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6 佛光弟子應有的思想

住持主管講習會 

時間:二○○二年五月十一日

地點:日本佛光山本栖寺大講堂

一、思想的重要——上下相認

關於思想,在每一個國家、團體都非常重要。世間上無論要成就什麼事或發展什麼前途,觀念、頭腦很重要,一念之差就好比哭婆、笑婆。要講宗風、宗旨,最重要的是認知的統一、思想的一致,以及精神、觀念能結合。實際上,做事有差錯,事務性的都可改正,思想上的卻很難改正。

做一個佛光山的弟子,要認定思想的重要,一念忠、一念奸,一念善、一念惡,一念好、一念壞,論升級、調職、常住看重或不看重,這都是思想問題。你們對這一個團體的肯定程度如何?像宗務委員會從高階層調動你們,或者是低階層對上面長官的認定,我們心裡的一個重點就是「上下相認」。

二、習慣——不走叉路

不要以為自己是自由派,有話就講,講得痛快,那其他的人就不痛快,這很自然的。一個人無論在哪一個團體,不一定是在佛光山,基本上要有盡忠報國的觀念、思想,要竭盡忠誠來報效、來從事。很多奸臣、壞人行事不如法,他並非有心要做壞人,而是思想上的習慣;有人忠心耿耿,是因為他習慣「不走叉路」。也有人容易受人收買、受人影響而改變自己,有了這種紀錄,要成事很難,因為人家都會怕他靠不住。

當官者能爬到高位是憑什麼?但憑他平常講話、做事都有國家、領袖、責任的觀念。例如:「我們的領袖蔣總統昭示我們,三民主義……」講多了就容易升官,因為每一個領導人都有很多的眼線,會向他報告外面的風吹草動,對於誰好或不好,他會知道誰講得實在,你也不能向他報告錯誤,慢慢地,他會相信你,多次信任以後,當然對你另有看重。

在政府做官,經過幾年考核,怎麼會不知你的實力?例如:要任用誰當上將、總司令,有上萬人的軍隊要給你運用,他當然要先調查你的個性、家世背景,了解之後才會分官職給你。因此,在團體裡,要先盡忠報國,先有表現。表現好,運氣一來,投對門路,你的前途、成績就不須掛念。

要在思想裡養成我們的宗風,不是光喊口號而已。有的時候不要言語,也沒有人報告,但可從動作裡看得出來。像日本這一次開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有的人未經過正常的手續報到,或者是沒有佛光會的地方徒眾也來參加,我責怪了他們,他們還是「忠心耿耿」要來參加;但有的人是請他來參加,他卻認為這沒什麼了不起,很麻煩,因為你不能認定佛光會的價值,這就有問題了。或者你不能來,要請假或請人來道歉,讓大會了解狀況後請求諒解。例如:慈容法師若一次不參加佛光會或佛光山的活動,就會很難過,這可看出他的忠心耿耿。

你不珍惜這項活動,我們也不珍惜你,這是對等的。平時我們一不小心,思想就會有問題。現在山上有人常拿常住來開玩笑,說尖酸刻薄的話,例如:「現在的常住哪有什麼制度、標準……」你以為沒人治得了你,但有人會報告,聽的人也會看不起你,認為你的思想有問題。

三、給的學習

《怎樣做個佛光人》就是思想訓練的基本教材。

我們過去講「常住第一,自己第二」,是個人重要?還是常住重要?當然是個人重要,因為「個人重要,常住就重要」,也不可說「常住不重要,自己重要」,其實,統統都在團體裡,都是很重要。

在團體裡,你要發展未來,要學習「老二哲學」,打出「自己不重要」的口號,這樣無論對哪一方都好說話。你要如何表現「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呢?例如:調職時,有人說:「叫他到那裡去很辛苦,不知他肯不肯去?」另一個人就說:「他常常是以常住第一,自己第二的,所以我想他是會肯犧牲的,我敢代他承認。」這也就是大眾對你的肯定。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你們懂得裡面的意思嗎?「給」你做得到嗎?你能「給」常住、佛教、師兄弟、師父、社會、國家多少?「給」我能做到多少?有多少力量「給」?能「給」多少?沒有東西「給」的時候,我有慚愧心嗎?我有東西「給」時,我吝嗇嗎?我真的能奉行「給」嗎?

有一次陳履安先生跟我說:「大師,我看出你一生的事業最重要的就是『給』。」莊嚴的佛光山、佛光會、佛教,都是從「給」樹立起來的。「給」就是割捨,但我們一般不肯給,不甘願給,給不起,沒有東西給,沒有習慣給,沒有給的心量、給的歡喜、給的習慣。

當遇到一個你不歡喜的人時,你肯給他嗎?當你只有一樣東西時,你肯給嗎?如果給了就沒有,你肯給嗎?佛教的「無緣大慈」,對無緣的人你肯給嗎?明白說,要給得很微妙、很有智慧、很中道,要讓人接受得很歡喜。你們有學習、發願「給」嗎?這個「給」字,是六度之首「布施」,是菩薩道的第一法門。

能給嗎?給了之後,會有副作用或不好的後果嗎?光一個「給」字,我們沒有去研究,卻只學會給人煩惱、懷疑、失望、傷心。「給」有這麼困難嗎?給不是亂給,是要有一個範圍及原則,我們習慣給很多人家不要的,人家要的卻不肯給。

如果學會「給」,就是繼承到佛光山的宗風。出家前,我貪虛榮、貪享受、貪人家的東西;出家後,我學會「給」,不貪就會得到很多快樂。

1.給人信心:給人信心是給他信仰,讓他信佛教,將自己的力量與佛教的力量結合在一起。現在佛光山的徒眾對自己沒有信心,聽到一句話、一件事,就會被打倒,當自己的信心不夠,就會有障礙。

2.給人歡喜:給人歡喜,妙不可言。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你給人歡喜,人家就會給你歡喜。我常用一句話勉勵自己:「我要把歡喜布滿人間。」這一句話,你們以為沒什麼了不起,但我到處努力「把歡喜布滿人間」,因此產生了力量。

3.給人希望:人生的意義在於有希望,如果沒有希望,生不如死,活得就沒有意思。有希望很重要,如:「希望明天一早起來有稀飯吃」、「希望爸爸晚上帶糖果回來」、「希望今天能參加拜佛,回來很安心」等。從這裡可以看到希望。

4.給人方便:給人方便很重要,給人方便就是給人一點因緣。世間上有多少人給我們因緣,我們怎能不給人因緣?這是佛光山的宗風,如果光是我提出,而你們的心中沒有認同,這還是我的,沒有變成你的。就像念佛一樣,念念於心,要把這思想念到與你們不二。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一個人不肯給人方便,就是不肯給自己方便,很傻,自斷自己的因緣。

人間佛教就是修行「給」的法門,人間歡喜和諧都是靠「給」而來,不一定要誦經、拜佛,佛陀並不需要你給他這些,而是要你修「給」。人間佛教是生活、思想的修行,任何時候都可以修行。你要拜佛,沒有佛堂如何拜?你要參禪,沒有禪堂又如何打坐?但你修「給」,春夏秋冬,天南地北,何時何地都可「給」。

「給」是無限、無邊、無窮、無盡、無上的。很多人都將人間佛教看得很膚淺,認為說什麼「給人……」都是廢話。是廢話嗎?我們是直探如來的真心,直探如來的本懷,我們是「做」的佛教,不是「說」的佛教。

四、佛光山的性格

不平則鳴,許多的人事要如何擺平?這需要很大的智慧來巧妙運用,要人不要有意見而做到完美是很難的。甚至做了夫妻,有人也會因為性格不合而要離婚。有時候,我們別分院的主管與住眾不和,是因為性格不合、不給方便,不肯多用一點方法。假如有人要你介紹佛光山,這很簡單,只要能認識佛光山的性格,將幾點告訴他就可以。

1.人間的喜樂性格

佛教提倡「苦啊!苦啊!」佛光山不提苦嗎?我們也提,只是我們要離苦得喜樂,喜樂才是目的,這跟佛法並沒有相違背。「苦」是佛法的增上緣,但只是一個因,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學佛難道就是憂愁的嗎?整天把學佛和苦惱擺在一起,認為苦才能入道,難道喜樂入道不行嗎?

人間佛教,歡喜喜樂,不歡喜苦。「苦」是實相,容易體會,但喜樂就不容易創造了。例如:一個人平時沒事,無緣無故就會苦起來,但是無緣無故快樂起來的比較少。我是想到人性的需要,想讓佛法提早實踐,將佛法和人的理念結合在一起,用「苦」是不容易的。

像我們辦活動要讓人歡喜,他這一次來參加,如果沒有讓他歡喜,下一次就不會來,所以活動結束,我都會調查人家歡不歡喜。佛法講歡喜,就像每部經典的最後都提到「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聽佛說法是歡喜踴躍的,可見得佛陀都是給人歡喜的。

你自己沒有喜樂的性格,又有什麼東西能給人呢?所以你要養成習慣。例如:你剛剛被人罵或受了委屈,但上課時也不能老是板著面孔看桌子,難道你認為聽講者不知道嗎?如果需要讓人包容、讓人原諒,這都是可憐的、不周全的,是人格上的欠缺。

喜樂的性格,是把傳統的說法更換成現代的意義,這就是現代佛教發展很重要的本質。如果我提倡苦、苦、苦,你們今天會坐這裡嗎?苦是壓力,喜樂是一種灑脫。我們佛光人的喜樂在哪裡?你有在修行、與人相處、生活起居、思想理念、性格裡,感到喜樂嗎?如果你的內在充滿喜樂,那麼說話、做事都有喜樂。甚至是苦修、苦幹、做苦工都有喜樂,因為是心甘情願的。

要培養自己喜樂的性格,要在行住坐臥,言行談說中都有喜樂給人。過去講過「不把煩惱帶到明天,不把悲傷帶到床鋪上,不把憂傷傳染給人」。因此,你們跟我在一起,我會給你們歡喜,因為我有喜樂的性格。

慈航法師、太虛大師都提倡彌勒佛信仰,歡喜講《彌勒上生經》,現在浩霖法師也跟隨他們提倡彌勒淨土。我過去以為他們長得胖胖的像彌勒佛一樣,所以跟彌勒佛有緣,但現在想想或許不是,因為彌勒菩薩並不胖,只有布袋和尚是胖的。彌勒佛給人「皆大歡喜」,每年過年初一是彌勒菩薩的聖誕,但我們並沒有把歡喜、初一跟彌勒菩薩連在一起想。

現在「彌勒淨土」給民間宗教用去。如一貫道說「釋迦佛的時代過去了,現在是彌勒菩薩掌天盤」。為何出現這樣的說法?這是因應人的需要,苦難的中國社會要歡喜,不要痛苦。認為跟隨彌勒菩薩、相信彌勒菩薩的話,他就會得到歡喜。甚至,要上生彌勒淨土不用一心不亂、不用斷煩惱、不需要業障消除才可以去,他們覺得這是比較相近的。

在舊金山時,有一位老師提出:「我們信佛、學佛都可以,但要成佛,我們認為不可能,我並沒有成佛的願望,因為我知道我達不到這個程度,可是如此一來,佛教就跟我無緣了。是不是能把學佛的層次降低?例如:讓我學習做人,可以比一般人的層次再高一點、修養再好一點。就如同我現在是幼稚園的階段,就不要跟我講大學的入學,只要講如何進小學。」

我們大乘佛教常常都要人家學習菩薩道的精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你也要做得到。釋迦牟尼佛為何要提出東方琉璃淨土、西方極樂淨土、彌勒淨土……因為他知道眾生八萬四千根性,需要八萬四千法門。

我們提倡「人間淨土」,什麼淨土都在裡面。這當中有教義、有內容。當初我創立佛光山,不是只有硬體而已,軟體是人間佛教喜樂的性格,還有我們弘法的主題、宗旨及修行的方法。我們應該有智囊團,大家集體創作,不要只從我來發展,因為「由我來」,就只是我一個人的。

你們說「人家看到佛光山的出家人很歡喜」,這句話讓我很悲傷,我並沒有感受到佛光山出家眾的喜樂,因為我們也有一些出家人煩惱重重,人家看的是外表,都是一時的。過去有省議員到佛光山參訪,他說佛光山跟其他寺院不一樣,因為我們有「表情」,能有表情是很可貴的。

我一生會進步是當我聽到人家讚美我時,我不一定非常歡喜,而是感到很沉重,因為我會覺得自己不夠好,還有要加油的地方;人家毀謗我時,我會自我肯定。人家說好或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自知輕重」,還要再努力,這對未來很重要。

2. 普世的平等性格

講普世的平等性格,你們真的能做到嗎?你不會有輕視其他眾生、國家的觀念嗎?如果你有時會區分外省人、台灣人,那麼你如何有普世的精神呢?在佛的心中,每一個眾生都是佛祖,沒有首陀羅,因為佛有普世的平等性格。所以,我們在精神上要有普世的平等性格,這個目標不能少,不能沒有。

許多的思想並不是文字而已,這都是要灌輸到心裡面,化為力量注入到我們的血液裡。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