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44 二十一世紀的未來世界

香港中文大學「國際文化學術會議」

時間:二○○○年一月八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三○一室

值此二十一世紀之初,很榮幸應邀參加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的「國際文化學術會議」,與大家一起探討「文化與人類千禧年展望─人文價值的未來」。

說到未來,大家通常是以又期待又惶恐的心情來迎接,因為未來擁有不確定的性質,尤其今天科技的日新月異及資訊時代的來臨,更使得整個世界處於瞬息萬變的狀態,不可知的未來固然充滿了發展的契機,但也無可避免將有危機的出現。如何面對,在在考驗著人類應變的靈巧與智慧。

由於未來是不可知的變數,因此自古以來,許多人喜歡以易經卜卦來預測未來的吉凶。其實,無論就人類的歷史,或就佛教的觀點而言,面對未來的正確觀念應該是:個人不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未來,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發心立願改善社會的未來,改進世界的未來,乃至提升全人類未來的幸福,開創普天下未來的安樂。

例如:佛教的教主佛陀本來貴為王子,因看到老病死生的痛苦、弱肉強食的殘忍及社會上種種不平等的現象,對於世間感到悲憫和疑惑,所以毅然拋棄榮華富貴,發心出家修道,在證悟宇宙真理之後,感悟世間乃由因緣所成、眾生皆有佛性,所以走入人群,以教育、文化、弘法等種種方式,從事社會人心的改革工作。由於他的努力奮發,由於他的堅毅勇敢,不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因此,佛教反對宿命的觀點,主張「法無定法」,並且認為:由於未來變化無常,所以未來擁有無限發展的空間。像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等被古人視為天方夜譚式的神話,但由於科學家們鍥而不捨的研究創造,現代人藉著電視轉播、電腦網路,可以看到遠在千里以外的事情,不就是天眼通嗎?收音機、電話,讓我們可以聽到遠方友人的聲音,不就是天耳通嗎?輪船、潛艇、飛機,甚至太空船,載著人類上天下海,不就是神足通嗎?這些發明促進了人類的溝通交流,對文明進步與世界和平,貢獻至鉅。於此可見:雖然未來無法正確預知,但未來卻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吾人不可以自設框框,畫地自限。

二十一世紀的未來世界將會有什麼樣的景象?以下我謹提出六點意見來說明,請大家指教:

第一、從「政治」來看二十一世紀的未來世界

最早的政權是操之於皇帝手中的「君權時代」,後來民眾逐漸感到君權專政難以使人信服,經過一番革命之後,便進化為爭取民主的「民權時代」。民主發展到一定的時期,大家發覺光是講全民的權利還不夠,應當還要爭取個人的權利,因此又再發展到「人權時代」。在這個同時,人類也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開始為那些被濫殺的野生動物、被濫墾的坡地、被濫伐的林木、被濫採的砂石等請命,並且呼籲維護生態有機體的良性循環,以促進物我之間彼此的利益,這就是「生權時代」的開始。自此,環保不但成為大眾的訴求,也是各國領袖們施政的要旨與高峰會議的主題。

目前,生物科技的一日千里、基因工程的方興未艾,固然對於優生學、遺傳學、病理學做出了卓著的貢獻,卻也為整個生物界帶來了隱憂,生態平衡與否再度成為質疑的論點,生命倫理的意義也經常被提出來做為討論的焦點。此外,墮胎、安樂死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也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凡此都可以看出「生權時代」已悄悄在二十世紀末降臨,進而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流。

第二、從「宗教」來看二十一世紀的未來世界

上古民智未開的時代,人類出於畏懼的心理,將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如打雷、閃電、狂風、暴雨等,視為神明喜怒哀樂的表徵,乃至今人將全球氣候的變化說成是「聖嬰現象」,凡此都是所謂的「自然宗教」。曾幾何時,人類將生活上種種未知的事物,如老、病、死、生等現象,歸之於鬼神操縱的結果,如山神、海神、土地神、苗稼神等,甚至認為世間到處都充滿了魑魅魍魎,這就是「神鬼宗教」的濫觴。後來,一些英雄人物,如關公、岳飛等文武將相逝世之後,人們基於景仰的心態,認為他們已化為神祇,能以其一貫英武的氣概繼續保衛民眾,所以為其建立祠廟,奉為神祇,從而形成了「英雄宗教」。

二十一世紀,隨著科學的發達,人類了解一切事物其來有自之後,上述的宗教逐漸不能符合現代人的信仰,講究緣起性空、因緣果報的「真理宗教」遂成為大眾信仰的目標。因此,屬於二十一世紀的「真理宗教」,它的教義必須是歷萬古而常新的,必須具備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能夠為人指點迷津,能夠讓人安心立命,而非玄談或清議;它的儀式必須具有生活化、啟發性的特質,而非異端或迷執;它的教主必須是有歷史可考的、道德高超的、行為清淨的、能力強大的,而非憑空捏造的對象;它的事業必須能導人入善、福利社會,而非以俗利為宗旨。在「真理宗教」的引導下,人類心靈淨化,福慧日增,生活品質提升,心胸眼界開闊,世界將充滿光明與喜悅。

第三、從「社會」來看二十一世紀的未來世界

人類社會也是漸漸演進的,以我中國為例,最初的社會是「游牧社會」,接著演進到以「家族社會」為基礎,隨著男婚女嫁,族群繁衍,形成「宗族社會」。接著,鄰近的地域或類似語言、風俗、習慣、血統等的人群,又凝聚擴張為「民族社會」。十九世紀,許多國家以民族主義為口號,號召民眾奮力掙脫殖民地的桎梏。民族社會力量之強大,引起了世人之注意,尤其,二十世紀期間,各地戰爭頻仍,人類苦難連連,大家日漸體會到:民族間的和平相處,必須擁有互存共榮的理念、互助互重的雅量,唯有採取協談會議、溝通交流的方式,才能為自他營造「雙贏」的局面。

柏林圍牆的倒塌、歐盟組織的建立、海峽兩岸的交流、南非政權的和平轉移,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世界貿易組織的設置等,都為「同體共生的社會」,如地球村,鋪陳了前進的序曲。希望全球人類都能夠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成果,再接再厲,共同為二十一世紀譜下歡喜與融和的和平樂章。

第四、從「經濟」來看二十一世紀的未來世界

經濟是人類生活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因為經濟涉及基本的溫飽問題,唯有經濟達到一定程度的人才有餘裕追求精神上的需求,才能講究生命的尊嚴。人類最早是靠漁牧打獵、逐水草而居的「牧業經濟」,隨著定居開墾、飼養家畜,人類進步到「農業經濟」。接著,各種機械的發明,導致「工業經濟」興起,為人類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像汽車、電話、冷氣、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等的「工業經濟」產品,已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日用工具。電視機、錄音機、錄影機、攝影機等聲光化電的「高級工業經濟」產品,也為人類生活增添美麗的色彩。

近幾年來,電腦科技的一日千里,導致「網路資訊經濟」的急遽發展,改變了人類傳統的生活方式,提供金融財務、醫療救護、休閒娛樂、文藝交流等各式各樣的服務項目。依目前科技發展的速度看來,製造出和人類一樣具有辨色、聞聲、嗅香、嘗味、觸物、思考的電腦既非縹緲的神話,也非遙遠的事情。屆時,世界將進步到「心業經濟」,佛經中敘述極樂淨土眾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的搖控境界就要在人間實現了!我們預見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多采多姿的世界。

第五、從「生活」來看二十一世紀的未來世界

以前的人類為了獲得基本的需求,每天不斷工作,以換取所需的衣食,此乃所謂的「物質生活」。當人類基本需求達到了之後,便開始追求「精神生活」,像延請老師授課,以獲得知識;男女相愛,以獲得兩情相悅等。

接著,人類又想要追求氣氛、品味,「藝術生活」的需求從而產生,專業的畫家、琴師、歌手、舞者等大量出現於世。尤其在二十世紀後半期的先進國家裡,文藝活動在民眾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化環境成為潮流所趨,企業家們為了賞心悅目、陶冶性情,不但在辦公大樓中擺設藝術品,而且大量收藏名家之作。

在經過物質、精神、藝術生活之後,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發現這些還是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又開始追求調和精神與物質的「宗教生活」,亦即超越一切的「中道生活」,從而走向和平安樂的境界。

第六、從「教育」來看二十一世紀的未來世界

教育是人類進步的基石。最初的教育是一個老師為幾個學生面授課程的「私塾教育」,然後進步到一個老師教導多位學生的「學校教育」。後來為了開拓終生學習的領域,發展出一套藉著廣播電台、電視教學的「空中教育」,目前一些先進國家的教育體系不但結合了學校教育與空中教育,甚至引進電腦科技的「網路教育」,讓學生得以更加便捷地吸收知識學問,並且利用網上作業與老師、同學,甚至遠在千里以外的陌生人士交流座談,真正能達到「教學相長」的互動成果;而電腦上合成的虛擬境界,讓我們輕而易舉地觀察到實驗的結果,大大地促進了學習的成效。

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從事進一步的研究,希望世界各地的事物能隨著心念的需要,即刻呈現在我們面前,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誼、人與物之間的交流。如何進一步帶動心思的靈巧,讓人類體會萬物向我們說法、萬物與我們一如的「萬有教育」,無疑正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趨勢。

依上述所說,提倡「生權的政治」、弘揚「真理的宗教」、注重「同體共生的社會」、講究「心業的經濟」、「中道的生活」、體證「萬有的教育」,將使二十一世紀的未來世界成為幸福美滿的人間淨土,希望全體人類都能夠有志一同,攜手合作。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