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40 如何樹立出家人的形象

為棲霞佛學院學生開示 

時間:二○○五年十月廿九日

地點:南京棲霞寺法堂

六十八年前發生南京大屠殺,六十年前是抗戰勝利。中日戰爭的第三年,我的父親在戰爭裡失散了,我因尋親而來到棲霞山。棲霞山是十方寺院,不可以收人出家,但是我的家師在這裡當家,他用祖庭的名義,讓我在這裡剃度,我在這裡住了十年。時光迅速,六十八年的歲月過去了,再回到棲霞山來,覺得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與我有深厚的感情。

我這一生從事教育,在你們面前,我不會感到自己渺小,也不會說自己很偉大,總之,我是棲霞山出身的弟子,今天雖然能如江澤民先生說的「走出去」,走到世界各地,還是不如回到自己的故居,自己的祖庭,自己的母院好。但是我知道,佛教今天最需要的,就如趙樸初先生所講:「教育、教育,還是教育!」唯有教育,才有人才,現在佛教缺的就是人才。

我一生弘揚佛法,對於培養佛門人才,覺得愈來愈不容易,因為時代變化,古今文化有所不同。我怎麼能在棲霞山住上十年呢?一個小孩子跟著那許多優秀的學長同住,可以說是沒有資格的。但是承蒙他們不嫌棄,自己也覺得在這裡受教育,不管打也好、罵也好,我都能認為是「當然的」,因為這個「當然的」,讓我一生在佛門裡都能安心。

我出身貧窮,所以感覺到出家就像升天一樣好,一心一意只想到要做好一個出家人,沒有動過第二個念頭。我今天特地要和出家眾講話,所說的話或許不動聽,但是都是我一生的經驗,倘若合你們的心意,你們就採納;不合你們的心意,你們就把它忘記了。

僧青年如何在佛門裡成功立業?想成佛,不容易,但是人要健全,把出家人做好是起碼的希望和要求。我不唱高調,不談了生脫死、斷煩惱、發四弘誓願、立大志,今天就把我近八十年人生歲月,「如何樹立出家人的形象」的體會,列了十二點意見,提供給大家:

第一、苦行十年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年的樹木,砍下來,可以燒火;五年的樹木,可以做凳子、椅子;十年、二十年以上的樹木,才能做棟梁。我們在佛門裡,想要成為燒火的樹枝、做板凳的木頭,還是成為佛門的棟梁呢?「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當然,我們要做佛門龍象。但是那不容易,不是說做就能做到的。我要告訴各位,要成為佛門龍象,就要有十年的苦行。

過去我在棲霞山的經驗,或許你們覺得不合情理,但確實就是如此。我記得當時若舜老和尚在大雄寶殿前面為我們開示,我跪在那個地方,一跪就是三、五個小時,地上的石子都經過褲子陷到膝蓋裡面去,等到要把石子取出來的時候,往往已是血流如注了。

又例如:有一次我好奇地看了一眼知客師,馬上「啪!」一個耳光隨之而來,「你看什麼?哪一樣是你的?」我心想:「對啊!都不是我的。」因此,連續幾個月,我不再看了。不看外面就看心裡了。等到偶然的一天,在五觀堂樓上,睜開眼睛一看,那邊還有山、有天,喔!我又回到現實的世界了,但是那個時候的世界呈現的已是不一樣的風光。

又有一次,我們在釘釘子,有一個人爬到建築物的上頭去釘,我在下面問:「你要怎麼樣才能把釘子釘進去啊?」我的陪堂和尚聽到,給了我一個耳光,說道:「你說什麼?你有資格在這裡講話嗎?」我一聽,心想:對的,我不能講話,在佛堂、佛殿、禮堂、教室裡是不能講話的。

我曾經一年不講話,那時候還是小孩子,不講話實在很痛苦,因此,想要講話的時候,我警覺到:自己都已經承諾自己不講話,為什麼還要講?於是,我就到海島後面,打自己的耳光,打到出血。我覺得可以自己教育自己,自覺教育,不一定老是要人家來處罰我。

我昨天跟隆相大和尚說,當年在棲霞山,我也磨過豆腐,豆腐都是給客人吃的,剩下的豆腐渣晒在大雄寶殿前面,許多小麻雀都會來爭食,等到我們要吃的時候,豆腐和麻雀的大便就已經混在一起了。因此,有時候菜都還沒有吃,臭味就已經衝到鼻子,於是我就學習憋氣吃飯。甚至飯裡有豆子的皮、砂石,或是菜梗、菜莖沒有煮爛,我也都把它吞下去,不會留下一點。所以,也訓練了我的腸胃,直到今天,也沒有感覺腸胃怎樣不舒服。十年苦行,我覺得很快樂,因為和許多同伴在吃過飯後,都還會利用時間,一起到千佛崖爬山,很刺激!

日本人看不起中國和尚,因為他們很有學問,在日本,當和尚要大學畢業。甚至我看過他們到寺院掛單的情形,跪在門口七天七夜,才會有人來問候,把你引進門,而且是在這個寺廟裡住一年、在那個寺廟裡住一年,接受各種訓練。常會聽到有人說,日本的和尚不像和尚,但是他們的學問、訓練是不簡單的。

一位教授到浙江天童寺,禮佛參訪後,見到一位老和尚在晒太陽,就上前問他:「老和尚,你今年多大年紀了?」「八十歲。」「你做什麼呀?」「我煮飯吶!」「八十歲還煮飯呀?」「我總要有工作。」「你做了多少年了呀?」「做了六十年了!」那個日本教授立刻伏地禮拜,說道:「一代大師!偉大!六十年的典座,不簡單呀!」所以,中國人也不會給人看輕的,尤其是苦行精神,令人佩服。

過去在棲霞山,學部、禪堂都有「行單」,也就是苦行的工作。我記得我們在明鏡湖那邊的山上採無花果;棲霞山缺水的時候,我們就得到前面的九鄉河挑水,那時候做得很歡喜,從來沒有想過哪裡會比這裡更好,一直覺得在這裡就很好了,即使抗戰期間,寺裡面沒有米,也沒有人想要離開,就跟著當家師父慢慢等待,看看是否有人送米來,就這樣,日子還是過下去了。我們經常幾個月沒有飯吃,都是吃漿糊,江北人叫做「糝籽粥」。當時棲霞山的生活很苦,當然現在在大和尚及這麼多人的努力下,商賈雲集,這些都是當時沒有的景象。

你們到寺院裡出家,跟一般工商業的工作不一樣,他們的目的是在賺錢,你給我多少錢,我就為你做多少事,但是在佛門裡不是這樣。到佛門來是為了播種,為了種福田的,只問耕耘,是修苦行的;先為眾生做馬牛,將來才能做佛門龍象。

網路上有一個故事。有位做外銷的員工,氣老闆給他的待遇太少……種種的不好,於是他不想幹了,想要離職。旁邊的同事就告訴他:「你這樣走,實在太給董事長便宜了,你不如在這個地方招募員工,在這裡有所貢獻,等到人員多了,你統統都帶走,董事長不就吃虧了嗎?他就招架不住了。」他說:「好,這樣的報復才有意思。」等到有了三百個員工的時候,同事告訴他:「現在你可以走了。」但是他卻不要走了,為什麼?「董事長待我很好,要升我做副經理,要叫我做助理,待遇也提高了。待遇很好,何必要走呢?」

這個故事代表什麼意思呢?凡事要有貢獻,不能沒有貢獻就要求待遇好。各位出家的法師們!要為眾生做馬牛,你的精神、勞力投資下去,佛門一定不會辜負你的,凡事都需要時間來成就。釋迦牟尼佛不也是從苦行開始的嗎?佛門不是非要苦修不可,但是我們不得不用苦行來磨鍊自己的意志。溫室裡的花朵長不大,反而是風霜雪地裡的松竹梅,能顯露它們的精神。所以,我鼓勵大家苦行,比方在大寮裡燒火、燒水、燒柴、煮飯個幾年;種田、種菜、爬山、挑水個十年;甚至有的人是一生的,短一點的,五年、六年也可以,就看你的發心。總之,我感覺到,沒有十年苦行不行。好比《西遊記》裡,唐三藏一行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才把真經取回大唐。所以,沒有歷經苦難的人生,不會芬芳;沒有奮鬥的精神,不會堅強。

第二、閉關三年

在十年當中,你可以找一段時期關閉三年。人的心像猴子一樣,所謂「心猿意馬」,跳來跳去,這裡那裡,心不歸家。禪堂的門窗都是關閉的,讓你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只要眼睛閉起來,宇宙虛空就在你的心裡。

有一個禪師被人冤枉,得了牢獄之災。有一次,牢裡飛進一隻蒼蠅,禪師在這頭抓,牠就飛到那頭;禪師在那頭抓,牠就飛到這頭。禪師抓累了,說道:「哎呀!這個地方好大啊!連個蒼蠅都抓不到。」

所以,只要我們的心頭沒有事,虛空宇宙都是我的。你要晒太陽,太陽不會說你不可以晒;你要吹風,風也不會跟你抗議。因此,心中富有,什麼就都是你的。

有的人吃飯、聽講經,會把腿子盤起來。為什麼?很舒服啊!腿子一盤,他感受到宇宙就在這裡了。因此,閉關閉習慣以後,虛空宇宙就在我心裡了,何必要到外面去跑?「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你走遍天下未必好,你居住兜率也不是說小;須彌固然能藏芥子,芥子也能納須彌。但是,閉關也要有因緣,遇上好因好緣,才會有人幫助你,給你一個地方閉關、送飯給你吃,甚至你也知道如何在裡面用功。

我曾經在美國閉關五個月,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我覺得好舒服。另外,過去光是打佛七,七天一次、七天一次,仔細一算,也已經不只一百五十次以上。人家都說我不喜歡念佛,只提倡教育,說實在,我念佛要念給你聽嗎?我念佛要到外面去招搖嗎?每個出家人都要有密行,閉關也好,苦行也好。所謂「阿難多聞密行羅」,不只是羅睺羅密行第一,我們每一個出家人也要有密行,不管是念佛、誦經、禪坐、持咒,或是默默地做一些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存好念,都是密行。

第三、行腳修行

成長過程裡,一年至少能有一次,花一個月的時間出去行腳,好比西方的年輕人,他們都有自助旅行。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出家人除了要閉關,也要行腳。行腳不是坐汽車、坐火車、坐飛機,行腳要走路。棲霞山上的暢觀亭、大觀亭、三茅宮、禹王碑,過去我幾乎幾個星期就會去繞一次,因為沒辦法到外面去行腳,也沒有機緣像虛雲老和尚從普陀山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所以就只有在山裡面跑了。

有一次,兩位男眾和我一同到美國弘法,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有汽車來接我,而且人人對我都非常恭敬。這兩位男眾就覺得,師父真不錯,有那麼多人恭敬他,對他那麼好。唉!我忽然感覺到,你們只看到汽車,看到人家對我好,但是卻沒有看到我的過去、我的未來。我說:「某某,我現在能坐汽車,都是我過去走路走來的。」在棲霞山的時候,師父叫我寄一封信到南京鼓樓老師父那裡去。我坐火車去嗎?坐火車,很遠,而且還要花錢。因此,我一大早就開始走路,下午就到了鼓樓。好在老和尚慈悲,要我住下來,明天再回棲霞山,因此,還可以休息一下。

要學習走路。你有聽過佛陀坐過車子嗎?他都是雲遊行腳的。大家不要學習坐車,要學習走路,即使有車也不要坐。好比計畫一個月,從棲霞山走路到天童寺、阿育王寺,或是第一天到鎮江,第二天到常州,第三天到無錫,第四天到蘇州,第五天到上海、宜興……一個月的路程走下來,你的人生境界就不一樣了。你坐汽車,坐過以後,什麼地方該轉彎、什麼地方有什麼風景、什麼道路,你都不記得;但是走路,走到哪裡要轉個彎,你都會知道。因此,走過一次,你就認識路了。

我自己本身沒有背景。出家人也要有背景,過去如棲霞山的老和尚,或是寺廟的大和尚都有背景,像東台、如皋、泰州的和尚。江蘇出和尚,我也是江蘇人,可是我是揚州來的,所以沒有做大和尚。我師父是東台人,在宜興出家,他也沒有背景,好在明常法師於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時,在這裡救濟難民,而家師是主要的發起者,因為有這樣的功勞,棲霞山要找當家授記,就想到有個志開法師,於是便授記給他了。那時候是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他已經不在棲霞山了,曾經和家師在日本留學的同學本昌法師,自告奮勇地說:「他在宜興,我趕快把他找來。」當時交通不發達,兵荒馬亂,到處都是土匪、軍人,不曉得走了幾天幾夜才到達宜興,把我家師帶回來,最後授記為三當家。過去出家人走路的功力實在了不得,而家師的福德因緣,也讓我沾了光。

我曾經有過一段時間住在我的祖庭,白天國民黨、晚上共產黨會到寺廟裡面來查訪。你們曉得當時的日子怎麼過嗎?為了保護祖庭,我經常要忍耐,努力奮鬥。

我有一位師兄,常常會有別的寺廟請他去念經,但是我想到寺廟裡只有一個人,他出去念經,廟裡就沒有人了。因此,我就對師兄說:「師兄,我代你去念經。」我是不做經懺的,但是那是我的師兄,我不能不幫他的忙。念個經,走路要走一百里以上,得花上十個小時的時間,因此,早上天還沒亮,我就打個燈籠,開始走山路,到了宜興,放一堂燄口,大概一、兩個小時就能結束,然後又再走山路回來,為的是明天還要上課。走路可以走出人生!我到了台灣以後,也常常走路,台灣全島我都走過的。

第四、建立偶像觀念

我們要有偶像,好比佛祖是我們的偶像,觀世音菩薩、達摩祖師是我們的偶像,六祖大師是我們的偶像,孔子、孟子都是我們的偶像,能讓我們見賢思齊。人不能沒有偶像,我記得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在電視看到很多紅衛兵拿著《毛語錄》高喊:「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歲!」毛主席是他的偶像,所以,他的心就有力量。現在,我們佛教徒的偶像在哪裡?你說佛祖是你的偶像,但是佛祖有在你的心裡嗎?你能為佛祖犧牲奉獻嗎?我們要慚愧呀!我們雖然信佛,但是信得很清淨嗎?信得很踏實嗎?

在棲霞山念書的時候,我的偶像是太虛大師,雖然沒有見過他,不過我知道太虛大師一生的偉大事蹟。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太虛大師和仁山法師為改革佛教而努力,後來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甚至倡導「教產革命」、「教理革命」、「教制革命」,為了保護佛教,他更提倡教育,創辦閩南佛學院、武昌佛學院,乃至創辦《海潮音雜誌》,一心一意就是為了佛教的未來。我以太虛大師馬首是瞻,太虛大師如果叫我赴湯蹈火,我都不會問他為什麼;我崇拜你,你說什麼就是。

太虛大師是我的偶像,至今不變。最榮幸的是在一九四六年時,我聽他講過課,他也跟我面對面的點過幾次頭,受用很多,我很甘願肝腦塗地為他捨命效命,不幸的是他在當年就圓寂了。我那時二十一歲,當時的心情簡直是天崩地裂,日月無光,如喪考妣。我自己曾經一度要被搶匪槍斃,但是也沒有這樣傷心難過。一聽到太虛大師死了,非常難過,只感到佛教看起來難了,失去了明燈,眾生該怎麼辦呀?人天眼滅!

建議大家,要建立偶像的觀念,偶像可以是你的師父、你的師兄、你的父母,或者現在佛教裡的什麼人士。你要有一種嚮往、追隨、學習的心願。

有一個青年要結婚,我替他證婚,後來他生了孩子,也叫我替他取名字,我就為他的孩子取名為蔡光宇。這個孩子的父親是開大卡車的。孩子慢慢長大,有一次我就問這個小孩:「蔡光宇呀,你將來長大要做什麼呀?」他回答:「我要開『托拉庫』(大卡車),我要跟爸爸一樣!」我說:「了不起!能繼承父志是一種光榮。」各位,我們的傳承在哪裡呀?

第五、每天讀一本書

讀一本書,不是讀一頁,你不能一天讀一本書,就不算是讀書人。假如你問我一天能讀多少書?我一天讀十本、八本,三本、五本都是不難的。當然,有的書精讀,有的書廣讀,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讀。

我的徒弟有時候看我年老,眼睛看不清楚,就會幫我印下來,但是行與行之間的空間很大,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倘若行距能縮小點,我就能看得快一點。讀書讀慣了,有很多道理你不用去找它,它自動會出來找你。要讀書,至少一天讀一本,一天讀一百頁、兩百頁。

你們看得出佛教目前的現象嗎?佛教徒會誦經,但是不讀書。不讀書就沒有知識,況且現在是知識爆炸時代,太空船都已經上了天,利用一條線路,就能天上地下傳達訊息,全世界都能聽得到,我們還能不聞世事嗎?過去的中國人都要做書香人士,建立書香家庭、書香社會,而我們至少也要建立書香的寺廟,做一個書香的出家人。

讀書要讀出趣味,沒有趣味會很苦,會不想讀。我很感謝棲霞鄉村師範學校的那間圖書館,中日戰爭時,他們都逃到大後方去,圖書沒有人要,我們就把書抱回棲霞山來。那時候棲霞山沒有什麼老師,現在回憶起來,不客氣說,當時的教育不好,但是教育不好,我要好;老師不會教,我自己要會讀。感謝這個圖書館,讓我從西洋小說,讀到中國小說;從神怪小說,讀到歷史小說,甚至魯迅、巴金、郁達夫、茅盾……許多文藝作品我都讀;有文學的基礎,讀佛學就比較容易。

我把自己的一生規劃為八個時期。我現在八十歲,第一個十年,一到十歲,是「成長的人生」。第二個十年,十一歲到二十歲,是「學習的人生」,在棲霞山讀書。第三個十年,二十一歲到三十歲,是「參學的人生」。第四個十年,三十一歲到四十歲,是「文學的人生」。第五個十年,四十一歲到五十歲是「歷史的人生」,我希望能為佛教留下一點歷史,所以開創了佛光山。第六個十年,五十一歲到六十歲是「哲學的人生」。第七個十年,六十一歲到七十歲,是「倫理的人生」,這時候,我想到世間不是我一個人的,我有那麼多徒弟、那麼多信徒,甚至那麼多徒眾的父母,他們都和我有關係,都如同是我的父母,他們的兒女跟我出家了,我能不管他們嗎?我願天下人都做我的父母,因此,我每二年召開一次親屬會。我認為這種倫理的次序、倫理的關係,是我們應該發展的。到了七十歲、八十歲,慢慢懂得佛法,於是規劃為「佛法的人生」。

你們也要自我規劃,每天讀一本書,我不是過分要求,如果你認為每天讀一本,要求太過分,表示你不會讀書,沒有把書讀出一個名堂來。一個出家人每天不能讀一本書,你出家做什麼?你說要誦經、為常住做事……沒時間讀書,那都是藉口;讀書和做早課、晚課都是很重要的。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出家人的素質。

第六、背誦古文

除了讀書,進一步要背書,如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或是《幼學瓊林》、《詩經》、《禮記》,甚至你若能背一百篇的《古文觀止》,講話的味道、思想就會不一樣。《古文觀止》是我過去在這裡讀的,已經六十幾年沒再去念它,但是你們如果要我背,其中有好幾篇,我還是背得出來。年輕時一有煩惱,我就把〈李陵答蘇武書〉拿來念一下,「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精神力就來了。其實,如《唐詩三百首》、《千家詩》,哼唱一下,久了,不會作詩也會唱。

我很熱愛讀書,不是跟你們說大話,我只需要看一下就會背,甚至看書看久了,慢慢地就能深入到書裡去。你只要肯背個三十篇、五十篇,以後就很會背了,可是要過這個關卡很難,只要下定決心,關卡過了以後,一切就容易了。

〈楞嚴咒〉是我在棲霞山上早殿的時候,聽人家念誦,聽了兩個月之後就會背了。另外,我是反對做經懺的,但是我代替師兄,乃至棲霞山偶爾也派我去做燄口,所以,燄口我也能背。你們不要以為我很新潮,傳統的《梁皇懺》、《水懺》我都能背的;為人家做佛事不能只是看錢,要念得讓人家受益。

說到參禪、念佛,我剛才講,光是打佛七,我就參加了一百五十場以上,也常常跑到金山寺、天寧禪寺去打禪七,甚至每年春季、秋季,寶華山傳戒,雖然我不是老師、戒子,還是會跑去看一下。所以,禪堂、佛學院、戒律堂、念佛堂……的種種規矩,我統統都很清楚。我也曾經要到靈巖山去念佛,只是為了一件事情,沒去成,因為進去那裡的念佛堂要洗屁股,甚至打過屁要洗屁股,上完廁所回來還要換鞋子。我那時候年輕,覺得規矩實在太多,現在想想,覺得還是有道理的。我曾經在法會時見到這樣殊勝的情況,當室內很安靜時,每一個燈光竟然都結出五彩的舍利,但是只要一有人講話、穿鞋子,它立刻就不見了,真是神奇!所謂「一片心香」,「佛法無量義,應以淨為本」,清淨是很重要的。

第七、每天寫字

要練習寫字,不管是鉛筆字、原子筆、鋼筆,或是毛筆都好。除了寫字還不夠,要能寫文章,寫日記也好、寫雜記也好,或是散文、詩歌、小說都好。在我過去的紀錄裡,一天可以寫一萬字以上,最多寫過一萬五千字,因為覺得有興趣,所以就不會感到吃力、辛苦。

各位要練習寫,每天至少要寫一千字。開始寫的時候,可以寫日記、寫雜感,或許你會感到很困難,但是天天寫,寫久了,腦筋就通了,思想、靈感也就來了。或者每天練習寫信,寫給父母、寫給朋友。我看現在一般的年輕人,不會寫文章,倒是寫信都寫得滿相當的,因為是抒情,不管歡喜、不歡喜,總之都能寫得出來。

第八、忍耐是必要的功夫

出家人最必要的功夫就是忍耐,忍耐是大力量,忍耐是大智慧,忍耐是我們的本錢。一個出家人不能忍耐,就沒有力量。忍耐不是你罵我,我不敢回口;你打我,我不敢回手:忍耐是一種智慧,也就是佛法裡所說的「無生法忍」。

說到學佛修行,我也不叫你們了生脫死,修行基本的功夫就是「忍」,在家人都要忍了,何況是出家人呢?外面稍有個風吹草動,就不自在,那是不行的。儒家談到修養,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糜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如如不動;你罵我,我說:「謝謝,罵得好,我應該懺悔。」你批評我,我說:「好,批評得對,教訓得好,我領教了,謝謝!」先忍之於口,再忍之於面,口能忍,面也能忍,到最後心也就高興了。佛法的「忍」是有層次的,需要歲月的磨鍊和體會。

「忍」的第一個意思是「認識」,認識紅的花、白的花、紫的花;這是銅的、那是鐵的;這是張三、那是李四;這是好的、那是壞的;這樣可以、那樣不可以。不能認識,就會隨隨便便、一塌糊塗。

認識以後還要「接受」,好的當然能接受,不好的我也要能接受;對我有利益的當然會接受,對我沒有利益的,站在道義上,我也要接受、擔當。有的人不能忍耐,一點小事就受不了;有忍耐力的人,即使槍、刀出現在眼前,還是不畏懼。

有一個土匪來到寺院作亂,他說:「出家人,你們真有修行嗎?我這裡有一碗肉,你們如果能把它吃了,我就不殺你們,看你們哪一個人願意吃?」其中一個出家人就說了:「我來吃!」這是大勇敢、能擔當,為了救度眾生,他寧願犧牲自己,把那碗肉給吃了。

「忍」分為生忍、法忍、無生法忍。說到「生忍」,人類如何維護生命,如何生存、生活呢?就是要「忍」。忍就是能認識、能負責、能擔當、能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把煩惱都化解了,把業障都消除了。

再往上學習的是「法忍」。「法」就是一切法,花是法、佛像是法、茶杯是法、桌子、椅子、衣服是法,宇宙世界都是法,用比較好懂的說法,「法」指的就是「東西」;這東西拿走、那個東西怎麼沒拿來,這就是「法」。佛法是法,宇宙萬有是法,是非好壞是法,萬法我都能認識、能接受、能化解、能消除、能擔當,我就有了「法忍」。經典裡常會提到某某人得「法眼淨」,所以「法忍」在修行裡面很重要。

再高深一點的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不生不滅,一念不起,無分別智,是涅槃的境界。人要解脫成佛很難,但是在佛法裡,你有勝解,就能與佛接軌。

第九、慈悲是必要的美德

慈悲是出家人必要的美德,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出家人不能沒有慈悲。什麼是慈悲?慈悲要從人的身心裡散發出來,救苦救難,給人快樂,拔人痛苦。我願意做太陽,給大家溫暖;我願意做和風,給大家清涼;我願意當橋梁,讓大家通到彼岸;我願意做一棵樹木,讓大家乘涼;我願意做一杯水,給你解渴;我願意做一道牆,為你擋風。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就是慈悲。你若貪心,即使得到了,也不是你的;你能給人,人家就會給你。所以,要學習「給」,給一個笑容、給一句好話、給你服務、給你幫忙。

在佛教裡,你布施一百塊、一千塊,只有一百塊、一千塊的功德,但是你沒有錢布施,看到人家布施時,你能感到:「啊!真好!」這種歡喜或許比出錢布施的人功德還要大,因為拿錢布施的人,可能不是真正的歡喜,只是沽名釣譽,而你是發自內心的隨喜,功德就大了。所以,學佛人一定要歡喜,凡事往正面想。

最近我感覺到我們的青年常有一種負面想法,比如我說:「耶!你今天很歡喜嘛!」我用的是讚歎語氣,但是他卻說:「難道我昨天不歡喜、前天不歡喜嗎?你是什麼意思?」人家一句好話「今天很歡喜」,指的是今天,你何必想到昨天、前天呢?

第十、去除傲慢

有的人覺得學佛很難,那是因為他不會做人,人我之間相處的道理沒有通達。現在最麻煩的就是大家愛講道理。我這一生,最不喜歡聽到人家說道理,為什麼呢?好比我們今天兩點開會,他兩點十分才來,理當要道歉,他卻說:「今天路上塞車。」「唉!我剛要出門就下雨了。」「要出門的時候,一個朋友打電話來。」兩點鐘開會就是不能誤時,你再講萬千的道理,都是不對的,即使不得已遲到,你也要懂得慚愧懺悔,因為「兩點鐘大家要準時開會」這就是道理,沒有其他解釋的理由。現在的人都用個人的道理強迫大家接受,這實在很沒有道理。

說到「去除傲慢」,男眾要能避免個人的優越感。舉個例子:佛光山有上千個人,信徒供養一籃水果,只夠幾個人吃,應該給誰吃呢?男眾就說:「給我們男眾吃,我們是大比丘嘛!」建了一棟新房子,辦公室很莊嚴,應該給誰來用?男眾就說:「給我們男眾用。」這就是男眾的優越感,覺得什麼東西都要先給男眾。我認為這是錯誤的,尤其現在是講究種族平等、宗教平等、男女平等的時代,甚至過去釋迦牟尼佛也說過佛和眾生是平等的,包括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先生在《反分裂國家法》裡面都提倡平等,為什麼佛教的出家人這麼落伍,還在提倡大男人主義?為什麼要有這種歧視的心理呢?

有一個空軍,生了五個小孩,結果養不起,又一心想要去出家,於是就對我說:「這五個小孩都送給你!」我那時候剛剛創建佛光山,就要為他辦個孤兒院,現在他的三女兩男都滿有出息的。他出家沒多久,從外面來,對我說:「星雲法師,你們佛光山的比丘尼太傲慢了,都不行八敬法,見到外面來的比丘也不頂禮。」

我心想,我們的慈容法師、慈惠法師都出家幾十年了,也在大學裡面教書,你才剛出家,就是大比丘了嗎?就要人家跟你頂禮了嗎?於是我就問慈惠法師:「郭本雲來這裡,他要你拜他,你拜得下去嗎?」他說:「師父,很慚愧,我拜不下去。」恭敬心是自然產生的,怎麼會是要人家特地來跟你禮拜呢?希望各位不要有這樣的心態。

除了恭敬關,名關、利關也要能放下。有的人喜歡「上、中、前」,什麼叫「上、中、前」?照相要坐中間,吃飯要坐上首,走路要走前面。假如你們當中有人喜歡這樣的,要改進,做人要謙虛、柔軟,多學習「老二哲學」,凡事覺得你們偉大、你們都是佛,做一位常不輕菩薩,「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我積極在調和僧團,希望男女眾要平等相處,不要有優越感。在台灣,多少女眾都非常優秀,甚至是大學教授,有時候趾高氣揚的樣子,也真教人看不下去。一個人要有佛法,就要懂得謙虛,你看!成熟的水果、稻穗都是低頭的。

第十一、知慚愧、知苦惱

做一個出家人要有慚愧心;印光大師自稱「常慚愧僧」,我的同學煮雲法師也經常自稱「苦惱僧」。佛陀會罵人嗎?會。罵什麼?罵你「不知苦惱」、「不知愚痴」、「不知慚愧」、「非人」。

什麼叫做「非人」?就是俗話說的「不是人」。人要正常,應該勤勞的時候,你不勤勞;應該歡喜的時候,你不歡喜;應該隨喜的時候,你偏偏不隨喜;應該說好話的時候,你也不說;應該要勇敢,你卻很怕事,這都不行。

第十二、發心立願

佛法常要人發心立願,那不是老套,確實應該如此。人要發心,開發心田、心地,你看!世界各國很多飛機場,都是從開發海埔新生地而來,很多山坡地,也都開發建了房子,甚至許多荒地也開發來種田。

怎麼開發心地?我們會給身體享受、眼睛享受、耳朵享受,但是卻不求心裡的享受。其實,眼睛閉起來,不看、不聽,好舒服、好愉快,禪悅法喜都充滿在心中。

能得到佛法的歡喜、法樂,即使有人用金錢騙你,也騙不動;有人要誘惑你,也誘惑不了;有人用武力壓迫你,你也不怕。為什麼?你很自在,你有佛法。現在遺憾的是,出家人雖然穿上了這件衣服,但是卻沒有佛法。佛法不是嘴上講的,要自覺、要行佛。自己要能覺悟,別人是不能替你吃飯、睡覺,也不能代你覺悟的。除了拜佛、求佛、信佛,最重要的是「行佛」,你自己要做佛。

在台灣,男眾來出家的很少,除了佛光山有一百多個男眾聚在一起,真不知道哪裡還有這麼多男眾出家人聚集,大部分都是獨自一個人修行的;只要有一點辦法,就是「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不歡喜做老二。其實,「獨木難支大廈」,一個人能有多大的本領呢?所以,回到棲霞山來,看到各位能在這裡共同辦道,真是感到偉大。

在僧團裡,成功不必在我,成功要給團體。假如棲霞山現在是第一叢林,人家問:「你們這麼多出家眾,從哪裡來的啊?」你說:「棲霞山來的。」人家也會感到驚喜:「哇!從第一叢林出來的,那是全中國、全世界有名的棲霞山耶!」或許也有人問:「你哪裡來的出家人?」你回答:「江蘇來的。」「哇!江蘇來的和尚呀!」人家的感受就會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要只求個人的成功,要讓團體動起來,團體成功了,個人不也沾光嗎?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