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72 如何做一個在家居士

佛光山萬佛三壇大戒暨在家菩薩戒戒會

時間: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廿五日

地點:佛光山

各位居士:

在這一次戒會期中,我曾經對出家的戒子說:「如何做好一個出家人?」並且已經說了幾次。現在你們也發心來佛光山求戒,所以,我想和你們說:「如何做好一個在家居士?」

有許多的問題,你們過去認為很容易,譬如如何做一個佛教徒?其實不是那麼簡單。有些問題,譬如如何持戒?你們以為很困難,其實很簡單。現在我就針對這些問題,來和各位談一談:如何做好一個在家居士?

要做好一個在家居士,首先要起信願、發大心。

在發給你們的《佛光山戒子手冊》之中,有一篇〈勸發菩提心文〉,題首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要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佛法浩瀚如大海,唯信能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無論做什麼事,信心如果不具備,一定不能成功。沒有信心,容易的事也會變成困難;有信心,再困難的事也會迎刃而解。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事如反掌折枝;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事如移山填海。」所以,信願是趨向成功的要訣。

譬如合歡山冬天的雪景,一片白皚皚地,非常好看。你希望去賞雪嗎?只要你激起了信心興趣,無論山路如何的滑溜,山勢如何的險陡,你也要爬到山頂上去。甚至你氣喘如牛,手腳擦破了,問你:「辛苦嗎?」你會說:「沒有關係。」因為對爬山有信心有興趣,所以能夠征服一切的辛苦。你要攀登佛法這座高山,也要鼓起你的信心,一切都不為難、不為苦,等到一番苦盡甘來之後,你就能享受瞭望無垠小天下的快樂。所以,信心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你們要好好長養你們的信心,並且要加以小心保護,不要讓它退失了。

有的人聽別人說了幾句批評佛教的話,信心就受動搖,「我不信仰佛教了。」有的人信佛好幾年,突然事業失敗破產了,就怪佛祖沒有保佑,不信佛教了。更有的人,信仰佛祖,身體愈來愈衰弱,家運老是不亨通,也不再信佛了。這種信仰太脆弱了,把佛教當作保險公司,不能有所缺失,這就是對佛教沒有信心。我們不能把佛祖當作百貨公司,希望他廉價地供應我們一切。我們應該相信依照佛祖的教化去做,能夠解決我們人生的根本痛苦,並且要善加保護這種信心,就好像保護我們的眼珠一樣,將來你們求得淨戒回去之後,也要如此來護住你們的戒體,保護你們對佛法的信仰。

有了信仰以後,就要發心。心發了以後,好比加了燃料的汽艇,產生無比的動力,就可以乘風破浪,達到目的地。你們這次到佛光山來做什麼?發心來受戒。心發了就能受戒,多遠的路,也不怕辛苦,甚至要你們自己帶行李被單來,都沒有關係,為了受戒,攜帶行李算得了什麼?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發心到五台山去參拜文殊師利菩薩,途中遇到大雪,差點凍死在冰天雪地之中,但是他發了心,一切的困難,只有更助長他的道心,如果發心不具足,到處都是困難。

那麼你們要發什麼心呢?發心分幾種:你們在家居士要發增上生心,出家弟子發出離心;而學習大乘菩薩道,就要發菩提心。

你們在家居士發增上生心,什麼叫增上生心呢?就是以正當的方法,積極進取,求得更好的果報。譬如希望家庭更富裕,眷屬更和樂,社會更繁華,人類更互相尊敬。發增上生心,物質不怕豐富,兒女不怕眾多,吃不怕佳饌美味,穿不怕綾羅綢緞。但是,這一切不是不勞而獲,非法獲取的,是要你們發心,好好去播種,自然會有如此的成果。你們認為:這種的發心好發嗎?對你們的人生有利益嗎?只要你肯努力,真實發心,你就能得到這種快樂。

有些對佛教未曾深入研究的人,要求你們和出家人一樣,要發出離心,這樣對你們而言,就太困難了。發出離心要你們拋棄世俗的一切:金錢能做什麼?財產好比毒蛇,夫妻就是冤家,家庭好像牢獄。你們一聽,我們發心學佛,佛教卻叫我們不要丈夫、妻子、兒女、家庭;不要財產、房屋、田園,太困難了,還敢發心嗎?算了,我不信佛教了。其實,經上說:你們在家居士是要發心,發增上生心,你就能得到今生的「現樂」和來生的「後樂」。至於出離心,是叫你們不要執著於五欲之中,等到你們增上生心具備了,修行到某一種階段,自然就能發心。

發心很重要,你們現在發增上生心,將來要進入到菩提心。你們當中有人要求受菩薩戒,受菩薩戒就是要發菩提心。一般人以為受菩薩戒很難,受五戒容易,其實受五戒比受菩薩戒還要困難。因為受五戒要終生持守,不能犯戒。而受菩薩戒,菩提心退失了,可以再受一次。你們當中有人問我說:「我已經受過菩薩戒了,再受一次好嗎?」有人去年受了戒,但是菩提心已經退了,退了菩提心,也就失去了菩薩戒體,所以要再受戒,經常長養菩提心。退失菩提心並不是大罪過,不要想成那麼可怕,但是,要再受菩薩戒。意思就是要你們常發心,發廣大菩提心。關於受菩薩戒,以後再說,現在和你們談發心。

不管你受五戒或菩薩戒,都要發心。譬如到齋堂來過堂吃飯,住在佛光精舍的人,可能想:「路那麼遠,吃一餐飯,從這一山趕到那一山,太麻煩了。」但是,如果你發心吃飯,路就不遠了。大眾羅漢菜不好吃,如果你發心吃飯,一碗一碗的,也會覺得真香真甜。睡覺,沒有彈簧床,睡在硬硬的大廣單上,不舒服,如果你發心睡覺,好比睡在軟軟的鵝絨被上,一覺到天亮。所以,你發心吃飯,飯就吃得飽,菜根也是香的;你發心睡覺,覺就睡得好,地上也是軟的;你發心走路,路就走得好,石路也是平的。這裡面有的人從台北、台中、花蓮各地趕來;有的人一輩子不曾離開過澎湖,為了受戒,坐飛機搭油輪到高雄來,大家為什麼如此?難道路途不遙遠嗎?旅途不辛苦嗎?因為大家發了心,要把戒求到,發心使你們忘了這些,發心的力量多麼大啊!

古德大師為求道而發心堅定的故事很多,家喻戶曉的浮山法遠禪師,發心參學,到寺廟去掛單,從早上等到晚上,星星都掛滿天空了,知客師父還是不加理睬,把禪師關在門外。北方的寒風,吹在身上,寒徹骨髓。又沒有糧食可吃,飢寒交迫,凍得直發抖。但是,禪師發了心,不得佛道誓不回頭,一直規矩地坐在門口。好不容易知客師父來開門了,迎面就是一盆冰涼的水,潑在禪師的身上,怒吼著說:「怎麼!天晚了,你還賴著不走呀!」禪師說:「大德,我不遠千里為道而來,你這一盆冷水,就趕得了我嗎?」

知客師父勉強接受他,讓他到廚房去煮飯,一住幾年,沒有人寒暄問候。寺中生活很苦,有一天趁大和尚不在家,拿油煮麵給大家吃,不巧被大和尚抓個正著:「怎麼可以擅取我的常住物?要變賣你的衣單來賠償。」衣單太破爛,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去念經賠償,晚上則棲息在寺外走廊下。半個月後,大和尚發現了:「你還沒有走,住在我的廊下,繳納房租。」舊帳尚未還清,又欠了房錢。如此百般的折磨,禪師因為發心堅定,所以度過了這些考驗,後來成為這個寺院的住持。

你們大家也要如此發心。我在佛光山辦佛教學院,老師們採用國文幾分、常識幾分來檢定學生的程度。我主張可以用道來考試,故意冤枉折磨他,找他的麻煩,看他發心多少?如果他發心很深,再大的痛苦,也能忍受。所以,從一個人是否能夠受得了艱苦,可以看出發心的深淺。像各位,為了受戒,種種的不便與不適,都能忍受下來,這是因為大家發了心的緣故啊!

有人發心來受五戒,並不一定五戒全受,受一、二條都可以。受一戒為少分優婆塞,六十分;受二戒至四戒為多分優婆塞,八十分;五戒全受為滿分優婆塞,一百分;從他發心深淺可以看出多少分。所以,發心雖然一樣,程度深淺卻有不同。

譬如有人打上堂齋供眾,很發心。有人打護法大齋,是不是更發心?有時打大齋不及施給人一碗稀粥,主要是發心虔誠與否?過去有一位富翁,聽說佛陀要到當地來說法,於是發心供養四百八十盞油燈來莊嚴講堂。當時有一位衣衫襤褸的貧女,發了虔誠、恭敬的心,也想供養油燈,於是剪去頭髮,變賣一點錢,買了一盞油燈卻照亮整個會場。貧女雖然只布施了一燈,但是發心比富翁的四百八十盞還要虔誠、還要真切,所以功德也就更大了。

平時也有一些信徒到佛光山來出功德,佛光山真正的精神,並不在布施的財物有多少,主要是看發心。有人布施一百、一千、一萬,甚至龐大數目,事相雖然不同,但是如果發心不當,也是枉然。譬如一萬元送人賭博,一塊錢捐獻獎學金,兩者的意義迥然不同。功德也不可相提並論。一千元送給不修行的寺院,一元布施給興學辦道的道場,其間的效果功德自然大不相同。所以,你們發心也要有智慧,選擇好的道場;好比種田,也要挑選良田,自然會有好的收成。澆薄的田,如何冀望有收穫呢?進而言之,田地相同,事相一樣,最重要的就是看發心與否了。

要如何了解你自己是否得戒,就要看你發心的程度。發心不一定指金錢的布施,主要是指:是否具備至誠懇切,為仰慕真理,而心甘情願受苦受難;因此,貧窮的人也可以發廣大心,發了廣大心,自然能夠得到清淨大道。所以,在家居士,第一要務:就是對佛法要起大信願,然後要發廣大心去守道行道。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