一年第十六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