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8 佛教未來的展望

韓國佛教電視台專訪  

時間:二○○三年九月十三日

地點:漢城佛光山(今首爾佛光山)禪堂

提問一:請問大師,對於「人間佛教」的看法及實踐的理念為何?

大師:「人間佛教」其實就是「佛教」。所謂「人間佛教」,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都叫「人間佛教」。人間佛教表示這不是神鬼的佛教,而是佛陀對人說的佛教。因為人的生命裡,需要有人格、有道德、有價值;人性要昇華,人格要完美,必須把我們很多不好的習氣,例如貪瞋愚痴改成慈悲喜捨,把一些不好的陋習減少,對人要尊重、和諧,對父母要孝順,對兄弟姊妹要友愛,對任何人要幫助,對國家要愛護,這些都是人間佛教。

過去常有人問我:什麼是人間佛教?我覺得,佛教的五戒:不殺生而護生、不偷盜而喜捨、不邪淫而尊重、不說謊而實語、不吸毒而保健等,就是人間佛教,乃至大乘法門的四攝、六度、八正道,都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個人奉行,個人就會健全;家庭奉行,家庭就能和諧;社會上人人都能奉行人間佛教,彼此尊重、相愛、友好,人間又怎麼會有鬥爭,怎麼不能達到天下太平呢?

提問二:請問大師是如何把台灣佛教帶向人間化、大眾化、國際化?其途徑為何?

大師:佛教可以分為「佛法」與「佛教」。佛法就是教義,諸如緣起、中道等,這是人生的真理,從釋迦牟尼佛宣說至今未曾更改,所謂「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

但是,佛教在時空裡流傳,有時候一些儀式、規矩、制度,則需要隨著時代而進步。因此,所謂佛教現代化,就是要隨著時代、隨著人心的需要而調整。像現在科技時代,通訊往來都是利用電腦‭ ‬E-mail,也就是講究快速。又如電台的傳播,過去一個人講演,沒有多少人聽;現在透過電視轉播,萬萬千千的人可以同時收看,現代如果不懂得利用電視台弘法,實在很可惜。

所以,隨著時代的需要,佛教一定要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大眾化,讓大家今後能夠很方便地接受佛教的教理,能在身心裡奉行佛法,能感覺到對佛法有所體驗、有所證悟,有禪悅法喜,感到佛法與他有密切的關係,他自然就會需要佛教、需要佛法,那麼佛法的傳播,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地方,都會得到群眾的接受。

提問三:請問大師,如何透過佛光衛視宣揚人間佛教,而又不流於世俗?

大師:五年前我在台灣創辦了佛光衛視,與你們的佛教電視台差不多時間、歷史,但現在我們把「佛光衛視」改為「人間衛視」。主要是因為台灣的電視台很多,他們把佛光衛視定位為宗教電台,因此受到很大的局限。實際上我們不只是宗教的電視台,我們是普及人間生活的,所以現在改名為「人間衛視」,以公益為主。

現在佛教的發展,也是為了眾生的利益,所以我們除了早課、禪淨修行、佛學講座等節目一樣照常製播以外,對於民眾生活的昇華、發展,比方說,吃飯,一般人只是吃飽,但我們要研究,吃飽以外有什麼意義?穿衣取暖,保暖以外的意義何在?

穿衣,要講究淡泊、樸素;吃飯,要講究營養、健康,要把意義加以擴大,讓人生更加美好。所以,人間衛視可以引導人生更接近佛教,讓佛法更能影響人們的思想、理念,讓大家在生活裡更能奉行佛法。例如吃飯,吃飽之餘不要浪費,不要起貪心;交朋友,要相互幫助,不能欺騙虛偽。所以人間衛視對信徒的生活之改善,對品德的增加,對心靈的淨化,都能提供很大的幫助。

提問四:請問大師,佛光山推展弘法事業的淨財來源是什麼?

大師:現在寺院的發展,與過去的方式已不大相同。過去的寺院,都是靠著土地、田產、山林、農產品等維生;現在都市的寺院,沒有這些田產,必須靠教育,例如到大學教書,或是靠著為社會服務,例如出版文化書藉,或是辦雜誌、醫院等。如此,寺院有了經濟來源,僧眾有了經濟能力,就能安心辦道修行,而不必靠托缽就能自力更生。

當然,光是這樣還是不夠,所以僧眾必須要樹立自己有修行、有道德的形象,才能獲得社會人士供養道糧。

信徒供養,前提就是對你要有信心。如此,他對你所辦的事業,不管文教、慈善,才會發心護持。不過,從今年起,佛光山有一個新的規矩,就是對於信徒的捐獻,出家人不可以接受;信徒想要捐獻,可以自己到佛前的功德箱樂捐,出家人不可以接觸金錢。因為出家人的生活淡泊,可以簡單,不必和金錢接觸;能夠不接觸金錢,卻能辦很多事業,就表示他的人格、道德,能夠讓人接受。

因此,佛光山沒有恆產、沒有事業,所有的僧眾除了自己開源節流──開發自己內心的智慧,開發自己的能量,用來貢獻社會之外,我們只求奉獻,不要貪取,我想唯有如此,佛教的發展才能令社會接受。

提問五:請問大師,您是如何與時俱進來發展國際佛教的?您認為未來佛教發展的展望是什麼?

大師:現在無論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單獨的個人,他與國家社會都是息息相關。甚或一個國家,也不能單獨存在,他必須與周邊的國家,與世界的大家如聯合國般,相依相賴。

佛教的發展也是如此,甚至現在凡事都是講究國際化,所以佛教要想在世界上千秋萬載地發展下去,我想僧眾必須具備各種條件,例如:要具備國際語言的能力,要有現代的知識,在社會上要能以文化、教育來模範人群,把佛法推廣到每個人的生活中,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相互尊重。

所謂「人人有佛性」,愛人就能愛己,我們要把佛教的平等精神推廣到全世界,讓人類互相包容,不分種族、國界,不分你我、貧富、大小、強弱,大家一律平等,唯有平等,才是舉世所需,是解救世界的一道光明。

現在世界到處不平等,到處有種族歧視的問題,所以佛教要發揚平等的精神,儘管你我之間,有貧富、大小之別,但人格的尊嚴都是一樣的。「人人有佛性」,唯有把佛教的平等法普及到全世界,在平等法裡,世界才會和平,人際才會和諧。

提問六:請問大師,您覺得當一個出家人最應該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大師:出家人最需要具備的就是慈悲,因為慈悲的人到處受人歡迎,所以過去佛教能很快地普及到亞洲,我想佛陀的慈悲、平等,關係重大。

不過,今後的僧侶,除了內在的慈悲心以外,對於現代的知識,不但要與一般社會人士相當,而且要超越他們,才能做為他們的老師。

過去佛陀把僧侶定位為「人天師範」,既是人天師範,內在的修養、智慧、常識、方便、應用,都要具足。現在社會上很重視教育,僧眾至少要能大學畢業,甚至具有博士、碩士學位,而且有專業的研究;若能具備社會的知識,而護得人民的尊重,再加上有佛法,可以教導他、攝受他,當然他們就會皈依佛法僧三寶,而成為佛教徒了。

提問七:請問大師,您個人有什麼樣的修行與養生之道嗎?

大師:說到佛教的修行,分有「共修」與「自修」。所謂「共修」,例如寺院的早晚課;「自修」,就是自行選擇參禪或念佛。

我想,每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密行」。密行就是不為大家所知道,也不值得對別人說的修行。例如吃飯,有的人生起貪心,但有的人心存感恩,覺得一粒米來處不易;能夠常存感恩的心,就是修行。

另外,有的人時時存著祝福別人的心,祝福別人離苦得樂,這也是修行。所以真正的修道者,每一天不管任何時刻,時時都要發願:我願像一棵大樹,庇蔭眾人;我願像一座橋梁,讓人通行;我願是一個麵包,讓天下人都能飽滿而不至於挨餓。

所以,一個人只要能感受到眾生與我同在,感受到佛祖與我同在,我想不管禪定也好,念佛也好,倒不一定要重視形式上的修行,就能讓整個身心都在修行之中,並不一定要從有形有相上去說明、比較。

我希望今後不管哪一個國家的佛教徒,每一個人的密行,至少要把自己昇華得像佛祖一樣。

至於養生之法,我不知自己有什麼養生之道,不過對於吃,我吃得很簡單,也吃得不多。從小因為生長在貧窮的農村,沒有好的吃,童年在叢林裡過著出家生活,也是吃不好,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營養,也談不上衛生。

直到後來出來弘法,偶爾有人準備很好的東西給我吃,我也不習慣,因為對一飯一菜,已經習慣了,有時候以茶水泡飯,也能飽餐一頓。現在的人吃得太鹹、太油、太豐富,所謂「病從口入」,很多毛病都是吃得不當造成的,所以講到養生之道,我想不要有特別的嗜好,不要吃過於刺激的食物;有時候少食,也是治病的良藥。

提問八:十幾年前台灣商人紛紛到大陸投資,此與現在南韓的企業慢慢轉移到北韓投資的情形類似,可否請大師根據台灣的經驗,提供一些建議給我們參考?

大師:商人應該像佛法一樣,沒有國界之分;商人是哪裡可以賺錢,他就往哪裡去。在十幾年前,中國大陸比較貧窮,台灣的商人便一窩蜂地前去投資,一來幫他們建設,同時也賺他們的錢。現在因為投資的人多,慢慢為大陸帶來財富,所以他們也很喜歡台灣的商人,兩邊相互得益,皆大歡喜。

現在的南韓與北韓,過去南韓也是比較富庶繁榮,現在到北韓去投資,這也是自然的現象,就讓它自然地發展。總之,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教育、學術要交流,財政、經濟也要交流。交流,就是大家都有飯吃,大家都有好日子可過,大家都是朋友,即使不同的也會同,不平等的也會平等。因此,由商人來帶動相互的溝通、聯誼、來往很好;若能再從宗教上來超越一些限制,對於大家身心的解脫、自在,也會很有意義,所以我想應該加以鼓勵,甚至不管任何國家、團體,都應該歡喜助成。

提問九:可否請大師對韓國信徒開示幾句佛法,以啟發他們的信心?

大師:韓國佛教,過去跟中國佛教等於是兄弟之教,尤其韓國經過歷史上的戰爭,以及一些災難困頓,直到現在仍然保存許多古寺院的建築,出家人也保持傳統的生活與僧裝。

基本上,韓國佛教在近幾年的世界佛教發展當中,算是很有基礎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自我滿足,不能以閉關自修為尚。所以,我覺得今後韓國佛教,應該要走出去,要與世界各國的佛教多多相互聯誼。或者如剛才說的,要「與時俱進」,對於現代化要加強,要能適合人民的需要,因為韓國佛教基本上等於是國教一樣。但是現在韓國有一些知識分子、經商人士,慢慢改信基督教,為數也不少;韓國佛教界如何因應、改善這個現象,這是今日的一大課題。大家應該要去好好研究,為何我們的佛教徒要去改信基督教呢?這必然是因為佛教不能適應時代所需,不能適應人心所求,所以我們要認識現在這個新時代,要研究一些新方法來適應人民的新生活。

剛才講過,佛教的教義是不能更改的,但是弘化的方法要能不斷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契合人民的需要。

提問十:過去台灣佛教以老年人信仰為多,現在已慢慢走向年輕化,請問大師,這種現象是如何轉變的?

大師:佛教實在不應該分年齡層,每一個人都需要佛教,不管是老人、青年,或是兒童。不過每一個國家還是以青年為主,青年是國家的棟梁,青年能奮發向上。所以過去幾十年間,我就喊出「老人的錢,青年的力」,意思就是藉著老年人的金錢布施,用來讓年輕人辦一些活動,從事一些有益於社會的弘法事業。

說起台灣佛教從老年人慢慢年輕化,最先是從大學開始,在每一個大學幾乎都有佛學社團,讓大學生參與佛學研究,甚至每年寒暑假都能到寺院參加大專夏令營、佛學講座、短期出家、八關齋戒等,就這樣讓佛教青年普遍增加了。他們在社會上,有的從事報紙的編輯、記者,甚至演藝圈中的男女主角,也是佛教徒。

現在的佛教也興辦很多事業,如辦雜誌、學校、電台等,佛教的人才在佛教裡教學、主持節目、播報新聞等,所以現在台灣的佛教充滿青年的朝氣,甚至兒童方面,有童子軍、女童軍,光是台灣就有二、三百個童軍團。童軍團讓兒童從小就進到佛教裡來,接受佛法的薰陶,長大後對佛教具有正信,進而就能成為正信佛弟子。所以,講到傳承,父母要把信仰傳給兒女,佛教的慧命才能延長。因此,「佛教青年化,青年佛教化」,值得我們用心著意。

提問十一:今年是大師到台灣弘法屆滿五十週年,可否請大師談談您這五十年來的弘法心路歷程?

大師:我是中國大陸江蘇人,我在五十六年前到台灣,最初是從事教育、寺院行政;直到五十年前,我到宜蘭雷音寺正式從事弘化工作,這才與信徒結合在一起。

當時我辦念佛會、青年歌詠隊、弘法隊、青年會、學生會、兒童班等,展開我對社會弘法的責任。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所有參與的信徒,不分男女老少,我都針對他們的需要,給予不同的教材。例如:喜歡唱歌的,教他們唱歌;喜歡文藝的,讓他們從事寫作;喜歡弘法的,則到監獄布教。如此一來,青年有了工作,有了參與的機會,就不是只到寺院拜拜。這樣展開我的弘法事業後,不但度了很多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也幫忙我弘法,例如幫我辦大學、成立佛光會,在世界各地建寺等。如果當初我沒有攝受這些人才,我一個人如何能成事呢?所以佛教的事業要大家一起來從事,要有心量包容大眾,讓很多人都有空間、因緣一起來參與,這是很重要的。

提問十二:請問大師,佛教的慈善救濟與文教弘法,哪個重要?

大師:這個問題問得很有趣,就是說我們在社會上傳教,是用經濟、慈悲、醫療、物質來引人入道好呢?還是用佛法來增進人們的信仰好呢?

基本上,佛教也是一種教育,但是辦教育比較艱難,不容易看到成效;反之,透過慈善救濟,很容易獲得社會人士的認同,比較能快速讓人接受。

關於這一點,我曾做了一個比喻:家裡有客人來了,小兒小女在旁邊吵吵鬧鬧,父母就拿錢讓他們去買糖吃。小兒小女拿了錢,很歡喜地走了,但是問題下次還是會再發生,並不究竟。我認為慈善救濟雖然比較能即刻收到效果,但佛法真正的根本在於宣揚教理,也就是要教育。例如,小兒小女吵鬧,應該對他曉以做人的道理,讓他懂得禮貌、尊重,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因此,雖然教育並不容易立竿見影,不過佛教也不能急就章,不能光是靠著慈善來利益社會。我認為,慈善事業固然需要,但是佛教的教育更為重要,雖然教育推動起來很困難,但是大家還是要盡心盡力來發展佛教的文教事業,這才是我們弘法的根本。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