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02 為什麼要旅行參學?

帶領專修部學生到屏東鵝鑾鼻、墾丁、佳洛水參學

時間:一九八○年五月十九日

地點:參學的車行中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帶領同學們到鵝鑾鼻、墾丁、佳洛水一帶去參學。車行中,我要利用時間,以「為什麼要旅行參學?」為題,用下列四點向大家說明旅行參學的真正意義。

禪宗有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即是說宇宙萬物、山河大地,無一不是佛法。若能處處用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間,無一不是佛法。

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俗云「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指的是博學的好處。尋常人尚且要如此,何況出家人呢?所以各位同學要努力讀書充實自己,有了足夠的實力,才好貢獻社會!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光擁有一肚子的學問而不懂得運用,那也枉然,等於一無所有。所以讀書固然重要,但有些事情總不如親眼所見來得親切,有些道理總不如親身體悟來得踏實。真正懂得讀書的人,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與今日世界、現實人生、自然萬象互相貫通,這才算真正領略了讀書的三昧!

現代的社會事事講求現實,如果只懂得關閉在象牙塔之中,遲早要被時代所淘汰!過去的祖師大德都要千山萬水地四處參學,希望能吸收活的知識,才不空費草鞋錢。因此,「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都是同等的重要。

二、擴大心量、放寬視野

古人云:「萬里長空,一朝明月。」那種豁朗空曠的胸襟,該是何等的境界啊!往昔先賢大德經過了萬水千山的參學之後,安住一處,常有「雖方丈之地,而有法界之寬的感受」。不像今日的青年,對於世事孤陋寡聞,唯其心量更是狹窄細小!我們之所以要在讀書之暇出外旅行、參學,主要亦是為了能擴大心胸,放寬視野。三千大千世界,雖從一步開始,但也要具備足夠的精神和毅力,努力朝著目標邁進才能到達目的地。

現代一般人不但患有近視眼的很多,更嚴重的是連心眼也同樣的迷糊!這種毛病非但於個人有礙,就是對於社會、國家也將會變成一種遺憾的負荷,那不是很可悲嗎?所以「擴大心量、放寬視野」,成為一個具有遠見,心眼明晰的現代青年,已是修學階段所應迫切注意的問題。

三、能動能靜、能近能遠

現今的佛教青年們,有的好動,靜不下來;有的好靜,不願活動,這都不是很好的現象。太過好動,就不能體會佛法中寧靜的妙趣;太過耽於沉靜,則無法了解飛躍的生命。一個健全的佛教青年應該能動能靜,才能契合活活潑潑的禪機!又「能動」便於弘法利生,「能靜」利於修定修慧,誠然缺一不可!

另外,有許多人常患的毛病便是蝸居一處,不肯涉水登山追尋更遠大的世界,或是只懂得幻想未來,把自己的身心高掛在雲裡、霧裡,失去了本身當下存在的意義價值。

無論是好高騖遠,或是畏於跋涉,都不是現代青年所應有的態度。我們應訓練自己具有「能動能靜、能近能遠」的修養,才能與大乘的佛教相應!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若能識得法身性,花草盡是如來藏」,這是東坡居士於參禪後,頗有體悟時所作出的詩句。可見,佛法不一定是在經本子裡,或在藏經樓上。潺潺流動的溪水、重重疊疊的山巒,哪兒不是如來的法身?哪兒沒有無盡的佛意呢?

學佛,這是一件快快活活充滿禪悅法喜的事兒!千萬不要關閉了自己,不要把自己與山河大地對立了起來。學佛要學得「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不要學得拒絕與世間來往,或把自己孤立於人群之外。應把世界涵納在心靈中,把眾生包容在方寸內,才能啟發長遠的菩提心。

今天的佛教修道者,由於排拒世間而致不能包容世間,所以能徹悟自在、體證法身的人畢竟太少了!若能感受「萬物與我一體,山河與我同在」,山色、溪聲任性遨遊的景象,那該是多麼灑脫自在的人生啊!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